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ghan116
一家金融机构连续四任“当家人”相继落马,这并非影视桥段,而是真实发生。
随着近日吉林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吉林信托”)党委书记、董事长邰戈被宣布接受调查,这家吉林省唯一一家专业从事金融信托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自成立以来,四任董事长无一例外均涉嫌违纪违法。就此,中纪委专门发文直指,吉林信托“四任董事长先后被查,反映出一定共性问题”。
中纪委直指“反映出一定共性问题”
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公告,据吉林省纪委监委消息,吉林信托党委书记、董事长邰戈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简历显示,邰戈,男,1971年7月出生,吉林长春人,1993年7月参加工作,199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研究生学历。在入职吉林信托前,邰戈先后在光大银行、吉林银行任职。其历任光大银行长春分行业务管理部总经理,吉林银行行长助理、四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吉林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等职。
吉林信托首任董事长张兴波于2007年涉嫌受贿罪被逮捕,后被判死缓。第二任董事长高福波于2007年6月接替空缺职务,2015年辞去董事长一职,2018年12月被查。第三任董事长李伟于2015年10月从白山市委书记调任至吉林信托任党委书记、董事长,2017年8月落马,被判有期徒刑5年。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披露,张兴波在忏悔录里说,觉得自己是单位“一把手”,又深谙会计业务,做的事人不知鬼不觉,应该能摆得平、按得住。
据办案人员介绍,第二任董事长高福波心思缜密,利用自己学到的金融知识,以合法外衣掩盖其非法勾当,逃避银保监会等部门监管。第三任董事长李伟自认为手段高明,放心打开了物欲的“潘多拉魔盒”。
为规避组织调查,他们采取他人代持股份、将房产登记在他人名下、收受干股、约定退休后提现、收受藏品和字画、将违法所得投资资本市场等各种隐蔽方式,以掩盖其违法犯罪事实。
在金融领域反腐败工作不断深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当下,如何切实管住金融机构“一把手”的权力,推动构建良好政治生态,成为吉林信托乃至金融全行业的一大课题。
业务“缩水” 规模“迷你”
由于吉林信托为东北证券持股5%以上股东,东北证券在29日也公告了吉林信托党委书记、董事长邰戈被查一事,同时表示,“目前,吉林信托经营情况一切正常。”
公开资料显示,吉林信托成立于2002年3月,注册资本15.966亿元(含外汇1815万美元),属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邰戈。2009年3月,按照信托新法规的要求,经原银监会批准,吉林信托重新换发了新的金融许可证,成为吉林省发展信托产业宝贵的金融平台。
据官网介绍,吉林省财政厅代表吉林省政府持有吉林信托97.496%股份,其余4名股东吉林省能源交通总公司、吉林炭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各持股0.626%。
经营方面,吉林信托近年来业绩不容乐观,2018年和2019年营收指标刚刚超2012年的一半,盈利指标自2012年以来仅有3年实现正向增长。
企业预警通显示,2012年、2013年吉林信托(母公司指标)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86亿元、7.17亿元,对应净利润分别为2.67亿元(同比增幅-35.76%)和4.33亿元(同比增幅62.44%)。
从接下来的2014年至2017年,吉林信托营收规模缩水至“2”时代,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18亿元、2.06亿元、2.24亿元和2.84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2.68亿元(同比增幅-38.15%)、5.23亿元(同比增幅95.39%)、3.09亿元(同比增幅-40.93%)、2.62亿元(同比增幅-15.10%)。
年报显示,2018年起,吉林信托经营规模稍有起色。公司非合并财务数据显示,吉林信托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4.6亿元,同比增长62.01%;实现净利润3.77亿元,同比增长43.68%。2019年,吉林信托增收不增利,实现营业收入5.29亿元,2.05亿元的净利润同比下滑45.53%。
从信托资产规模来看,吉林信托常年经营停滞不前,也导致了其体型较为“迷你”。截至2019年末,吉林信托信托资产余额约649亿元,这一规模在全行业已接近垫底。截至2019年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规模为21.6万亿元(国通信托、雪松信托无数据),66家信托公司平均资产余额为3224.71亿元。
业务合规方面,今年吉林信托已收到两张罚单。8月6日,吉林银保监分局通报,吉林信托因“未严格审核信托目的的合法合规性,为银行规避监管提供通道”被罚没40万元,两位相关责任人被警告。9月8日,吉林信托因“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以及未按照规定报送可疑交易报告”被央行长春中心支行罚款90万元。
此次被中纪委点名后,吉林信托公司治理、业务运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