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nextgen
结转成本是结转主营业务成本的意思。月末做账方式如下:结转: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结转损益:借:本年利润贷: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成本:是损益类帐户,用来核算企业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或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而发生的成本。它的借方登记已销售商品\产品\劳务供应等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帐户的数额,结转后应无余额。该帐户也应按产品类别设置明细分类帐户。
守護天使109
商品流通核算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这是以实物数量和进价金额两种计量单位,反映商品进、销、存情况的一种方法。主要内容包括1.“库存商品”的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统一按进价记账。总分类账反映库存商品进价总值;明细分类账反映各种商品的实物数量和进价金额。2.“库存商品”明细账按商品的编号、品名、规格、等级分户,按商品收、付、存分栏记载数量和金额,数量要求永续盘存。3.根据企业经营管理需要,在“库存商品”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之间,可设置“库存商品”类目账,按商品大类分户,记载商品进、销、存金额。但由于每笔进、销货业务都要填制凭证,按商品品种逐笔登记明细分类账,核算工作量较大,手续较繁,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经营金额较大、批量较大而交易笔数不多的大中型批发企业。二、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这是以实物数量和售价金额两种计量单位,反映商品进、销、存情况的一种核算方法。主要内容基本与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相同,都是按商品品种设明细账,实行数量和金额双重控制。其不同的有两点:1.“库存商品”总分类账、类目账和明细账均按售价记账。2.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记载售价金额和进价金额之间的差额,定期分摊已销商品进销差价,计算已销商品进价成本和结存商品的进价金额。由于采用售价记账,逢商品售价变动,就要盘点库存商品,调整商品金额和差价,核算工作量较大,因此,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一般适用于经营金额较小、批量较少的小型经营批发的企业,以及经营零售的企业的库存商品和贵重商品的核算。三、售价金额核算法这是在实物负责基础上,以售价记账,控制库存商品进、销、存情况的一种核算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1.售价记账,金额控制。库存商品的进、销、存一律按销售价格入账,只记金额,不记数量,库存商品总分类账反映售价总金额,明细分类账按实物负责人分设,反映各实物负责人所经营的商品的售价金额,在总账控制下,随时反映各实物负责人的经济责任。2.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由于“库存商品”账户按售价反映,而商品购进支付的货款是按进价计算的;因此,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以反映商品进价与售价之间的差价,正确计算销售商品的进价成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方法,可以简化核算手续,减少工作量,是零售企业商品核算的主要方法。四、进价金额核算法这是以进价金额控制库存商品进、销、存的一种核算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1.库存商品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一律以进价入账,只记金额,不计数量。2.库存商品明细账按商品大类或柜组设置,对需要掌握数量的商品,可设置备查簿。3.平时销货账务处理,只核算销售收入,不核算销售成本。月末采取“以存计销”的方法,通过实地盘点库存商品,倒挤商品销售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期初库存商品+本期进货总额-期末库存商品进价金额 采用进价金额核算方法,可以简化核算手续,节约人力、物力,但手续不够严密,平时不能掌握库存情况,且对商品损耗或差错事故不能控制,一般适用于鲜活商品的核算商贸企业一般用哪种成本核算方法?1、售价核算法这种方法适合于商品繁杂的零售商业,但前提是售价统一(个别变价也要履行相关手续),销售成本每期按售价结转,月末时计算出进销差价率,求得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然后据以调整成本,这种核算方法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不适用了2、进价核算法日常销售要有商品销售记录,每日(或定期)汇总,月末根据已销商品的实际进价结转成本,这种方法适合于销售单位价值大的大宗商品,缺点是比较麻烦
万有引莉
会计月末如何结转流程
结转,或期末结转,指期末结账时将某一账户的余额或差额转入另一账户。这里涉及两个账户,前者是转出账户,后者是转入账户,一般而言,结转后,转出账户将没有余额。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会计月末如何结转流程,欢迎阅读。
会计月末如何结转流程
所谓“结转”,是会计工作中重要的具体业务,通常它是把一个会计科目的发生额和余额转移到该科目或另一个会计科目的做法,这个做法叫结转。
结转的目的大体由四个:
一是为了结出本会计科目的余额;
二是为了计算本报告期的成本;
三是为了计算当期的损益和利润的实现情况;
四是为了保持会计工作的连续性,一定要把本会计年度末的余额转到下个会计年度。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之:首先为了结出余额,如对存货“产成品”会计科目,要结转本月的生产成本即注销已销产品的成本,目的就是求出产成品的当前余额;其次,为了计算本期的成本,需要结转的成本费用类的科目很多,诸如制造费用、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都要接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再次,为了计算利润,要把当期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的发生额都要接转到本年利润科目;最后,要在会计年度末把所有会计科目的余额结转到下个会计年度。
另外市场销售方面有结转项目一说,指的是上一年度的项目转计入本年度销售的项目。
月末结转的分录
1,结转本月领用的原辅材料,
借:生产成本(主要材料)
借:制造费用(辅助材料) ,
贷:原材料
2,结转本月制造费用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3,结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4,结转本月销售产品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5,结转损益(收入)
借:主营业务收入
借:其他业务收入
贷:本年利润
6,结转损益(费用)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贷:其他业务支出
贷:管理费用
贷:营业费用
贷:财务费用等等
7.“应交增值税”和“未交增值税”都是“应交税金”科目下的二级科目。
