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只睡4小时
有陈立夫与夫人孙禄卿是吴兴同乡。他们是中国传统的指腹为婚,孙禄卿比陈立夫大两个月,13岁时两人正式订婚。订婚之后,陈立夫和孙禄卿两人曾在亲戚家里见过几次面,但从未说过话,因为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孙禄卿从吴兴女师毕业后,进入刘海粟为校长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国画,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1963年,孙氏的一幅水彩画在纽约国际美术家展览会上获一等奖。他们原定在1926年7月5日结婚,但这一天恰好是北伐军出师的日子,只好推迟。12月9日,陈立夫与孙禄卿在上海租界举行婚礼。孙禄卿与陈立夫相伴大半个世纪,相濡以沫。孙禄卿喜欢的东西,陈立夫尽量苟同,没有办法苟同的也没关系。陈立夫说:“丈夫要求妻子和他一样,这是人间最大的自私。”陈立夫和孙禄卿育有三子一女四个孩子。1928年,他们的大儿子出世,取名为泽安,后过继给陈果夫;二儿子取名为泽宁,第三个孩子是女儿泽容,第四个孩子是个男孩,名叫泽宠。那时候,陈立夫发明了五笔检字法,即点、画、直、撇、曲。陈立夫按照这些笔画,分别为他的子女取了乳名,老大叫“点儿”,老二叫“画儿”,老三叫“直儿”,老四叫“羽儿”。这老四本来应该叫“撇儿”,只是由于不顺口才把撇和曲合在一起,这样便成了“羽儿”。“羽儿”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羽儿”出生的那天,日本的飞机正在轰炸重庆,那一天恰好是三国时期大将关羽的诞生日。陈立夫夫妇打算生育五个孩子,老三“直儿”之后,夫人又怀孕了。这时期,陈立夫因公事去了欧洲,孙禄卿没有告诉陈立夫,就堕胎了。他们的孙辈有12人,包括陈泽安的四个孩子,分别在金融机构、医疗工程机构和高校任职陈泽宁毕业于台湾大学,后来又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机械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的英格沙兰德总公司工作。妻子陈掬英毕业于加拿大奥托尔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做计算机方面的工作。他们的大儿子陈绍文,在MIT学习机械工程,获得学士学位。二儿子陈绍彬毕业于哈佛大学,三儿子陈绍杰在斯坦福大学毕业陈泽容是学美术专业的,获得美术学士学位后,从事会计计算机工作,曾任职于鲁洲大学图书馆。她丈夫俞润身,俞鸿钧的侄子,宾州大学化学专业的博士,后来又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波登公司担任研究部的主任,曾应上海化工厂之邀来沪讲学。他们有三个子女,大儿子俞国平毕业于波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女儿俞小容,毕业于波斯顿的一所音乐学院,获学士学位。小儿子俞季平获得法学博士以后,在新泽西州任律师工作陈泽宠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得航空工程学士学位,又获得工业艺术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之后,他在台湾做进出口贸易方面的生意,并担任立夫医药研究文教基金会董事长。2005年7月底,他与家人到大陆考察旅游,因身体不适就医检查,发现肝脏有肿瘤,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切除肝肿瘤,不料手术失败,经紧急换肝仍回天乏术,9月21日辞世。妻子林颖曾,毕业于西班牙马德里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是台湾“外交部”专员、科长,现任财团法人立夫医药研究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兼执行长,这个基金会致力于两岸的医药交流和文化教育交流,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都已展开交流合作。她生有陈绍诚和陈绍仁两个儿子。兄弟俩在台湾念完高中后到父亲的母校普渡大学学习工商管理
麦兜兜次鱼丸
陈立夫有三子一女,长子陈泽安由台湾大学农学系毕业,由于陈果夫没有子嗣,陈泽安被过继给陈果夫,陈泽安后赴美国求学,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知名植物病理学家,如今80岁。次子陈泽宁由台湾大学电机系毕业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后在一家公司担任研发工作,如今已79岁。女儿陈泽容16岁时就赴美学习音乐,如今也已72岁。陈林颖曾的先生陈泽宠是陈立夫最小的儿子,是普度大学航空工程系和工业设计系的双科硕士,毕业后在洛杉矶工作。
