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3

是芬妮呀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高级会计师纪录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木易小青争

已采纳

设想一下,把你独自丢到一座陌生城市,只给你1辆破车、全身上下只有100元,到第90天,你会怎么样?

A、活不下去,卒

B、卖车、找救助站,勉强求生

C、拥有一份能维持生计的工作

D、创立一家价值100万的公司

这道题显然有点超现实。

但真相却是,有人交出了答卷——白手起家的美国富豪「葛伦·史登斯」。

1

先带你了解一下这位大人物。

葛伦出身于底层家庭,父母又酗酒又嗑药。

小时候的他,与「聪明」二字搭不上边——因阅读障碍症,小学被留级,高中也垫底。

更乖张的是,他14岁就有了第一个孩子。

普普通通的葛伦,竟在25岁成立公司,身价过亿。

他的公司,在2010年实现创纪录的增长。

又在短短3年内,成为美国最大的融资公司。

他不是富二代,却是典型的创一代。

纪实媒体Discovery找到他,想让他由0开始,重新履行一遍自己的创富之路。

于是,就有了这部纪录片——《富豪谷底求翻身》。

而且,还有个条件:如果葛伦挑战失败,就要自掏100万美金。

葛伦面临的挑战是:

随后,他被丢到美国东北部一个衰落的工业城市。

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葛伦睡过 汽车 、卖过废品、去过收容中心、做过保洁、当过小贩……

到第90天时,这个无名小卒华丽升级为身价75万美金的企业家。

但比起百万身家,良叔觉得葛伦最牛的,是他浑身散发出来的顶层商业思维。

如果说,普通人只能看见路标,那葛伦就是看见了整幅地图的人。

毫不夸张地说,这90天,就是葛伦几十年商战风云的缩影。

今天,良叔特意把葛伦的这套“致富经”,整理出了以下6条商业思维。

每一条,可能都会是你跃迁之路的台阶。

2

2.1

保底思维

中国在10年前,就拍过一部富豪纪录片——《香港富豪变形记》。

让富豪去做清洁工,看看富人如何从0致富。

遗憾的是,在这部片子中,富人真的变成了穷人。

就拿香港商业巨子——田北辰来说。

体验前,他也和「葛伦」一样充满信心:

仅仅过了两三天,就彻底“堕落”了:

单看下面这副向生活妥协的样子,你敢相信他就是身价上百亿的天之骄子吗?

令人吃惊的是,节目一开始,只有100美金的葛伦,没有第一时间去赚钱。

而是拿起手机,先了解这座陌生城市的消费水平,预估维持生计的最低开销——每月1100美元。

90天,就是3300美元。

接下来,他计划用一周时间,赚取未来90天的生活费。

因为他清楚整天担心生计,是不可能创业的。

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经济学上有个叫做概念叫:「稀缺」。

是说,你所或缺的东西,会俘获你的大脑,占据你的心智带宽,导致认知带宽变窄。

这里的“带宽”,简单理解就是指“精力”。

穷人的“带宽”很容易被生计占满,再难腾出精力创造财富。

富人则有足够的“带宽”构建上层建筑。

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一定要有自己的“保底资金池”。

否则,你只会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最终把「事业」做成了「生计」。

失败也是大概率事件。

就像「葛伦」所说:

“每花一分钟的心力在营生,就等于少一分钟经营事业”。

2.2

分层式目标

即便划出了生计底线,这位富豪还是给难住了。

找了一圈工作,葛伦发现赚小钱,比赚大钱难多了。

但他还是用尽一切办法开源节流:

为了省钱,下雪的冬天,睡在车上;

问便利店要开水泡方便面;

去收容所做义工换餐;

还给人刷马桶……

当看到这个拥有私人飞机、游艇的富豪,在公共洗手间驾轻就熟地洗漱时,葛伦早年创业的艰辛可窥一斑。

葛伦做这些,是为了吃苦吗?