一、无论是辅导期一般纳税人增票预缴增值税还是增值税的纳税期限核定为1日、3日、5日、10日、15日的,预缴税款时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贷:银行存款
月末本月应交税金大于预缴税金,余额部分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
月末终了后10日内
借: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月末本月应交税金小于预缴税金,余额部分
借: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
多交增值税由以后月份实现的.增值税抵减。
二、增值税的纳税期限核定为一个月的,不需要预交税款,月末结帐时如果“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为借方余额就为“留抵税金”不需要做帐务处理;如果为贷方余额,余额部分就为当月应缴增值税,会计处理为: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
月末终了后10日内
借: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利润分配的帐务处理
结转本年未分配的净利润:
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计提公积金和公益金(分别按10%和5%计提)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提取公益金
同时结转盈余公积和公益金
借: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提取公益金
贷:盈余公积金
公益金
关于月末结转的几点补充
月末结转的问题之前笔者已经通过《会计月末结转歌》完整的阐述过了,在这里有几点补充加以说明:
会计月末结转的第一步结转制造费用入成本分录为: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含义为将间接费用转入直接费用,在这里制造费用的数字从何而来,先来分析制造费用是如何产生的,制造费用可以是车间非生产领料,车间管理人员工资,车间的折旧,车间需共同承担的水电费,车间的维修费等车间共同承担的费用,
借:制造费用——维修费
贷:库存现金
银行存款
借:制造费用——工资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福利费 借:制造费用——折旧费 贷:累计折旧 借:制造费用——机物料 贷:原材料 周转材料 借:制造费用——水电费
贷:银行存款(支付的水电费) 应付账款——水电局 借:制造费用——办公费
贷:库存现金
银行存款
借:制造费用——其他
贷:预付账款
待摊费用(07年改革后已取消)
以上的这些制造费用数据汇总可以来源于账本的制造费用帐页,也可来自于制造费用的“T”型账户。
会计月末结转的第二步结转生产成本入库存商品,分录为: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含义为计算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成本只要分为三大类,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制造费用,可查找分录:
借:生产成本——产品/直接材料
贷:原材料 周转材料
银行存款(支付的水电费) 应付账款——水电局 借:生产成本——产品/直接人工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福利费
以及上一步结转的制造费用分录: 借:生产成本——产品/制造费用
贷:制造费用
以上的这些生产成本数据汇总可以来源于账本的生产成本帐页,也可来自于生产成本的“T”型账户。在这里要注意,在填写生产成本的帐页时,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制造费用的分类不可填写错误。 会计月末结转的第三步结转销售产品成本,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含义为计算销售产品的成本,产品出库的一般计价方法有四种: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法(后进先出法在07年会计改革中已经取消),最常用的是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此法比较简单。
月末加权平均成本=(期初存货结存金额+本期购入存货金额)/(起初存货结存数量+本期购入存货数量)
关于结转增值税的一点说明:
应交税费——增值税,一般在实务中会下设进项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和转出未交增值税四个明细,他们之间的关系为:
转出未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进项税额
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没有转出未交增值税,那么就不能一次得出本月应该缴纳的增值税额,所以设置了转出未交增值税,本着有借必有贷的原则,与之相对应的设置了一个科目: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从而分录为:
借:应交税费——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所以本月应该交纳多少增值税就可以从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账页看出,在交纳时,做这样的分录: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贷:本年利润 (数字为收入总和) 2. 结转支出
借:本年利润 (数字为支出总和)
贷:支出
本年利润就像一面镜子,自己的样子,全凭对方的样子决定的,在凭证中本年利润是不计算的,不用收入减去支出。
关于利润分配过程中的几点补充:
利润分配本着先给公司(公司的留存收益)分配,在给股东分配:依次步骤为:
1、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借:利润分配——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
3、借:利润分配——应付股利 贷:应付股利
4、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利润分配——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应付股利
如果我们将这个步骤改变一下,会更容易理解: 1、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利润分配——盈余公积 3、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利润分配——应付股利 4、借:利润分配——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
5、借:利润分配——应付股利 贷:应付股利
这样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转到利润分配——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应付股利,再由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转入到盈余公积,再由利润分配——应付股利转到应付股利,所以可以将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比喻成一口锅,将利润分配——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应付股利比喻成一个勺子,而将盈余公积和应付股利比喻成一只碗,那么过程就是从锅里舀到勺子里,再由勺子里倒到碗里的过程,而实际期末结转事先将勺子里倒到碗里,在用勺从锅里舀出来!可以理解为先分配在计提这样一个过程!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