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莲见
事业单位会计的科目具体包括:1.资产类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存货、长期投资、待处置资产损溢2.负债类短期借款、应缴税费、应缴国库款、应缴财政专户款(1)短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1年(含1年)以下的各种借款。(2)应交税费是指企业根据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营业收入、实现的利润等,按照现行税法规定,采用一定的计税方法计提的应交纳的各种税费。应交税费包括企业依法交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等税费,以及在上缴国家之前,由企业代收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等。(3)“应缴国库款”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按规定应缴入国库的款项,包括应缴税费、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行政性收费、罚款、没收财物变价款、无主财物变价款等等。(4)应缴财政专户款是指行政单位按规定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3.净资产类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其中,事业基金是指非营利组织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可由非营利组织自主调配使用,包括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两部分。主要包括滚存结余资金等。4.收入类财政补助收入财政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按核定的预算和经费领报关系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经费。收到财政补助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科目;缴回时作相反的会计分录。平时“财政补助收入”科目贷方余额反映财政补助收入累计数。年终结账时,将“财政补助收入”科目贷方余额全数转入“事业结余”科目,借记“财政补助收入”科目,贷记“事业结余”科目。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的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按规定应上缴财政预算的资金和应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是指非财政的补助。收到上级补助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上级补助收入”科目。年度终了,将“上级补助收入”科目余额全数转入“事业结余”科目,借记“上级补助收入”科目,贷记“事业结余”科目。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5.支出类事业支出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实际支出。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业务招待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其他支出上述内容中介绍了事业单位会计的五类科目:资产类、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以及支出类,每类科目都包括了各自的内容。同时,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
~凭凑不齐~
本文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联系出发,探讨了两种制度的不同点。为事业单位逐步向企业化经营模式靠拢,对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共性事业单位会计是政府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会计和企业会计组成了现代会计。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会计的作用不断扩大发展。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差异逐渐减小。机构和企业会计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种系统的会计前提一样,主要表现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活动、分段和会计货币。会计原则,这两个都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要素虽然有差异,但其内容和方法大致一致的会计要素,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等费用。二者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面,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应用具有一致性。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从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二者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企业与事业单位会计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相同之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制度直接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但是差别还是存在的。二、两种制度不同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单位会计制度相近,但还是存在较多的差异,这也是由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性质不同而决定的。两种制度的不同主要有:部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的内容、对投资的分类、现金的盘盈与盘亏处理、存货的盘盈与盘亏处理、固定资产盘亏的处理、涉及税金账户名称、关于累计折旧的计算及会计处理、存货的发出处理、存货的期末计量、固定资产的盘盈的计量及账务处理、对无形资产的摊销账务处理、对资产的处置结果的处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非流动资产购进业务的处理、期末结转、编制会计报表。下面进行简要的阐述:(1)部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不同的。企业会计,基于“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法律形式的交易或事件”,其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根据“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是表现的重要性原则。根据“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其表现的是谨慎性原则。而且事业单位要求的是“事业单位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其表现的是全面性,这是企业会计所没有的。(2)会计核算基础不同。在企业会计,根据“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规定,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根据“业务单元与一般使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活动使用权责发生制,具体规定在会计系统。由财政部工业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指定的财政部进行规定”企业一般使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活动使用权责发生制,具体规定由财政部确定。由于不同的会计基础,收入和支出反映的内容也是不同的。事业单位反映收入在一个财政年度收入实际收到。收入按部门分类:财政补助收入、业务收入、较高收入补贴,下属单位收入,营业收入和其他收入。事业单位反映支出,它是在一个会计年度发生实际的支出根据功能类:业务支出,到下属单位补贴开支和支付更高的支出、管理和其他费用。(3)会计要素的内容不同。企业会计中,会计要素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组成。