显然不是。

为了完成终极创业目标,他不会瞧不起任何一笔小钱。

他靠着贩卖节日气球、卖废旧轮胎,终于在第9天租下房子。

呆伯特漫画的作者「斯科特·亚当斯」说过:

要发展一个系统,就不要在乎小目标的成败。

葛伦显然深谙此道。

他的每一步都在层层分解大目标。

当他赚到第一桶金后,就进入下一阶段——做市场调查、筹备创业资金。

从倒卖二手车的低杠杆,到二手房的高杠杆。

逻辑周密,步步为营。

他将百万创业的终极目标,层层分级。

每一周,每一天,都在完成分层式的目标。

如果你只看到他列下目标清单,然后挨个完成,那你就太小看葛伦了。

实际上,每次定下的小目标,他并未从全部拿满分。

因为他清楚,“有时候你需要输掉一场仗,才能打赢整个战争。”

不求每次小考都拿满分,才是更高级的商战逻辑。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到了创业后期,领悟到“60分万岁”的哲学艺术。

60分哲学,是一种实用主义。

指的是,如果60分够了,就不必再投入大量时间精力。

淘宝总裁「蒋凡」,就是一个只考60分的人。

《李开复自传》一书就提到过:

蒋凡面试谷歌时很优秀,但HR质疑他每门功课只有60分。

蒋凡是这样解释的:

结果,HR当场决定录用。

李开复也很支持这个决定,因为他知道:

在复杂环境下,一个具有卓越领导力的人,必定是那种能跳了小目标,死盯大目标的人。

你看,精益求精,“死磕”到底,固然很好,但以终极目标为导向的“舍得”,才是一种大智慧。

2.3

买家思维

约翰·沃瑞劳在《用户思维+》这本书里提到,帮用户解决问题,要比引诱他们消费更有效。

在葛伦的致富宝典里,也是先找到买家:

一穷二白的葛伦,在网上看到有人求购军用 汽车 轮胎。

于是,他跑遍城市的每个角落,废品堆里翻旧轮胎。

就这样,依靠别人眼里的垃圾,葛伦赚到了第一桶金。

在创业项目上,选用本地人需求量最大的啤酒。

得知时间不够做啤酒馆后,他便采取了一个混搭模式——本地人最爱的“烧烤+啤酒”。

就连店名,也采用了能引起当地人共鸣的「普通人翻身精神」——「Underdog」(小卒、小人物)。

买家思维应该是一个初期创业者的生死法则。

腾讯早年就是这样。

据《腾讯传》一书记录,腾讯团队初期创业,为了留住客户,有求必应:

不少成功人士,都体会过买家思维的益处。

王兴回答,

“只要清楚我们到底服务谁?给他们提供什么服务?我们就会不断尝试各种业务。”

所以,初期创业者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找到买家,剩下的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2.4

信息差

大部分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对于“葛伦是个利用信息差低买高卖的好手”这一说法,很难不点头称是。

为筹备创业启动金,葛伦踏上了转卖二手车之旅。

他先是用700美金买了一辆05年的本田喜美,再花5美元洗了车,转卖后,轻轻松松入账3900美元。

如法炮制,又转卖了一辆二手凯迪拉克。

资产上升到1万美金,“炒房”的资本也够了。

一环扣一环,葛伦赚足了信息差的钱。

什么叫信息差?

就是我知道的,你不知道;

我能买到的,你买不到。

在经济学上,影响价格的4个因素中,除开成本、供需、效率的硬性指标,信息是唯一的弹性地带。

比如你去菜市场买菜,卖菜的阿姨很可能上下打量你一眼,报个价。

接下来,或许你马上付了钱,又或许展开了一场讨价还价的拉锯战。

但毋庸置疑的是,换你妈去买,几乎一定比你买的更便宜。

这就是信息不对称。

作为普通人,如何获取那些「想知道却不知道」的信息?

