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无敌的猫
有人说秦始皇开创了大一统的时代,有着不世出的丰功伟业;有人说秦朝苛政猛如虎,秦始皇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大家可得设身处地的想一想。
秦灭六国,君临天下,几年之间,征发四十余万人筑长城,三十余万人修直道,七十余万人建阿房宫、始皇陵;为了北击匈奴、南戍五岭,前前后后又征调了一百多万兵士、民夫。
当时全国人口大约两千多万,青壮男子顶多只有五百万左右,就等于每两名青壮男子当中就有一人被征调去打仗、做苦工,因公殉职的只能得到一百二十钱抚恤金。
此外,秦法有多么严苛?随便举个例子:三人以上聚在一起饮酒作乐,就是犯法。按照这个标准,当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罪犯,都该被派去建筑阿房宫。
总而言之,秦始皇根本是把六国的百姓当成了畜生。
但老百姓难道都是木头、泥巴做的,胸中没有一点点的怒气与怨气?就算是一锅泥巴浆,煮久了也会沸腾吧。
再说到秦始皇的丰功伟业,修建阿房宫、始皇陵,都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私欲,跟天下大势无关,至于筑长城、修直道、车同轨、书同文,倒是奠立了往后各朝各代的基础。
然而,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是赵国、魏国或不管哪一国统一了天下,他们的君王难道不会做同样的事?
燕、赵各国本来就有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城墙,秦朝只是把它们连结在一起而已;修驰道与直道、车同轨,则是最基本的交通建设;书同文就更必需了,中央政府下达的命令,怎能让国内许多地区看不懂?
所以,换了别国的君主统一天下,这些事情也一定都会做,但会不会跟秦始皇一般驱役百姓如猪狗?可就很难说了。
2
秦朝是怎样灭亡的?大家想必耳熟能详。
根据《史记》的记载大致如下:
西元前二一○年七月,秦始皇于巡行天下的时候病死了,二儿子胡亥假传圣旨,杀了他的哥哥扶苏,继位为帝。
一年后(西元前二○九年七月),陈胜、吴广两个“屯长”,率领九百名戍卒前往“渔阳”去当边防军,因为天下大雨,延误了行程,按照严苛的秦法,这些人统统都会被处死刑,于是陈、吴二人便鼓动大家:“反正都不免一死,不如揭竿起义。”
这九百人的杂牌军一经发动,邻近郡县的老百姓就跟锅中沸腾的泥巴浆一样纷纷响应,声势越滚越大,不消多久就聚集了十几万人。
秦朝的地方军不堪一击,竟被这群杂牌军打得节节败退。
陈胜志得意满,建国“张楚”,并派遣一个名叫周文的将领率军西征大秦首都“咸阳”。
周文一边向西推进,一边征召各地的乱民,号称拥兵数十万,似乎不怎么费力的就通过了“函谷关”,推进到戏水东岸(今日临潼附近),距离咸阳只剩五十公里左右。
二世皇帝胡亥慌了手脚,“少府”章邯建议:“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立刻征调在“骊山”为始皇陵覆土的几十万名囚犯为兵,以章邯为指挥官,司马欣、董翳为副。
形势顿时逆转过来。已攻下不少城镇的杂牌军成了既得利益者,囚犯军反而怀抱“反正不免一死”的心理,虽然仓卒成军,仍比周文的杂牌军高出一筹,一战而胜,杂牌军退出关中,章邯率军追击,周文退到渑池,自杀身亡。
陈胜、吴广的义军从此连败不止,陈胜被他的马车驾驶庄贾所杀,“张楚国”烟消云散。
但各地蜂起的义军与故六国宗室据地称雄,各自为政,大有恢复当年战国七雄的态势。
西元前二○八年,以项梁为首的楚军,拥立当年“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
这个新建立的“楚国”实力最强,麾下有两名大将─刘邦、项羽。
西元前二○七年九月,秦朝的权臣赵高杀了胡亥,继位者子婴又杀了赵高。没多久,刘邦率兵攻入关中,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接下来就是大家更熟悉的“楚汉争霸”,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汉高祖刘邦(见图)在楚汉争霸中击败项羽,成为中国首位平民皇帝。
3
以上这段记载,我反反覆覆的不知读过多少遍,总觉得其中缺漏很多,有些地方甚至太不合情理,主要就在周文西征这一段。
周文本来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楚国“春申君”的食客,并未真正带过兵、打过仗,只善于纸上谈兵,但因陈胜的手下都是乌合之众,没有富于经验的军事专家,大约听说过周文的名声,便委以重任。
大家别忘了,此时距离“大秦”统一天下才只十二年。
秦国既有能力吞并六国,夺取了六国全部的资源,以当时的国力、军力、经济力而言,应该都在鼎盛时期,为何竟无法击败陈胜的杂牌军?
