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7

孩子的笑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实务中销售造假产品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ml90050056

已采纳

手段之一:虚构业务事项,虚增收入规模个别企业为了完成下达的收入考核指标,采取售后退货不冲减收入的方式虚构销售业务、虚增营业收入,甚至采取先出售再回购的方式,达到买卖双方均虚增营业收入、虚增营业成本。如某上市公司为避免被标注ST,年末虚构向主要销售方的销售业务,并于次年3月份进行售后退货账务处理。某国有企业向另一国有企业销售一宗商品,确认收入后再从购货方以相同销售价格购入同宗商品,确认为营业成本。实际上,“销售”的商品均未出库,买卖双方也未支付交易对价,所谓的“销售”行为仅仅是几张合同和几笔账务记录。近期,财政部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二十六号中对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关联方之间的购销业务,以与非关联第三方的名义核算,虚增收入成本6.6亿元以及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湖北发电有限公司合并报表内部抵销不充分,多计收入、成本1.04亿元的违规问题进行了披露。企业上述做法均是通过虚构业务事项,进而实现虚增收入的不同形式表现。手段之二:利用补助补贴,虚增利润规模某些企业为了完成上级公司下达的收入、利润刚性增长指标,不得不采取非常规手段迎合考核要求完成绩效任务。这些非常规手段中,收到各类补助和补贴资金对形成利润增长的影响最为直接。对企业而言,一种方式是将以前年度形成的利润结余以补助的名义在考核年度结转为当期利润;另一种方式是争取政府补贴资金,一次性或分期结转为当期利润。如某电信公司将前期改制过程中留存的利润以政府补助名义在考核期结转,仅此一项就实现当年利润增长4000万元。据2013年中报披露,66家上市公司截止8月2日收到政府补贴项目资金共计15亿元,这部分资金不论在2013年全额计入利润或者按项目受益期分摊计入利润,都将对资本市场造成重大影响。手段之三:操纵合并范围,虚增企业规模企业一般通过组织生产和销售,取得合法收入,并将资金用于提高生产能力,进而形成资产积累和规模提升,实现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但一些企业采取对外投资的方式,取得对其他企业的控制权,扩大合并报表编制范围,实现企业各项指标快速增长、企业规模快速扩张。

会计实务中销售造假产品

299 评论(15)

cafa晓晓

(存货方面.)废品、边角料收入不记账。主要是工业企业的金属边角料、铁肖、铜肖、铝肖、残次品、已利用过的包装物、液体等。

这些收入多为现金收入,是个体经营者收购。纳税人将这些收入存入私人账户,少数应用在职工福利上,如:食堂补助,极个别用于上缴管理费,多数用在吃喝玩乐和送礼上。

(销项税方面)市场经济下的营销方式多变,返利销售是厂家为占领市场,对商家经营本厂产品低于市场价格的利益补偿,是新产品占领市场的有效手段,是市场营销策略的组成部分。

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商家销售厂家一定数量的产品,并按时付完货款,厂家按一定比例返还现金。二是返还实物、产品、或者配件。

商家接到这些现金、实物后,现金不入账也不作价外收入,更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形成账外经营。

(合并报表方面)母公司,下挂靠多家子公司,涉及增值税发票、普通发票部分的业务全部在母公司核算,其他任由子公司,子公司每年向母公司上缴一定的管理费。

扩展资料:

会计造假的原因

1.两权分离是会计造假产生的根本原因

两权分离是指资本所有权和资本运作权的分离,也就是说,所有者拥有的资产不是自己管理运作,而是委托他人完成管理运作任务。在两权分离的过程中,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运作权应该是一个统一体,无论是资本的所有者还是资本的运作者,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即实现最大化的盈余。

但是,在实现这个最大化盈余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对盈余分配比例问题,资本所有者总是希望凭借对财产的最终拥有权分享全部盈余,而资本运作者却希望保留一定比例盈余扩大生产经营,甚至还要考虑自身的回报(表现为薪水、福利等)。

2.监督乏力,是会计造假产生的重要原因

(1)从会计监督来看:因会计受聘于单位,使得其本身所具有会计监督功能因种种原因而被严重削弱,对单位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无法进行监督。

(2)从审计监督来看,首先是内部审计监督乏力,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因种种原因形同虚设。其次是外部审计监督乏力,外部监督主要体现在民间审计上,有些民间审计单位为了争取“回头客”,就对“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有的还承诺保证委托人不出问题,以至出现了虚假的审计报告。

