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70

朵喵喵ljh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扶风代理会计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莎拉爱吃沙拉

已采纳

七十二行祖师爷(续)

36、糕点祖师爷——闻仲

闻仲,《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是商朝末代君王纣王朝中的太师。武王伐纣时,闻仲随军出征。他用饴糖与炒熟谷粉制作糖饼,风干后作为士兵的军粮,这是我国糕点的雏形,后来这种饼传到民间,就被叫做太师饼。闻仲因此也就成为糕点行业的祖师爷。

37、馒头祖师爷——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好卧龙,三国时期蜀国丞相。相传在七擒孟获平定西南之时,诸葛亮率军渡泸水,猖神阻道有待人头祭祀,诸葛亮用蒸成面皮包裹牛羊肉馅的“蛮头”,以代替“南蛮”俘虏的首级祭祀亡灵。因此成为制造“馒头”行业的祖师爷。

38、厨师祖师爷——詹王

詹王,相传詹王又名詹鼠,湖北广水市(原名应山县)人,出生于战乱纷飞的南北朝时代,从小机智聪明;长大后拥有精湛的厨艺和仁爱的情怀,为救厨师,詹鼠愤而揭榜上谏隋文帝,让隋文帝悟出治国安邦之道。为感念詹鼠,隋文帝封詹鼠为詹王,民间尊詹王为厨师福星,餐饮业敬詹王为祖师爷。

39、饭馆祖师爷——灶君、春秋易牙

灶君,也称灶王、灶神、灶王爷、东厨司令,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司饮食之神。民间认为灶君会在旧历年尾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意愿,所以家家都会祭拜灶君,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易牙,春秋时代一位著名的厨师,也有写成狄牙的。他是齐桓公宠幸的近臣,用为雍人,也就是专管料理齐桓公饮食的厨师。他擅长于调味,所以很得齐桓公的欢心。

40、旅店祖师爷—— 孟尝君

孟尝君(?—前279年),性田名文,“战国四公子”之一,以轻财下士著称。他先任齐相,发展合纵抗秦势力,后任魏相,转而联赵、燕等国,附秦攻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权变之臣。因门下食客数千人,遂成后世旅店业的祖师爷。

41、饮食祖师爷——彭祖

彭祖,一作彭铿,或云姓?名铿,大彭氏国(今江苏徐州)人。原系先秦传说中的仙人,后背道教奉为仙宾被帝尧封于大彭。相传他活了八百多岁。彭祖善于调制味道鲜美的雉羹(野鸡汤),被尊为饮食业的祖师爷。

42、旅游祖师爷——明末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好霞客,名南直隶(今江苏)江阴人。先后游历了十六个省,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将旅行期间观察所得,均作详细记录,著为《徐霞客游记》。是我国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被称为“千古奇”。

43、木匠祖师爷(建筑业)——鲁班

鲁班,姓公输,名般。约生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鲁国人。出生于世代工匠的家庭,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多有发明,如攻城云梯、磨粉的石岂、曲尺、墨斗、锯子、刨子,钻子等,我国的土木工匠都尊称他为祖师爷。

44、玉器祖师爷——丘处机

丘处机(公元1148—1227年),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人。金朝末年,全真道第五任掌教。著有词集。据传说,他早年就掌握了全套琢玉五技艺,故被后人奉为玉器的祖师爷。

45、裁缝祖师爷(裁缝业)——轩辕(黄帝)

轩辕为复姓,尊称黄帝。中国古代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他播百谷草木,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中华文明承前启后的先祖。因传言黄帝曾教民众用骨针穿麻线缝树叶和兽皮做衣。被裁缝业敬为祖师。

46、称匠祖师爷——胡令能

胡令能(785——826年)诗人,唐贞元、元和时期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因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戥称为生,人称“胡钉铰”。后被称匠奉为祖师爷。

47、屠宰业祖师爷——张飞、 真武大帝****

张飞(?—221年),字翼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早年以杀猪为业,与刘备、关羽桃园结义,排行第三,是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因从事屠宰业,故被该行业奉为祖师。

真武大帝年轻时以杀猪为业,但心地善良,后为观世音菩萨渡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得道。

