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白爱吐槽
一般资产的减值条件是有证据表明资产 已经发生了减值损失 才计提减值准备; 新准则下, 金融资产是通过 预估资产存在减值的可能性 来计提减值准备, 可见同等情况下,金融资产需要计提的减值准备会更多,计提的时间会早。 企业 以预期信用损失为基础 ,对这些项目进行减值会计处理并确认损失准备: 1)债权投资、应收款项、其他债权投资; 2)租赁应收款 3)合同资产 4) 部分 贷款承诺和财务担保合同 由此可知, 只对AMC和FVOCI (不含指定的)这两类债券类投资金融资产进行计提,对股权类投资的金融资产, 不计提减值准备 。 预期信用损失: 以违约概率为权重的、金融工具现金流缺口的现值 的加权平均值 。 预期信用损失是根据经验和现有情况, 预计发生违约的概率和违约损失大小 而来。 最简单的例子,假设发生违约的概率是10%,预计发生违约的部分能收回来10%,放贷总额100万, 预期信用损失=100*10%*10%=1;虽然自购买起违约的风险并没有显著增加,但因为金融资产减值是一种提前的风险预测,因此, 按照未来12个月内预期信用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投资收益=摊余成本(账面余值) * 实际利率 如果债务人一切正常,但是购买以后发现例如债务人无法及时还款或者发生违约的风险很大,比如出现股价异常波动、超期支付利息等。虽然违约风险显著增加,但还不至于发生信用减值。 需要 对整个金融资产的存续期间的预期信用损失 计提减值准备。 但是因为尚未发生信用减值损失,账面余额仍是摊余成本, 投资收益=摊余成本(账面余额)* 实际利率 这个阶段债务人已经发生了类似于资不抵债,借款逾期,诉讼不断等信用减值损失,因此, 需要对整个金融资产的存续期间的预期信用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不再是账面余额,需要从账面余额中扣除减值准备的金额。 投资收益 =摊余成本'*实际利率=(账面余额-信用减值损失)*实际利率 A公司2019年末来自众多小客户的应收账款合计为6000万。A公司根据代表偿付能力的客户共同风险特征对应收账款进行分类,并对上述应收账款始终按整个存续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A公司根据逾期天数与违约损失率确定该应收账款组合的预期信用损失。 未逾期的违约损失率1%,逾期1-30天的违约损失率2%,逾期31-60天的违约损失率3%,逾期61-90天的违约损失率4%,逾期大于90天的违约损失率5%、 未逾期:3000万元,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准备 =3 000×1%=30 逾期1-30天:1500万,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准备=1 500×2%=30 逾期31-60天:1200万,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准备=1 200×3%=36 逾期61~90天:200万,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准备=200×4%=8 逾期﹥90天:100万,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准备=100×5%=5减值适用的范围包括: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租赁应收款、合同资产以及部分贷款承诺和财务担保合同。 一般资产的减值准备,计入 【资产减值损失】科目;金融工具预期发生的信用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计入【信用减值损失】科目,科目列示在【资产减值损失】的上面。 借:信用减值损失 (以前走资产减值损失,新准则进行了调整) 贷:坏账准备 贷: 债权投资/贷款减值准备 贷:合同资产减值准备 贷:租赁应收款减值准备 贷:预计负债 (对于 贷款承诺及财务担保合同) 贷:其他综合收益(对于 其他债权投资 )如果资产负债表日计算的预期信用损失小于当前减值准备的账面金额(例如,从按照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转为按照未来12个月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时), 则 应当将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实际发生信用损失,认定相关金融资产无法收回的,贷记相应资产科目 借:贷款损失准备 借:坏账准备 借:合同资产减值准备等 贷:贷款 (相应的资产科目) 贷:应收账款 贷:合同资产等 若核销金额大于已计提的损失准备,借记【信用减值损失】 借:信用减值损失 贷:贷款 (相应的资产科目) 贷:应收账款 贷:合同资产等可变现净值 与 成本比较, 可转回。 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存货跌价准备】 可回收金额 与 (原值-累计折旧)比较,不可转回。 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固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不可转回。 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商誉-减值准备】(控股合并) 可回收金额 与 (原值-累计折旧)比较,不可转回。 借:【资产减值损失】贷:【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可回收金额 与账面价值比较,不可转回。 借:【资产减值损失】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应收账款可以理解为AMC类的金融资产 借:【信用减值损失】贷:【坏账准备】 借:【信用减值损失】贷:【合同资产减值准备】 借:【信用减值损失】贷:预计负债 (贷款承诺及财务担保合同的减值备抵科目)
金凯瑞砖家
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EL)是商业银行预期在特定时期内资产可能遭受的平均损失。预期损失是比较确定的,实际发生的损失一般围绕平均值波动。因此在管理上,可以把平均损失值看成是相对确定的,以准备金的形式计入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可通过定价转移在产品价格中得到补偿。现代商业银行将预期损失视为风险成本,作为总成本的一部分。预期损失模型实质上反映了对金融监管为代表的外部压力妥协,在理论上立足于金融监管逻辑框架而非会计观念基础,因此引致了与现行会计概念框架的诸多不协调,一旦采用必将对会计基本理论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可能导致会计监管独立性受损的严重后果。(1)采用预期损失模型背离了会计的客观真实性目标。在强调保护者利益方面,国际会计基本准则核心要求是会计信息应真实可靠,金融监管基于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也格外强调审慎性。当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与审慎性冲突时,金融监管要求审慎性优先,并通过预期损失模型来体现,而预期损失模型明显背离了会计目标的客观真实要求,可能引起会计理论的混乱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2)采用预期损失模型增加了会计操作难度,对金融的数据系统进行挑战。采用预期损失模型面临如何分摊预期损失,如何将已减值资产从资产组合中剥离等具体会计操作问题。另外,估算金融资产的损失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而且面临着历史数据是否完整可靠的现实问题,这些都会降低会计行政管理的效率,引起不必要的混乱和社会成本的增加。(3)采用预期损失模型超出了市场者的理解能力。预期损失模型不仅需要对预计损失进行估计和现值计算,还涉及各种利率和汇率换算等金融专业知识,远远超出对普通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一般者很难明白财务报告中相应数字的含义,难以了解资产、负债的真实质量,也就难以作出有效的决策,最终将不利于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夏筱筱筱瞳
1、信用减值损失,是用于计算金融工具(或金融工具组合)预期信用损失。
2、经验步骤:
3、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计算金融工具(或金融工具组合)预期信用损失。如果该预期信用损失大于该工具(或组合)当前减值准备的账面金额,企业应当将其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借记“信用减值损失”科目,根据金融工具的种类,货记“贷款损失准备”“债权投资减值准备”“坏账准备”“合同资产减值准备”“租赁应收款减值准备”“预计负债”(用于贷款承诺及财务担保合同)或“其他综合收益”(用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债权类资产,企业可设置二级科目“其他综合收益—信用减值准备”核算此类工具的减值准备)等科目(上述贷记科目,以下统称“贷款损失准备”等科目);如果资产负债表日计算的预期信用损失小于该工具(或组合)当前减值准备的账面金额(例如,从按照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转为按照未来12个月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时,可能出现这一情况),则企业应当将差额确认为利得,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更多关于信用减值损失是什么,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