事业单位会计中,会计要素由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者费用、净资产组成。(4)对投资的分类不同。企业会计对投资的分类是按照投资项目不同进行的。主要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事业单位会计对投资的分类是按持有投资时间不同分类。主要分为一年以内的短期投资和一年以上的长期投资。(5)现金的盘盈与盘亏处理不同。在企业会计中,现金盘盈,一般是按照报批前和批后进行处理的,分为待处理财产损溢的账户核算和不同情况分别贷记营业外收入、其他应付款。现金的盘亏,一般按照报批前和报批后进行处理,分为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核算和不同情况分别借记管理费用、其他应收款。在事业单位会计中,现金的盘盈,一般不按照报批前和报批后进行处理。而是直接贷记其他收入。现金的盘亏,一般不按照报批前和报批后进行处理,而是直接借记其他支出。(6)存货的盘盈与盘亏处理不同。存货的盘盈和盘亏往往跟现金相似,在企业会计中,存货盘盈,一般是按照报批前和批后进行处理的,分为待处理财产损溢的账户核算和不同情况分别贷记管理费用、其他应付款。存货的盘亏,一般按照报批前和报批后进行处理,分为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核算和不同情况分别借记管理费用、其他应收款、营业外支出。在事业单位会计中,存货的盘盈,一般不按照报批前和报批后进行处理,而是直接贷记其他收入。存货的盘亏,一般不按照报批前和报批后进行处理,而是直接借记其他支出。(7)固定资产盘亏和盘盈的处理不同。固定资产的盘亏处理往往跟现金也很相似,在企业会计中,固定资产的盘亏处理,一般是按照已提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报经批准予以处置时,按照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亏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转入待处理资产的时候。按照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核算。盘亏造成的损失,通过“营业外支出——盘亏损失”科目核算,并且计入当期损益。在事业单位会计中,固定资产的盘亏处理,一般按照转入待处理资产,并按照待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待处理资产损溢”科目。然后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进行报批予以处理的时候,处置资产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理资产损溢”科目。企业在财产清查中,固定资产盘盈,作为前期差错处理。固定资产盘盈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事业单位会计,固定资产的盘盈,根据市场价格的相同或类似的固定资产,并据此来确定成本;无法确定市场价值的时候,按照名义金额入账。盘盈的固定资产,按照确定的入账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为“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8)涉及税金账户名称不同。企业会计中与“应交税金”账户,而事业单位会计中税费计算有关的一般使用“应缴税费”账户。(9)关于累计折旧的计算及会计处理不同。企业会计累积折旧,一般选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并且在进行计算的时候,需要考虑到预计净残值。会计处理是:借记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贷记累计折旧。事业单位会计累积折旧,一般选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对预计净残值不予考虑。会计处理是: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10)存货的发出处理不同。企业会计对发出存货,计入营业成本。事业单位会计将发出存货,计入营业支出或事业支出。(11)存货的期末计量不同。存货的期末计量不同,主要在企业会计中,当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照成本来衡量。当成本是高于可变现净值时,根据可变净值进行计量,其中,根据成本之间的差额是高于可变现净值为存货,计量存货跌价,将此计入到当期的损益中去。但是此类情况在事业单位会计中是不存在的。(12)对无形资产的摊销账务处理不同。在企业会计中,摊销无形资产,分为两种类型:有限和无限的。根据无形资产的准则,其使用寿命有限,应系统地进行摊销金额,摊销金额的方式较多,主要有:直线法,总生产方法等。账务处理是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累计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需要摊销在持有期。残值的确定需要根据市场情况确定的无形资产的生命的终结。事业单位会计中,规定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金额的方式。其账务处理是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贷记“无形资产”。残值并没有相应的详细的规定。(13)对资产的处置结果的处理不同。企业会计中对存货的处置:在结转成本时,一般应计入营业成本。会计处理是借记“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贷记“库存商品”或“原材料”等。事业单位会计中则在处置资产时,需要表明收入和费用。对于费用的处理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净收入”,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收入的处理,则作相反的会计反映,同时还应计算二者差额。(14)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非流动资产购进业务的处理不同。企业会计中在固定资产等购进时,作一笔分录。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等。事业单位会计中,要作双分录,一是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等”科目;二是作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15)期末结转不同。企业会计期末结转时,收入类、费用类账户期末应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年末时还应进行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年末时通常利润分配账户有余额。事业单位会计中,则是按取得资金性质的不同。收入类、支出类账户分别转入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年末时,事业结余、经营结余还应转入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但是经营结余出现借方余额时,不得进行结转。财政补助结余分配同时有三个分流渠道:缴纳企业所得税、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和事业基金。年末该账户无余额。(16)编制会计报表不同。企业会计“四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化表。报表全面系统,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给用户,帮助他们做出决策更科学,更合理。事业单位会计“三表”,即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或表费用表、财政补贴收入支出。反映了单位的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会计期间的事业成就,预算执行和其他会计信息,可以为单位加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帮助单位领导和管理分析检查各种经营活动的合规性,财政部门预算按自己的预算进行着,正确的合适支出,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三、结语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保留了原来的系统框架,丰富了它的内容,给出了相关的财政改革成果。突出制度的公益属性(使用财政资金),需要科学、精细的管理。新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与事业单位会计相比,企业会计更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其利益牵扯的体系太多。事业单位通过会计制度改革其本身的财务状况、预算执行等方面已经更加全面、真实、合理。通过对新事业单位会计系统研究,与企业会计制度比较,总结了两种体系直接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更好地理解二者会计制度的内涵,同时为部分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