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可乐冰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计入管理费用科目。
管理费用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等,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管理费用”科目,
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企业按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交税费”等科目;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等以及企业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咨询费、研究费用等其他费用,
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研发支出”等科目。期末,应将“管理费用”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
管理费用在会计核算上是作为期间费用核算的,企业发生的管理费用,在"管理费用"科目核算,并在"管理费用"科目中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账核算。期末"管理费用"科目的余额结转"本年利润"科目后无余额。
因此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应计入管理费用科目。
扩展资料:
预期信用损失计算公式为:
预期信用损失=经营收入-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出租房屋净收入、出租其他资产净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等。财产净收入不包括转让资产所有权的溢价所得。
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 (报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预期信用损失
百度百科-管理费用
百度百科-会计科目
勿忘我1239
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EL)是商业银行预期在特定时期内资产可能遭受的平均损失。预期损失是比较确定的,实际发生的损失一般围绕平均值波动。因此在管理上,可以把平均损失值看成是相对确定的,以准备金的形式计入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可通过定价转移在产品价格中得到补偿。现代商业银行将预期损失视为风险成本,作为总成本的一部分。预期损失模型实质上反映了对金融监管为代表的外部压力妥协,在理论上立足于金融监管逻辑框架而非会计观念基础,因此引致了与现行会计概念框架的诸多不协调,一旦采用必将对会计基本理论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可能导致会计监管独立性受损的严重后果。(1)采用预期损失模型背离了会计的客观真实性目标。在强调保护者利益方面,国际会计基本准则核心要求是会计信息应真实可靠,金融监管基于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也格外强调审慎性。当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与审慎性冲突时,金融监管要求审慎性优先,并通过预期损失模型来体现,而预期损失模型明显背离了会计目标的客观真实要求,可能引起会计理论的混乱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2)采用预期损失模型增加了会计操作难度,对金融的数据系统进行挑战。采用预期损失模型面临如何分摊预期损失,如何将已减值资产从资产组合中剥离等具体会计操作问题。另外,估算金融资产的损失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而且面临着历史数据是否完整可靠的现实问题,这些都会降低会计行政管理的效率,引起不必要的混乱和社会成本的增加。(3)采用预期损失模型超出了市场者的理解能力。预期损失模型不仅需要对预计损失进行估计和现值计算,还涉及各种利率和汇率换算等金融专业知识,远远超出对普通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一般者很难明白财务报告中相应数字的含义,难以了解资产、负债的真实质量,也就难以作出有效的决策,最终将不利于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