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黎明前的黑暗
〖河南坠子〗 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曲艺 的一种。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 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 数是自拉自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 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 本世纪30年代初,年轻的河南坠子女艺人乔清秀(1910—1944)和她的师傅乔利元(后来成为夫妻)从河南到天津行艺。其间,她和乔利元一起充分借鉴和吸收戏曲和曲艺诸曲种的精华,丰富发展了河南坠子的演唱艺术,创造出一套清新优美,别具一格的河南坠子的唱腔音乐,成为30年代雅俗共赏的一个流派,即“乔派”。在天津她获得了“坠子皇后”的桂冠。她的嗓音纯美甜脆,吐字清晰俏丽,以行腔明快、节奏流畅、音区变换自如而被时人称之为“巧口”或“俏口”。与同时在津、京地区行艺的程玉兰、董桂枝形成了三大流派。乔清秀擅演长篇鼓书《杨家将》、《包公案》等,而短篇之《王二姐思夫》、《玉堂春》、《兰桥会》、《宝玉探病》则更受世人喜爱,并有唱片录制传世。民国十二年(1923)前后,有车姓男艺人在天桥撂地演唱坠子,因脸上有麻子,人称他“车大麻子”。“一个人自拉自唱,很有滋味,社会的人士喜见奇怪,瞧着他又拉又唱,都听他唱会儿,亦听不出什么意思,看的乐了,扔钱就走。”(见云游客《江湖丛谈》)他每日可挣两三元钱。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唱坠子的男女班纷纷来京,争演于天桥爽心园、天华园等杂耍园子,孙家、贾家等茶馆,及露天棚场之中。这一时期有鸳鸯档(按即夫妻二人搭档表演)卢永爱、大老黑夫妻俩尤受欢迎。“卢永爱唱做俱佳,身段好看,表情细腻。大老黑(他名叫任永泰)专会抓哏,形容态度,使人解颐。”(见《江湖丛谈》)女演员姚俊英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嗓音甜润,动作潇洒。“地道的河南滋味,唱一句弦儿跟一句的音韵,令人听了真有绕耳三日不断的妙趣。”(见《人民首都的天桥》)她拿手的段子有《小黑牛》、《刘二姐拴娃娃》、《许仙游湖》、《黛玉悲秋》、《剑阁闻铃》等。男女拼档的赵勤堂、赵金兰(后易名李玉芳)生意同样很火,也能叫满堂座儿。 民国二十一年前后,有河南坠子女演员董桂芝、宗玉兰姑嫂,程玉兰、周玉花及擅唱“武坠子”的男演员王永安等进入北京,除天桥外,也演出于城内各处杂耍园子,以各自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北京观众。程玉兰以曲调朴实明朗、音色圆润柔美见长,人称“大口”坠子;董桂芝以唱腔含蓄深沉、板眼规整有致见长,人称“老口”坠子。她二人与当时往返于京、津被称为“小口”坠子的乔清秀成鼎足之势,分别创立河南坠子三大唱腔流派。程玉兰的代表曲目有《王二姐思夫》、《小黑驴儿》、《小寡妇上坟》等;董桂芝的代表性曲目有《宝玉探病》、《游西湖》、《俞伯牙摔琴》、《徐母骂曹》、《九字图》、《哭祖庙》等,程、董二人对唱的段子有《蓝桥会》、《相府借银》、《玉堂春》等。 民国二十五年至民国二十七年间,“坠子皇后”乔清秀曾两度晋京,在北平西单游艺社等处作短期演出。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闻名于北京的河南坠子演员,有李雪芳、李玉玲、马忠翠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坠子演员们积极编演了一批新曲目,宣传新思想,歌颂新生活。姚俊英演唱了《十女夸夫》、《小姐俩摘棉花》等宣传《婚姻法》的作品,周玉花演唱了《考神婆》、《杨发贵摔子》、《魏兵义下江南》等破除迷信、歌颂解放军英雄事迹的作品,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1956年以后,新一代北京河南坠子演员也成长起来,他们在努力继承传统、大力编演新曲目当中,应时代的发展,对河南坠子的音乐、表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尝试。马玉萍、刘慧琴、李少华等,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马玉萍六岁从师李祥东学艺,1955年进京参加了北京市曲艺团。