Kiwi琪薇
潘序伦尽管被后世称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但在30岁之前,潘序伦甚至不知道“会计”是个什么玩意儿。那时,这个失业的中学教师游手好闲,和一群赌徒终日厮混,输掉了家中大部分田产。妻子不忍见他如此堕落,每次都扯着他的衣襟不让其出门,但他总是扯断衣襟,夺门而出。不过,一个要去法国留学的友人惊醒了他。很快,潘序伦便进入圣约翰大学旁听,他整日埋头书本,并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被学校保送至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就读,从而奠定了他个人乃至整个现代中国的会计学基础。上世纪20年代,正值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快速发展时期,原本传统的记账方式,已不能满足日渐复杂的经济活动的需求。学成归国的潘序伦,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具备现代意义的会计师事务所,并以《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取名“立信”。潘氏身先士卒,勤勉工作,他总是上午八时到办公室,某日上班后,见当天报载北方水灾,上海各界成立“黄河水灾委员会”,下有稽核一科拟请会计师担任,以示公开。潘打电话与其联系,并获得该职。事后他听说,数小时后,另一家有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才打电话来求任。这事让潘氏得意了好久。会计一生,潘氏最为看重“真诚”与“信用”两词,他曾自言:“我认为会计师的信誉很要紧,可以说是会计师业务的生命力……有个别会计师以造假账或出具不真实的证明书以迎合某些委托人的要求,来取得业务。我所是绝对不接受的,这样,当时看起来似乎是吃亏了,但日子一久,人们认为‘立信’是信得过的,是可靠的,反而会引来大批的业务。”抗战期间,上海各界为马占山的东北义勇军募捐钱物,其时,社会上有谣言散播,称上海群众共募捐法币2000余万元,但东北方面只收到数十万元。潘序伦得悉后便找上门去,认真稽核了13个经筹单位的收支账目,并出具证明,公之于众。这样,指责和谣言便不攻自破。这家名为“立信”的会计师事务所,便在中国的会计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在潘氏的一手操持下,它一跃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服务对象包括当时中国顶级的大企业,如荣氏企业、永安公司、南洋烟草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等。随后,潘氏又开办了一所立信会计学校。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质量,潘序伦聘请黄炎培、马寅初、黎照寰、章乃器等专家学者来立信任教。1940年12月,经济学家马寅初因抨击当局而被关押,获释后,潘序伦便邀马寅初到立信上课。当局得知后,警告潘序伦。但他一笑置之。对这件事,马寅初非常感谢,他曾对人说:“潘序伦对开拓中国新式会计有功,不要说来教书,就是要我替他倒夜壶,我也愿意。”在一次学校大会上,时任民国教育部长的陈立夫受邀前来,他看轻会计事业,大谈军工与科学,潘氏按捺不住性子,顶撞道:“国家好比一架飞机,一翼是军工科技,一翼是财经会计,只有这样,国家才能腾飞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潘氏感召下,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大多勤奋苦学,成绩优良,得到工作单位普遍好评。学校信誉日隆。有一组数据显示,到1953年止,立信培养的毕业生已逾10万人,遍布全国各地,远达美、德、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个会计学家与钱打了一辈子交道,但自己的生活极其简朴,斗室中一床一几一柜,一桌四椅,除外别无他物,唯书成堆。他的丰厚收入,大多捐给学校修建馆舍,以及用做奖学金。有一个冬日,潘氏到一家高级饭店会见外宾,饭店里的暖气开得很足,他穿着棉袄,里面是补丁加补丁的衬衫,他怕脱了棉袄丢人,硬着头皮,汗流浃背,颇为狼狈。 走进暨南大学校友楼,一幅潘序伦先生的照片顿时映入眼帘,“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训条警句也就成为了当中最为醒目的标志。“诚信是会计之本”这是暨南大学会计系学生上课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会计系每一位新生入学时必须要上的第一堂课。