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与泡菜~
1、加强会计职业诚信建设 虚假会计信息泛滥在某种程度上与会计失信休戚相关,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既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又是防范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重点。 首先,注重信用环境支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大力发展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成为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把诚实守信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点和政府、单位及个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倡导并利用好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能使会计人员充分认识到会计诚信是会计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条件和生存发展的关键。其次,加强职业诚信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对各级会计责任者开展职业诚信教育,将社会道德目标、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自身内在的道德需要,形成其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使职业诚信内化为会计从业者的职业行为信念。 2、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从新中国成立到1995年,我国对会计人员职业行为的要求,散见于各种财务会计行政规章制度,没有明确提出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条款和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没有单独成文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1996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提出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实现了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规章中的成文规范。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以倡导性条款首次将会计职业道德提高到法律规范的地位。现阶段比较公认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遵守准则、提高技能、保守秘密和文明服务”。无论在哪一个发展阶段,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仍然都是原则性规定,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操作性,不利于评价会计职业道德的优劣,在实践中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约束力不强。针对这一现状,应当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评价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惩戒规范,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3、完善会计管理体制 在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下,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具有双重性,宏观上体现国家法律意志,微观上服从单位授权者的管理旨意,但代表国家意志的监督作用是微小的。规范会计职业行为,防范职业道德风险,应当完善会计管理体制。
青青园中葵me
从财政部获悉,该部门最新发文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明确将严重失信会计人员列入“黑名单”。
财政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强会计人员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围绕建立健全会计人员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作出部署。
意见指出,加强会计人员诚信建设,对增强会计人员诚信意识,提高会计工作水平,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八项具体措施,包括增强会计人员诚信意识、加强会计人员信用档案建设、健全会计人员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等。要求强化会计职业道德约束、加强会计诚信教育,大力弘扬会计诚信理念,提升会计人员诚信素养。
意见强调,将严重失信会计人员列入“黑名单”。依法取消其已经取得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支持用人单位根据会计人员失信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降职撤职或解聘。
同时,意见为守信会计人员提供更多机会和便利。将会计人员信用信息作为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会计职称考试或评审、高端会计人才选拔等资格资质审查的重要依据,鼓励用人单位优先聘用、培养、晋升具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会计人员。
财政部表示,意见的出台是适应会计人员管理工作转型升级的需要。自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行政许可,就对加强会计人员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会计监管工作转型升级,从以行业准入管理为主,向事中事后管理服务为主进行转变。
内容来源:新华社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