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樱桃小米虫
1、各章节不定项考核频率
2020会计学实务中的不定项考试,仍将在第二、三、四、五、七章中进行,而且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必考不定项考试,第一、二、三、四、五、七章不涉及不定项。其中第六章没有对选择题进行单独的考核,穿插在其他章节,一般作为最后一小题通过计算期末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项目进行考核。
2、分析不定项命题的特点
第二章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第三章应付职工薪酬、第五章销售收入和第七章约当产量法考查频次最高,这些知识点也是历年考核频次比较高的知识点,每年必考,而且也不会超过这个考核范围。
选择题中考查的知识点,可以单独作为客观题来考查,因此不定项选择题的一个特点就是每个小题都根据每个资料进行计算,独立性较强,而一般一个完整的不定项主要考查的内容是单独一章的内容。但是,这些章节也存在着互相结合的可能。
从出题角度可以看出,选择题考核不定项的一般都是账务处理或计算,与客观题相比有一定难度,且计算量较大,特别是第七章的计算量最大。
3、不定项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应试者在回答问题时,遇到不能百分百肯定的选项一定不要选择,只有自己能肯定的选项,这样即使不能拿满分,也至少可以保证分数。选修不定项的考法都是给案例,然后根据案例回答相应的五个小问题,在答题时,一定要仔细研读案例。
此外,在《初级会计实务》中,这类题主要考查的是计算题和会计分录题,因此,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这些题目。
选择题往往涉及到多个业务,各业务对应的题目之间可能是相互联系的,这就需要考生全面把握,融会贯通。如果四个选项互相矛盾,当然是单选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考虑到多选题不同的评分标准,对于不能全面掌握所选题目的情况,建议坚持少选的原则。
看看题目,带着题目去找答案,答案写好了,再检查一遍。能做题目:保证不丢分,争取满分。非必考题:考生可采用判断法或排除法等作答。当遇到比较纠结的题目时,要对有把握的选项进行选择,没有把握的选项慎选或不选,以免连分数都拿不到。
陌茉默墨
《初级会计实务》
1.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1)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2)移动加权平均法
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的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2.材料成本差异
(1)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计划成本
(2)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3)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4)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3.商品流通企业发出商品的核算
(1)毛利率法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2)售价金额核算法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4.固定资产折旧历年试题
(1)年限平均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1-预计净残值/原价)÷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年折旧率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2)工作量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不考虑残值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
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折旧率
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累计折旧
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的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值平均摊销(考虑预计净残值)。
(4)年数总和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折旧率
5.可供分配的利润=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减年初未弥补亏损)+其他转入
6.某一时段履约义务收入和成本的计算
(1)本期确认的收入=交易价格总额×截至本期履约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收入
(2)本期确认的成本=预计总成本×截至本期履约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成本
7.利润的构成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研发费用-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净敞口套期收益(-净敞口套期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其他收益+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损失)
(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8.所得税费用的计算
(1)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2)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3)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
9.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月末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2)约当产量比例法: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
单位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完工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产量×单位成本
在产品成本=在产品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或(总成本-完工产品成本)
(3)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总成本/产成品产量
(4)定额比例法:
分配率=(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完工产品定额+月末在产品定额)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成本=分配率×完工产品定额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成本=分配率×月末在产品定额
10.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
分配率=待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各部门应分配的费用=分配率×该部门耗用的劳务量
(2)交互分配法:
对内分配率=辅助生产费用总额÷劳务总量
对外分配率=(交互分配前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成本费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小淘淘0312
一、初级会计职称不定项选择题积分规则
《初级会计实务》不定项选择题在初级职称考试中分值占比比较高,因此考生朋友要尤为重视。题量一共有3道大题,每道大题下设5小问,共计15个小题,经济法基础合计24分,初级会计实务合计30分。考核的初级会计知识点内容比较集中,答案里面既有单选也有多选。也就是说每道题目正确答案是一到四个,每个小题全部选对得2分,少选得相应的分值,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例如:如果正确答案是ABC,考生选择A得0.5分,选择B得0.5分,选择C得0.5分,选择AB、BC、AC均可以得1分,选择ABC就可以得2分,但是如果把D选上的话就非常遗憾的一分也得不了了。历年试题
二、初级会计解题得分技巧
从其得分规则不难看出,在做不定项选择题时,答题谨慎乃上上之策,切忌遵循“稳准”原则,只选择自己比较把稳的选项,对于举棋不定的选项宁可少得分也不要冒进选择,获得少选部分比例的分值,提高综合分数。
不定项选择题出题方式为一道大题中包含几道小题,考生阅读完材料后对小题进行选择,因文字内容较多,很容易忘记或者遗漏重要信息。因此大家在阅读材料时要看清题干描述,认真审题,避免因审题不清误入陷阱,影响4道小题目的作答。同时每个小题之间其实答案会存在相互关联,例如经济法基础其中一个小问考查考生销售额如何确认,则紧接着下面一个小问就会问考生增值税销项税额如何计算,所以考生拿到考题切记立马就开始埋头计算,仔细观察题目特点和连贯性,如果有拿不准的,不妨采用试答案的方法,将选项倒推出来。题目的连贯性同时也能帮助考生检查题目的准确性,例如初级会计实务中不定项考查计算比较侧重的考点在于第七章管理会计的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例如从题干中能够算出分配总额为1000元,选项中势必会问在产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为多少,考生选题完毕,不妨将上述两项金额相加看是否合计数为1000,如若是不等,则为选择错误。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