潘序伦先生的高尚品节至今还影响着每一位暨南学子。“现代会计学宗师,职业教育之楷模!”这是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对中国现代会计学之父——潘序伦先生毕生功绩作出的精确评价。耕耘60载终成学界泰斗潘序伦出身书香门第,其曾祖父和伯父都是清代举人。1919年,他在黄炎培的支持下破格进入圣约翰大学,并于1921年提前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他立志出国留学,同年成功考取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奖学金,获学校保送赴美国留学,并先后获得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24年潘序伦学成回国,先后担任了上海商科大学教务主任兼会计系主任和上海国立暨南学校商学院院长等职,着力引进和传授西方先进的会计理论和实务。1928年,潘序伦返回上海创办了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由此开始,潘序伦一生从事会计事业,达60多个春秋,成为中国现代会计学界的泰斗。革新会计实践教育救国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中国,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用毛笔书写的那种上支下收,科目颇为简略的中式簿记,已不适应日趋繁复的财务活动,会计革新在当时已势在必行。因此,潘序伦先生引入借贷式复式记账法,开始了教育救国的思想与实践。谈起潘序伦,暨南大学会计系党委书记罗其安副教授感慨颇深。他说,潘序伦先生是暨南大学会计系的开山祖师爷,1925年在上海创办,暨南大学也成了我国最早设立会计专业的学校之一。在暨南任职之初,序伦先生即提出洋洋万言的《改进商科大学、旧制高中计划书》,建议增设预科,分设学系,增设课程,这一计划经校务会议通过后实施,在当时国内尚属首创。诚信为本创立职业训条由于当时会计行业需才很急,潘序伦先生在1927年自行创办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1928年,他取《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改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后又引申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并将其作为办理各项会计事业的训条,要求立信会计同仁共勉。从此以后,潘序伦设立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立信会计编译社,印行的《立信会计丛书》无不拥有“立信”二字,诚信成为了他为人处事的首要原则。据说当时全国各地的立信学校都有这么一条校规:考试作弊者一律开除学籍。人格魅力迄今广为传颂潘序伦先生与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之间还有一段佳话。1942年,马寅初因与当时的国民政府观点不一致,当局下令禁止任何院校聘他任教。而身为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校长的潘序伦,毅然礼聘马寅初为重庆北碚分校教授,并请马寅初全家迁居校内。教育部获悉此事,曾向潘先生提出警告,潘先生据理力争,高风亮节声称:立信者,立信于人也。既已下聘书,就不能无故解聘。马寅初对潘序伦也感情甚笃。十年动乱期间,双双被打成“残渣余孽”和“反动学术权威”,真是难兄难弟。尽管处境维艰,身在北京的马寅初还托人冒着风险到上海探望潘序伦。长期以来,这两位学术界名宿常常书信往来,生活上互相关照、学术上砥砺切磋,传为一时佳话。
joyzhou512
20世纪30年代,潘序伦与徐永祚之间曾展开一场争论,焦点是中国会计要不要与国际接轨。徐永祚为代表的“中式簿记改良派”,主张在保存中式簿记核算形式的前提下进行改良,而潘序伦为代表的改革派认为,会计属于一种科学技术,是不分国界的,也无所谓中西之分,而要看方法科学与否。
1928年,上海暨南大学《会计学报》创刊号发表了徐永祚的《改良中国会计问题》。文中提出,中式簿记具有古代“四柱结算法”原理的优点,应用“改良簿记”。
1933年元月,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创办并主编《会计杂志》月刊,介绍国内外财会管理的理论和经验。随后,徐永祚的《改良中式簿记概说》出版,此外他还发表了《改良中式簿记实例》《改良中国会计问题》《改良中式簿记缘起及简章》等文章,并在上海举办改良中式簿记展览会,掀起了改良中式簿记的热潮。
扩展资料:
人物成就
1、立信会计
潘序伦将现代会计的复式簿记方式及其理论引入中国,奠定了中国现代会计学的发展道路;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并创立了一个闻名中国的会计品牌——立信。