48、扎彩业祖师爷——五道真君

五道真君,阴间的神,代表着人死后的灵魂。扎彩艺术起源于丧俗,他讲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故扎彩业奉五道真君为始祖。

49、针业祖师爷——刘海

刘海,传说是晚唐五代人,曾位至宰相。因道士提醒,佯狂歌舞,远游秦川。最后修道成仙,被道教奉为“北宗五祖”之一,号海蟾子,又被称为刘海蟾。“刘海戏金蟾”的故事中,有“线过金钱眼”的动作,刘海从此成为针业的保护神。

50、镖行祖师爷——达摩

达摩,全称菩提达摩,为中国禅宗的始祖。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被奉为镖行祖师。

51、纺织祖师爷(织布业)——黄道婆

黄道婆又称黄婆,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人,生活在宋末元初。十多岁被卖为童养媳,婚后不堪家庭虐待,随黄浦江海船逃到海南岛崖州。在崖州随黎族人学习纺织。后回到故乡教当地妇女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棉纺业的始祖。

52、制陶祖师爷——宁封子

宁封子,又称龙跷真人,为古代仙人。据《列仙传》载,他原为皇帝陶正。其时洪水泛滥,人居洞穴,每到山下取水,无盛水器。宁封偶于火中得硬泥,遂悟作陶之理。后授黄帝以《龙跷经》,被封为五岳真人。

53、梳篦祖师爷——赫连

赫连,传说中的能工巧匠。他琢磨创制梳理头发的工具,被认为私造“怪物”而问成死罪,因得到狱首相助,把木梳送呈嫘祖娘娘,从而使轩辕黄帝洞察冤狱,赦赫连无罪。从此人们尊崇赫连为梳篦业始祖。

54、窑匠祖师爷(治铸业)——老子(太上老君)

老子,太上老君,生卒年月不详。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传说老子曾铸造八卦炉(后人称为“老君炉”)炼制丹药以求长生。曾任周朝藏宣之史。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著有《道德经》五千余言。现今社会多个行业,如铁匠、煤窑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铁匠等,皆祭拜老子为祖师爷。

55、竹编业祖师——张班

张班,传说鲁班有个小徒弟张班,既调皮又不用心学艺,鲁班一气之下,把他赶出家门。他只得在竹林边的洞穴中住下,还用竹子编出了各种生活用品,并编一只精美的篮子送给师娘,鲁班因此传授给他独门技艺,后人遂尊张班为竹编祖师。

56、剪刀祖师爷——张小泉

张小泉,明末安徽黟县会昌乡人。他使用闻名的“龙泉”铜为原料制成的剪刀,用钢均匀,磨

57、花炮祖师爷——祝融

祝融,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以火烧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的“三皇”之一。住在昆仑山的光明宫,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也有人说祝融叫重黎,在担任火正官时,黄帝赐他姓“祝融氏”。

58、泥塑祖师爷——女娲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因此也被传为婚姻女神。女娲石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59、会计祖师爷——桑弘羊

桑弘羊(公元前152—前80年),西汉政治家,洛阳人。出生于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才能。后任治粟都尉、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是著名的理财家,被后人敬为会计行的祖师。

60、盐业祖师爷——蚩尤

蚩尤,山西运城解州人,为九黎部落的酋长。他率领众多先民开发盐池,冶铜造器,发展农业耕作,研造军械,富甲一方,名扬天下。皇帝和炎帝联盟,又策反了解州本地人,内外夹攻,破了蚩尤的坚固堡垒,蚩尤终不敌而殒。

61、皮匠祖师爷——比干

比干,商代人。商末野兽横行,闹得民不聊生。传说比干为了救民于水火,调军队剿灭了所有的野兽。兽肉被分吃后,比干集思广益,发明了用硝鞣制的方法,使兽皮柔软而不变质,他还把制裘技术都传授给人们,因此被皮匠业奉为祖师。

62、车运祖师爷——马王爷

马王爷,传说马神原是上天的房星,又称“天驷”。他原为王母驾车,蟠桃会时,被留在天门外,由于发牢骚后被贬下人间。在赵州,张果老与鲁班斗法,鲁班气得抠下了一只眼睛,被马王爷安在自己头上,于是就成了三只眼。

