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yiling1221
基本信息 词目:成本 拼音:cheng ben 英语:cost 总成本英语:total cost基本解释 [cost] 生产某一产品所耗费的全部费用详细解释 1. 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所需的全部费用。 清 包世臣 《中衢一勺·小倦游阁杂说三》:“善治 淮 鹾者,必反其道而用之。先结清前案,截断众流,然后讲求言利之方,厘剔成本,使六省之民,皆食贱盐以畅销路。” 老舍 《四世同堂》五九:“ 日本 人所定的物价都不到成本的三分之二,而且绝对不许更改。” 2. 现成的本子。 清 黄人 《<清文汇>序》:“若夫别标格,求师法,则有先成本正精选成本在,非不佞所敢知矣。”基本概念 1、CCA中国成本协会发布的CCA2101:2005《成本管理体系 术语》标准中第2.1.2条中对成本术语的定义是: —— 为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 注:应付出的资源代价:是指应该付出,但目前还未付出,而且迟早要付出的资源代价。 注:资源代价是总合的概念。 注:资源:是指凡是能被人所利用的物质。在一个组织中资源一般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 注:术语“成本”可以使用形容词,如:用“多、少”或“高、低”来修饰。 注:这里的成本是广义的概念,不是狭义的概念。 2、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的“成本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的定义是: 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未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 3、《成本与管理会计》(第11版)中对成本下的定义是: 为了达到某一种特定目的而耗用或放弃的资源。 成本(cost) 成本,是指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成本也称生产费用。编辑本段成本含义 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成本属于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 即成本是构成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的构成,是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耗费的货币表现;2.成本具有补偿的性质 它是为了保证企业再生产而应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的价值;3.成本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牺牲 它作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资源的价成本的构成值牺牲,可以是多种资源的价值牺牲,也可以是某些方面的资源价值牺牲;甚至从更广的含义看,成本是为达到一种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经济价值,在经营决策中所用的机会成本就有这种含义。编辑本段成本的经济性质 马克思曾科学地指出了成本的经济性质:“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剩下来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0页)。马克思的这段话,第一,指出的只是产品成本的经济实质,并不是泛指一切成本;第二,从耗费角度指明了产品成本的经济实质是C+V,由于C+V的价值无法计量,人们所能计量和把握的成本,实际上是C+V的价格即成本价格;第三,从补偿角度指明了成本的补偿商品生产中使资本自身消耗的东西,实际上是说明了对成本对再生产的作用。也就是讲产品成本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补偿尺度,由此也可见,在一定的产品销售量和销售价格的条件下,产品成本水平的高低,不但制约着企业的生存,而且决定着剩余价值M即利润的多少,从而制约着企业再生产扩大的可能性。马克思对于成本的考察,既看到耗费,又重视补偿,这是对成本性质完整的理解。在商品生产条件下,耗费和补偿是对立统一的。任何耗费总是个别生产者的事,而补偿则是社会的过程。耗费要求得到补偿和能否得到补偿是两个不同的事情。这就迫使商品生产者不得不重视成本,努力加强管理,力求以较少的耗费来寻求补偿,并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也有的认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多种所有制的生产主体同时并存;成本的涵义应与目前的经济体制相适应,采用如下的多种理论成本。生产主体是小商品生产者的,只有生产资料需要购买即势支费用,所需要的劳动成本的制度就是生产者本身,不需付给资,可以用C作为其理论成本;生产主体是国有企业的,以社会作为主体,商品生产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都可看作社会的耗费,是社会生产成本,可以用C+V+M作为其理论成本;其他生产主体一般用C+V作为理论成本。编辑本段成本的构成内容 成本的构成内容要服从管理的需要,并且随着管理的发展而发展。国家规定成本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 ①原料、材料、燃料等费用,表现商品生产中已耗费的劳动对象的价值; ②折旧费用,表现商品生产中已耗费的劳动对象的价值; ③工资,表现生产者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促使企业厉行节约,减少损失,加强企业的经济责任,对于一些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损失性支出(如工业企业里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也列入产品成本之中成本分类。此外,对某些应从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中进行分配的部分(如财产的保险费用等)也列入产品成本。这说明产品成本的实际内容,一方面要求反映成本的客观经济实质,另一方面又要按照国家的分配方针和财务管理制度规定,把某些不属于C+V的内容列入成本,而把某些属于活劳动耗费性质的费用列为营业外支出或从留利中开支。 成本作为资本耗费,发生于生产过程,而补偿价值的生产成果的分配,属于分配领域的范畴;作为商品的所有者的经营者为首,常常会对分配领域的一些支出,列作生产成本,导致实际补偿价值和已经消耗的C+V+不一致。编辑本段成本的不同涵义涵义一 成本是生产和销售一定种类与数量产品以耗费资源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价值。企业进行产品生产需要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些消耗在成本中用货币计量,就表现为材料费用、折旧费用、工资费用等。