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97

碧落的海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老王弃治疗

已采纳

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下面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欢迎阅读。

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初步探讨会计电算化是指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具体地说,就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应用会计软件输入会计数据,由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并打印、输出会计账簿和报表的过程。而内部控制则是指企业为了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贯彻管理方针,提高经营效率,以职责分工为基础所设计实施的对企业内部各种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制约和协调的一种内部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推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给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内部控制又关系到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关系到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企业为了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必需建立、健全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相适应的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企业有序、健康地发展。因此,建立一整套适合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1会计电算化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1.1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

企业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和财务数据后,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还要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原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部分转变为人与计算机的联系,并产生了一些新的控制程序。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因此,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

1.2会计电算化处理趋于程序化,实时控制增强而内部稽核削弱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反映会计处理过程的各种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汇总表、分配表、工作底稿等作为基本会计资料的书面形式的资料减少了。由于无纸化数据和无纸化交易的推行,减少了数据的重复输入、重复处理,使得会计处理程序化。原来的手工处理会计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数据处理集中化、自动化,一个业务数据的.错误往往会导致整个系统数据失真。系统内更多的依赖于自身实时控制,稽核与审查的控制趋于减少。

1.3计算机的使用加大了防止舞弊、预防犯罪的难度

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延伸,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腐、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被不留痕迹地篡改。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所以,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难,它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危害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计算机技术的手段。

1.4会计数据的安全隐患问题突出

在会计电算化中,信息的载体已从纸介质转变为磁介质或光电介质,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逻辑安全方面,主要表现为网络财务所依托的Internet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存在着搭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篡改和伪造信息、会计数据的软破坏和会计数据泄密等安全隐患。软破坏的原因主要是病毒和黑客的袭击,会计数据的泄密主要有主动泄密和被动泄密两种;2物理安全方面,主要表现为无意或有意地损坏数据存储介质,磁介质由于受热受潮、折损等原因,造成所存储的会计数据丢失或破坏,使会计数据失去可用性;3安全管理方面,推行会计电算化后,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实行了一体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几乎完全依赖于网络系统。如果对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水平不高或疏于管理监控,一旦系统瘫痪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基于此,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实时监控网络财务系统,探索和研究解决未来潜在的安全问题,以防患于未然。

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

314 评论(11)

可可奈美

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为了加强医院会计电算化管理,逐步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等有关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一、 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一般可分为会计主管、出纳、个核算岗位、稽核、档案管理等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一般可分为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数据管理等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会计岗位在不违反内部牵制制度的情况下可以交叉设置。基本会计岗位职责见《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各电算化岗位的主要职责如下:(一)电算主管岗位由财会负责人或财会负责人指定人员担任。1. 负责组织软件系统运行环境的建立,确定操作使用人员,并对操作人员权限做出规定。2. 负责会计电算化日常工作管理,协调各电算化岗位的工作关系,经常检查计算机输出账表、凭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对电算化各岗位工作质量进行考评并提出考核意见。3. 定期检查电算化系统的运行日记。4. 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尽快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二)软件操作岗位 1. 负责所分管业务的数据输入,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软件的要求输入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会计数据。2. 数据输入操作完毕,应进行自检核对工作。3. 打印输出记账凭证、会计账簿、报表,每天及时进行数据备份。4. 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记录故障情况并及时向电算主管或电算维护人员汇报、反映。(三)审核、记账岗位1. 负责对各软件操作员输入计算机的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会计数据进行审核,包括代码的合法性、摘要的规范性、附件的完整性、会计科目和会计数据的正确性等内容。2. 操作会计软件登记机内账簿。3. 对打印出来的账簿、报表进行确认。(四)电算维护岗位1. 定期检查电算化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排除系统故障,对无法处理的问题应及时与相关单位联系并督促解决,保证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正常运行。2. 管理机内会计数据,定期检查计算机病毒。3. 负责电算化系统升级换版的调试和人员变动的维护工作。4. 对软件操作人员使用、操作计算机硬件进行指导、培训。5. 定期做好电算化系统操作运行情况的总结工作,并提出改进意见。(五)数据管理岗位1. 负责对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2. 定期检查电算化系统内会计数据的安全性、正确性和保密性,防止利用计算机舞弊。3. 督促各电算化的密码更换及检查上机记录的登记情况。(六)出纳岗位1. 及时确认机内收付款凭证。2. 操作会计软件登记银行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3. 每天及时进行数据备份,输出银行、现金日记账并与银行对账单核对。二、 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1. 所有上机操作人员需经过培训,经电算主管认可后方可上机操作。2. 明确各操作人员的上机操作权限,电算维护人员一般应由软件操作人员以外的人员担任,凭证输入人员不得兼任稽核、数据维护或出纳工作,出纳人员也不得兼任凭证输入、报表操作及数据维护等工作。3. 为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不能据以登记机内账簿。4. 各上机操作人员应设置双重密码,至少半年更换一次,并注意安全保密,操作人员离开工作站时应退出会计软件,以防他人越权操作。5. 建立上机操作记录制度,记录操作人、操作时间、操作内容和故障情况等内容。三、 硬件、软件、数据管理1. 对计算机硬件设备,应注意日常保养维护,保持设备整洁,定期清理硬盘,确保系统正常运行。2. 会计软件的使用、升级、更新以及硬件设施的调整必须征得电算主管的同意,需上级有关保密审批的,必须获得批准后方可执行。3. 任何操作人员不得打开数据库直接进行操作,未经同意不得修改电脑设置及各种程序。4. 每天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定期打印输出会计数据(记账凭证、报表及时输出,账簿至少一年输出一次),防止系统故障时造成数据丢失。5. 定期检查计算机病毒,各工作站应安装防病毒软件,在读取外来磁盘数据时,必须在清查病毒,确保安全后方可进行,各工作站不得安装游戏软件。6. 凡装有会计软件的计算机,出工作必需并征得电算主管同意外,不得上网,上网后除指定内容外不得下载任何信息。四、 电算化档案管理1. 存在硬盘、磁盘、光盘等介质中的会计数据和打印输出的会计数据作为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2. 计算机输出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介质会计档案的管理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执行。3. 对电算化会计档案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重要会计档案应准备双份,存入在不同的地点。4. 对磁性介质保存的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5. 通用会计软件、定点开发会计软件、通用与定点开发相结合会计软件的全套文档以及会计软件程序,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保管期截止停止使用或有重大更改之后的五年。

177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