万维钢曾讲过一位美国女大学生的故事。

她一毕业,就看上了耐克的一个热门岗位。

倘若她直接投简历,人家很可能不买账。

于是,她决定「突破信息差壁垒」 ——在校友网上发帖求助。

了解面试流程、耐克内部的行事风格、HR的侧重点……

就这样,女孩迅速掌握了关键信息。

结局你也猜到了,她顺利拿到offer。

所以说,处于信息差上游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站在了金字塔顶端。

2.5

专业导向

可能就是,对专业人士的态度。

葛伦在着手精酿啤酒前,面临一些相关的行业和资质的专业问题。

他没有选择上网查,而是付费请教专业人士。

此时的他,手上资金只有2千多,却花了近一半「身家」请律师。

这种“一掷千金”的魄力,如果换个人,恐怕很难做到。

葛伦从律师处得知,做精酿啤酒馆,要40-100天才能办好许可证。

虽然这条信息,给葛伦泼了一大盆冷水,但幸好花在专业咨询上的这笔钱,让他少走了弯路。

「专业导向」,就是典型的“富人思维”。

秉持专业导向的葛伦,也从不迷信自己几十年来的商业嗅觉,而是咨询各行业的专家。

卖房选铺找中介、装修找当地最好的设计师、参加烧烤节请来资深烧烤师傅……

哪有什么天时地利人和,不过就是把最专业的人凑在了一起罢了。

刘强东在京东刚起步时,就体会过“专业人士”的好处:

早期的京东连个会计都没有,京东的重要投资人「徐新」就给他找来了专业的财务总监。

仅入职2个月,刘强东就竖起了大拇指:

“2万块钱的人,果然比5000块的好用啊。”

现在市面上很多文章以及书籍,都会嘲笑专家无用。

但是,葛伦的经验告诉我们,找到专业人士,能让你在成功的路上少走很多弯路。

2.6

仆人式领导

高级会计师纪录片

352 评论(10)

今夕访古

央视06年拍的《大国崛起》

334 评论(9)

水墲月心时

BBC和PBS也有很多纪录片。

116 评论(14)