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包括生产,也包括销售活动,因此在销售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也应计入成本。同时,为了管理生产所发生的费用,也应计入成本。同时,为了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也具有形成成本的性质。涵义二 成本是为取得物质资源所需付出的经济价值。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购置各种生产资料或采购商品,而支付的价款和费用,就是购置成本或采购成本。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断进行,这些成本就转化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涵义三 成本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应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计量。涵义四 成本是为达到一种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经济价值。编辑本段成本的分类 (1)按概念形成可分为理论成本和应用成本。 (2)按应用情况可分为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 (3)按产生依据可分为实际成本和估计成本。 (4)按发生情况可分为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 (5)按形成时间可分为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 (6)按计量单位可分为单位成本和总成本。 (7)按计算根据可分为个别成本和平均成本。 (8)按包括的范围可分为全部成本和部分成本。 (9)按生产过程中的顺序关系可分为车间成本和工厂成本。 (10)按生产经营范围,可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11)按与收益的关系可分为已耗成本和未耗成本。 (12)按与决策的关系,可分为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13)按与现金支出关系,可分为付现成本和沉没成本。 (14)按与计划的关系,可分为计划成本和预计成本。 (15)按数量变化关系,可分为边际成本、增量成本和差别成本。 (16)按可否免除,可分为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 (17)按可否推迟发生,可分为可递延成本和预计成本。 (18)按发生可否加以控制,可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 (19)按性态,可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20)按发生与产品生产的关系,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21)按产品成本的构成情况,可分为主要成本和加工成本。 为了便于进行成本管理,还可运用其他一些成本分类概念,如机会成本、责任成本、定额成本、目标成本、标准成本等等。编辑本段成本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1)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 (2)成本是制订产品价格的基础。 (3)成本是计算企业盈亏的依据。 (4)成本是企业进行决策的依据。 (5)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产品在生产中所耗费的各项费用之和。 商品价格包括物质消耗支出(c),劳动报酬支出(v)和盈利(m)3部分。前两部分c+v之和即“成本”,必须在商品销售中得到补偿,它是商品简单再生产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制定商品价格的最低经济界限。在计划和管理中,对成本构成内容有两种划分法:①按费用的经济内容。分为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和动力、工资及工资附加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其他费用等。②按费用的经济用途。分为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工资及工资附加费、废品损失费、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等。为了加强对成本管理工作和计划工作,中国于1984年3月发布《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中国企业实际成本一般按该条例的有关规定划分项目并进行核算,它与理论成本略有出入。 成本按不同角度分类有各种形态:计划成本、报告成本、个别成本、社会成本、试制成本、正式生产成本、正常生产成本、非正常生产成本、设计成本、预测成本等,各自体现不同范围或不同含义的成本,各有不同的作用。如正常生产的社会成本是制定价格的主要依据之一,非正常生产成本或个别成本一般不能作为定价依据,而仅仅是本企业考核自身盈亏的数据之一。 成本作为生产中的各项费用支出,是商品生产的“投入”。借助成本可以反映国家和企业经济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它也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指标,因为它可以反映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低,原料和劳动力的消耗状况,设备利用率,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高低。在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成本下降,利润就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可以增加,相对的社会积累就可以增加,为逐步降低物价和提高人民生活创造条件。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是:改善经营管理,采用新技术,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固定资产的消耗,节约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提高劳动生产率等。 成本是为过程增值或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CCA2101:2005第2.1.1条)。 注1:“应付出的资源代价”是指应该付出、但目前还未付出、而且迟早要付出的资源代价。 注2:“资源代价”是一个总合的概念。 注3:“资源”一般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 注4:术语“成本”可使用形容词,如用高、低或多、少来修饰。 注5:这里所说的“成本”是广义的成本,不是狭义的成本。 成本定义的关键词是“付出”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资源”的价值牺牲。