63、水运祖师爷——杨泗将军

杨泗将军,宋代湖南长沙人氏。传说他曾经除掉河中兴风作浪的孽龙。因其能斩除蛟龙,平定水患,故被水运行业敬为保护神。

64、商业祖师爷(典当、银行)——赵公明、春秋范蠡

赵公明即赵玄坛,亦称赵公元师。道教所奉的财神。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传说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

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国(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他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国,功成后弃宫经商,游齐国称鸱夷子皮。与西施泛舟五湖,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 经商曾“三致千金”均散济贫民,其商德极受后人崇敬。在陶(今山东定陶)称“陶朱公”,乃中国儒商之鼻祖。后人尊称“商圣”。

65、仓储祖师爷——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韩信因计谋不能被项羽采纳而离开楚军,投奔刘邦,曾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

66、丝织祖师爷(纺织业)——嫘祖(黄帝妻子)

嫘祖,中国古代就有“丝绸之国”之称,是最早发明种桑饲蚕的国家。传说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北周以后被视为蚕神,后人都尊奉她为“蚕神嫘祖娘娘”。

67、鞋匠祖师爷——战国孙膑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军事家。“孙膑赛马”和“围魏救赵”闻名。曾与庞涓为同窗,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后因庞涓陷害而遭膑刑。传说孙膑为保护被削去髌骨的伤腿,双脚不能行走,又不能支撑起来。于是就设计了一种类似于高腰皮靴的鞋,用兽皮制成有史以来第一双过膝皮靴。后世的鞋匠于是把孙膑尊为保护神。

68、理发祖师爷——罗祖

罗祖,关于罗祖,有三种传说。一说为唐明皇时人;一说为武则天时人;一说为清代人。传说雍正皇帝头上害“癞疮”,其头无人敢剃,罗祖扮为道人,给皇帝剃完头,还用中草药治好了皇帝的“癞疮”,于是龙颜大悦,封道长为“剃发师祖”。

69、当铺祖师爷——马援

马援(公元前14——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马援视钱财富贵如粪土,他将万贯家财,散给了亲友族人及边塞上的百姓。后世当铺业尊他为祖师爷。

70、刺绣祖师爷——卢媚娘

卢媚娘,唐代广东人。据史籍记载,她幼而慧悟,工巧无比,曾在宫中绣制宫廷用品,唐顺宗称她为“神姑”。她能在一幅一尺见方的丝绢上绣出一卷佛经《法华经》,字体比粟米还小,而且点划分明。

71、染业祖师(染坊业)——梅葛二仙(西汉梅福、东晋葛洪)

梅葛,是梅福与葛洪的合称,他们曾是炼丹的方士,而炼丹与印染原料有些关系,据说曾在炼丹中发现和发明了黄、蓝、绿灯好几种染布的染料,被后世应用来印染布帛、纸张。遂被后世的染织者尊为祖师爷。

72、澡堂业祖师(修脚)——智公禅师

智公禅师,一说志公,俗称“智公禅师”和“志公祖师”,史有其人。相传,他禅杖上挂有修脚刀具,曾为佛祖释迦摩尼、达摩老祖及周文王等人修过脚,治过足疾。北京澡堂业为修脚匠所创,修脚匠奉志公为祖师,故澡堂业也奉志公为祖师。

以上只是众多行业中的一部分,其实行业的工种决不止“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三千六百行也不止。不过“七十二行”只是概括数,是个统称,多年来习惯成自然,说起来方便,听起来顺耳,所以说起行业还是笼统地称“七十二行”。比如还有如下。。。。

司法、牢狱祖师:皋陶

传说他是中国上古“五帝”之首黄帝的长子少昊(玄嚣)的后裔,东夷部落的首领。皋陶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传说中生于尧帝统治的时候,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闻名天下。

火腿祖师——宋朝宗泽

抗金名将宗泽是浙江金华义乌人,他一次带着家乡腌制的猪腿进献给宋钦宗,咸猪腿肉色、香、味俱全,因为色泽鲜红如火,宋钦宗就赐名“火腿”,从此火腿成了贡品。

烤鸭祖师----朱元璋

话说朱元璋称帝后定都南京,他酷爱吃鸭肉,但水煮、红烧、清蒸的鸭子吃多了便觉得腻烦,整日闷闷不乐。宫廷御厨们绞尽脑汁,改变了传统烹制方法,采用果木炭火挂炉烘烤,使鸭子肉质细嫩、肥而不腻,被朱元璋命名为“烤鸭”。

