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7

菜菜爱榴莲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为什么官厅会计最早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江苏友道木业

已采纳

到西周中后期,分封制下的士 大夫占有的土地逐渐演变为具有私有产权性质的特征, 会计作为核算工具也必然反映这一产 权变化的性质。这一时期的“官厅会计”思想已相当完备。 为管理贡赋、徭役等征收与分配, 西周王朝在官厅中专门设置了位高权重的管理全国钱粮、 赋税和官厅财物收支的“司会”一职, 设立了独立的会计部门, 并与财物保管等业务部门之间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 会计与出纳也有了初步的分工。此外,西周还规定了“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的会 计检查制度。其中的“参互”、“月要”和“岁会”,相当于当今的日报、月报和年报,初步形成 了会计报表的雏形。可见,我国会计在西周时代已有相当大的发展。

为什么官厅会计最早

173 评论(11)

gaga1001mary

08年下半年最新版书中这样下定义:什么是会计?一种通俗的说法认为,会计就是记账、算账。我国古代“会计”一词产生于西周,其基本含义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岁终的总和的核算,通过日积月累到岁终的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这时“会计”主要指对收支活动的记录、计量、考察和监督。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一书中,对“会计”两字的解释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进一步说明会计既要进行分别核算,又要进行综合、系统的核算。

168 评论(9)

胃食眉眉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官厅会计核算中,以“入”、“出”作为记账符号已基本成为定式。在官厅的文书中经常能够见到这样的俗语,《左传》中就有:“尽出之”,“谷出不过籍”,“量入修赋”,以及“入币财”等等说法。《管子》一书中也有:“凡出入……”,“财之所出”等说法。秦国的法律条文中凡涉及经济事项,对“入”、“出”的运用更加直截了当,干脆明确。如《睡虎地秦墓竹简·金布律》中有“入钱”、“出钱”,《效律》中有“入禾”、“出禾”,清楚地表明了每笔经济事项的性质。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秦简分析考察,会计记录符号的使用较之前朝又有了显著的进步。学者们在对相关秦简进行分析之后,发现秦简中每笔经济事项记录的基本内容以及各构成部分在会计记录中所处的位置,一般有以下两种模式: ①经济事项发生的时间→会计记录符号→会计对象的名称→数量(金额)及计量单位; ②会计记录符号→会计对象的名称→数量(金额)及计量单位→经济事项发生的时间。 也就是说,这时作为会计记录符号的“入”、“出”,其位置一般已摆在每笔经济事项的前面,这是会计记录方法规则化的突出表现,也是这个时期会计记录方法方面的突出进步。会计记录符号置于每笔经济事项的前列,其优点在于:它能够突出地反映每笔经济收支事项的性质,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每笔经济事项在会计记录中的方向;它使得会计的书面记录清晰划一,是会计记录规则化的重要前提,它便于经济事项的分类计算和汇总考核,有利于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 上述史实表明,在战国时代,以秦为首的封建国家,已开始进入到我国古代“记账方法”的第三阶段——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方法阶段。--------------------------------------------------------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会计记录方法的变革时代,是从文字叙述式的会计记录转变到定式简明会计记录的过渡时期。所谓定式简明会计记录,就是运用一种既比较科学又比较简要的记录方法所进行的会计记录。这种会计记录的特点在于,一是能够简明扼要地反映会计对象,二是已初步有了一定的会计记录格式但仍然保留着单式和序时流水式的记录方法。 在这个时代,文字的革命和数学的发展,以及计算工具——算筹的运用,为会计登记方法上的进步创造了条件。简策文已成为文字的主流,尤其到战国时代文字较之以前已有了明显的简化,并大致趋于规则,已经能够从根本上摆脱原始文字的象形字体。这些变化为会计籍书的登记提供了方便。那时候,一支竹简一般刻写一列,一列少则刻有七、八字,多则刻有二、三十字,一笔经济收支记录一般可用一支竹简刻录完毕,多则刻写两支竹简。文字的简化,记录方式、方法的简便,使经济收支记录从烦琐之中摆脱出来。对于经济收支事项的记录,从总体上讲可以达到系统和细致,从个体上讲则可以达到简明扼要,一目了然。by---康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16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