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99

莫小木木木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存货会计估计应用评价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tobyzhao520

已采纳

毛利率法: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结存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存货会计估计应用评价

295 评论(12)

念念1218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做的判断。企业为了定期、及时地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将企业延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各个阶段,如年度、季度、月度,并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定期确认和计量。在确认和计量过程中,当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涉及的未来事项具有不确定性时,必须对其予以估计入账。在会计实务中,常见的需要进行会计估计的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坏账是否会发生以及坏账的数额。 2、存货的毁损和过时损失。 3、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净残值大小。 4、无形资产的受益期。 5、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期。 6、收入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金额。 7、或有损失和或有收益的发生以及发生的数额。

141 评论(10)

xiao叶子0118

1,开题报告: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39项企业会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企业会计准则正式建立,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从此在国际上取得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同等”的地位。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推行。新会计准则的实行有利于促进国内外企业的平等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推动我国现代企业的广泛建立和长远发展。 《企业会计准则——存货》的修改,体现了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致性。例如,对于借款费用的资本化问题,不再强求专门借款,只要属于长期资产,如: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资产的借入款项等发生的利息均可资本化,计入对应的存货价值,而不再直接计入损益。 同时,其内容体现出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高度趋同。这包括修正了存货的定义(存货的“为出售”这一特征得到加强)、不再将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成本计算单列、改革了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等。 自我国加入了WTO以后,国内外不同会计标准存在的较多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会计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会计信息的质量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全面建立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已成为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 2,提纲: 一、《存货》准则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二、我国存货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 (一)总体评价 (二)具体比较 1.框架比较 2.关于准则适用范围 3.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 4.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 5.投入的存货成本确认方法不同 6.取消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分次(期)摊销法 7.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 8.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 9.披露 三、《存货》准则的国际比较 (一)总体框架 (二)存货的范围 (三)存货的定义及确认 (四)存货的计量 1.存货的初始计量 2.存货初始成本的内容 3.存货的期末计量 (五)存货的披露 四、执行新《存货》准则注意的问题 (一)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1.《企业会计准则——存货》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时要求考虑的因素 2.估计存货售价的原则确定可变现净值时,重点是确定存货的估计售价 (二)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与转回的核算

203 评论(15)

小玩子2603

首先存货盘查 各项存货以市场价值为准进行加总计算得出

86 评论(9)