咸菜祖师——秦始皇

据说修筑万里长城时,秦始皇想出将青菜变咸菜的办法,解决了民工长期吃菜的问题。

涮羊肉祖师---忽必烈

据说忽必烈南下作战,战斗间歇时忙着吃饭,厨师来不及做传统的炖羊肉,就将羊肉切薄片用沸水涮,发现味道甘美异常,从此流传开来。

竹篾****祖师--- 绿衣人****

教育祖师---孔子

孔子,春秋鲁国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中医针灸祖师---北宋王唯一

王唯一,宋代针灸学家,又名王惟德 ,设计并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两具,铜人的躯体、脏腑可合可分,体表刻有针灸穴位名,用于教学和考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医妇产科祖师---唐代陈靖姑

陈靖姑,小名陈十四,福建省汉族民间称之娘奶、奶娘、夫人奶、临水夫人、陈奶夫人、顺天圣母等。陈靖姑是汉族民间信仰之一,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膏药祖师——铁拐李

八仙之一,因为传说他背上的大葫芦里保存着神奇的丹药。所以后来中国社会上从事膏药行业的人就把他看作自己的祖师。

文具书店祖师——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黄帝之子,名挥,善于造弦张网因而以张为姓,累世托生为儒,曾辅佐周公,留心经典,文采斐然,深受天下学子文人崇敬。

人相祖师——风后氏

风后氏,远古黄帝宰相,精通相术,首创风鉴之学。

命相祖师——麻衣仙

麻衣仙,精通民间相人术,著有麻衣相法流传于世。

烧窑祖师——女娲娘娘

神话记载女娲炼石而补天,是窑业之始祖发明人。

美容祖师——清代李渔

李渔,清代戏曲家,人称李十郎,精于谱曲,指导艺人姿态表演及化妆。

娼妓祖师——管仲

管仲首创市妓和妓院, 成为娼妓制度的创始人。

叫化祖师——五代·南唐韩熙载

韩熙载爱扮作乞丐,到各妻妾房前乞讨。

槟榔祖师——唐代韩愈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因批评时政,遭贬官潮州,因水土不服身患湿寒之症,因吃槟榔而病愈。

干鲜果祖师——王母娘娘

果农果商们要供奉王母娘娘,是因为说她有两件宝贝,一是不死之药;一是吃了能长生不死的仙桃。

歌艺祖师——唐代老郎神

相传唐代有灰狼变成红衣童子指导皇室梨园子弟练唱成果非凡,以娱唐明皇声色冶游。

说唱道情祖师——张果老

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常背负一个道情筒,倒骑白驴,云游四方,宣唱道情。

小偷祖师——北宋时迁

时迁在梁山被封为军中走报机密步军头领,人们说他是天上的地煞星下界,为“地贼星鼓上蚤时迁”,难怪盗贼要奉他为祖师爷了。

仆役祖师——钟三郎

银楼祖师——欧岐佛

玉石祖师——白衣绅

铜铁祖师——毡探老祖

白铁祖师——白云老祖

磨刀祖师——马上皇帝

扎柳祖师——范丹

牲口牙祖师——马神

花行、花农祖师——花王神

孵化祖师——张五、陆相公

音乐祖师——洪涯(白眉神)

武术祖师——明朝张三丰

七十二行祖师爷

扶风代理会计

113 评论(12)