吐字发音上,在保持坠子河南地方特色的前提下,糅进了京腔京韵;唱腔上,广泛吸收豫剧、大调曲子、京剧、评剧等音乐素材,加以融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拿手的曲目有《穆桂英指路》、《借□□》、《三叫门儿》、《爱个光荣人》、《土地还家》、《姑娘的心愿》、《雨夜变迁记》、《十个大鸡子儿》、《常青指路》等。刘慧琴生于曲艺世家,1956年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私淑“徐(徐玉兰)派”坠子,学习、借鉴民歌及西洋歌曲的长处及发声方法,对坠子的唱腔、演唱方法进行大胆创新,形成本身独有之特点,曾赴香港演唱。拿手曲目有《偷年糕》、《偷石榴》、《老实人》、《非洲姑娘》等。李少华为地质文工团坠子演员,代表曲目有《王二姐思夫》、《捡棉花》、《喂马记》等。郭文秋演唱的河南坠子是以“乔派”为基础,并有所发展。她的声音甜美,清脆,吐字清楚,善唱贯口。她演唱的《偷石榴》感情细腻真挚,准确地把握了小女婿与未婚妻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把小女婿的愚顽,未婚妻的恼怒与哀怨,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她更发挥了乔派坠子把乡间曲艺所特有的自然美,与都市曲艺华丽、考究的艺术美相结合的特点,既保持了唱腔浓郁的地方色彩,又唱得酣畅、俏丽,《偷石榴》传唱了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是曲艺晚会中的保留节目。80年代末,又有毕业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的张楷,1968年在天津曲艺舞台上崭露头角,她的嗓音脆亮,行腔圆润甜美,颇具“乔派”艺术之神韵。她演唱的《黛玉悲秋》、《秋江》等,寓情于声,以情动人,深得观众的赞赏。 表演方式通常为演员一人左手持筒板击节站唱,有弦师操坠胡及木梆等乐器伴奏。唱腔分别有起腔、平腔、送腔、尾腔四部分。唱词有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韵、巧十字等多种句式。河南坠子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流入北京。当时,有艺人刘教宽、周教云等在京演唱。 深泽坠子由曲艺河南坠子演变而成。始称“化妆坠子”。 民国三十七年(1948)冬,邯郸地区广平县阎小寨坠子老艺人杜学勤,一次按照书中主要人物形象化了妆,藏在桌围后边,开书时突然钻了出来,引起听众的极大兴趣。艺人们也受到了很大启发。从此,他们便开始化妆演出,由单口、对口说唱发展为多口说唱,并辅之以简单的表演动作。1949年春杜学勤在邯郸地区临漳县郭小屯村,把撂地摊演唱的“化妆坠子”搬上舞台,演出的剧目是《锯大缸》。不久,大名县的李和春、梁大爱,广平县的阎桐梧(艺名破大锣)、齐秀云,冠县的王元山,曲周的宫宪梅,栾城县的罗福成,魏县的魏连香、崔秀珍(艺名九岁红)等坠子艺人也相继登上舞台。 初期的坠子戏,是以传统坠子书目为基础,略加改动,运用原有的音乐唱腔,套用京剧、河北梆子的锣鼓经,穿上戏曲服装,增设了灯光布景而成,因而称为化妆坠子。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坠子进一步向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借鉴,设置了生、旦、净、丑行当;学了一些表演动作程式,又吸收豫剧、河南曲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唱腔和板式结构,逐渐完成了戏曲化的进程,形成了独立的剧种称北方坠子也就是深泽坠子。 到1958年7月,河北省已有专业坠子剧团十二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邢台市和深泽县坠子剧团。 坠子戏的传统音乐唱腔有:过板、引子、[平腔]、[大小寒韵]、[五字嵌]、[十字韵]、[快板扎]等。过板,是唱段前的音乐过门,引子,是唱段开始前的引句;[平腔]是坠子戏的主要唱腔,多用于叙述,有慢、中、快三种速度,又有开腔和叙述句之分,开唱句是四句式或两句式;叙述句是两句式。[寒韵]用以表达悲切之情。牌子有[五字嵌]、[十字韵],均作为独立的曲牌,穿插运用于[平腔]之间。[快板扎]用于唱段结束部分。 主奏乐器为坠琴(也叫坠胡),是由小三弦改制而成的拉弦乐器,面板改皮为木(也有蒙铜板的)。演奏时,多用顿亏、滑奏等手法,音色悠扬动听,表现力极为丰富。其他伴奏乐器尚有二胡、二弦、笛、笙、唢呐、大提琴等。 深泽坠子的初期剧目,多由坠子书中的中、长篇传统书目改编而成,故多连台本戏。