成本法则告诉我们“成本一定消耗资源;不消耗资源的成本不存在。”资源对一个组织来说一般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设施、设备和材料等)、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这些资源都是构成成本的资源,这种资源代价应是一个总和的概念,是全部的,不是部分的。作为成本一定消耗资源,不消耗资源的成本不存在。那么,为什么要消耗资源?为什么要付出代价?就是为了“过程增值或结果有效”这一成本目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们无论做什么,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地追求过程的增值或结果有效,并为此付出代价,这种代价是组织或个人为一定目的所付出的,这就是成本的目的性。因为,人们发生成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目的的。成本法则告诉我们“成本一定在过程中发生”。如生产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销售成本是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有些组织的过程不直接增加经济价值(如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那么,它们所发生的成本是为了结果的有效。任何组织或个人的活动其过程都是为了增值,都在追求结果的有效性。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系统。过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任何一个过程都有输入和输出,输入是实施过程的基础、前提和条件;输出是完成过程的结果,输入和输出之间是一种增值转换,过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值,不增值的过程没有意义。为了实现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增值转换要投入必要的资源和活动。所以,我们说的成本是在过程中(输入和输出转化中)的一组资源消耗的总和,是换取过程增值或结果有效的代价。 已经付出的资源代价当然是成本;应该付出的,但还没有付出、而且迟早要付出的资源代价也应该理解为成本。如预算和成本计划中所规定的预计成本,我们也应该理解为成本的范畴。 这里所说的“成本”是广义的成本,是一个总合的概念,主要是为成本管理服务的。“成本”在会计学中有不同的解释。 成本,企业所得税法术语,即生产、经营成本,是指纳税人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所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和各项间接费用。 企业会计制度中将成本、费用分别定义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费用和成本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但两者又有一定的关系。两者的联系在于,成本是按一定对象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也就是说,生产成本是针对于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如某产品、某类产品、某批产品、某生产步骤等)对当期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而形成的,期末当期已销产品的成本结转计入当期的费用中。两者的区别是,费用是资产的耗费,它是针对一定的期间而言的,而与生产哪一种产品无关;成本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或商品相联系,而不论发生在哪一个会计期间。
柠檬草的味道11
Cost:vt. 花费;使付出;使花许多钱n. 费用,代价,成本;损失vi. 花费n. (Cost)人名;(英、罗)科斯特 costingn. 成本计算;生产费用v. 花费(cost的ing形式)n. (Costing)人名;(罗)科斯廷格 满意请采纳,谢谢。
温柔一刀半
1. 产品成本:是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和劳动者为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V)之和。C=劳动手段+劳动对象 V=劳动力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2. 产品生产成本:工业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支出的各种生产费用之和,就是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也称产品的制造成本,简称产品成本。3. 生产费用: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例如一个月)内发生的、用货币额表现的生产耗费。4. 经营管理费用:各行业企业除了生产经营业务成本以外发生的商品流通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总称。5. 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工业企业在进行工业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发生各种各样的耗费。这些耗费用货币额表现,就是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包括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6. “理论成本”:从理论上说,产品成本是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已经耗费的、用货币额表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与相当于工资的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总和。7. 成本、费用:各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成本和有关的经营管理费用,简称成本、费用。8. 成本预测:是根据与成本有关的各种数据、可能发生的发展变化和将要采取的各种措施,采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作出科学的测算。(99年考过) 9. 成本决策:是根据成本预测提供的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在若干个与生产经营和成本有关的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确定目标成本。10. 成本计划:是根据成本决策所确定的目标成本,具体规定在计划期内为完成生产经营任务所应支出的成本、费用,并提出为达到规定的成本、费用水平所应采取的各项措施。11. 