monica的私人花园

杨凌位于渭河流域关中平原腹地,东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及西(安)宝(鸡)高速、中线公路从区内穿过,旅游交通十分便利。简介:公元604年,一代英君隋文帝逝世,葬于泰陵。因隋文帝杨坚姓杨,为了纪念英明的隋文帝的陵寝在此地,故把此地称为杨陵〔杨凌〕。 1997年7月29日在咸阳市杨陵区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由陕西省直辖,并和19个中央部委共管,具有地级行政级别,管辖县级杨陵区,但因为其作为农业示范区的特殊性,尚未被中国主管行政区划的民政部单独列为行政区,仍将杨陵区划属咸阳市。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国务院批准的示范区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目前城市建成区约17平方公里。下辖一个县级杨陵区,有3镇2个街道办事处,87个行政村,总人口20万,其中城市人口8万人。其中耕地面积10.6万亩,农民人均耕地0.8亩,是中国农业起源之地。 杨凌邮编为712100,区号跟西安相同都是029。 2008年8月14日国务院在《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咸阳市与宝鸡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08】77号)文件中,同意将宝鸡市扶风县揉谷乡划归杨陵区管辖,这标志着扶风县揉谷乡正式划归杨陵区。 揉谷乡有可以和周至县相媲美的猕猴桃产业地,更有“中华红皮洋葱之乡”的美称,揉谷乡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自古就是姜嫄腹地,后稷之根所在。 杨凌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由国家19个部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陕西省成立了由34个厅局组成的省内共建领导小组。示范区管委会享有地方级行政管理权、省级经济管理权及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倾斜扶持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自1997年成立后,通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杨凌示范区已成为陕西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增长点和西部大开发的亮点,已被国家批准成为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十大工业园区之一,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高新区之一和全国六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之一。 详介杨凌区内驻有教育部直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医科专修学校、陕西国防科技学院等大专和中专院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有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等11大学科门类,有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另有若干省部级重点学科,以及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若干,在农业领域拥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其它的大专和中专院校中,个别学校以农科为特色。 4000多年前,中国农业师祖后稷·弃在杨凌这块热土上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成功地推动了我国 农耕文明始祖——后稷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过渡,创造了先古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和杨陵农业的辉煌。 4000年后的今天,尤其是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以来,18万杨凌人民充分发挥区内的农业科技优势,抢抓机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苗木花卉、名优新特杂果、良种等五大产业,建成了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示范基地,现代农业正在杨陵这块热土上崛起,每年一届的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在这里举行。 经过一代又一代杨凌人的努力,目前在高度发展的现代农业的带动下,杨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杨凌,正以崭新的姿态,在后稷曾经耕耘过的这块热土上,创造着现代农业的辉煌。 从某种意义上讲,杨凌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农业及农业科技文明史。《史记·周本记》记载,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可以说我国农耕文明史由此发端。 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与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在这里建立了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陕西省在这里又陆续布局建设了一批农林水方面的科教单位,到1997年示范区成立时,共有10家农科教单位,包括两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 聚集了农林水方面70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专门人才。世界上还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就是荷兰的瓦格涅根。所以,当时人们就把杨凌称作“农科城”。李岚清同志1996年来杨凌看了后,说“只能算个农科乡”。因为当时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基础设施条件只是一个落后的北方小镇。 也正因为条件太差,以及体制上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这里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示范区成立前的几年,平均每年流失近百名骨干人才。为了稳定人才,发挥农科教优势,推进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在岚清同志的亲自推动下,国务院于1997年7月13日批准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并实行“省部共建”的领导和管理体制,由陕西省与国家14个部委(现已调整增加为19个)共同领导和建设,并成立了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陕西省也成立了由省级有关部门组成的省内共建领导小组。 国家交给杨凌的任务是: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把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这一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并最终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做出贡献,并要在“农业改革发展思路”,“培养、吸引、发挥人才作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科教体制改革”,“干旱农业研究和开发”,“对外交流与合作”,“省部共建”,“农业产业链延伸”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十个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19个部委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六年多的艰苦创业,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展。 建设了一个设施较为配套、功能比较齐全、初具现代化水准的园区硬环境。示范区成立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48.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22.4亿元。包括30多万平方米高标准的安居工程,孵化功能齐全的创业中心,四星级的国际会展中心,设施条件一流的标准高中、小学和幼儿园,亚洲首屈一指的水上运动中心,国外进口设备的示范区医院,30多公里的市政路网,省内唯一的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天然气热电厂,等等。 杨凌城市建设突出了生态型的特色,建设一流的人居环境,不允许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和项目入区。示范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都在紧张的建设之中。去年,示范区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内、国际双认证。