动漫设计师

以前疯狂刷奥斯卡获奖影片的时候就知道了这部《辛德勒的名单》,不过那时不知道什么原因,把《雨人》、《肖申克的救赎》、《拯救大兵瑞恩》等大片都刷了,就剩了它无缘一眼。这次是看了《我不是药神》影评又发现了一部与之类似的影片,居然就是这部《辛德勒的名单》。正好,现在一次看完,不用再遗憾了。这是一部纪录片,用以纪念二战期间被纳粹德国血腥屠杀了的六十万犹太人。黑白片的暗淡,苍白,丝毫掩不住奥斯卡--辛德勒那出众的气质,演员连姆--尼森高大英俊的外表,冷酷的眼神,将辛德勒饰演得那么的完美。西装革履,锃亮的发型,夹烟的双指,还有忧郁的眼神,深深地向你望来,让你不自觉地陷入到他的魅力中,而忽略了这个开始的地方是上流人士来往的歌舞厅,也是辛德勒展开他公关的第一站。作为一名商人,辛德勒很清楚,想在这个混乱的战争期间赚钱,只有头脑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搭好军队关系,拥有枪杆子的人永远是权力最大的人。所以他结交所有能够结交到的军官,不惜大手大脚,花钱如土,而这也为他后面开办搪瓷厂起到了关键作用。战争期间,军用器具吃香,辛德勒看到其中的商机,开始准备办厂。军方通行证有了,工厂还需要工人,当时波兰战败,犹太人居无定所,每天都有上万犹太人涌入城市,波兰工人每天的雇佣工资是7马克,而犹太人则只需5马克,并且不需要交到犹太人手中,只要给政府部门送过去就行。辛德勒看中了廉价的犹太人劳动力,他先是找了一个犹太人会计充当助手,后又找来大量犹太人工人。搪瓷厂办起来了,有军方官军帮忙,签署合同轻而易举,辛德勒大发战争财。彼时,犹太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先是被勒令生活在划定的区域,所有物品一律集体化管理,禁止私自买卖,每天还得应付纳粹军官的欺压,有时不小心碍了那个指挥官阿蒙--戈特的眼了,分分钟小命不保。相对于犹太人的悲惨,辛德勒的生活简直春风得意,出入高级场所,与纳粹指挥官谈笑风生,还风流成性,情人无数,工厂赚来的钱足够他挥霍。面对犹太人的境遇他并不同情,甚至是冷酷,根本不会去关注奴役们的死活,他只会关心他的工厂赚的钱够不够。这时候的辛德勒是自私冷酷、安于享乐的商人。二战期间,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多少人无家可归,又有多少人死于无情的战争?没有人知道,犹太人也只是其中的一个民族,还有多少民族像犹太人一样被屠杀、被奴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不见天日呢?然而总有一些投机者,嗅到了战争中的商机,趁机压迫工人,大发战争财。赚了钱了,只会用来自个享乐,完全不顾他人死活,这种人自私之极,他们眼里只有自己。犹太人会计古登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一开始的时候,古登受雇于辛德勒,在帮助辛德勒办工厂期间,瞒着他帮助不少同胞进入工厂,免于被火车押送走,因为一旦离开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登也是唯一承接了电影不多笑点的人物,在帮助同胞教授办理技术工人证明的时候故意把崭新的证明书弄皱,泼湿;在独臂老人上门感谢辛德勒,被辛德勒识破计划的时候,那呆愣望着辛德勒的无辜眼神;被纳粹军队抓起来关在附属营里,辛德勒来看他的时候,把辛德勒每月要做的事情大大小小,全部说出来的那股劲头多厉害啊,把辛德勒都说怕了,干脆不记笔记了。也是因为古登的劝说,辛德勒才开始暗中贿赂纳粹军官以帮助犹太人,一盒烟,一块手表,就是一个犹太人的生命。这些,都是古登努力的成果。后来,大屠杀开始的时候,辛德勒骑着马,在山岗上目睹了整个过程。大屠杀首先从犹太人B区开始,浩浩荡荡的军兵冲进一栋栋楼房,先是射杀有病的犹太人,逃跑的直接射杀,后来发现藏起来的人全都杀。黑白画面里正在上映的,是血淋淋的残酷。为了逃过杀戮,很多犹太人选择逃跑,选择躲起来。地板,下水道,炉灶,床底,甚至还有的将自己绑在床的下面,也有忍受着恶臭跳到沼泽池下的孩子。尊严,底线,为了活命,犹太人们不惜选择一切方法。活着,就是他们最大的奢求。有幸运的,逃过追杀,像被德军小男孩帮助的母女俩,像逃跑被发现聪明机变的男子,但都是少数,更多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那个梦魇般的夜晚,再无法看到翌日的阳光。一切种种,山岗上的辛德勒亲眼目睹,大屠杀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发生。所以他震惊,是对于生命薄如纸的震惊,所以他悲哀,为无辜惨死的犹太人悲哀。城里发生的一切给了他巨大的震撼,这也是他从一个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商人开始变为一个有血有肉、良心觉醒的好人的转折点。