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饭饭饭饭
不对,会计信息系统论,强调的是会计的反映职能而忽视了会计的控制职能。就会计核算或会计信息来说,将会计视为一种信息系统是合理的,并且对会计研究以及会计工作有指导意义,但是将会计的本质描述为一种信息系统就很难符合逻辑。会计管理活动论,强调会计的控制职能,强调会计是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管理子系统来发挥作用的。日常的经济活动中,会计固然存有控制职能,但控制还必须是建立在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反映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没有反映,会计的控制职能将无从发挥,所以不能把会计的反映职能只作为一个辅助的职能,而过分强调会计的控制职能。
越狱找食吃
我国关于会计的定义主要有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两种观点。
管理活动论:“会计是对各单位的经济业务主要运用货币形式,借助于专门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核算,实行监督产生一系列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具有反映和控制职能的管理活动”。
信息系统论:“会计,旨在提高微观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在企业(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此系统用来处理各单位的资金运动(价值运动)所产生的数据而后把它加工成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
扩展资料:
会计有五个基本特征:
1、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
3、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4、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5、会计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
会计方法一般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
会计的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
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也称作会计目的,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也称为财务报告的目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
大宝想小宝
在1980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阎达五教授与杨纪琬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首次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视会计为一种管理活动。后来,阎达五教授继续深入研究,并于1985年和1987年分别出版了《会计理论专题》和《责任会计的理论和实践》两本专著,标志着会计管理理论初步形成。其中,《会计理论专题》更是专门论述“管理活动论”的专著。
viki000000
一、会计管理活动论会计管理活动论形成20世纪80年代。1980 年,在广东佛山举行的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杨纪琬和阎达五两位教授提出“会计管理” 概念,认为“会计是社会管理活动”,“会计管理的内容可以抽象为价值管理”。会计管理活动论是我国学者提出的会计理论,表达了中国的学者对会计基本理论独特的见解。主要观点有:会计是人类有意识的价值管理活动。马克思说:“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 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 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 据此, 他们提出会计具有管理的职能。对于会计管理,阎达五教授指出,“价值是商品经济产物,有商品就有价值,对价值运动的‘观念总结’和‘控制’主要是由会计来实现的。”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会计管理活动论学者提出,会计的监督职能是以真实客观地反映作为目标的,不然会计监督必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另一方面,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以高度有效的监督作为前提的,否则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失去真实性。簿记是人们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过程控制”和“观念总结”分别表示会计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反映;首先有“过程控制”,其次有“观念总结”,这两者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会计的基本职能:反映与监督。会计管理活动具有二重性。由《资本论》可知,劳动具有双重属性;据此得出会计管理也类似,既有技术属性,即与安排生产力;也有社会属性,即处理人的经济关系。所谓技术属性,就是指运用观察、计量、登记等一整套科学的方法,使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有效地结合,使之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所谓社会属性,是指通过科学的会计管理,完善社会制度、调整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使之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二、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信息系统论是舶来之物。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余绪缨、葛家澍教授首先提倡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从本质上来说是个信息系统,联系着信息与信息宿,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贮存和处理等环节。会计是个信息系统,凭借提供客观准确的经济信息,为辅助管理服务;作为信息系统的会计能够准确的体现现代会计的提供信息与数据,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为经济管理服务的功能;会计信息系统包含会计、信息、系统三个方面。三、两者的分歧关于会计的本质问题,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以下就其部分不同之处做出简要概括。关于会计的本质。管理活动论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看,会计不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就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微观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在企业(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一方认为会计是管理活动,一方认为会计是管理的工具。关于会计的职能。管理活动论派认为核算和监督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监督在先,核算在后。除此之外,会计还有与现代管理相同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延伸职能。信息系统论派认为反映和控制是会计的两个职能。但二者并不两个平行。在会计职能中反映是直接的,居第一位,而控制是间接的,主要借助于反映,居第二位。会计监督并非会计职能。关于会计的属性。管理活动论派认为会计既有与管理的自然属性相关联的技术性,又有与管理的社会属性相关联的阶级性(社会性)。信息系统论派认为会计着重探讨有关会计信息加工的程序与方法,其本身是无阶级性的客观存在。会计侧重于技术性,阶级性是次要的。四、两者的统一关于会计的职能。管理活动论从“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中,总结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职能。其所说的“监督”其实就是“控制”。与信息系统论提出的反应和控制两大职能基本一致。关于会计的对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管理范围既包括宏观也包括微观,既包括观念上的货币,也包括现实的货币。信息系统论认为资金运动是会计反映、控制的对象,而价值运动的信息是会计处理对象。可见两派都把资金运动作为会计的对象。关于会计的目标。管理活动论提出会计的责任是“维护国家的财政、财务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提高总体经济效益”。而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的主要目标即基本任务是提供信息,而信息有助于全面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两派在会计(目标)上也有共同的地方。回到本文开始提出的论点,从职能分析会计的本质。可以得出,会计管理活动论强调会计的监督职能,它正是从监督职能的角度得出管理活动的本质;会计信息系统论强调会计的反映职能,从反映职能很容易得出会计是信息系统的本质。可见,二者的分析职能的角度不同。本人认为会计的反映(核算)、监督(控制)两大基本职能无先后之分,无第一性、第二性的区别:反映是基础,监督是主导,二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二论只有结合起来,才可以全面反应会计的本质,指导会计的实践,形成前后一贯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