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吴邪
收支两条线管理的管理特点?(一)企业集团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可以在资金管理与企业集团的长期与短期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协调好集团内部各企业的收入与支出、融资、筹资、投资等各项经济活动,注重整体经济效益. (二)企业集团"收支两条线"管理在实施中,面对的对象多,范围大,具体操作难度较大.在收入方面不仅要求已收到的现金要存入收款专户进行集中管理,而且还要对各成员企业的应收账款加强管理,避免流失;在支出方面则要强化预算管理,合理控制企业的费用支出,同时还要采用各种有效手段如集中采购,统一支付等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三)企业集团可通过实施"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铺平道路.一般包括:资产负债预算、资金收支预算、营运收入预算、成本费用管理、投资预算、融资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等.通过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提前规划,所有开支必须在预算范围内,严禁预算外开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无效使用;同时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将总公司关于结构调整、资源配置、重大投资、技术发展等决策贯彻到每个子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实现对子公司经营活动的超前或适时调控.由此可见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为实现整体战略目标采取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但在实践中实施的效果却不理想,大多数企业是为预算而预算.预算管理不可避免的流于形式;在实施资金收支两条线后,由于资金集中、统一支付,各成员单位的所有收支活动都由总部根据预算进行严格审核和控制,使得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得以体现,有效性得以发挥,从而保证了集团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目前现代企业管理理论都认为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而现金管理又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企业可以"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为平台和切入点构建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系统.
肚皮吃饱了
收支两条线是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将财政性收支(预算外收支属于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形成完整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和监督水平。
收支两条线是指政府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财政非税收入的一种管理方式,即有关部门取得的非税收入与发生的支出脱钩,收入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由财政根据各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按标准核定的资金管理模式。
扩展资料:
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现金平衡原则、收益风险原则以及利益协调原则。
1、系统性原则是指财务管理是集团各成员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本身又由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分配管理等诸多子系统构成。
在财务管理中坚持系统性原则,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它具体要求做到三点。
第一点是整体优化,只有整体最优的系统才是最优系统。
第二点是结构优化,任何系统都是有一定层次结构的层级系统,在企业资源配置方面,应注意结构比例优化,从而保证整体优化,如进行资金结构、资产结构、分配结构优化。
第三点是环境适应能力强,财务管理系统必须保持适当的弹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现金平衡原则是指在财务管理中,贯彻的是收付实现制,而非权责发生制,客观上要求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做到现金收入(流入)与现金支出(流出)在数量上、时间上达到动态平衡,即现金流转平衡。保持现金收支平衡的基本方法是现金预算控制。
3、 收益风险原则是指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获取收益,总得付出成本,而且面临风险,因此成本、收益、风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成本、收益、风险三位一体的观念,以指导各项具体财务管理活动。
4、利益协调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离不开处理与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内容各部门、债务人、被投资企业、国家(政府)、社会公众等利益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
5、从这个角度来说,财务管理过程,也是一个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过程。利益关系协调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国家法律法规、企业契约(合同)、企业章程及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均是企业处理财务关系的规范。
参考资料:中国司法部--会计法
zjxlhzyt虹
不一定要两条线。收入账,支入账,账务不会乱,除非你找的不是会计。会计每天监督出纳业务,出纳和会计最好同别,竞争才强烈。工行的尤盾可以,出纳申请,会计或者老板审批支付即可。
实创佳人
