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多O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比较(一)适用范围的改变《新规则》与《旧准则》都明确规定,本准则将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然而,根据我国2011年发布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我国事业单位的划分需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三个类别,即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我国政府今后将不再对后两者类型的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进行批准设立。也就是说属于行政机构的事业单位或者转为企业类型的事业单位将不再执行《新规则》。(二)资产相关改变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资产管理要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新准则》中规定,核定财政定额或定项补助时,以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情况作为主要依据。有利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协调配合。此外,《新准则》中对资产的概念和特征还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对资产分类和固定资产标注进行了相关调整。同时,对对外投资行为进行了严格限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内容也有所增加。详见表1。(三)收入相关改变关于收入部分,《新准则》将原有的“财政补助收入”修改为 “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并且对两个方面进行了重点明确。其一,财政部门拨款强调了“同级”概念,有效规避了对非同级财政部门拨款的重复计算问题;其二,用“各类财政拨款”代替原有的“各类事业经费”。 扩大了事业单位收入范围,将住房改革、社会保障、基本建设等财政拨款统一纳入了收入范围,使得事业单位收入的内容更完整与全面。(四)支出相关改变1、改变了原有事业支出的概念与内容《新准则》对事业支出范围进行了扩充,将住房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所有支出项目全部纳入其中。同时还对事业单位支出进行了重新分类,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同时,《新准则》还通过新增条文,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应对单位的各项支出纳入统一预算,并且对支出管理制度进行完善。2、原有支出分类基础上新增“其他支出”《新准则》在原有支出分类基础上,新增加了“其他支出”,改变了原有的之处分类无法对事业单位支出不足进行全面反映的问题,能够对捐赠支出、利息支出等进行充分且正确的反映。《旧准则》对相关支出的实际核算也没有相对明确的规定,使得事业单位支出的实际核算出现多种情况,而《新准则》对此也进行了相关改变。3、重点对支出管理进行了修订对支出管理更加强调了其特性,即合规性、效益性、真实性和绩效性。《新准则》中规定,专项资金应当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同时,还应对“政府采购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行严格执行,《新准则》对支出核算与管理还提出,在事业单位内部应树立成本费用和投入产出意识,以及经济核算观念,要加强“经济核算”,目的是促使事业单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此外,《新准则》还对票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做了相关补充性规定。(五)对于事业基金的规定《新准则》中把“结余”部分拆分成“结余”和“结转”两个方面。另外,《新准则》中第三十一条中,要求事业单位强化事业基金管理,对基金规模严格控制,严守收支平衡,不得出现超出规模的支出。这条规定可以有效的限制事业单位支出规模过大的情况,要求其事业基金能够与单位的年度预算紧密关联,严禁出现支出无度或者基金数量出现负数的情况。这条规定进一步强调了事业基金对于事业单位的约束作用,强调其与单位年度预算相关联的思想,要求单位管理人员能够统筹安排,量入为出,充分体现事业基金的作用。(六)对于财务报告的修改《新准则》对于财务报告中的个别项目也进行了修改,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对于之前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一项进行了修改,由于事业单位一般都为非营利性机构,经营的也多为公益事业,因此将该项目修改为“事业成果”。二是针对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以及固定资产管理设定了专项的表格——“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三是“结转”、“绩效考评”等科目新增到财务报表中。四是对于财务报表的分析,取消了过去对于经费自给率的分析计算,而增加了对于单位人均支出的分析比率以及单位预算基金的利用效率比率。(七)新增设了关于财务监督的相关条例《新规则》一改过去“重实质,轻监督”的痼疾,单独设立了一章“财务监督”,强调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监督的重要性,规定了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监督的方式方法和监督的目的以及效果,首次提出接受外部监督的要求,明确建立财务监督体系的规定。这可以说是对过去准则的一种质的突破。
bonbean棒冰
一、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继承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又在很多方面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主要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相关法规政策的一贯性方面的变化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注意了相关法规政策的一贯性,在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以及国有资产管理、财政改革等相关方面有了新的增加。将相关的财政法规和会计规范有效地结合,有利于各项财政改革的政策的落实贯彻。(二)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引入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依据单位的相关规则制度来决定是否要计提折旧,创新了“虚提”这就和摊销的处理方法,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的资金不计入支出。减轻冲减非流动基金。这种引入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处理方法,既有利于反映事业单位资产随着时间推移产生的价值消耗情况,又没有影响单位的支出预算口径,为事业单位的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了有效地数据支持,促进其在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方面的创新发展。(三)将基本建设数据并入到“在建工程”科目中旧制度要基本建设数据长期“游离”会计“大帐”。新的制度要求在基础建设投资方面,按照基本数据建设单独建账核算的同时,将基础数据建设的相关数据并入到会计“大帐”中。这一新的规定为事业单位全面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加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对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完整性有促进作用 。(四)加强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新的制度增设了“财政补助解余”、“财政补助结转”两个科目,对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做出了新的制度界定,明细核算事业支出科目中财政补助支出的单独核算。对财政补助结余、财政补助结转、财政支出情况、财政补助收入的流程过程设计明确的处理方法。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发挥财政投入资金会计核算。(五)规范非财政补助结余、结转及其分配的核算新制度设定了“经营结余”、“事业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等科目,将非财政补助资金结转、结余的形成和分配情况进行进一步核算, 并对其分配情况设计科学的账务处理流程。这种规定符合专款专用、财政结转结余等部门的预算管理规定,有助于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额分配和支出行为。(六)强化了资产的入账和计价管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的接受捐赠、相关资产不入账、以及无偿调入资产口径不统一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在这种情况下的新的资产计量原则,要求在市场价格无法可靠取得、没有相关凭据的情况下,按照名义金额入账的方式将所取得资产进行入账。此规定有利于事业单位资产及时入账,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七)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和科目使用说明按照此次改革的要求,新《事业单位跨级制度》对现行制度下的会计科目体系做出了全面改进、梳理、新增和取消了部分科目,修改了个别科目的名称,同时明细了科目设置、完善了和科目的核算内容、涉及账务处理或经济业务的处理内容,为会计视野单位的实物操作提供全面科学的依据。(八)对财务报表体系进行了系统改进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进了财务报表体系,增加了“财政补助收支表”。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原有的收入,该金收支结构,既全面反映了事业单位一定时期会计科目的收入、支出面貌,又可反映事业单位年度非财产补助结余的分配情况和形成方式。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