成本控制:一般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据成本计划对各项实际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审核、控制,将其限制在计划成本之内,防止超支、浪费和损失的发生,以保证成本计划的执行。12. 成本核算:是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计算,并进行相应的帐务处理。13. 成本分析:是根据成本核算提供的成本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与本期计划成本、上年同期实际成本、本企业历史先进的成本水平,以及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本等进行比较,确定成本差异,并且分析差异的原因,查明成本超支的责任,以便采取措施,改进生产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14. 成本考核:是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定期的对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进行评定和审核。15. 成本会计:成本核算是原始的或初级的成本会计,也是狭义的成本会计。包括上述各个环节(8——14)的成本会计,是现代成本会计,是广义的成本会计,实际上也就是成本管理。16. 直接生产费用:在构成产品成本的各项生产费用中,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费用。 分17. 间接生产费用: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费用。 清18. 直接计入费用:在构成产品成本的各项生产费用中,可以分清哪种产品所耗用、不能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的费用,可以称为直接计入费用(简称直接费用)。19. 间接计入费用:不能分清哪种产品所耗用、不能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而必须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有关的各种产品成本的费用,可以称为间接计入(或分配计入)费用(简称间接费用)。20. 消耗定额:是指单位产品可以消耗的数量限额。21. 定额消耗量:是指一定产量下按照消耗定额计算的可以消耗的数量。22. 费用分配:广义的费用分配就是费用划分,也就是前面所述五个方面费用界限的划分,其中包括不需要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的划分。所谓各种要素费用的分配和原材料费用分配表的分配,都是广义的费用分配;表中分配计入的分配则为狭义的费用分配。23. 低值易耗品:是指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各种劳动手段(低于1年),包括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等各种用具物品。24. 待摊费用:是指本月发生、但应由本月和以后各月产品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等共同负担的费用。25. 预提费用:是指预先分月计入各月成本、费用,在以后才实际支付的费用,是应付而未付的费用,因而是一种负债。26. 工业企业的辅助生产:是指为基本生产和经营管理服务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和劳务供应。27. 制造费用:是指工业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应该计入产品成本、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生产费用。28. 生产中的废品:是指不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不能按照原定用途使用,或者需要加工修理才能使用的在产品、半成品或产成品。29. 不可修复废品:指不能修复、或者所花费的修复费用在经济上不合算的废品。30. 可修复废品:指经过修理可以使用,而且所花费的修复费用在经济上合算的废品。31. 废品报废损失:指尚未扣除应收赔款前的废品损失。32. 废品损失(净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和入库后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以及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扣除回收的废品残料价值和应收赔款以后的损失。33. 停工损失:是指生产车间或车间内某个班组在停工期间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停工期间发生的原材料费用、工资及福利费和制造费用等。34. 包装物:是指为了包装本企业产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容器。35. 五五摊销法:是指低值易耗品在领用时摊销其价值的一半;报废时再摊销其价值的一半的一种摊销方法。36. 工资总额:是之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总额。37. 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损耗而转移到产品成本或费用中的那部分价值。38. 固定资产折旧使用年限法:是指按照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平均计算折旧的一种折旧计提方法,即年折旧额=应计折旧额/预计使用年限。39. 固定资产折旧产量法:是指按照固定资产完成的工作量计算折旧的一种折旧计提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先计算确定固定资产单位工作量折旧额。每月固定资产完成的工作数量乘以单位折旧额,即可计算出各该月份的折旧额。40. 辅助生产:是指为基本生产和经营管理服务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和劳务供应。辅助生产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有时也对外销售,但这不是辅助生产的主要任务。41. 辅助生产费用的直接分配法:是指不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情况,而是将各种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的一种分配方法。42. 辅助生产费用顺序分配法:是指各种辅助生产之间的费用分配按照辅助生产车间受益多少的顺序排列,受益少的排列在前,先将费用分配出去,受益夺得排列在后,后将费用分配出去的一种费用分配方法。43. 辅助生产费用交互分配法:是指先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部门相互提供的劳务或产品的数量和交互分配前的费用分配率(单位成本),进行一次交互分配;然后将各辅助生产车间、部门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即交互分配前的费用加上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减去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再按照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数量,在辅助生产车间、部门以外的各受益单位之间进行分配的一种分配方法。