2、教育贡献
潘序伦对中国会计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创立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1924年,潘序伦学成博士归国,被暨南大学聘为教授,月工资500银币,加上他还写了《簿记与会计》、《公司理财》两本书,可得15%的稿酬版税,所以不到两年就有了25000元存款。他就捐出一万元,以简先生名义设立“思源帮学基金”,扶持贫寒大学生,这笔基金曾帮助过五十多名大学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潘序伦
jennyzhao701
在上海滩,无论老少,恐怕没有谁不知道“立信会计”的。然而,也许有人不知道,“立信”发展至今与一位终身为会计学事业奉献的前辈密不可分,这位前辈就是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学之泰斗的潘序伦。 今年是潘老诞辰120周年。自1928年他创办了立信会计学校至今的80多个岁月中,他不仅创立了以立信命名的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学校和图书用品社三位一体的事业链,“立信”还培养出了无数的财会人才。我们很难想象,潘老初办会计学校时全中国只有区区20余人领有会计师执照,而到今天,“立信”向国家输送了20多万专业人才,这是学校的底气和豪气使然,更与潘老长年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关。会计师事务所:现代账房先生 那么,潘老是如何创办“立信”的呢?还得从九十多年前的1921年他远赴美国留学说起。 那年夏天,潘老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这时的他已届而立之年。大龄学生的想法很实际,只希望早日就业,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销。也就在这时,他从上海的《申报》和《新闻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招考留学生,一旦录取,公司将会担负起留学生每月的膳宿费80美元以及往返的车旅费和服装费。不过,留学生的后顾之忧解决了,报考却是有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须有国内著名大学的保送。 对潘序伦来说这信息不啻是个难得的好机会,他立刻向学校申请了,结果他如愿以偿,以名列榜首的考试成绩获得圣约翰大学的保送。不久,他便告别家人,奔赴美国哈佛大学求学。 在潘老的回忆文章中,说起这段留学的经历,他调侃道:“说起来很惭愧,现在我被人称为‘会计专家’,甚至过誉为‘会计界泰斗’,但在30岁以前我还不知道‘会计’是什么样的学科呢?直到我进入哈佛大学商业管理学院,才在学习会计学的征途上迈出了第一步。那时,我国赴美留学生大多数是选学‘银行货币学’一科的,因为当时银行业一时勃兴,遍设于全国各大城市。选学这一科不仅就业机会多,还可以谋取高薪俸。可我采取了‘人弃我取’的方针,选定了会计作为我的终身职业。我觉得会计是一门应用面很广泛的学科,我认定日后国家对于会计人才的需要定会逐年增加,现在看来我的选择还是对的……” 为了这个选择,潘老付出的是全部身心。在哈佛的两年时间里,他放弃了一切娱乐活动,居然从没看过一场电影,也没到餐馆吃过一顿饭,除了上课时间之外的业余时间,他几乎都是带上几块硬面包和一瓶清水,从清晨到深夜在自己的宿舍或是学校的图书馆里看书度过的。 潘老就这样咬着牙勤学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美国的留学生涯中,在取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之后,又继续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并获得了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 1924年,阔别上海3年的潘序伦回到了祖国,他先后被聘为上海商科大学教务主任兼会计系主任以及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之职……潘老在这两所大学执教期间,他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当时,正是我国的民族工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延续了千年的“账房先生”用楷书直排书写的上收下付、项目简略的记账手法已经应付不了日益繁复的财务报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在拖工商业发展的后腿呢。 