如《海公案》、《刘公案》、《回龙传》、《大宋金鸠计》、《丝绒计》、《双金线》、《双合印》、《王清明投亲》、《二度梅》等。剧本多用唱词叙述剧情,念白不多。唱词一般为七字句、十字句。六十年代之后,坠子戏从其他剧种移植了一批优秀古装戏,也排演了一些新编历史故事戏,如《审诰命》、《杨金花夺印》、《花木兰》、《秦香莲》、《蝴蝶杯》、《杨门女将》等。坠子戏也能较好的反映现代生活,五十年代后期,邢台、深泽两个坠子团都积极地创造和排演了现代戏,在观众中留有印象的剧目是《白毛女》、《血泪仇》、《党的女儿》、《夺印》、《会计姑娘》、《风尘遗恨》、《大路朝阳》、《红旗谱》(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的五本连台戏)、《新芽吐秀》等。 深泽坠子戏用河南方言唱念,唱腔委婉清新、优美动听。艺人非常重视唱功,讲究吐字清晰,句句进入观众耳中。加之,所演故事有头有尾,情节连贯,唱词通俗易懂,所以在农村和城市居民中很受欢迎,有“看了坠子,卖了被子”之说。坠子戏,在三十多年的演出中,足迹涉及北京、天津、济南、太原、开封、郑州、石家庄、保定等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给群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目前,河北省仅存深泽县一个专业坠子剧团,而业余剧团和半职业剧团为数尚多。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流行地区】 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打小锣、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豫剧传统程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同时,各行当也涌现了一大批艺术上有成就的演员。 豫剧的音乐属于梆子声腔系统,是板腔体式。据清朝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书的《歧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所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又被称为"梆罗卷"。根据艺人们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也都曾办过科班。豫剧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在音乐上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其中"祥府调"、"沙河调",从唱腔的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句法组成和语音等方面看,都和"豫东调"比较近似,故统称"豫东调"。因此今豫剧唱腔韵,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因此今豫剧唱腔音乐,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各自具有显著特色流派。"豫东调"唱腔主音为"5",以中州音韵和商丘、开封的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声音高细,花腔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点,"豫西调"唱腔主音为"1",以中州音韵和洛阳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声大腔圆,寒韵(哭腔)较多,具粗犷、浑厚、悲壮、深沉的特点。这两大腔系在豫剧早期发展过程中,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30年代开始有了交流。建国后,清除"门户之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以上是过去按其流布的不同地区,有豫东调、享福调、沙河调、豫西调的传统分类;另外也有按其唱腔音乐在演唱音区的不同,而将前面三类统归豫东调,俗称"上五音"。与这些相对应的是演唱的音区较低的豫西调,俗称"下五音"。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其板类有四种,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二八板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除二八板这个基本板式外,还可分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连板、快二八板、紧二八板、紧打慢唱等板式。