杨陵由一个落后的乡间小镇,正在向一个城市功能完善、科教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农科城”转变,人才流失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科教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科教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把原十家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科教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我国教育与科研单位的首例实质性合并。经过三年的探索,已初步构建出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格局。新体制和新机制激发的活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跨越式发展,在旱作农业、水土保持、小麦杂交育种、生物制药、体细胞克隆、人体干细胞研究等众多领域相继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率由32%提高到了45%,一大批科教人员走出校门,创力或领办科技型企业,一批技术成果实现了产业化。 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良好的投资环境。示范区成立以来,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着力创造一流的投资软环境。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建立了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管委会只设六局两办,58名公务员编制。在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工作人员录用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干部任用主要依据绩效考核;在全国较早实行了会计代理制,部门经费使用完全透明化,实现了有效监督;所有的工程项目,全部纳入有形市场,公开招标,阳光下操作;大宗公用物品购买,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中层干部的分务用车和所有工作人员的通讯费用,实行货币化分配,基本体现了公平分配原则,降低了行政开支,同时有效克服了公务用车可能滋生的腐败问题;服务、办事推行首问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等措施,努力树立诚信政府形象,等等。示范区还逐步健全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生产要素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先后设立了企业孵化、人才交流、证券交易、专利信息、信贷担保、投资咨询以及法律、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为吸引人才、促进招商引资和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技示范稳步推进,农民增收和示范辐射带动效益不断扩大。在围绕区内外科技示范、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可供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如金坤、科元公司采用“公司+科技人员+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与科教人员、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成为带动农业化和农民增收的龙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校村共建、技术示范的实践中,总结出了技术指导型、股份合作型、经济共同体型、公司带动型四种模型。同时,积极引导、鼓励并规范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走“科技+专业协会+农户”的道路,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区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设施农业、畜牧业发展迅速,成为最具有发展活力的主导产业。农民收入增长迅速,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1396元增加到2003年的2843元,年均递增12.5%。 示范区管委会与两所大学及入区企业,先后在陕西关中、陕北、陕南以及16个省(市)的不同生态类型区,建设了116个农业科技示范区推广基地,入区企业共在全国30个省市建立示范点和原料基地1258个,涵盖了农作物良种、畜牧、苗木花卉、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水利水保、荒漠治理等众多领域。据不完全统计,示范区管委会和两所大学建设的科技示范基地共引进国内外优良种1500多种,累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600余乡,推广面积800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培训农民300多万人次,每年的对外示范辐射效益超过100亿元。 农高会成为吸纳转化农业科技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省部联办农高会已成功举办了十界,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我国四大科技会之一。前十界农高会累计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美国、法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家国内外涉农企业,农业科教和中介机构以及720余万客商和群众参展、参观。在农、林、水、牧、农机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实用技术及其产品的展示交流、交易,取得了积极成果。项目投资及技术、产品交易额累计701.26亿元。最近四界举办的农业高新科技论坛,有107名省部即领导、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发表了精彩演讲。举办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咨询活动,培训、咨询人数超过30万人次。邀请全国农村致富典型,开办农民“致富论坛”,受到农民热烈欢迎。农高会已经成为以农业高新技术为龙头的农业综合要素大市场,一大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得到转化,大量实用技术得到推广,科技、人才、资金、物资等多方面信息被扩散和辐射,从而推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对外交流不断扩大,绿色旅游悄然兴起。示范区成立以来,打破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模式,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农业高新科技产业,提高了竞争力和内在需求,促进了示范区从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先后同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台湾、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大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以农业观光和科技游为主的特色旅游正在成为示范区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杨凌目前已被国家旅游总局列为全国农业科技旅游示范点候选城市。过去的两年,共接待中外游客295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近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17亿元,农林科技大昆虫博物馆、杨凌水运中心被陕西省旅游总局评为2A级景点。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二、三产业发展迅猛,拓宽了就业渠道,就业形势发生了喜人变化。与1997年相比,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近万个,灵活就业人数超过1万人。 六年多的开发建设给杨凌带来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一是形成了一个有绿色、生态特色的小城市的雏型;二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三是人才流失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四是产业发展出具规摸,并形成了有一定吸引力和聚集度的投资发展环境;五是通过科技示范和产业发展,对周边地区和更大区域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六是人们的思想意识、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七是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为下一步更快、更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73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