也正是这个原因,会计界也有改革“中式簿记”的要求。然而,呼声虽高,可熟悉新式簿记的会计人才和制度却十分缺乏。这种现象让潘老陷入了沉思:他想,自己在教学期间已经引进并讲授起西方新式会计学来了,也培养了学生,可对社会上日益增长的需求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啊。思前想后,他觉得应该拓展会计师业务,改变观念,培养现代会计人才,逐步提升中国会计工作的落后局面。 1927年1月,“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在上海爱多亚路(即今延安东路)39号成立了。在成立会上,潘老强调自己的理念:“信用乃会计之本,要开展会计师业务,首先要取信于社会。‘民无信不立’,信用二字,是比生命还要可贵的信条,我们务必建立它、敬重它、追随它。 ” 为了这个神圣的信念,第二年的1928年潘老毅然将已在社会上有些名气的 “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改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他的目的很明确,取《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为座右铭。取名“立信”便是再次重申“信”为生命线,只有重信用,取信社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百年树人,立信为本 自从开办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后,潘老他们忙得整天脚不沾地。一开始,事务所的业务只是为有需求的工商企业担任会计制度的设计工作,恰恰是这种新式的簿记会计方式让老板们尝到了甜头,他们的事业在发展,特别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于是纷纷要求“立信”为他们培训新一代的“账房先生”。 这让事务所的信心大增,专为这些人设立的补习班势在必行。可渐渐的,“立信”的口碑越传越远,报名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面对如此供不应求的局面,潘老再一次思考起求新求变的“立信”之路。 经过缜密慎重的考虑,潘老决定开办会计补习学校,他说:“居常以为会计事务所业务,对于社会各界虽有其重大之价值,然提倡学术,培养人才,则为百年树人之计,其意义更为远大。唯有优越之会计人才,庶政府与企业之会计能日臻于完善,间接足以促进国家社会之进步,收效迅速而宏大。 ” 因为学生的人数逐日增长,事务所原先在爱多亚路的教室已装不下补习的学生了,事务所不得不在河南中路的吉祥里又买了一栋两层楼的房屋改作校舍。与此同时,潘老还发现前来补习的学生中一般家境都比较清寒,多系失学、失业青年。为了让这样的年轻人拥有同样的学习机会,潘老要求补习班除了吸收在业青年外,还录取失学及失业青年。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家境贫寒的失业青年为取得一技之长后谋求到职业,他们勤奋苦学,学习成绩大都优良,在以后的工作单位里普遍获得了好评。 从1928年到1947年的20年间,立信会计补习班总计举办了40届。全盛时期,仅上海一个地方就设有11所分校,每学期招生都在2000人以上。补习班能办到如此受欢迎的程度,这在全国还不多见。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如潮好评之中,潘老又做出了人生中的另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成立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培养高等会计人才。 在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的开学典礼上,潘老环顾台下那些眼睛中满是求知欲望的新生们,内心起伏。在他的心目中“立信”是会计人神圣不可动摇的精神,是人的脊梁骨,是比生命还要可贵的境界。潘老自幼熟读《论语》,儒家的“诚”与“信”思想是他终身崇尚的目标,一个“信”字让他丝毫不敢松懈意志,潘老提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这24个字掷地有声,理所当然成为“立信”的校训。 想到这里,潘老清了清嗓子说道:“同学们,我想告诉你们一件曾经发生在我们事务所的事情。当年,有工商单位委托我们会计所办事,可同时他们希望我们违背职业道德,做对他们有利的假账。还说会给我们高报酬。其实,我们早就知道有个别会计师是会帮着他们造假账的,结束时还会出具不真实的证明书。他们是迎合了委托人的需求,但这种所谓的业务我们事务所绝对不接受。我们宁可放弃这种委托也不能丧失事务所的信用。我们不肯有悖良心,却被人说成是脑瓜子不转弯,不讲究灵活性,还说我们这么做太吃亏了,以后谁会来找我们做业务?事情真是这样吗?不然!