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4

二的一米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管理会计第三版课后答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oanrry琼

已采纳

第五章练习题参考答案1.略。2.由于该公司是利用现有的生产能力开发新产品,不增加专用设备,故固定成本在决策分析种属于无关成本,无需优先考虑。可根据给定的资料编制贡献毛利分析表:摘要 老产品甲 新产品A 新产品B生产量 6000件 2000件 2500件销售单价 60元 80元 73元单位变动成本 40元 56元 51元单位贡献毛益 20元 24元 22元贡献毛益总额 120000元 48000元 55000元从以上计算结果来看,似乎开发新产品B比开发新产品A可多获得贡献毛益7000元(55000-48000)。但是开发新产品是以老产品减产为条件的,如果结合这个因素,其情况则如下表所示:摘要 新产品A 新产品B贡献毛益总额 48000元 55000元减老产品甲减产损失 (120000× )=40000元(120000× )=48000元剩余贡献毛益总额 8000元 7000元结论:根据以上分析可见,开发新产品A比开发新产品B可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8000-7000=1000元),故该公司应开发新产品A。3. (1)家用型的单位贡献毛益=58-16-10-8=24,豪华型的单位贡献毛益=65-20-15-12=18,先进型的单位贡献毛益=80-19-20-16=25。故在机器生产能力和劳动力都无约束的条件下,多余的生产能力应当用于生产先进型产品。(2)家用型 豪华型 先进型直接人工(¥10/小时) 10 15 20耗费的人工小时(小时) 1 1.5 2家用型的单位资源贡献毛益=24/1=24,豪华型的单位资源贡献毛益=18/1.5=12,先进型的单位资源贡献毛益=25/2=12.5。故在机器生产能力无约束但劳动力时间受限的条件下,多余的生产能力应当用于制造家用型产品。4. (1)基础版的单位贡献毛益=250-28-15-24-250*10%=158,升级版的单位贡献毛益=330-45-20-32-330*10%=200。(2)在产品引进的决策制定过程中,表中“固定制造费用”、“销售人员工资”应该被忽略。(3)引进基础版的相关损益=40 000*25%*158-130 000-121 000=1 329 000,引进升级版的相关损益=40 000*20%*200-200 000-175 000=1 225 000,故应该引进基础版模型的产品。(4)在做出最后的决策之前,公司还应该考虑生产能力、固定资产更新等因素。5. (1)由于大名机器厂是利用剩余生产能力接受100台订货,固定成本一般不变,在决策分析中属于无关成本,故只需对方出价略高于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即可接受。现根据给定的资料,编制贡献毛益分析表如下:摘要 龙门刨床定货量(x) 100台对方开价(p) 15800元单位变动成本(b) 15000元单位贡献毛益(cm) 800元贡献毛益总额(Tcm) 80000元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知大名机器厂接受外地客户100台订货,可获得贡献毛益80000元,因此这笔订货是可以接受的。(2)若外地客户订货11台,就需要减少正常销售量的10台,因而能否接受该项订货,需视订货的销售收入能否补偿减少的正常的销售量10台所损失的贡献毛益总额,现另编贡献毛益分析表如下:摘要 龙门刨床定货量(x) 110台对方开价(p) 15800元单位变动成本(b) 15000元单位贡献毛益(cm) 800元贡献毛益总额(Tcm) 88000元减:补偿正常销售10台所丧失的Tcm=(24000-15000)×10 90000元净损失 (2000元)。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见,大名机器厂如接受110台的订货业务,会使该厂亏损2000元,因而该订货是不能接受的。这笔订货是可以接受的;该订货是不能接受的。6. (1)每台送纸驱动器的单位成本=280+180+40+2 800 000/110 000=525.45(2)生产一台额外的送纸驱动器的增量单位成本=280+180+40=500(3)令订单的税前营业收益=(p-500)*20 000=450 000,解得p=522.5。谷应当为这份订单提出522.5元的销售价格。7. 根据给定的资料,对A、B、C三种联产品分别进行差量分析如下:(1)A联产品:差量收入=加工(48×800)-不加工(26×800)=17,600元差量成本=加工(13,600)-不加工(0) =13,600元差量利润=17,600-13,600 =4,000元(2)B联产品:差量收入=加工(490×400)-不加工(380×400)=44,000元差量成本=加工(36,000)-不加工(0) =36,000元差量利润=44,000-36,000 =8,000元(3)C联产品:差量收入=加工(25×200)-不加工(18×200)=1,400元差量成本=加工(2,000)-不加工(0) =2,000元差量利润=1,400-2,000 =(600)元结论:根据以上差量分析的结果可知,A、B两种联产品加工后出售有利;C联产品则以分离后立即出售有利。8. (1)先求零件在800件以内的成本平衡点:设为x零件在800件以内的成本平衡点因为:自制的预期成本(y1)=a1+b1x1=1000+8x1的预期成本(y2)=a2+b2x1=0+10x1=10x1△y=y1-y2=1000+8x1-10x1=1000-2x1令 △y=0,求成本平衡点x1的值:1000-2x1=02x1=1000 ∴ x1=500件若x1<500件,则△y>0,∴y1>y2(外购较优)若x1>500件,则△y<0,∴y10,∴y1>y2(外购较优)若x2>500件,则△y<0,∴y1