(3)从综合监督来看,各监督部门如财税、审计、物价等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全力,影响综合监督的效果。

(4)从执法监督来看,虽然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执法检查,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会计造假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执法不严,对查出的问题没有严肃处理,导致会计造假事件的不断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造假

127 评论(15)

兔了里个酱酱

会计实务中三种成本造假方法:一:不同成本费用项目之间的分类变化虽然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成本以及各项费用有较为明确的划分,但有些项目的归类仍有一定的弹性。比如销售折扣,有的上市公司将其单列为一项目,而有的上市公司将其归入销售费用,作为给分销或零售商的销售佣金。该种归类的变化会导致费用比率的非经常性的波动。此外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间,也有一些归类上的差异,如对销售办事处的租金及折旧支出,有的上市公司将其归入管理费用,有的将其归入销售费用。如果上市公司的归类发生变化,则费用比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二:变通广告费用与商标使用费对于拥有自有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广告费用的政策变化主要是:将广告费用视为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销售费用或是将广告费用支出视为资本性支出分期摊销。该类政策的变化对广告费用支出较大的消费品类公司影响很大。对于使用控股股东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一种情况是控股股东支付当期广告费用,而上市公司按该品牌产品的销售额提取一定比率支付给控股股东作为商标使用费;另一种情况是上市公司除支付商标使用费外,还支付当期广告费用。前一种情况高估了当期利润,后一种情况则是低估了当期利润。三:利息费用资本化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以及非控股子公司之间存在大量的资金往来,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可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资金较为充裕,因此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况较为普遍。对于占用的资金,有的上市公司不收取资金占用费;对于收取资金占用费的上市公司,其收取的费用比率又有区别。如果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资金占用费用巨大,则收取的利息费用对当期利润影响巨大。此外利息费用的资本化也常被用来作为降低费用和提高利润的手段。

332 评论(14)

陽-iYummy

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资金变动的财务信息,是记录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的重要载体,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评价经营业绩进行再生产或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会计造假行为1.账目来源失真原始凭证是会计信息的来源,它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账目的真实性。原始凭证的失真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内容不合法。原始凭证记载的经济活动本身就不符合财务规定,如请客送礼形式不合法。如白条顶账、假发票、假收据等。编造虚假凭证。如虚记应收预付款项,转移资金,形成账外小金库等。2.账目处理失真即使取得了合法的原始凭证,但是通过编制不合理的记账凭证,在登记账目、编制报表时也会发生造假账行为,突出的表现形式有:故意作弊,会计人员利用不正当手段故意做假账、编假报表。如编制与原始凭证不符的记账凭证来贪污公款等。做法失真,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规定同一经济业务可以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却会给会计核算带来不同的结果。3.核算资料造假主要是针对会计信息资料载体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进行的造假。会计凭证造假主要是在原始凭斑点上,常见的是通过以夸大或缩小的方式来达到隐匿事实真相的目的,或者偷梁换柱,无中生有,将不合法收支列入合法项目中。会计账薄、会计报表造假除受到会计凭证造假影响之外, 还大量存在伪造账薄,虚设会计科目,故意违反制度要求,采取不适当的计量方法,以及直接捏造、篡改会计报表数据等等。4.成本费用造假企业出于利益驱动,往往把成本费用作为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少缴税的目的,就人为地加大成本费用,采用多提多摊等手法,把不该列入本期的成本费用列入本期,或虚列支出,把根本未发生或虽发生但不属于本企业的开支,列入本企业的成本费用;为了从银行取得贷款,他们又会在“缩小”成本费用上下功夫,对本应列入本期的成本费用,该提的不提或少提,该摊的不摊或少摊。5.往来款项造假它是指企业对债权或债务, 长期不清或干脆虚列债权或债务,造成往来款项不实。许多企业对已确认收不回来的债权或付不出去的债务长期挂账,悬而不决;或因会计人员频繁更换,交接手续不健全,各种应收款项长期无人问津;或者为了逃税的需要,干脆虚列债权人或债务人。6.资产计价造假企业在资产计价过程中,根据主观确定标准和方法,造成计价的伸缩性,使资产计价因人为的偏差背离客观实际,使企业的资产严重不实。

124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