44. 辅助生产费用代数分配法:是指先根据解联立方程的原理,计算辅助生产劳务或产品的单位成本,然后根据各受益单位耗用的数量和单位成本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一种分配方法。45. 辅助生产费用按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辅助生产为各受益单位提供的劳务,都按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进行分配;辅助生产车间实际发生的费用与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之间的差额,及辅助生产劳务的成本差异,可以再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负担,或全部计入管理费用的一种分配方法。46. 生产工时比例法:即生产工人工时比例分配法,是按照各种产品所用生产工人实际工时的比例分配费用的方法。47. 生产工资比例法:即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是按照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生产工人实际工资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产品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项差不多的车间。48. 机器工时比例法:是按照各种产品生产所用机器设备运转时间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在产品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车间。49. 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是按照年度开始前确定的全年度适用的计划分配率分配费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季节性生产企业。50. 约当产量比例法:指月末将在产品的数量按照完工程度折算为相当于完工产品的产量,然后按照完工产品产量与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的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费用和月末在产品费用的一种方法。51. 定额比例法:指月末按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的比例分配费用的一种方法。其中,原材料费用按原材料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的比例分配;工资及福利费等其它费用,可以按各该定额费用的比例分配,也可按定额工时比例分配。52. 在产品按所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指对月末在产品只计算所耗的原材料费用,不计算工资及福利费等加工费用,产品的加工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成本负担。53. 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指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时,月末在产品的各项费用按各种费用定额计算,再将该种产品的全部费用(月初在产品费用加本月费用)减去按定额成本计算的月末在产品成本,其余额就是完工产品成本。54. 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是按照产品品种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按照产品的品种(不分批、不分步)计算产品成本,这种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称为品种法。它主要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和管理上不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的大量、大批的多步骤生产。55. 分批法:按照产品的批别(分批、不分步)计算产品成本,这种以产品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称为分批法。是按照产品批别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又称定单法,它主要适用小批、单件、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产品成本的多步骤生产。56. 分步法:按照产品的生产步骤(分步、不分批)计算产品成本,这种以产品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称为分步法。指按照产品的生产步骤和产品品种汇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57. 单步骤生产:指生产工艺过程不能间断,不可能或不需要划分为几个生产步骤的生产,例如发电、采掘等企业的生产。这类生产的生产周期较短,通常只能由一个企业整体进行。58. 多步骤生产:指生产工艺过程由若干个可以间断、分散在不同地点、分别在不同时间进行的生产步骤所组成的生产,例如纺织、钢铁、机械等企业的生产。59. 成本计算对象:所谓成本计算对象,即计算什么的成本。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为了解决生产费用由什么来承担的问题。受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影响,在工业企业的产品成本计算工作中有着三种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1)产品品种;(2)产品批别;(3)产品生产步骤。60. 零件分批法:是指先按零件生产的批别计算各批零件的成本,然后按照各批产品所耗各种零件的成本,加上装配成本,计算各该批产品的成本。它是分批法在实际工作中具体运用的计算方法。61. 累计间接计入分配率:是简化的分批法下,分配各项间接计入费用的依据,其计算公式为:全部产品某项累计间接计入费用分配率=全部产品该项累计间接计入费用/全部产品累计生产工时62. 简化的分批法:是指采用分批法进行成本计算时,各批产品成本明细账在产品完工前只登记直接费用和生产工时,每月发生的间接费用则是在生产成本二级帐中分别累计起来,到产品完工时,按照完工产品累计工时的比例,在各批完工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由于这种方法只对完工产品分配间接费用,而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故又称为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分批法。