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一笑吧
西方财务会计主要靠"公认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进行制约,以美国为例是以"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准则为依据,其特点是:强调超然、中立、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方法有较广泛的选择余地,会计科目和账户设置也较灵活,没有统一的科目名称,企业可以自主设置,能够较全面提供各种经济信息。1.会计核算的计价基础西方财务会计的计价理论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在资产计价方面是遵循稳健性原则,可用原始价值反映,也可用重置价格,以及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方法按变现价格反映。我国财产物资计价要按取得时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西方会计学家认为:"固定资产前期生产能力大,维修费用少,应多提折旧。"加速折旧法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普遍使用,并且在所得税法中规定用加速折旧法计算应税所得额。由于使用加速折旧法,企业对固定资产投资回收加快,可避免和减少投资风险,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是采用平均年限折旧法,而只有少数企业,符合有关规定经批准方可使用加速折旧法,如电子计算机行业等。存货盘存计价问题。西方制造企业多数用。
绿桑坊蚕被店
(一)、西式单式簿记的崛起10世纪至11世纪,作为中世纪西欧工商业中心的城市兴起,并很快得到发展。11世纪末至12世纪,在十字军东征后,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底和中部的托斯坎尼开始控制了东方和西欧的中介贸易。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和法兰西的马赛、那劳阿里等城市里的商人积聚了大量资本,并陆续将其投入到工业及银钱业中去,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商业和银钱业的发展。12世纪至13世纪,市民争取城市自治的运动日益高涨,并最终通过激烈斗争建立了一些城市国家,诸如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很快便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基地。13世纪至14世纪,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威尼斯为中心的地中海贸易区形成,威尼斯开始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介,它所发行金币“杜卡特”已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占据支配地位,至14世纪经营银钱业的商户已达一百多家。与此同时,在13世纪至14世纪,行会在各城市国家中发展起来,而通过行会所结成的资产者同盟,已成为向封建建主宣战的得力组织。上述变化结果,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在十四世纪、十五世纪,已经稀疏地可在地中海沿岸看到。”这便是借贷复式簿记得以在意大利北部城邦萌芽、产生及获得初步发展,最终促使西式簿记崛起,并取代东方会计历史地位的主要原因。(二)、西方复式簿记的产生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萌芽及生长阶段,产生了佛罗伦萨式、热那亚式与威尼斯式簿记、“三式薄记”的光辉照亮了未来西欧乃至世界会计的发展里程,它实现了世界由古代会计发展阶段向近代会计发展阶段的转变,改写了世界会计发展历史,产生研究复式簿记的光辉文献《薄记论》,并揭开近代会计发展史的崭新篇章。在16世纪至17世纪,德国、荷兰、法国等先后继承与发展意大利的复式簿记实务与理论,最终在欧洲造就“帕乔利时代。”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扫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障碍,进而带来18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这一重大变化使英国会计的发展进入到创新时期。同时,18世纪在巩固兴旺发达起来的公共会计师事业及它在审计、复式簿记原理与早期成本会计方面的贡献,使英国很快成为世界会计发展中心,这一历史地位一直保持到19世纪。(三)、西方复式簿记实现了世界会计发展史的根本性转变。从13世纪到19世纪,在复式簿记时代700年左右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实现了世界会计发展史上的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实现了由古代会计发展阶段向近代会计发展阶段的转变,其间适应早期市场经济发展变化要来,逐步以复式簿记的方法体系取代了单式簿记的方法体系,并较为系统地建立了“簿记学”的基本理论。二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在产业革命的深刻影响之下,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建立成本会计为立足点,以会计在公司经济管理中的地位为基本指导思想,已在实务处理与理论方面开始朝着会计时代的方向发展转变,这一转变在进入20世纪后才最终完成。(四)、西方会计的崛起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方会计崛起是资本主义经济军先在西欧产生、发展之必然结果,其后,它在近代会计发展史上占据支配地位,又是科学技术进步、产业革命在西欧发生与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之必然结果。至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心转移,世界会计中心也就从英国乃至西欧转移到美国。追溯西方会计一千年改革的发展历史,是迅速的,充满了高涨的热情。(五)、西方经济的发展,使传统会计发展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入公元11世纪后,西欧的封建化过程才基本完成,这一历史进程比中国晚了一千多年。然而,中世纪的鼎盛时期转眼而至,商业的兴起,城市的建立与发展,约二百年左右,西欧便很快进入到经济专业化的兴旺发达时期,这种演进速度又比中国快了500年左右。公元后第二个千年会计的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拉开了帐幕,此后,东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自然而然两者在会计发展方面的差距也逐步扩大,这是公元11世纪至20世纪世界会计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实。1494年,被誉为“现代会计之父”的巴其阿勒发表了《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复式记账法,这是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8-19世纪间产业革命的兴起,股份公司的出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对现代会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30年,美国第一次讨论会计原则,将会计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用来指导实践;为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使传统的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个分支。
helloJ80430