日子一长,我们的事务所反倒给社会人士产生了一种好印象,他们认定‘立信’是信得过的,是可靠的。以后,来找我们的事务所做业务的一批又一批。实践证明,诚信是会计之本,不能有半点虚假,否则你就枉为会计师这个称号……” 潘老的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一片响亮的掌声。 那年月,潘老虽然涉足于旧官场,但无论公务再繁杂,他依然亲自主持着校务。潘老的“认真”让“立信”的师生丝毫不敢马虎,因为他随时要检查老师有没有认真备课?有没有认真批改作业?而对学生的考核也是很严格,考试成绩以70分为及格线,至于考试作弊者必须开除学籍,那些一学期里缺课三分之一的学生,便不能参加期终考试了…… 多年后,潘老总结自己在办学方式上的成功经验时,他很欣慰地表示“立信”采取的是事务所、学校、图书社三位一体的方式办学,它们是密切配合的伙伴和战友——事务所可以为学校提供师资;图书社可以为学校提供教材和补充经费;学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参加工作后,又回过来协助事务所和图书社发展业务。这样滚雪球般的良性循环推动了“立信会计事业”的快速发展。高风亮节,宗师风范 临终前的潘老曾写下这样的遗嘱:“一不发讣告,二不收骨灰,三不开追悼会,四不收任何形式的奠仪……我一生最喜欢节约一切物力、人力、财力,为建设新中国服务。 ” 在潘老的心中,“立信”就是他亲爱的孩子,他甘心情愿地为之倾情付出。而他,却不带走一片云彩。潘老的人生告白不过区区几行字,但句句发自肺腑,而为了“立信”这个孩子,生性节俭的他几乎把一生积累的知识财富和物质财富悉数用于孩子的身上。这是一种境界——一种以大爱积聚的境界! 在那一刻,潘老生前在“立信”的点点滴滴不时涌现在师生们的脑海之中,令人嘘唏感叹。 潘老的学生何佩莉说潘老的家比普通人的还不及,一间2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用书橱一隔为二,住着他们老夫妇和2位老保姆共4个人。老保姆在潘家服务了几十年,年纪比潘老还要大,潘老把他们当亲人,大的一半让她们睡,还要为她们养老送终。 不仅住房简陋,潘家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更看不到什么电器。有一年冬天,学校考虑到潘老年事已高,怕冻坏了他们老夫妇,要买一台取暖器送来。潘老得知后断然拒绝,他绝不肯学校在他身上花费钱财,连市政府要为他解决住房也被他多次婉言谢绝了。他说上海住房困难的人家还很多,我已经有房子住了,还是先解决困难住房的人家吧…… 潘老的小女儿回忆说,潘老的饭食极其简单。有一次她去探望父母,见饭桌上有几只河虾。她问阿姨,父亲常吃虾吗?阿姨回答不常吃,潘老规定如果要买虾,每次只许买8只。菜市场里卖虾的一脸不屑地问阿姨,8只虾?你来称称看。不仅如此,爱吃鱼的他每次吃鱼都舍不得一顿吃完,总是中午吃这面,另一面留到晚上才舍得吃完。 小女儿还说了件令人酸涩的“笑话”,潘家有次被小偷光顾了。抽屉、橱柜被撬开后翻得一团糟。父母检查完物品后发现,小偷只偷走了潘老存放多年的几套旧西装。他们家既没古董,也没金银首饰,小偷实在无物可偷。 曾在立信工作的孙庆元校长也说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改革开放后,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在上海举办了一个招待会,那天,潘老也受邀出席,正装坐在前排。听报告时,大厅里极其闷热,孙校长和潘老的脸上身上早已渗出了汗水。于是,孙校长脱去外套,也让潘老脱掉凉快凉快,可潘老就是不脱。当时孙校长还有些奇怪呢,这个谜团直到招待会结束后他跟潘老去洗手间才解开:他见潘老脱下外套在擦汗,他的衬衫的袖子破旧不堪,还打了补丁。原来,再旧的衣服只要能穿上身,潘老绝不舍得扔掉啊。 潘老并不缺钱,他曾在回忆录中写道:“1937年,我和那时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同仁筹办私立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我们除把所编 《立信会计丛书》的版权(每年可收版税约四万余银元)全部捐赠与立信会专外,我自己也把历年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职业收入中积累的银元6万元,捐给会专作为建校基金。 ” 潘老为“立信”捐钱捐物何止这一笔?抗日战争结束,“立信”从重庆迁返上海,由于当时的校舍还在筹建,潘老毅然把他在上海长乐路一幢三层楼的住宅捐赠给学校作临时校舍。新校落成后,他又捐出一万元美元建造了体育馆,让学生有个体育锻炼的场所。 令人钦佩的是,尽管潘老在十年浩劫中遭受冲击,但是,“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初,上海市会计学会成立,他把落实政策后发还给他的现金捐赠给了学会作为基金。