63. 逐步结转分步法:是按照产品的生产步骤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最后算出产成品成本的分步法,也称计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64. 成本还原:是指从最后一个步骤起,把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逐步分解,还原成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原始成本项目,从而求得按原始成本项目反应的产品成本资料,即将产成品成本还原为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成本。65. 平行结转分步法:是平行结转各生产步骤生产费用中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然后汇总计算产成品成本的分步法,也称不计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66. 广义在产品:指就整个企业而言尚未产成的全部在产品和半成品,包括尚在本步骤加工中的在产品,本步骤已完工转入半成品库的半成品,已从半成品库转到以后各步骤进一步加工、尚未最后产成的在产品。67. 分类法:是先按照产品类别归集费用,计算成本,最后分配计算类内各种产品成本的方法。68. 系数法:分类法中,按照系数分配同类产品内各种产品成本的方法。69. 等级产品:如果某些产品的结构、所用的原材料和工艺过程完全相同,产品质量上的差别是由于工人操作而造成的,则称这些产品为等级产品。70. 副产品:在生产主要产品的过程中附带生产出来的产品。71. 联产品:某些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同一原料进行加工、可以生产出集中主要产品,这些产品称为联产品。72. 定额法:是为了及时地反映和监督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加强定额管理和成本控制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73. 定额变动差异:是指修订消耗定额或生产耗费的计划价格而产生的新旧定额之间的差额。74. 产品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以及为销售本企业产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经营费用,如广告费、展览费、运输费等。75.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如办公费、无形资产摊销、坏帐损失等。76.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在一般工业企业中指工厂厂部各职能管理部门;在按总厂和分厂组织的企业中,是指总厂各职能管理部门;在按公司形成组织的企业中,还包括公司的各职能管理部门。77.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不包括长期借款竣工前的利息费),如利息费用、汇兑损失等。78. 工业企业的成本报表(也称成本费用报表):是根据工业企业产品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核算的账簿等有关资料编制的,用来反映工业企业一定时期产品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水平和构成情况的报告文件。79. 连环替换分析法:是顺序用各项因素的实际数替换基数,借以计算各项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80. 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它是通过实际数与基数的对比来揭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对各种成本报表的分析,都要采用这种方法。81. 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对数即比率,来考察经济业务的相对效益的一种分析方法,主要有相关指标分析法和构成比率分析法。82. 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是计算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关的指标的比率,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83. 构成比率分析法:是计算某项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即部分与全部的比率,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84. 差额计算分析法:是根据各项因素的实际数与基数差额来计算各项因素影响程度的方法,是连环替换分析法的一种简化的计算方法。85. 趋势分析法:是通过连续若干期相同指标的对比,来揭示各期之间的增减变化,据以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的一种分析方法。86. 产品生产成本表:是反映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总成本的报表。该表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按成本项目反映;另一种按产品种类反映。87.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是指可比产品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本年累计总成本减去本年累计实际总成本的差额。88.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是指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与可比产品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本年累计总成本的百分比。89.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是反映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各种主要产品单位成本构成情况的报表。是产品生产成本(按产品种类反映)表中某些主要产品成本的进一步反映。90. 制造费用明细表:是反映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发生的制造费用及其构成情况的报表。91. 各种期间费用明细表:是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发生的经营管理费用及其构成情况的报表。包括产品销售费用明细表、管理费用明细表和财务费用明细表。92. 在产品完工率:为了提高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并加速成本计算工作,可以根据各工序的累计工时定额数占完工产品工时定额数的比率,事前确定各工序在产品的完工率。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