管理会计第三版课后答案

199 评论(10)

tomoyasaki

.V2.V3.X4.X5.V6.V7.V8.V9.B10.B11.B12.A13.A14.C15.C16.A17.B18.A

213 评论(9)

dragonyanyan

《管理会计》作业(一)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成本性态:又称为成本习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成本总额与特定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2、 相关范围:管理会计把不会改变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性态的有关期间和业务量的特定范围成为广义相关范围,把业务量因素的特定变动范围成为狭义相关范围。3、 固定成本:指在一定相关范围内,其总额不随业务量发生任何数额变化的那部分成本。4、 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相关范围内,其总额随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化的那部分成本。5、 变动成本法:是变动成本计算的简称。指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及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二、填空题:1、 预测决策会计2、 管理会计、财务会计。3、 责任会计。4、 历史成本、未来成本。5、 约束性成本、酌量性成本。6、 技术性变动成本、酌量性成本。7、 推销成本、一般行政及管理成本。8、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期间成本。9、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10、 营业成本、期间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三、选择题1、ABDE 2、ABD 3、AC 4、AB 5、A 6、AB 7、DE 8、DE 9、ADE 10、AB 11、ABC 12、B 13、C 14、C 15、ABCD四、简答题:1、 答:管理会计的工作环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奋夺目标是确保企业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其对象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其手段使对财务信息等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其职能必需充分体现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其本质既是一种侧重现代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中直接发挥作用的会计,同时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称为管理会计为内部经营管理会计。2、 答:成本性态分析与成本按性态分类是管理会计中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范畴。他们的区别是:(1)性质不同。成本性态分析既包括定性分析,又包括定量分析 。成本分析仅仅属于定性分析。(2)最终结果不同。前者最终将全部成本区别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并建立相应的成本模型。后者只要求将全部成本区别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类。他们的联系:两这都是以企业的总成本为对象,成本性态分析需以成本按性态分析为前提。3、 变动成本法的优点:(1)变动成本法能够揭示利润和业务量之间的正常关系,有利于促使企业重视销售工作。(2)变动成本法可以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便于科学的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3)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收益资料,便于企业进行缺期经营决策,(4)采用变动成本法简化了成本核算。缺点:(1)变动成本法所计算出来的单位产品成本,不符合传统的成本观念的要求。(2)变动成本法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3)采用变动成本法对所得税的影响。五、计算题:1、答:(1)模型 Y=A+BX已知:X(高)=5000 X(低)=3000Y(高)=2600 Y(低)=2000B=(Y(高)—Y(低))/(X(高)—X(低))=(2600—2000)/(5000—3000)=0.3A=Y(高)—BX(高)=2600—0.3*5000=1100(2)、Y(7)=A+BX=1100+0.3*4600=2400(元)答:7月份的维修费是2400元。2、答:(1)、采用变动成本法编制2000-----2002年的收益表。 变动成本法下的净收益项目 2000年 2001年 2002年营业收入变动成本 8000030000 4800018000 9600036000贡献边际 50000 30000 60000固定制造成本推销及管理费用固定成本合计 200001500035000 200001500035000 200001500035000营业利润 15000 —5000 25000(2)说明采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所得到的净收益相差的数额以及形成差异的原因。答:采用两种方法得到净收益的差额营业利润差额=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2000年营业利润差额=15000—15000=0元2001年营业利润差额=3000—(—5000)=8000元2002年营业利润差额=21000—25000= —4000元分析形成的原因:在于两种成本计算法计入当期利润表的固定制造费用水平出现了差异,这种差异又具体表现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之间的差异。既在变动成本法下。计入当期利润表的是当期发生的全部固定性制造费用,在完全成本法下,计入当期的利润表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数额不仅受到当期发生的全部制造费用水平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可能存在的期末存货成本和期初成本中包含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水平变动的影响。或 用简便法计算计算分析确认营业利润:① 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成本2000年= 0 *2 = 0元2001年= 4000 * 2 =8000元2002年=2000 * 2 =4000元② 完全成本下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性制造成本2000年 =0 * 2 = 02001年 =0 * 2 = 02002年 =4000 * 2 = 8000元③ 按营业利润差额计算结果营业利润差额=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成本—完全成本法下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成本2000年营业利润差额=0—0=02001年营业利润差额=8000—0=8000元2002年营业利润差额=4000—8000= —4000元

315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