当然,各朝各代的兵力分配都是以防卫首都的禁卫军最强,边防军其次,驻守内地的地方军则最为孱弱。
陈胜、吴广造反的区域只在当今河南省一带,十二年间享受着太平岁月、没打过任何一仗的地方军就像一堆废物米虫,敌不过“反正不免一死”的农民军,并不令人意外。
后来,西汉末的绿林、赤眉,唐朝的安禄山、黄巢,北宋末的金兵,元末的红巾,明末的流寇,清朝的“太平天国”,也都遭遇到同样的废物。
但率军西征的周文可不一样了,他将要面对的是驻守在首都咸阳附近、最精锐的禁卫军,而且还得先攻克天下最险要的“函谷关”,才能进入关中平原。
这函谷关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战国时,其余六国经常兴兵攻秦,却从未能过得了这一关。西汉才子贾谊的《过秦论》里写道:六国“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
然而,周文率领的乌合之众一路向西,他们是怎样通过函谷关的?《史记》完全没有记载,似乎未打一仗、未损一卒,就轻轻松松的通过了这道天险,守关的秦军难道都在睡觉?
继而,周文挺进到戏水,距离咸阳只剩五十公里左右。
秦朝的反应是什么?“今发近县不及矣”,也就是说,调集咸阳附近郡县的军队前来勤王,已经来不及了,只得征召正在做苦工的囚犯组编成军队御敌。
这又怪了,禁卫军在哪里?
正值强盛期的帝国首都附近,怎么会没有禁卫军呢?
太违反常理了!
秦朝的中央禁卫军分成郎卫、宫门卫屯、首都卫戍军三种,总人数应该有多少?不见史籍记载,但边防大将蒙恬被二世胡亥赐死之前曾说:“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今臣将兵三十万”,可见蒙恬率领的边防军就有三十万,以此推测,中央的禁卫军最起码不会少于十万。
他们都跑到哪里去了?竟要囚犯代替他们去打仗!
甚且,不但没有半个兵,也没有半个将领。
胡亥派出了“少府”章邯当囚犯军的指挥官。
少府是干什么的?
秦朝时的“九卿”─郎中令、太仆、卫尉、廷尉、奉常、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类似如今行政院的各部会首长。
少府为九卿之一,职责是“掌山林、池泽之赋以给共养”,也就是水利会、渔会、林务局的主管官员,还要管理各地的手工业,但他并非财政部长,征得的税收全部归入皇帝的私人帐户,说穿了,就是掌管皇帝私房钱的会计主任。
危急存亡之秋,居然派了个会计去当指挥官?
大秦的战将何其多,虽然胡亥杀了蒙恬、蒙毅两员大将,但并没有整肃其他将领的记载。
至于两个副指挥官,司马欣是牢头,多半是要借重他管理囚犯的经验;另一个董翳,官居“都尉”,总算是个职业军官,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师长。
这样的三个指挥官,就成了拯救大秦帝国危亡的支柱。
这会不会太荒谬了?
如果说,禁卫军的兵卒都被调派到外地去打仗,总该有老将、大将留在首都;如果将领们都被胡亥杀光了,也该会有兵卒留下来。
没有兵,也该有将;没有将,也该有兵,怎么会统统都不见了呢?