辛德勒醒悟了,他同情犹太人,他保护犹太人,并且为了犹太人不惜花费巨大财富去贿赂纳粹指挥官阿蒙--戈特。有一个非常感人的画面是:幸存的犹太人被关在火车厢里,被迫接受太阳的猛烈曝晒,辛德勒戏称用水管接水来戏弄犹太人以娱乐,得到批准后,亲自在一旁指挥并且动手帮忙,对于曝晒中的犹太人们来说,这就是生命的甘泉。坐在一旁的纳粹军官们一开始看着被水管喷洒的犹太人们狼狈摸样全都哈哈大笑,直到看到辛德勒反常举动后才明白过来,开始怀疑辛德勒。纳粹指挥官阿蒙--戈特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一方面,他残酷嗜杀,性情多变,贪财好酒。在阳台上用枪射杀妇女和孩子,但凡有不顺意的地方就大开杀戒;另一方面,他感情脆弱,懦弱,爱上了犹太女奴却不敢承认,所以一直以殴打辱骂女奴来表达爱意。一直纠结着,爱上不应该爱的人,在爱与前途中徘徊,不肯放女奴离开。后来听辛德勒劝解,行饶恕之道,一开始卓有成效,宽恕了几个触了他霉头的犹太人,但后面因为男孩没有刷干净浴缸,他的指甲粘到尘垢又恢复了他的嗜杀本性。这是一个残酷嗜杀的纳粹军官,杀人不眨眼,又是一个为情所困的可怜人。一个可怜可恨的刽子手。真正让辛德勒名垂不朽的是他拯救了1100余名犹太人。纳粹德军接到命令,需要将犹太人送到奥斯威辛杀掉,辛德勒知道后非常震惊,他找到指挥官阿蒙--戈特,说要带那些工人去捷克的兹维陶·布伦利兹——军火厂所在地,他要制造军火赚钱,阿蒙--戈特不相信,辛德勒不惜以巨额钱财来支付犹太人的人头费。工厂办公室里,辛德勒一边抽烟一边口述犹太人名单,在办公室不停地转着,这一次他的记忆力惊人的好,一个个名字出自他的口中,由助手古登打印出来。整整一夜,他们整理出一份几页长的名单,那是一份救命的名单,凡是在那名单上面的犹太人都可以免于一死。薄薄的几张纸上,载着的是沉重的犹太人们,那是生命的尺度。辛德勒做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一件事:拯救生命。被送往军火厂的犹太人逃过一劫,而被送到奥斯威辛的则必死无疑,影片中,透过犹太妇女们的目光,引出了那根高大的烟囱,烟囱上正在冒着缕缕白烟,再看地上排队进入地下的犹太人,不禁被一个惊悚的猜想吓到:那就是生命的终结点,所有犹太人最终死亡的地方。那冒着烟的烟囱就是生命的收割机啊!谁能够知道那里葬送了多少犹太人的生命?所以,当名单上的妇女被误送到这里时,辛德勒心急如焚,马不停蹄赶来,就是为了救出那些妇女们。军火厂开办七个月期间,没有生产一件合格的军火,为此,辛德勒不得不出钱贿赂军方,还有要维持厂里所有犹太人的生计。辛德勒倾家荡产地帮助犹太人们,并且阻止军队进入厂里,随意杀害犹太人,又在德军投降后成功劝服军队放弃杀戮,保存了所有犹太人的性命,他自己则不得不和太太逃亡。波兰幸存犹太人里,有1/4都是辛德勒救下来的,所以那些犹太人又被叫做辛德勒犹太人。辛德勒逃亡前,在厂里受到了所有犹太人的尊敬,并且收到一枚戒指,那是犹太人用金牙浇铸成的,上面刻有希伯来文,古登为他解释意思: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时,你就等于挽救了全世界。辛德勒情绪激动,开始懊悔,恨自己挥霍成性,恨自己没能救多一点人,泣不成声。然后所有人围着他,拥抱他,用最淳朴,最真挚的方式来感激他。影片最后,幸存者们结伴来到辛德勒的墓碑前,每人在上面放一块石头。看完影片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要放石头,查了百度才知道:犹太教主张丧葬从简,一般只是在平地上立一块墓碑,前来吊唁或扫墓的人们一般也只是在墓碑上放一块小石头表示。1958年,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给辛德勒颁赠了正义勋章,并邀请其在正义大道上植树。那棵树至今长存,引无数后辈前往观望、吊唁。生者永记,死者长存,万古不朽。辛德勒用他的方式拯救下如此多生命,值得被人们敬仰。一个自私自利的商人,由只知道赚钱,享受生活,到良心觉醒,并拯救了1100多名犹太人,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救赎。善良之心不死,它会存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在人们遭遇困境出现。只不过有的人良心还看得见,用得到;有的人主动将它丢弃在不知名处或者因为懦弱、因为自私而罔顾它的存在,用另一种遭人唾弃的方式活着,就像是死去了一样,没有人会记起他。生命的尺度,在于个人。你在意时它很长,你漠视时它很短。愿你还保有善良之心,愿你始终愿意相信这个荒唐的世界。愿善良始终长存。

295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