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0

幸福、定格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我国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狼人发生地

已采纳

论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论文摘要: 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是国家会计队伍的预备人员,是未来会计工作的后备军,他们是否具备会计职业道德,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会计工作的好坏。然而,目前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师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会计专业学生过于倾向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造成学生不重视职业道德。高校应通过完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师结构,发挥考试导向等措施,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指为了使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履行会计职业道德义务,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高校学生进行的相关教育活动。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是国家会计队伍的预备人员,是未来会计工作的后备军,他们是否具备会计职业道德,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会计工作的好坏。高校作为会计人才的摇篮,作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对培养学生会计职业道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若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将会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习惯奠定基础。然而,当前许多高校都十分重视对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却重视不够。因此,加强对高校在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研究当前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会计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缺位。会计课程结构是指会计专业在规定的学习期间所学全部会计课程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按照培养高级人才的要求,会计专业的课程由会计基础课程、会计必修课程和会计选修课程构成。高级会计人才应该是同时具备良好专业知识、技能和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的综合体。所以,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结构的完善要同时注重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培养。而当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许多高校没有将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开设。例如,笔者所就读的高校,会计专业就没有开设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会计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中只有《思想道德修养》或《道德与法》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安排的课时也少(一般4-6课时),并由非专业教师讲授。国家会计学院的一项曾有:你所在的学校有会计职业道德课吗?回答有的占20.27%,回答没有的占56.75%,回答有内容而没有单独课程的占22.98%。[1]沈阳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80.1%的在校学生没有学习过会计职业道德课程。[2]以上情况说明,多数高校会计专业没有设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处于缺位状态。 2.会计专业教材建设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存在缺失。同经管类专业及其他文科类专业相比,会计学科专业性强、自成体系,所以无论学校还是学生,都更加关注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重视。与此相对应,在会计专业的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上普遍存在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缺失。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对在校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有许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著作和教材,而且发行量大的教材都有相当篇幅的会计职业道德知识的论述相比,我国目前各高校的会计教材很少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而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会计学原理》和《学》两门课程虽然涉及了一些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内容,但前者只是介绍了少量会计法规和《会计法》中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4],内容显得空洞苍白,后者虽然在职业道德一节讲解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但因教学大纲的限制,课时安排非常少。以上情况无疑会使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失去先天基础。 3.会计专业教师队伍中会计职业道德教师的缺乏及会计专业教师自身的缺陷。会计教师对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会计人才、发展会计事业负有重要职责。会计教师和其他教师一样,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然而,目前高校会计教师的教学结构却存在一定的缺陷,这种缺陷表现在: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一般分为基础课程教师(主要讲授、高等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主要讲授会计、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而根本没有专门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法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即在会计专业教师队伍中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缺位。这种会计教师队伍的结构缺陷,使得会计专业学生在会计法规、会计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知识的先天不足。另外,一些会计专业教师由于自身素质问题和本身会计职业道德意识不强,因而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也模糊,导致不能在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和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对学生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 4.各种会计专业的考试中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缺乏。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各种考试,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电算化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研究生考试等,主要都是考会计专业知识,而较少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而且内容分值较小。调查发现,会计专业学生在校的一大部分时间用于准备各种会计考试。以笔者就读学校为例,少数人在大一下学期即通过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部分人大二下学期、大三上学期通过,大三下学期以来,部分人忙于考研、部分人准备注册考试。这说明会计专业的在校生格外重视各种会计考试,也说明各种会计考试对会计专业的在校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正是因为这些考试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其内容、分值的匹配才应该更趋合理而不应该发生偏斜,但是,当下此类考试的导向却发生了严重的偏斜——偏重会计知识和理论的内容,而较少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以注册会计师考试为例,考试科目有《会计》、《审计》、《经济法》、《税法》、《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成本管理》,可以说涉及会计及相关领域的所有内容,而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3]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很少,分值也很低。在这样的考试引导下,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很自然会把学习重点放在会计专业知识上而忽视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学习。 二、加强会计专业职业的对策与建议 1.改革现行的会计学科课程体系,增设会计职业道德课。针对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缺少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缺陷,高校应调整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增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并有计划地将其纳入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中,使其成为会计专业课程的组成部分。具体讲就是,把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法规教育等课程定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向在校大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帮助会计专业学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只有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并将其定为专业必修课,才能引起方方面面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才能使其在高校会计教学体系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并在师资、教学条件和教学时间等方面得到保障,从而不断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最好安排在大学四年级,因为此时学生已系统地修完了各门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对会计理论、技能和知识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案例系统地讲授职业道德,就可以广泛地涉猎企业、税务、、电算化等内容,这样既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在提高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提高其思想水平和法制观念,从而增强他们的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职业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职业品质。

2.加强会计专业教材建设,丰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针对目前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教材的缺乏,国家应积极组织会计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结合会计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道德困境和典型案例,共同研究编写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以供各高校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时选用。同时,应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会计专业现有核心课程的'教材进行修订,以增加相关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并选编相对应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其中的道德难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掌握会计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领悟,从而促使学生在将来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道德自省。在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出版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会计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即在讲授会计专业课诸如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财务、审计、税法等每一门课的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比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学》的会计要素——资产中“现金”、“存款”时,教育学生自觉维护财经纪律,严格遵守银行结算制度,加强企业货币资产的管理,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制度意识。 3.完善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结构,加强会计教师队伍建设。会计专业教师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可以说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启蒙教育,对会计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品质,成为具有高素质、高风尚的会计人才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建议设置会计专业的高校一方面要培养专门讲授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课程的教师,以弥补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缺陷,完善高校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也要特别注重对现有岗位上的会计教师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要培养他们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因为道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教师本身不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或者教师的言行反映出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水平低,就会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4.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在各种类型的会计考试中增加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针对当前各种会计考试内容中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少、分值小的情况,今后国家应该在各种会计考试中增加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分值,以便通过各种类型的会计考试引起人们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视,从而发挥会计考试在建设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功能。应该说,学校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就应该把对会计职业道德内容的考试和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考试以及会计专业技能的考核放在同样的位置,比如增加会计法律制度、会计职业规范、会计道德修养方面的考试内容,并增大这方面的分值,以便通过平常的考试,让学生在心底感受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各种会计考试中增加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和分值不能仅是走形式,重要的是要通过考试在学生中产生一种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颜玲,黄云明.应加强和改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J].经济论坛,2004,(15):121-122. [2] 陈祺,戴蓬军,马正凯.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的研究[J].财会通讯,2005,(9):88-91. [3] 李 曦 涵.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学习月刊,2010,(18):65-66. [4] 朱西平,涂晶晶,等.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会计专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探析[J].现代商业,2009,(11):230-231.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我国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143 评论(11)