中铝财务集权:从200亿到500亿2月26日,国家会计学院的颁奖台上,37岁的陈基华当选为“2004中国CFO年度人物”。陈的身份是中铝股份(2600.HK)执行董事、副总裁兼CFO.支撑他获得上述殊荣的,是他和他供职的中国铝业公司(以下简称中铝集团)取得的骄人业绩——从2001年2月组建,到今天氧化铝行业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地位,陈和他的同事们仅仅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这四年里,中铝集团创造了中国国有企业历史上少有的业绩:将系统内各自为政的“七厂一院”整合为一个资产关系高度集中的国有大型企业,完成了两次海外上市,集团属下的加盟企业也增加到现在的90多个,总资产由最初的200多亿元达到了现在的500亿元。“没有别的,主要是中铝有一套不与众不同的中央集权财务管理体系。”陈基华这样告诉记者。从重组到上市“没有财务集中,中铝的体制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中铝股份财务部综合处经理张战魁说,“财务集中为推动中铝公司体制建设起了示范作用。”“财务集中”的主要执行者就是陈基华。用陈基华和他的助手们的话说,他们都“曾亲身历过了整个过程”——1998年,全国六大氧化铝厂家虽然同属于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管理,但都是独立法人单位,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产品各自定价,相互间恶性竞争,这一年,中国铝行业整体亏损。作为国企三年脱困的重点行业之一,有色行业进入整体性改造阶段。当时国务院决定撤销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局;与此同时,铝业的重组和上市被提上了日程。最初的规划是在有色行业建立铜铅锌、铝业、稀土三个集团(均为上下游一体化的集团),然后分别上市。然而三大有色金属集团只存在了一年,2000年8月,这一构架被撤销,所幸的是中国铝业并未裹足不前。当年9月28日,中国铝业境外上市动员及培训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副局长、中国铝业公司筹备组组长郭声琨宣布:中国铝业资产重组及境外上市工作正式启动。2000年,国务院正式决定重组中国氧化铝行业,成立中铝公司。郭声琨为组长领衔整合。2001年2月,中国铝业公司成立挂牌。随后公司重组“七厂一院”(山东铝业公司、山西铝厂、贵州铝厂、平果铝业公司、青海铝业有限公司、中州铝厂、山西碳素厂、郑州轻金属研究院)。但是由于这些企业自身的特点影响,上市的步子一直进展缓慢。也就是在此时,郭声琨找到了陈基华。2001年5月,33岁的陈基华放弃了其他公司优厚待遇,受聘到中国铝业公司担任财务管理工作,协助主抓中铝海外上市财务工作。很快,陈基华和他的同事根据公司的资产和业务状况,结合国际资本市场的特点,组织了境外上市方案。2001年12月11日、12日,中国铝业股票最终在美国纽交所和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中国铝业成为“9.11”以后在海外上市的第一家中国公司和在美国上市的第一家亚洲公司。这个日子距中国铝业股份公司成立仅仅三个月。海外上市为中铝迎来了新机遇,但是上市后中铝高层们肩上的担子似乎更加沉重。为筹备上市,中铝公司最终将服务性资产和人员剥离,用以上市的中铝股份集中了其全部精华:上市部分销售收入为176.6亿元,纯利为25.26亿元;而留在母公司的100多亿元资产,在2000年实现的销售收入仅为22亿元,实际亏损达8.07亿元。这意味着,要想实现“脱胎换骨”的愿望,仅有一次上市是不够的,中铝还需要再一次的整合。新一轮的整合在纽约上市三个月之后正式开始。基于上市工作的圆满完成,郭声琨此次毫不犹豫地把财务整合的大权交给了陈基华。作为中铝的CFO,陈基华非常了解当时企业面临的诸多问题:中铝分散在各地的公司不仅拥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完整的人权、财权,而且资产规模庞大(通常有几十亿)、员工人数众多(一般有数千人),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中流砥柱,而且高级管理层也和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意识到,中铝改革必需实行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优先。2002年5月,中铝财务部门召开了一个被称为“新纪元”的财务工作会议,宣布总部将按照境外上市的要求和中铝公司的总体部署,建立起财务的集中管理体制,实行了垂直管理架构:财务人员统一管理、统一考核,派出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到各分公司,他们直接向总部负责;与此同时,中铝总部财务部门着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资金统一管理和调度,采取收支两条线,并制定了统一的会计政策与核算办法,还建立起统一的资本性支出财务管理体系。中国铝业财务集中统一管理正式启动。之后,中铝确定了新的管理模式:一个管理中心(公司)、两个业务板块(氧化铝和原铝)和三个管理层次(公司、业务板块和分公司)。在这样的构架下,公司总部统一销售、主要原料统一采购,各分公司将作为生产成本中心来看待。这意味着,原先的独立企业将成为真正的生产车间,车间负责人也不再直接支配任何财务资源。将改革进行到底“其实,改革充满艰辛。”中铝一内部人员说。中铝改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法律上取消原各省公司的独立法人资格,改为分公司。为实现这一目标,中铝的领导层统一思想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包括进行新的人事调整:贵州铝厂的原厂长改任党委书记;青海铝厂的厂长调任北京;长城铝业的总经理调任北京;中州铝业的一把手年届退休。上述空缺的职位全部由新人担任。要取消各地分公司的“番号”,其难度可想而知。在此过程中,中铝集团采取的策略之一是“不换思想,就换人”的铁腕。一位亲身参与改革的管理者回忆,在资金整合时,当时他们“决定实行资金统一管理,把所有的资金集中到北京来”,但是习惯了独立企业运营的分公司认为还是应该由分公司调动自己的资金,这种情况下,总公司的“铁腕”势在必行。该人士举例说,当时资金最多的就是青海分公司,中铝先是打电话告诉他们当天把资金汇过来,但是青海方面却置之不理。于是当天下午,中铝财务部就起草了一个文件,告知对方必须在下午4:00之前把资金汇过来,否则一切后果由对方承担。结果不到5:00,对方就把资金全部打过来了。通过这种方法,中铝还成功地将各地独立的子公司变成了中铝的分公司。子公司变成分公司就要取消原来子公司的帐号,整合之前中铝大约有几百个帐号,整合之后每个分公司只需保留一个收入帐号和一个支出帐号。子公司变成分公司,是中铝改制中最难的工作。“这七厂都是当时地方最大的自助企业,郑州轻金属研究院到目前为止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现在一下子要把他们变成中铝的一个分公司,而且取消财务大权,谁肯愿意呢?”上述参与改制者说。但是改革不能停止。分公司成立后,中铝发现,分公司财务人员不集中,分公司其及下面所属厂、矿都设有财务,而且很多的财务情况不透明。于是,2003年12月的最后一天,中铝召开会议,陈基华决定,把各分公司下面所有的财务人员都集中到分公司,分公司主要财务负责人也改由总部统一任免。首先分公司财务经理由总部任命,分公司财务科长由分公司财务经理提名向总部推荐,由总部执委会统一任命,分公司财务经理不再拥有任免权。把财务人员集中后,中铝进一步采取“紧缩”措施,在会计层面统一实现“一级核算”制。原来从车间到分厂再到总部每一个环节都有一级核算,也就是说一个公司的财务报表要通过三级汇总,才能报到总部,而在三级汇总到总部之后这些报表上的数据基本上变得面目全非。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2003年初中铝做了一个规划,就是到2004年年底公司全部实行一级核算,即:分公司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每一笔账,直接在分公司的总部记帐,所有分公司都配备上与总部联网的计算机,这样分公司的每一笔业务,总部随时都能看到。如此一来,中铝就彻底解决了分公司通过层层汇报,做手脚的问题。此后,中铝又逐渐对公司的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等作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这样经过两年大刀阔斧的整合,中国铝业已从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步入实力雄厚的联合时代。2004年与公司成立时的2001年相比,四年间,中国铝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1.36倍,利润增长了4.54倍。