如果说,禁卫军曾经跟杂牌军交过锋,结果禁卫军跟地方军一样窝囊,打了个大败仗,《史记》为何只字未提?禁卫军全军覆没,仓卒编组而成的囚犯军却能一战而胜?简直匪夷所思。
更离奇的是,两千多年来,居然没有一个专家学者对这怪异的情况发出疑问。
4
千古最大谜团!到底怎么回事?
我以小说家的身分做出的揣测如下:
秦人向来有殉葬的风俗,我说的不是强迫性的“杀人以殉”,而是自愿“从死”─追随伟大的领袖于黄泉地府,不但生前要服侍护卫他,死了之后也是一样。
秦始皇在秦人心目中的伟大地位,比起二战时希特勒在德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肯定要高出一百倍不止。
当秦始皇的死讯传出来以后,跟皇帝最亲近的禁卫军上上下下如丧考妣,是必然会产生的心理状况,而这种情绪会跟病毒一般传染蔓延,从将领至兵卒,都陷在同样的漩涡当中。
虽然早在秦献公元年(西元前三八五年)就颁发了“止从死”(不准活人殉葬)的命令,但是对于自愿殉葬的人来说,这命令根本如同废纸─我都已经准备去死了,你还能把我怎么样?再杀我一次?
于是,当秦始皇的棺椁运入陵寝之后,禁卫军也排列好队伍,浩浩荡荡的跟着进入,正如从前护卫活的始皇帝一般。
胡亥必定会派人来劝他们离开,但谁会听他的?你胡亥是个什么东西呀?
指挥官一声令下,十几万兵士排排站定,陪着主上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陵寝入口的大石落下,不需几个钟头,陵墓内的氧气就会耗尽,十几万名勇士纷纷倒地身亡。
cindydaniel
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目标和实力不匹配吧。比如说我就很希望自己能够在25岁之前有钱付首付,生活也过得很好。但事实上我的工资很低,这样一来就会造成一种不平衡现象,所以就会焦虑。
小特别16
张婶和老伴儿结婚20多年了,他们不是原配,是半路夫妻。
张婶是个清洁工,她前夫脾气大,拳头硬,常在外面赌钱,输了就没个好脸色,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怕他这爹。
张婶心软,被前夫打得再狠,也没想过抛弃三个孩子,倒是她前夫心狠,在麻将桌上认识了个肥婆,麻溜跟张婶离婚,搬到富婆的别墅里住着了。
张婶50多岁,把三个孩子拉扯到成家后,才经人介绍,跟老秦走到一起。
老秦是个退休的会计,性格温厚,老伴儿走得早,他一个人带大儿子秦盛。
俩人孤独的人搬到一起领了证,她看中他每个月5000多退休金,他看中她朴实,勤快,到这个年纪,情情爱爱已经变得不重要,她和老秦就图个搭伙过日子。
在一起的这20年里,俩人过得倒也顺心,该吃吃该喝喝,他照顾她,她守着他,出去旅旅游,跳跳广场舞,倒是越活越自在了。
几年前,老秦高血压住进了医院,张婶陪在床前,端汤送药,倒水按摩,擦背洗脸,剪指甲,营养汤一道道往医院送,老秦住了半个月,愣是没瘦一点儿,老秦儿子搁旁边儿瞧着,看张婶把他爸伺候的干净利落,暗自在心里认同了这个继母,出院时悄悄塞给张婶五千。
可这5000块钱张婶还没捂热,就被大儿子要走了,她大儿子要为给她孙子买婚房,一大把年纪还在外面接苦力活干,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
两个女儿嫁的也不好,一个女婿好吃懒做,吃出高胆固醇,啥活儿也干不了,在屋里吃软饭,另一个女婿一年到头都在外面打工,愣是在外面找了个女人,那女人管着他,不让他往家里打钱。
张婶心疼三个儿女,她跟着老秦这么些年,省吃俭用,倒也攒下了一笔不少的钱,她打算等她百年了以后,把存折上面这些钱,平分给三个子女,一人十来万。
她也是这么打算的,直到老秦突然走了,老秦去世的很突然,突发心脏病,一口气没上来走了,留下一套房子。
老秦走了,张婶大受打击,20年的夫妻情分不是假的,她帮着继子处理老秦后事。
老秦火化那天,她泪眼汪汪,抱着老头骨灰盒上楼梯,冷不丁摔倒了,救护车把她接去医院,才知道摔得很严重,脑部ct结果显示很糟糕,右脑大面积脑梗,瞳孔放大,她瘫痪了。
在医院住了几天,三个子女来看她,一分住院押金都没给,只顾着在她跟前念叨钱,一遍遍趴在张婶耳边问:“妈,你把藏钱的地方和存折密码先给我们吗?”