因过去是由两个八板(八小节)组成的一个乐段循环反复使用而得名。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今二八板结合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一板一眼2/4拍,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于叙事。又可据剧情和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化,既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还可派生出呱哒嘴、狗撕咬、乱弹、垛板、搬板凳等。 慢板类有[慢板]、[金钩挂]、[反金钩挂]、 [迎风板]等板式。一般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于中眼而落于板上。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音豫东调和豫西调不同。[慢板]是豫剧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前奏过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导四梆"和"迎风一梆"等。[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板和散板两种。整板起的称为"头句腔",散板起的是将第一句(上句)唱"栽板"或"大板起",从第二句(下句)进入[慢板]。[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结构是将一句唱腔分为两个分句,中间有个小过门;全句唱腔之后,随句尾落音有一个"八梆"跟腔过门(也可以减少为四梆或完全省略)。[慢板]的行腔除上述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有通过局部的变化而产生出来的多种花腔。上句有"头句腔"、"三句腔",下句有"单过板"、"双过板"等。{慢板}的收腔又称"锁板",基本结构与普通的下句相同,只是收腔时速度大多渐慢,并随着收腔尾音有一个简短的过门。[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内容情绪的不同而用快、中、慢的速度。 流水板亦为豫剧常用的板类之一,可分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连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可根据需要作不同速度的变化。曲调比较自由灵活,旋律流畅,节奏跳荡,既适用于表现欢快活泼的情景,也适用于表现压抑、忧伤的情感。它还派生出垛板、两锣钻子等。它的主要特征是旋律中跨小节的切分节奏特别多,无论是唱腔的起落,还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转折,大多出现在眼位上。[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上下句结构中,随着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过门。其前奏过门与[二八板]基本相同,知识起板簧头不同。[流水板]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流水板类重点附属性板式主要有[流水连板]和[两锣赞子]等。 飞板也作"非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是一种朗育式的唱腔,属于散板类。此外,还有滚白、栽板、叫板等。又有"哭韵"、"行韵"、"绝韵"三种格式。"哭韵"表现悲痛、哀怨的情感;"行韵"多用于吐诉叙述,"绝韵"适用于表现果断、激昂的情感。一般用飞板的唱段都较短,四、六、八句即转入其他板式。 以上四大板类的唱词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时也用一些字数不等的长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为基础,飞板中的滚白即为有唱有白的散文体句式。 