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7

zhangchanli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追溯调整法课件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么么哒狂人

已采纳

追溯调整法----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视同初次发生时就开始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计算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并调整期初留存收益。追溯调整法的步骤:(1)计算累计影响数;(2)进行账务处理;(3)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4)附注说明。

会计追溯调整法课件

308 评论(13)

Lucy…黄小猪

接上面:二, 追溯调整法1. 追溯调整法,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视同初次发生时就开始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计算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并调整期初留存收益。2. 追溯调整法的步骤:(1)计算累计影响数;(2)进行账务处理;(3)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4)附注说明。 3. 累计影响数是指采用新政策重新追溯计算的累计数减去旧政策计算的累计数所得差额对所得税后的影响数。4. 会计政策变更在报表附注中的披露应包括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以及对当期以及比较会计报表所列其他各期净损益的影响金额和累计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举例说明:世纪公司管理部门从1999年12月20日开始使用的一项固定资产的原价为35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与税法规定的年限一致),净残值为0,按直线法计提折旧。2002年1月1日改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该公司1996年起所得税税率为33%,所得税采用债务法核算,按净利润的10%、5%计提法定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要求:1.按追溯调整法计算折旧政策变更产生的累计影响数。 2.编制折旧政策变更有关的会计分录。 3.说明2002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调整金额。 答案:(一)计算折旧政策变更产生的累计影响数1.按直线法计提的年折旧额=350000÷10=35000(元);2000年、2001年两年累计折旧额=35000×2=70000(元);2.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2÷10×100%=20%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折旧率2000年折旧额=350000×20%=70000(元);2001年折旧额=(350000-70000)×20%=56000(元);两年累计折旧额=70000+56000=126000(元);3.折旧政策变更的税前差异累计数2000年税前差异=70000-35000=35000(元);2002年税前差异=56000-35000=21000(元);两年累计差异=35000+21000=56000(元);4.折旧政策变更对所得税影响的累计数2000年所得税影响数=35000×33%=11550(元);2002年所得税影响数=21000×33%=6930(元);两年所得税累计影响数=11550+6930=18480(元);5.折旧政策变更对税后影响的累计数2000年税后影响数=35000-11550=23450(元);2002年税后影响数=21000-6930=14070(元);两年税后累计影响数=23450+14070=37520(元)。 (二)编制会计分录1.补提折旧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37520 递延税款18480 贷:累计折旧56000;2.调整已提取的盈余公积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3752(37520×10%) 盈余公积———法定公积金1876(37520×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628;(三)2002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调整金额1.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年初数调整金额为:“累计折旧”项目增加56000元;“递延税款”借方增加18480元;“盈余公积”项目减少5628元;“未分配利润”项目减少31892元;2.2002年度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上年数的调整金额为:“管理费用”项目增加21000元(56000-35000);“所得税”项目减少6930元(21000×33%);“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减少19932.5元(23450×85%);“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项目减少1407元(14070×10%);“提取法定公积金”项目减少703.5元(14071×5%)。 四、解题指导:1.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2.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也就是说,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执行不同的会计政策。本例中2002年以前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2002年开始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 3. 会计政策变更,并不意味着以前期间的会计政策是错误的,只是由于情况发生了变化,或者掌握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使得变更会计政策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因此会计政策变更往往是原则、方法的改变。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204 评论(10)

无敌的小饭桶

追溯调整法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采用追溯调整法时,对于比较财务报表期间的会计政策变更,应调整各期间净损益各项目和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视同该政策在比较财务报表期间上一直采用。对于比较财务报表可比期间以前的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应调整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也应一并调整。追溯调整法通常由以下步骤构成:第一步,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第二步,编制相关项目的调整分录;第三步,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财务报表相关项目及其金额;第四步,附注说明。其中,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是指按照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与现有金额之间的差额。根据上述定义的表述,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可以分解为以下两个金额之间的差额:(1)在变更会计政策当期,按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所得到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金额;(2)在变更会计政策当期,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金额。上述留存收益金额,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项目,不考虑由于损益的变化而应当补分的利润或股利。例如,由于会计政策变化,增加了以前期间可供分配的利润,该企业通常按净利润的20%分派股利。但在计算调整会计政策变更当期期初的留存收益时,不应当考虑由于以前期间净利润的变化而需要分派的股利。在财务报表只提供列报项目上一个可比会计期间比较数据的情况下,上述第(2)项,在变更会计政策当期,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金额,即为上期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期初留存收益,可以从上年资产负债表项目中获得;需要计算确定的是第(1)项,即按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所得到的上期期初留存收益金额。累积影响数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各步计算获得:第一步,根据新会计政策重新计算受影响的前期交易或事项;第二步,计算两种会计政策下的差异;第三步,计算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第四步,确定前期中的每一期的税后差异;第五步,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经典例题]甲股份有限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原所得税政策采用应付税款法,从2007年1月1日将所得税政策从应付税款法变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1)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9600万元,按账龄分析法应计提的坏账准备为l500万元。2007年1月1日,应收账款余额为7600万元,坏账准备余额为1600万元;2007年坏账准备的借方发生额为200万元(为本年核销的应收账款),贷方发生额为40万元(为收回以前年度已核销的应收账款而转回的坏账准备)。(2)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存货3000件,每件成本为1万元,账面成本总额为3000万元,其中2000件已与乙公司签订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销售价格为每件1.2万元;其余A产品未签订销售合同。A产品2007年12月31日的市场价格为每件1.1万元,预计销售每件A产品需要发生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0.15万元。2007年1月1日,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45万元,2007年对外销售转销存货跌价准备30万元。(3)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的有关情况如下:X设备的账面原价为600万元,系2004年10月20日购入,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2007年1月1日该设备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余额为68万元,累计折旧为260万元。2007年12月31日该设备的市场价格为120万元;预计该设备未来使用及处置产生的现金流量现值为132万元。其他有关资料如下:(1)甲公司2007年利润总额为1000万元。甲公司未来3年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可以抵减可抵扣差异;(2)根据有关规定,按应收账款期末余额5‰计提的坏账准备可以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其他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均不得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3)按照税后利润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要求:(1)计算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2)计算差异填入表内:(3)进行所得税政策变更追溯的处理,作出2007年所得税相应的会计处理。[例题答案](1)计提准备:应收账款2007年应提取坏账准备=1500-(1600-200+40)=60(万元)存货有合同部分不要计提准备,无合同部分成本1000万元,可变现净值=(1.1-0.15)×1000=950万元,应有50万准备,2007年需要提取=50-(45-30)=35(万元)设备2007年末账面价值为(600-68-260)-(600-68-260)/(2+10/12)=272-96=176(万元),可收回金额132万元,需要计提准备176-132=44(万元)(2)计算差异填入表内(注:2006年末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7600-1600)-7600*(1-0.5%)=6000-7562=-1562万元2007年末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9600-1500)-9600*(1-0.5%)=8100-9552=-1452万元2006年末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68万元2008年末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账面价值为132万元,计税基础=600/5×(1+10/12)=220万元,差额为-88万元)(3)所得税处理追溯2007年1月1日期初数调整=(1562+45+68)×33%=552.75万元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552.75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52.75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5.28贷:盈余公积 55.282007年:应收账款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数=[(1500-9600×0.5%)-(1600-7600×0.5%)]×33%=-36.3万元存货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数=(50-45)×33%=1.65万元固定资产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数(88-68)×33%=6.6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36.3+1.65+6.6=-28.05万元2007年所得税费用=1000×33%=330万元2007年应交所得税=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330-28.05=301.95万元借:所得税费用 330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301.95递延所得税资产 28.05

183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