山东指纹锁

大学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摘要: 会计教学是大学中的重要课程,会计教学课程在大学中的开设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专业的会计人才,提高了会计人群的整体素质。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大学中的会计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本文将对大学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一些相关的解决对策,为大学会计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学;会计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行业逐渐发展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会计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应社会的号召,很多院校都开设了会计的课程,着力于培养专业的会计人才。但很多学校的会计教学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会计教学的教学效率较低。笔者将以大学为例,对于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议,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一、新形势下会计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会计教育在大学本科学生这个群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模式被应用到会计教学中。但是就目前而言,仍然有较多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逐渐达到饱和,导致会计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各大高校的会计专业仍然在扩大招生的规模,并且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报这个专业,造成人才供给的极大不平衡。现如今,我国各类高等院校已经达到2000多所,几乎每个院校中都开设有会计这个专业,低至高职高专院校,高至研读会计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等,导致了会计行业竞争大,学生就业难的格局。

二、大学会计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提高学生自身的竞争力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们找出会计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通过相关调研和分析,笔者将大学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1.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由于会计专业课程任务繁重,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比较多,会计本身的学习难度又比较大,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进度能够跟得上,一般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将知识点一一陈列,并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从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较为枯燥无味,很难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教师也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消化能力,教学效率大大降低。同时,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能将知识进行活化,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增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即便学生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听课,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也很难以理解。

2.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在很多大学中,教师仍然引用较为陈旧的方法进行教学,不能根据新的形势与时俱进。实际上,在会计课堂中,教学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采用分小组、循环式等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精神。但大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演示法”进行教学,教师现在讲台上进行讲解,对于需要实验的部分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反复按照教师的方法进行单独练习,虽然学生在不会操作的时候,可以举手问老师,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效率较低,并且会浪费好多的时间。并且还会有很多学生在不懂的时候不敢举手提问,教师对于学生的情况也不能及时掌握,从而导致教学的低效性。

3.目标设置不够准确.在新的社会形势之下,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置没有与时俱进,迎合社会的需求,为社会输送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现代社会要求会计人才不仅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同时,也应对于现实问题的处理能力。而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置,仍然局限于弄懂理论知识,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一切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连操作性工作都是形式性地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目标设置得不够准确,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会符合社会用人的要求,即便是通过了从业资格考试,也不一定具有从业的“资格”。

4.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课程的设置对于教学的效果影响较大,但一些大学中对于会计课程设置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导致了课程设置的不科学。例如,有些学校对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未根据学生中其他课程的情况来进行设置,而是直接将其他学校的课程设置照搬过来,导致学生课程的松弛程度没有一定的稳定性,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比较吃力,学习效果也不佳。另外,很多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都会将重心放在理论课程上,理论课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实践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会使学生忽略自己的实践能力。5.不够重视实践能力。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大部分学校教学中存在的弊病。众所周知,会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虽然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理论部分占了较大的比例,但当学生真正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其动手实践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师除了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不停地让学生记笔记,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然后反复做题,极力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而真正的实践课程少之又少,学生根本得不到真正实践的机会。

三、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

1.丰富会计教学模式。教师应该采用更多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从而增添课堂的趣味性。除了传统的“一对多”教学模式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一对一”、“多对多”等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来让来展开教学,而不是采用统一的方法来应对所有的学生;“多对多”是指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力量,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帮助,以多个小组的`形式展开教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改变原有教学方法.“演示法”教学明显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实验时,如果教师采用分小组的形式来展开教学,小组内的成员就可以相互学习,一起讨论,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还能节约很多时间,因为小组内成员可以相互解答彼此不懂的问题,便不用每个学生都等着教师来解答。同时,还能避免一些学生因为不敢向教师提问,而把问题积留,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3.准确设置教学目标。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当按照现代社会企业的用人标准来设置,才能提高学生在毕业之后的竞争力。因此,教师不应将教学目标的设置定位于“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提高考试通过率,而是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只有准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将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4.合理科学设置课程。学校应当合理设置会计课程。一方面,应当根据学生在学期内的课程情况来安排会计课程,每一个课程之间应该进行协调,从而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课程分布情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学习任务过重或者学习任务过轻的情况;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对于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进行调整,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使理论与实践趋于平衡,体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提高教学的实际效率。

5.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上,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很重要。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学生对于会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软件的操作进行练习,并对学生设置严格的实践考核,让学生注重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四、结语

作为大学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将自己“推销”出去,如果不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在这样的社会竞争下就很难脱颖而出,成为用人单位选用的对象。同时,大学教师应该加大对会计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着力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为社会输送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君.大学会计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下),2015,12:211.

[2]秦红霞.浅谈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4,29:149-150.

102 评论(13)

黑糖miko

呃,制度性的问题不是随便都可以说的 ,毕竟不是专家学者

272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