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它的唱腔流畅,节奏鲜明,近几年来,演员多以真声演唱,所以一般都能做到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于为观众听清。加之表演细腻,真切感人,文辞通俗易解,故一跃而成为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观众的剧种。如今,豫剧除遍及本省外,又传播到邻近各省及甘肃、青海、天津、吉林、江苏、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区,并在各地组成了不少专业剧团。 河南梆子戏的特征,主要重在唱词与动态,纯全合于河南的风俗习惯,而起为观众所爱好者,则在表现风俗习惯中鄙俚粗俗之人与事物的关系,与观众的生活行动打成一片。虽然不免有些俗气,但俗有俗的风格,俗的趣味。豫剧的剧词不能专重文言,以合本剧之声调节奏为第一。其叙事言情,喜怒哀乐,委婉曲折,入情入理,感化力之甚伟,间杂以方言,尽人皆解。豫剧具备历久不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点:(一)娱乐性强 豫剧锣鼓声响,丝弦音高,唱工多,白口少,男角是大蹦大跳,女角是满台走扭。劳动大众在多日工作之余,逢年过会,许多人挤在一起,听听看看,就感到无限的轻松愉快。(二)接近群众 形式简单,表演真实,舞台形象比较接近农民的实际生活,合乎劳动大众的脾味。(三)易懂易学 调子简单,词句通俗,容易听懂、学会。(四)富于地方性 腔调高亢硬直,表情慷爽率直,是表现河南人民的地方戏。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豫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河南省郑州市豫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盖碗茶136
评剧的板式共分三类:1、 基本板类(又称中间板类);2、导入板类(又称首引板类);3、尾腔板类(又称结尾板类)。(一) 基本板类基本板类是评剧板式中的主体板腔,含有[慢板]、[快三眼]、[二六板]、[弹七板]、[垛板]、[流水板]、[快板]、[散板]、[清板]等。1、[慢板][慢板]又分男女腔[正调慢板]、男女腔[越调慢板]、男女腔[反调慢板]和男女腔[凡字调大慢板]。①女腔[正调慢板]和女腔[越调慢板]:4/4拍,一板三眼,唱腔为眼起板落,即起于弱拍,落于强拍,习称“黑”板起,“红”板落。上、下句体,每乐句四小节,小节之间多用小过门。例:《刘巧儿》采桑叶(新凤霞演唱)②男腔[越调慢板]和男腔[正调慢板]:4/4拍,一板三眼。起唱形式比较灵活,眼起板落与板起板落两者兼有,常穿插运用。每乐句以四小节为主,有些乐句可扩展延伸五、六小节。男腔[正调慢板]因受嗓音高度的限制,定调不可过高,常见1=F、1=#F和1=G等,且旋律多在中、低音区进行。例1:《金沙江畔》高原风景极目望(马泰演唱)例2:《会计姑娘》天昏地暗雀鸟惊(张德福演唱)③[反调慢板]和[反越调慢板]:4/4拍,一板三眼,眼起板落。落音规律为:上句落“2”音,下句落“1”音,每乐句四小节。两者除调高不同外,其他无较大差异。[反调慢板]和[反越调慢板]暂无完全终止功能的结尾板腔,需分别转入正调和越调结束唱段。例1:《张羽煮海》恨父王(刘惠欣演唱)例2:《朱痕记》望坟台(马泰演唱)④男女腔[凡字调大慢板]:4/4拍,一板三眼。中眼起,板上落。即起于次强拍,落于强拍。拖腔长,音域宽。唱词采用十字句,每乐句十小节以上,多在十三、十四小节。例1:《乾坤带》金殿上保本无指望(新凤霞演唱)例2:《孙庞斗智》大雪纷飞(马泰演唱)2、[快三眼][快三眼]用于女腔,分为女腔[越调快三眼]、[正调快三眼]和[反调快三眼]。4/4拍,一板三眼,眼起板落。[快三眼]借鉴京剧中的板式,多由慢板转来,速度比[慢板]快,近似[原板二六],拖腔比[慢板]少,节奏明快流畅。例1:《杨三姐告状》“一见哥哥上锁条”一段中“直愣愣站在大堂口……”(谷文月演唱)例2:《谢瑶环》“大堂”(花淑兰演唱)3、[二六板][二六板]的分支较多,含有男女腔正调、越调、反调、凡字调[原板二六],正调、越调[小生二六],正调、越调[混合二六]和越调[顶板二六]等。归纳起来,可分为[原板二六]、[小生二六]、[混合二六]和[顶板二六]。①[原板二六]:2/4拍,一板一眼。根据唱腔速度的快慢,又称“快二六”和“慢二六”。“闪”板起唱,落在板上,即强拍的后半拍起唱,每乐句一般为四小节。例:《夺印》劝广清(马泰演唱)②[小生二六]:2/4拍,一板一眼,眼起板落。每乐句六小节,也可紧缩成五小节。每乐句分为两个分句,分句之间填充小过门。例:《人面桃花》三春杨柳黄莺唱(艳铭杰演唱)③[混合二六]:是将[原板二六]和[小生二六]混合在一起的二六板式,2/4拍,一板一眼。