流沙沙沙沙沙
收支两条线是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将财政性收支(预算外收支属于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形成完整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和监督水平。
收支两条线是指政府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财政非税收入的一种管理方式,即有关部门取得的非税收入与发生的支出脱钩,收入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由财政根据各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按标准核定的资金管理模式。
收支两条线,是指具有收费和罚款没收职能的部门和单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应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附加)和罚没收入,按规定委托指定代收银行代收代缴或由执收执罚单位直接收取并全额上缴国库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部门和单位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办公所需的特殊经费等,由财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纳入本级综合财政预算统筹安排。
收支两条线一般是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的,就是收入和支出是分开核算,取得的各种收费、收入要先上交财政,然后开支费用的时候再申请由财政拨款。现在扩展到某些企业、项目部,取得的收入全部上交上级主管部门,而相关的支出由上级主管另外拨付。
扩展资料:
一、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基本要求
1、收费主体是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罚没主体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机构。
2、各种收费、罚没项目的设立都必须有法律、法规依据。
3、收费、罚没收入必须全部上缴财政,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4、收费实行收缴分离,罚没实行罚缴分离,即实行执收执罚单位开票、银行缴款、财政统管的模式。
5、执收、执罚单位的开支,由财政部门按批准的预算拨付。
二、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主要特征
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是财务集中管理的模式之一,要求企业具有很强的预算管理能力。否则无法实施高效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目前,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无论是“收”还是“支”都是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的。而同时“收”的集中管理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了基础:“支”的资金集中管理为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提供了条件。
采取收支两条线的模式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集团公司的一种选择。无论采取收支两条线的何种模式,其核心是“收”和“支”要分开管理,除了集团企业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要配合外,也需要银行的高度配合。
因此,一家集团公司在选择合作银行时会考虑合作银行的服务网络、银行资金调拨效率、合作费用、资金监控服务手段、资金信息服务能力等。
三、收支两条线管理的目的
企业作为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营利组织,实施“收支两条线”主要出于两个目的:
1、对企业范围内的现金进行集中管理,减少现金持有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以实施收支两条线为切入点;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内部控制系统,通过高效的价值化管理来提高企业效益。
四、企业实施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的构建
构建企业“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可从规范资金的流向,流量,和流程三个方面入手:
1、资金的流向方面,企业收支两条线要求各部门或分支机构在内部银行或当地银行设立两个账户(收入户和支出户),并规定所有收入的现金都必须进入收入户(外地分支机构的收入户还必须及时,足额的回笼到总部)。
收入户资金由企业资金管理部门(内部银行或财务结算中心)统一管理,而所有的货币性支出都必须从支出户里支付,支出户里的资金只能根据一定的程序由收入户划拨来,严禁坐支现金。
2、资金的流量方面,在收入环节上要求所有的收入的资金都必须进入收入户,不得私设账外小金库。另外,还要加快资金的结算速度,尽量压缩资金在结算环节的沉淀量;在调度环节上通过动态的现金流量预算和资金收支计划实现对资金的精确调度。
在支出环节上,根据“以收定支”和“最低限额资金占用”的原则从收入户按照支出预算安排将资金定期划拨到支出户,支出户平均资金占用额应压缩到最低限度 。有效的资金流量管理将有助于确保及时,足额的收入资金,合理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和有效调剂内部资金。
(三)资金的流程方面,他是收支两条线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关于账户管理,货币资金安全性等规定。
2、收入资金管理与控制。
3、支出资金管理与控制。
4、资金内部结算与信贷管理与控制。
5、收支两条线的组织保障。
参考资料:收支两条线-百度百科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