•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74

电风扇啊电风扇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cpa会计所得税整理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劳伦斯仿古砖

已采纳

递延所得税是CPA会计中一个重要概念,还牵扯到合并财务报表这个重量级问题。是一个重点,可能一开始难以理解。这次分享一下个人对于递延所得税的逻辑,就会发现,递延所得税其实很清晰,很合理。 本话题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解释: 一、为什么要记录递延所得税? 二、什么叫做递延?递延如何在日后期间恢复? 三、讨论合并财务报表中递延所得税的处理问题 从投资者角度来说,最重要的事之一便是获取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投资决策。此时,投资者往往最关注的点便是企业的净利润。作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账务的处理,要本着使投资者理解,反应客观事实为基础。净利润是最受关注的,也应该最大程度避免对投资者产生误导。 1. 首先区分一下会计报表和税务报表。可以理解为: 企业的会计人员以会计的准则做了一张本年的利润表,以会计的税前利润计算出净利润(税前利润 - 所得税费用)。 税务局的人员,也做了一张报表,但是以税务的准则,如此产生了税法所认可的 应纳税所得额 ,扣除 应纳所得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便是税务报表中的净利润。 2. 再区分一下,所得税费用和应纳所得税额。所得税费用是会计报表中利润表的一个项目,是权责发生制的概念(不管税务收多少,我当年就确认这么多所得税费用)。而应纳所得税额则是真金白银的流出企业,是收付实现制的概念。那么,所得税费用和应纳所得税额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呢?这就是Δ递延所得税资产,与Δ递延所得税负债产生的影响。 公式为 所得税费用 = 应纳所得税额 + Δ递延所得税负债 - Δ递延所得税资产。 为了语言简洁将使用DTL(Deferred tax liability)代替递延所得税负债,DTA(Deferred tax asset)代替递延所得税资产 举个简单的情景: 企业会计人员,计算出的会计概念的所得税费用为100万,税务机关的人员计算的税务概念的应纳所得税额为120万。会计人员面临一个进退两难: 第一,不能违法呀,所有120万要老实的交。(所得税费用记录过程中产生的短暂记录) 只要交了就得做分录     Dr 所得税费用 120w         Cr  应纳所得税额120w 第二,我企业今年就是100万的税呀,老板包括投资者又不跟税务局打交道。他们用,税前利润 * 税率,得到了报表的净利润100w。(希望看到的所得税费用的结果) 这时递延所得税就上场了。(均假设期初DTL与DTA余额为0)此时记账:     Dr 递延所得税资产  20w         Cr 所得税费用 20w 在此条分录之前,企业已经记录了120万的所得税费用,减少20万,这就保持与直接利用会计报表计算的所得税费用相等。 这也吻合我们上面提到的公式:所得税费用= 120w - 20w = 100w 而递延所得税资产也可以这么理解,当年多交税(企业的角度本来只需要100w,却交了120w),以后少交税(下一个话题讨论:为什么日后可以少交税)。是不是很符合资产的定义,能减少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 反过来,如果税务要求交本年交100w,企业会计利润计算出来的是120w,那么:     Dr 所得税费用 20w         Cr 递延所得税负债 20w 也很这样也符合负债定义。 下一次的文章将讨论什么叫做递延,为什么DTA能减少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DTL能引起未来经济利益流出。

cpa会计所得税整理

280 评论(9)

Perfect颜

其实这是对所得税的两个角度问题。所得税以利润为基础,比如应交税费它就是算出会计利润再根据税法++--得到一个新的利润,其实这个我们日常计算所得税的一个过程表达式,即根据会计利润调整到税务的应纳税所得的一个公式而已,因此这个说的是整体上的意义,部分具体到资产、负债等科目。计税基础,其实是比较明确具体的某个资产、负债等按照税法规定,实际可以在税务扣除的金额,就是在税法上未来可以形成成本或者费用进行抵扣的标准。因此说是两个不同的角度。

199 评论(9)

太极武者NO1

计税基础就是根据税法(而非会计准则)确认的资产金额;无形资产账面1200,计税基础(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1200*1.5=1800,可抵扣暂时性差异600。

198 评论(14)

beyond45678

2014年末应交所得税=(10000+会计折旧5000/10+减值准备625-税法折旧850)×25% =2568.75(万元)计税基础你当作是税局计算的官方的和企业方无关的一个值,不需要企业内部进行调整减值准备这种项应该是在计算当年度企业应交所得税项目上得到反应,当作是一次性的会计折旧费用。

187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