最早的要说潘序论,后来有李宝震等大师级的会计泰斗了他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是真正的大牛。现代就更多了财政部会计司,和几所有名的大学在理论上一直在寻求与国际接轨,比如注册会计师协会推动的新制度考试,大量参考了国外的理论。交流方面我们的注册会计师只能到南非,和苏丹的国家职业,距离到一些发达国家很漫长。因为会计的交流是基于经济文化政治综合国力交流的基础之上的。你说你是大学的教授,或是注册会计师全都考90分,发达国家知识说中国人记忆力好聪明,不一定真正愿意与你交流。除了国家机关和大学教授外还是最佩服那些考ACCA CGA 的烤鸭们,他们才是中外会计交流的中流砥柱
xiaoyoubaobei
一、中西方对财务与会计关系的基本表述(一)中国对财务与会计关系的表述主要有三种思路:1“大会计观”,认为会计包括财务甚至可以代替财务,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是管理的主体,财务是管理的对象,必须对财务实施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实际上指的是对财务活动进行的会计管理。”在我国会计学科体系设置上也与这种观点相符。我国财务会计主要的缺点是:学科门类单一,讨论范围狭窄;注重核算多,重视管理少,只讨论方法,很少深入研究理论,即使在很少的理论研究中也主要是解释、说明制度,基本没有独立完整的学科研究内容。2“大财务论”,认为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会计只属于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反映和控制环节。这种观点是中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观点和实际做法,任何财务政策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财政政策,中国几十年的会计政策都是围绕着财务政策制订的。3“财务会计并行观”。认为财务是一种管理工作,会计则为这种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主张借鉴西方的经验,从机构设置上将两者分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越是发展,企业的理财活动必定日益显示它的重要性,它将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并驾齐驱,共同影响企业的成败。考虑这一发展趋势,我们觉得会计同财务,在学科上应当有一个客观界限,在工作上也不能长期混淆不清。(二)西方国家基本上认为财务与会计是两门学科,各自有其不同的理论体系。在他们看来:“会计是一种技术,它是对财务性质的帐项,用显明的方法,以金额来记录、分类及汇总,并对其结果做出解释。”在英美国家的大型企业中一般将财务与会计机构分开,在财务副经理之下设有财务长与主计长,财务长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筹集资金、处理与投资者的关系、投资、股利分配、银行和保管、信用和收款以及保险等;主计长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内外部报告、计划控制、经济评价、保护资产、税务管理、信息处理、内部审计等。二、中西方财务与会计关系差异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所造成。政府经济干预因素。中国政府总是统管着中国财务,国家财务如此,企业财务也是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正是在这种体制下国家政府采用了详尽的财务制度去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在企业范围内大到投资、融资政策的确定,小到每一笔会计业务的处理,国家都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企业自主理财的权力很校在西方,国家政府一般都不制定直接规范企业的财务制度,企业的会计核算也只遵循公认会计准则,而且由于西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会计准则与公司法税法的脱钩等,使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在实践上存在分离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中西方财务发展进程因素。西方财务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传统理财”阶段,二是“综合理财”阶段,三是“现代理财”阶段。在连续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后,使西方财务日渐成熟。形成了企业财务的重点是研究所筹资金在投资运用时如何考虑投资报酬与风险的对应关系,减少投资风险,以增加投资收益,使股东财富最大化。至此,西方财务已形成了以筹资、投资、股利为核心的企业财务内容,其本质是有关企业资金的运用过程和管理结果。新中国的财务始终围绕财权分配展开,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发展至今已经开始形成以企业本金筹集、投放、耗费、收入与分配为核心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以处理财务关系为重。但是中国的财务发展得比西方晚明显不如西方财务的完善。从中西方财务发展过程的考察中可以明确得出这样几点结论:一是中西方财务的本质均是有关本金运动的描述;二是财务管理的发展阶段总是与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管理体制变革互相适应的;三是中西方财务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有时会相互交融,且随着财务趋向国际化,;四是财务与财政、金融、税收、投资者、所有者等之间的客观关系总是存在的,并不依人们认识水准与表述方法的差异而转移。经济体制因素。在中国,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将财务作为财政体系的组成部分,因而有关企业筹资、投资、股利分配等重大财务活动都由国家财政去统一规范。因而国家股仍然在绝大多数股份制企业中占控股地位。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仍是处理企业与国家等之间的财务关系,这也正是中国关于财务与会计关系表述上存在“大会计观”、“大财务观”、“财务会计合一观”等存在的现实环境。纵观中国几十年的企业财务体制一直只在被动地处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形式,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集中财务与扩大企业财权上下功夫。这偏离了财务的本质,造成了我国财务与财政在一定程度上合二为一的局面。相反,西方国家由于有比较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财务不仅很少受政府的干预,而且由于其追求一种实效性的财务管理方式,因而财务管理中被迫用足够的力量去处理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等问题,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也将财务与会计分别设置机构,达到了理论与实践上财务与会计分离的统一。三、西方财务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中西传统文化结构的差异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模式、企业制度及其财务会计上的差异,会因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双方文化的交流而逐步缩校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还存在很大的缺陷。中西方财务会计差异很大,我国需要借鉴西方而不是直接把西方的那套搬到我国来用,以免再次出现“ERP失灵”事件。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