张婶听到这话,心里刮起了寒风,遍体生凉,嘴巴一张一合说不出来话,没有钱,医院要把药停了,还是继子秦盛心软,隔三差五跑来看她,给她把医药费都交齐了。
张婶在医院躺了个把月,病情好转,医生让家属接出去照顾,三个子女跑去张婶家,里里外外翻了个底朝天,搜出了本房产证,却没找到一分钱。
老大不甘心,吐了口吐沫骂:“妈真傻,伺候个老头,什么钱也没留下,到底是图什么?幸亏落下这套破房。”
兄妹三个商量着卖房,要把破单元楼卖50万,一人分一份,张婶的继子不同意了,他找到兄妹三人,放了话:“我爸留下遗嘱,谁照顾张婶,这房就给谁,你们要不伺候你们妈,房子别想落一分钱。”
老大这才不情不愿的把老太太接回家,把老太太丢在阳台储物间里,其他两个妹妹一个月出1000块钱的生活费,算是把张婶安顿下来。
张婶的嘴张张合合,想喝水,没人理她,想吃饭,没人理她,屎尿拉了一身想换裤子,还是没人理她。
从前那么爱干净的老太太,如今披头散发的卧床不起,躺在屎尿堆里,房间臭气熏天。
大儿媳嫌她脏,怕她屎尿多,一天给她喂一顿饭,老太太饿的瘦骨嶙峋,身上长了褥疮,动一下就撕心裂肺的疼。
大儿子催着老太太办过户手续,老太太咬牙不签字,半天才从嘴里嗡嗡出一串话:“我要见秦盛”
大儿子没办法找来秦盛,秦盛见到继母床头柜上放着一碗发干的凉面条,碗里还浮着几根头发,呆了,这哪是人过的生活,他脱口而出:“做儿子的这么伺候妈,像话吗?”
大儿媳白眼一翻:“给她住给她吃就不错了,家里四张口要吃饭,她再这么病下去,早晚把这个家给拖垮,都这样了,还不闭眼,真是害人精!”
秦盛不再吭声,他把脑袋凑近老太太跟前,老太太艰难的吐字:“我生病期间,我的儿女不管不问,只想要我老伴留下的那套房子,我的心都伤透了。
我操劳大半辈子的心,把他们三个抚养长大,吃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现在我也不需要他们给我养老。
孩子,我信得过你,你把我接回去,帮我请个护工,我想干净利索的走,不想整天活在屎尿窝里,老秦和我这些年是攒了些钱,大概有30万,还有一套房子,等我走了以后,这些钱都给你。”
老太太的三个子女,听见她留下的生前遗嘱,个个都目瞪口呆,特别是老大和老大媳妇格外难以置信,老大媳妇红了眼:“妈,你这么做就过分了,有钱不便宜自己的儿子到便宜外人,你要是这么干,就等于把我们的脸全撕破了,以后你死了,我都不会让你孙子去祭拜你!!!”
张婶闭上了眼睛,不愿意再跟三个子女争吵,她辛苦了大半辈子都为他们几个,他们几个却半点没为她着想过,临了,最惦记的还是她手里的房子和钱,这样子孩子不认也罢。
秦盛想起继母平日里对自己父亲的好,真心实意的把继母接回了老房子里,请了个勤快的护工照顾,他和媳妇日日都来陪老太太说话,给她添置东西,老太太把藏在洗手间砖下的30万存折和50万房子,都留给了继子。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