198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复办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他又立即将6万元存款捐出,作为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其实,当时潘老的生活十分窘迫,他完全可以用这些钱解燃眉之急,可他觉得春天到了,嫩芽需要养料的浇灌,和改善生活相比,学会和学校的发展更需要支持。 事后有许多人问他,为什么不给自己及家人留点呢?潘老呵呵笑说:“立信学校就是我的 ‘儿子’,我的财产不会给任何人,今后都将留给‘儿子’啦! ” 潘老爱校且爱才,他经常用“才华出众”来形容顾准。当年顾准进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时,不过是一个初中商科毕业的练习生。正是看准了他的才能,潘老倍加爱护,不拘一格地重用顾准,16岁就委任他上课做老师。事实证明,潘老的眼光没错,顾准从一个打杂的练习生升任会计员、会计教师和夜校部主任,一步一个脚印地锤炼了自我,他在实践中边教边改教材,编撰成《银行会计》,此书一出版,就受到社会的称许和赞誉,并采用为大学教本,当时他只有19岁。 韩曼涛也是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的学生,潘老发现他反应敏锐、头脑缜密,是会计中的“聪颖之才”,便重用他担任教师兼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查账主办。当时,上海租界搜捕革命者的风声紧张,谁收留革命党就得受牵连,而潘老恰恰在这时得知了韩曼涛的地下党身份。爱才的潘老冒着风险派他到外地去查账,避过了这阵风头。 像潘老这般人格,正如马寅初先生的由衷之言:“不要说潘先生邀请我教书,就是要我替他倒夜壶,我也愿意。 ”马先生的有感而发是因为国民党发行“关金券”时,他公开在学生大会上揭露了这是个骗局。国民党当局为了打压马寅初,不准各大学留用。但潘老却不畏压力,聘用马寅初先生为立信学生授课。这事被陈立夫知道后把潘老叫去训斥了一顿,还命令他解聘马先生,潘老却不予理睬,这位会计之父最能掂量势利和人才之间孰重孰轻。 在潘序伦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潘老的这段话语倍觉无穷回味——“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这24字是潘老留给“立信”的遗志,更是“立信”永远的魂魄!细想之下,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做人之道呢?
RitaQinQin
你好,“四大”太多了。仅举10个例子供你参考。 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4、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5、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 6、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 7、四大家族:蒋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陈果夫、陈立夫家族; 8、四大自由:指梁启超提出的政治、宗教、民族、生计的自由; 9、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PWC)、德勤(DTT)、毕马威(KPMG)、安永(EY); 10、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
仙呢榕儿
徐文正,国民党高官,俞北平的岳父,心机深沉,难以捉摸。徐文正扮演者:冯恩鹤
冯恩鹤简介:冯恩鹤,八一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演员,实力老戏骨,1948年4月1日出生于辽宁瓦房店市。
1971年调海军政治部话剧团当演员。
1973年步入影坛。
1974年,参演个人首部战争电影《南征北战》。
1987年,凭借电影《战争让女人走开》获得上影厂小百花优秀男配角奖。
2004年,参演电视剧《人间情缘》饰演黎昂。
2008年,凭借谍战剧《潜伏》中老谋深算的情报站吴站长一角提名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演员,也让观众记住了他。
2010年,出演奇谋电影《战国》中的魏王。同年,又接连参演了《风声传奇》、《复婚》、《断剑》、《螳螂》等剧。2011年,参演长篇抗日剧《独立纵队》。
2012年,拍摄年代剧《我们的生活比蜜甜》与《花灯满城》。
2013年,在现代军旅题材剧《神犬奇兵》中饰演军区首长。
2015年,主演谍战大戏《孤战》饰演李世杰。之后接拍民国传奇剧《二毛驴从军记》。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