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的Alice
《初级会计实务》
1.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1)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2)移动加权平均法
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的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2.材料成本差异
(1)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计划成本
(2)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3)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4)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3.商品流通企业发出商品的核算
(1)毛利率法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2)售价金额核算法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4.固定资产折旧历年试题
(1)年限平均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1-预计净残值/原价)÷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年折旧率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2)工作量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不考虑残值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
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折旧率
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累计折旧
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的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值平均摊销(考虑预计净残值)。
(4)年数总和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折旧率
5.可供分配的利润=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减年初未弥补亏损)+其他转入
6.某一时段履约义务收入和成本的计算
(1)本期确认的收入=交易价格总额×截至本期履约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收入
(2)本期确认的成本=预计总成本×截至本期履约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成本
7.利润的构成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研发费用-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净敞口套期收益(-净敞口套期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其他收益+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损失)
(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8.所得税费用的计算
(1)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2)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3)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
9.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月末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2)约当产量比例法: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
单位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完工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产量×单位成本
在产品成本=在产品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或(总成本-完工产品成本)
(3)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总成本/产成品产量
(4)定额比例法:
分配率=(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完工产品定额+月末在产品定额)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成本=分配率×完工产品定额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成本=分配率×月末在产品定额
10.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
分配率=待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各部门应分配的费用=分配率×该部门耗用的劳务量
(2)交互分配法:
对内分配率=辅助生产费用总额÷劳务总量
对外分配率=(交互分配前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成本费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零碎的回忆123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入门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会有人事部颁发印有人事部及财政部公章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该证书在中国范围内有效。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作为会计从业人员的入门级考试,在考试的科目设置上,相较更高阶考试而言比较简单,考试科目为初级会计实务以及经济法基础。
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两门科目满分分别为100分,应试者需在一年内,分别获得两科目60分以上的分数,才算通过考试。此后,才有机会获取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证书。
其中,初级会计实务科目的考试,时长为105分钟,经济法基础科目的考试时长只有75分钟。两个科目连续考试,并且时间不能混用。
比如,如果你用90分钟时间完成了初级会计实务科目的试题。你并不会因为提前15分钟答完该科目的题目而额外获得经济法基础科目15分钟的考试时间,经济法基础科目考试时长仍然为75分钟。
了解考试科目以及考试时长后,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每个科目具体的考试内容。
首先来讲一下初级会计实务,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讲,这门科目相对来说难度更大。
不过,对于2022年的考生来说,仍然有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因为2022年的考纲,相较于前四年做了较大的调整。
考纲在今年删除了两个章节的内容,而这两个章,一个涉及成本会计,另一个涉及政府会计,对于历年考生来讲,都是非常难的考点。
2022年最新考纲下的考试范畴相对简化,章节内容仍然为八章,但是整个八章内容呢,全部只是涉及到企业财务会计。
初级会计实务全八章的内容分别是:第一章概述;第二章会计基础;第三章流动资产;第四章非流动资产;第五章负债;第六章所有者权益;第七章收入费用和利润;第八章财务报告。
其中前两章为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基本内容,是大家学习全科目的基础。
经济法基础科目在2022年整个考纲范畴内的变动较小,但该科目相对初级会计实务而言,涉及内容更广,知识点相对更为零散。
经济法基础科目一共有八章内容,其中第一章为总论,主要讲解法律的一些基础概念和知识;第二章讲解会计法律制度,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应该熟悉的基本会计法律;第三章讲支付结算法律制度。
第四章,讲税法概述以及货物和劳务法律制度;第五章,讲所得税法律制度;第六章讲财产和行为税法律制度;第七章,讲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第八章,讲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经济法基础的八章内容,除了第一章总论为基础知识,其他章节均是从我国现有法律体系里,选取了与会计从业人员相关的法律制度做相应的讲解,虽然内容相对广泛,但考察也会相对简单一些。
缘来是你69
海航会计教育为您解答:利润表是多步式的报表一、营业利润二、利润总额三、净利润三大步骤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加勒B海盗
答案: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体现为:①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其他收益+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损失)②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③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营业利润是企业在其全部销售业务中实现的利润。利润总额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十分重要的经济指标。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的最终经营成果利润反映了企业一段时间的经营成果,了解更多请关注本年利润实现净利润会计分录利润的三个计算公式很多考生对于初级会计分录感到苦手,总是记不住,不要担心,收下这份攻略,你会事半功倍。了解获取初级会计实务必背分录备考初级会计,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初级会计考试的相关信息,请关注环球快问会计在线。关注环球网校快问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的关系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