香雪海Jackie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15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国际会计准则对存货计量的陈述为:存货应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低者加以计量。存货计价中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存货历史成本计价具有局限性。历史成本原则是会计计量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属性,由于历史成本的可靠性,长期以来在财务会计中受到普遍推崇与应用。但历史成本属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价格明显变动的情况下,按历史成本计价的报表将失去价值。二是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符合稳健性原则。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下跌至成本以下时,表明该存货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因而将这部分损失从资产价值中扣除,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三是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存货应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低者来加以计量。 一、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理论上的不足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法是对历史成本计价法的一种修正,尽管在存货计价实务中被普遍运用,但在西方理论界也日益受到批评。(一)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法不是以产出价值,也不是以投入价值作为计价基础企业持有存货要么为生产要么为销售;由于企业持有存货的目的不同,在进行计价时会有两种不同的计价基础:产出价值基础和投入价值基础。产出价值反映企业在现在或未来出售或处置资产将可获得的预期资金,特别是以企业产品的交换价格为依据;投入价值则反映企业在经营中为了使用而获得各项资产所付出的代价,即投入资源的计量。按照西方会计理论中以产出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计价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公允价值、可实现净值、现行市价和清算价值;以投入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计价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现行重置成本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法既不是以产出价值,也不是以投入价值作为计价基础。(二)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法违反了会计政策内在一致性原则根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法,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期末存货的计价将是历史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较低者,即允许在不同时期改变存货的计价属性。(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法影响会计报表可靠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结果会导致盈余管理,造成期间收益计算的波动和以后收益计算的不稳健,甚至影响会计报表的可靠性。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是存货跌价准备金额的转回。近年来,一些亏损上市公司为了避免退市,利用存货跌价准备进行利润操控的案例时有发生,使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遭到质疑。二、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在应用中的问题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由于企业持有存货的目的不同,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计算方法也不同。为生产而持有的材料等,用其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的,该材料仍应按成本计量;材料价格的下降表明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该材料应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可变现净值=产品的估计售价-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产品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但上述为生产而持有的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确定存在以下问题:(一)产品估计售价的确定问题由于材料到产成品还需要时间,在此期间产成品的价格有上升和下降的可能,估计售价是按现行市价确定还是按预期销售价格确定不得而知,但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都将会受到较多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降低可靠性。(二)材料可变现净值确定的问题当“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和“与销售产品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不变的情况下,材料的可变现净值由产成品的价格来确定。实际中,产成品的价格波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竞争、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如果在报告期内材料价格下跌,产成品价格却上涨(假设其他影响成本和费用的因素基本保持不变),会提高可变现净值,即使此时按历史成本计价,仍不能符合谨慎性原则;若材料价格上涨,产成品价格下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这种情况也经常发生),可变现净值会低于成本,而此时按可变现净值计价,虽然当期稳健,但因为低估资产,也使得下期利润虚增,与稳健性相矛盾。此外,一种产成品的生产往往需要多种直接材料,产成品的成本又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各种间接费用构成,必定会出现某材料价格下降、另一些成本费用价格上涨的情况,由其他的成本费用变动以及预期生产的产成品价格来决定某材料的可变现净值显然不符合逻辑。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法在使用中不确定性增大,从而成为很多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某一会计期间大量提取存货跌价准备然后再冲回的手段进行利滑操控,严重影响了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三、期末存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可行性探讨鉴于上述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会计理论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以公允价值对期末存货计价不仅可行而且更能满足报表信息质量的要求。(一)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已经得到认可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我国目前的会计实践中,一些会计要素及报表项目,实质已经按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来进行计量。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中,有35项、约占90%的会计准则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了公允价值和/或现值计量(谢诗芬,2006)。存货的期末价值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来进行计价,虽然只是部分采用公允价值,但实际上也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肯定。(二)公允价值计量是以传统的计量属性为基础的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SFAC 7就曾指出“若无反证,历史成本也可以是公允价值”。若存在活跃市场,一般即以市价作为公允价值。以存货为例,考虑投入价值时,公允价值体现为历史成本和重置成本;而脱手价值则是存货能够出售或清算的价格,存货的公允价值体现为现行市价和可实现净值;若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易找到相似资产或相似资产也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则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将是公允价值的最佳选择。因此公允价值是传统的计量属性的本质表现,以公允价值对期末存货进行计量,可以根据存货目的不同,分别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以及现行市价对不同存货进行计价。(三)公允价值计量更有利于资本保全西方会计理论将资本保全分为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财务资本保全认为如果期末投资总额等于或超过按名义货币单位计量的期初投资总额,资本就得到维护,超出部分确认为收益;实物资本保全认为收益只有在期末投资总额超过能保持与期初相同生产能力所必需的投资总额后才能予以确认。在物价稳定时期,选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时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取得一致,但在通货膨胀时期历史成本计量无法保证实物资本保全。现行期末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方法由于在存货价格上涨时按历史成本计价,无法做到实物资本保全。只有按公允价值计量期末存货,才能达到财务资本与实务资本保全的统一。(四)公允价值计量更符合相关性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有用的会计信息应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公允价值较历史成本使得财务信息更加符合报表日的实际情况。(五)公允价值计量运用中的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最重要的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公允价值在实务操作中由于计量过程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可验证性,从而其可靠性遭到质疑。对于可靠性,国际会计准则认为:“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且能够忠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以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由此可知,可靠性的重要特征是“忠实反映”,并非可验证性,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取决于与公允价值的取得相关的一系列技术问题,而并非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本身缺乏可靠性。现行期末存货计价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由于需要取得可变现净值、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依然存在主观随意性大、可靠性较差的问题,但不能因为目前相关准则以及技术的缺陷妨碍公允价值的应用

223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