唱腔中既有眼起板落,又有“闪”板起唱,有时一个乐句同时兼有两种二六板式。加上唱词长短结合,不局限在七字句或十字句的格式上,使唱腔的“紧缩”与“延伸”造成乐句的结构有较大变化。每乐句以四至六小节为主,偶尔有所突破。例:《刘伶醉酒》来了刘伶好酒的男(周连生演唱)④[顶板二六]:一种用于男腔的二六板式,2/4拍,一板一眼,板起板落。较多的用于五字句的唱词,每个五字句两小节,每乐句四小节,八小节构成上、下句体。每个五字句后多有小过门。[顶板二六]也可用于七字句式,每乐句分为两个分句,共四小节。[顶板二六]通常穿插在[原板二六]中使用。例:《降龙伏虎》“大兄弟休发火”一段中“我叫你看天……”(魏荣元演唱)4、[弹七板][弹七板]是一种用于男腔的新板式,2/4拍,一板一眼,眼起板落。每乐句七小节,穿插在[原板二六]中混合使用。例:《夺印》鱼儿靠得长流水(马泰演唱)5、[垛板][垛板]分为男女腔[正调垛板]、男女腔[越调垛板]、男女腔[反调垛板]和女腔[凡字调垛板]。2/4拍,一板一眼,板起板落,也可闪板起唱。每乐句四小节,也可紧缩成两小节,中间不加过门,主要特点是切分节奏。[垛板]也有1/4拍的,速度较快,所以又被称为[快垛板]。例1:《李双双》亏你有脸叫二婶儿(花月仙演唱)例2:《乾坤带》“金殿上保本无指望”一段中“为娇儿把我的心血费尽……”此段[垛板]将每乐句紧缩为两小节。(新凤霞演唱)6、[流水板][流水板]分为男女腔[正调流水板]、男女腔[越调流水板]和女腔[反调流水板]。1/4拍,有板无眼,“闪”板起唱,落在板上。七字句式每乐句七小节,十字句式每乐句七至十小节。例:《刘伶醉酒》“来了刘伶好酒的男”一段中“观罢此对我的心好恼……”(周连生演唱)7、[快板][快板]属于一种创新板式,有的称之为[滚板],与[流水板]相同,速度比[流水板]快,有板无眼,小节线也可不划。一字一音,势如涌泉。多用七字句式,每乐句七小节,中间无过门,常用于表现激昂的情绪。[快板]板式有女腔[正调快板],但在唱腔中并不多见。例:《卖妙郎》公爹息怒容儿禀(李秀云演唱)8、[散板][散板]分为男女腔[正调散板]、男女腔[越调散板]、男女腔[反调散板]和男女腔[凡字调散板]。[散板]节奏自由,无板无眼,唱腔不受板眼限制,可以根据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而发挥。[散板]有两种,一种是与京剧中[摇板]相同的“紧打慢唱”,梆子或板不停的匀速敲击;另一种是自由散唱的“慢打慢唱”,也称之为“散打散唱”,乐队通常只伴奏乐句的后半句,两者的伴奏方法迥然不同。[散板]的两种类型经常出现在同一段唱腔里。例1:《张羽煮海》恨父王(刘惠欣演唱)例2:《杨乃武与小白菜》好年华(张德福演唱)9、[清板]严格的讲,[清板]不应算作一种板式,应该算是一种演唱方式或伴奏方法。[清板]是演员在演唱时,根据剧情的需要,有些乐句无乐队伴奏,有的用弹拨乐器伴奏,有的用中、低音拉弦乐器伴奏,以求达到某种效果。(二) 导入板类:导入板类是辅助性的过渡板式,起引入作用,也称引子板。含有[导板]、[回龙]、[尖板]、[带板]、[搭调]、[哭头]、[哭么二三]等。这些板类有其独立的结构形式,但不属于独立的板式。除[回龙]外,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唱腔中最前面的一句唱词完成整个板腔的过程,下面大多接转[慢板]、[原板二六]等。这些过渡板式的过门,大部分配有打击乐,感情色彩各异,在特定的情境中,使用某一板式,已成为规律性的固定模式。1、[导板][导板]有两类,一类是照搬河北梆子中原汁原味的[导板]板腔,评剧未经移植。此类[导板]有大、小[导板]之分,大[导板]4/4拍,一板三眼;小[导板]2/4拍,一板一眼。多用于激昂、奔放、悲愤、欢畅等场合。[导板]占一句唱词,下面多接[慢板],是[慢板]的附加板腔。因其有浓郁的河北梆子风味,故使用甚少。例:《花木兰》“归家”(崔连润演唱)另外一类[导板],是将借鉴京剧中[导板]的板式称为[导板]。其节拍形式为[散板],唱腔节奏自由,只有一个上句,列在唱段最前面,做为开导,用其引出其他板腔,故称[导板]。[导板]后面多接[回龙],用于气势磅礴的大场面。此类[导板]多在幕后演唱,用途与[尖板]相同,常被[尖板]所替代。例:《夫人城》登城巡营(鲜灵霞演唱)2、[回龙][回龙]同样是借鉴京剧中的板式,多为2/4拍,只有一个下句,与上述[导板]或[尖板]相连接,构成上、下句体,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回龙]的前半部分一般由“垛字句”组成,节奏类似[垛板]。“垛字句”就是一连串字数相当(多为三至五字)、以相同的节拍步步运行的句子。[回龙]的最后一字是一个拖腔,然后奏较长的过门接[慢板]或[原板二六]等,它表达的感情与[导板]基本一致。例1:《孙庞斗智》大雪纷飞(马泰演唱)例2:《智取威虎山》誓把反动派一扫光(马泰演唱)3、[尖板][尖板]由过门和唱腔两部分组成,只有一个上句,下面多接打击乐,之后转[慢板]或[原板二六]等板类。[尖板]与京剧中的[导板]有相同之处,幕后演唱较多。[尖板]的过门分“单尖板”和“双尖板”两种。“单尖板”过门有一个乐句,而“双尖板”过门是由两个乐句组成。唱腔旋律在中、高音区活动较多,适于表现激昂、悲愤等情绪。例:《谢瑶环》大堂(花淑兰演唱)4、[搭调][搭调]用于女腔,节拍形式为[散板],节奏自由。只有一个上句,唱词字数可多可少,无句式的限制,句尾多用感叹号。:如:“我的命苦哇!”“我那好难舍的将军呀!”“我那难见面的……!”“我那糊涂的……!”“我那没有见着面的、叫不应的、短命鬼的……!”等等。结尾拖腔落音为“#4——5——”,下接过门多转[慢板]。例:《人面桃花》病房(韩少云演唱)5、[带板][带板]多用于[慢板]和[二六板]等有规律性节拍的板腔前面,含有将板“带”起之意。[带板]不占基本唱词,如同念白中的“叫板”,是通过“干”唱将板“叫”起,根据其提示的速度,自然的接奏过门进入下面的板腔。例:《花为媒》“报花名”中的第一句(新凤霞、赵丽蓉演唱)6、[哭头][哭头]为[散板],“紧打慢唱”。它有一个乐句,拖腔结尾与[搭调]相似,落音“#4——5——”,下接[散板]或[流水板]。[哭头]不占基本唱词,大多用剧中人物的称谓,如:“爹爹呀!”“娇儿呀!”“官人那!”等等。适用于痛失亲人的场面,表现极度悲伤的哭诉等情绪。例:《卖妙郎》公爹息怒容儿禀(李秀云演唱)7、[哭么二三][哭么二三]为[散板],属于“慢打慢唱”,节奏自由。虽有一句唱词,但唱腔旋律通过各分句的拖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单乐段,它有四大句读,句读之后填充打击乐或过门,多表现悲伤的情绪。例:《朱痕记》望坟台(马泰演唱)(三) 尾腔板类:尾腔板类属于辅助性的过渡板式,是唱腔的落板部分。含有[甩腔]、[留板]、[扣板]、[锁板]、[迷子]等。它们的共同点是:乐句相对独立,具有终止性质。但功能不尽相同,有的表示完全终止,有的则因演员穿插表演动作或念白而转行弦、过桥及曲子,属于不完全终止。1、[甩腔][甩腔]表示唱腔中某一乐段的终止,也可用于具有完全终止功能的结束句,共有五小节。 [甩腔]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唱词的末一字有两小节的拉腔,用于下句较多。旋律音程一般为级进下行,落音为“5”音或“1”音,节拍形式为4/4拍或2/4拍。例1:《刘巧儿》“采桑叶”一段中“但愿得马专员按公而断”。(新凤霞演唱)例2:《张羽煮海》“听笛声”一段中的结束句。(李忆兰演唱)2、[留板][留板]是一种常用的落板板式,节拍形式为2/4拍或4/4拍,上、下句均可使用,但必须和“过桥”相匹配。它有以下功能:一是[留板]之后,表演完动作或念白,继续接唱;二是在两人以上的对唱中,通过[留板],改由另一方接唱;三是用在唱腔的最后一句,[留板]之后,过门煞尾,终止唱腔。[留板]的落音为“2”音和“5”音,偶有“6”音。例1:《小女婿》“小河流水”一段中的最后一句。(韩少云演唱)例2:《乾坤带》“劝贵妃”一段中的最后一句。(老生唱腔)3、[扣板][扣板]在各种板腔中的上、下句均可使用,乐句有五小节,其特征表现在后两小节,落音一般为“6”音。[扣板]之后,多因动作或念白而转行弦或较长一些的过门,具有不完全终止性质。例:《祥林嫂》“我一见魏癞子”一段中:“一边走一边想上房来到”(李忆兰演唱)4、[锁板][锁板]是具有完全终止功能的落板,节拍形式为4/4拍,也可用于2/4拍。由一个乐句构成,共有六小节,用在唱腔的最后一句,意味着唱段的结束。唱词分两部分,前半部分的末一字位于第三小节的第一拍,后半部分的头一字位于第四小节的第一拍,中间加有过门,落音多为“2”音,也可落“1”音或“5”音。例:《祥林嫂》“我一见魏癞子”一段的结束句(李忆兰演唱)5、[迷子][迷子]又称[哭迷子],节拍形式多为4/4拍或2/4拍,占一句唱词,拖腔较长,开头与结尾部分有固定格式,中间部分的拉腔长短不限。[迷子]在正调唱腔中,上句落“6”音,下句落“5”音;在反调唱腔中,上句多落“2”音,下句落“1”音。[迷子]的结尾部分,特别是下句在结尾甩腔的固定格式中,通常会附加一句特定的唱词,唱词中称谓的前面冠有“我那看不见的……!”“我那受了罪的……!”“我那苦命的……!”等等,适于表现哀伤、愤懑等情绪。[迷子]甩腔之后,大多继续接唱,也可直接结束唱段。例1:《杨三姐告状》“一见哥哥上锁条”一段中“扑簌簌一腔泪水就往下抛”与“望了望监门哭一声同胞”(谷文月演唱)例2:《人面桃花》“病房”一段中最后一句(韩少云演唱)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