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29

土豆咖喱咖啡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中级会计四章难点分析题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格水物獭致知

已采纳

中级会计专业合格分数线是多少?可以和注会一起备考吗?在考试中,可以遇到许多不同的问题,并且类似的问题出现的频率很高。如果同学们想了解这些问题,可以看一下这些资料的内容,其中很多对找到结果有启发。

入口在哪儿:

中级会计职称备考资料、历年真题、培训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一、计算分析题怎么做比较稳妥?

计算分析题绝大部分限于一章的计算性应用,跨章节考查的情况较少。从考查形式上看,计算分析题以计算为主,偶尔涉及文字性判断说明。

八、十章属于命题的第一层级,近五年试卷平均分值为3分左右;

第三、五、六、七、九章属于命题的第二层级,近五年试卷平均分值为2分左右;

第一、四章属于命题的第三层级,近五年试卷均未涉及。

主观题的评分标准是可以不列示公式,只要列示的计算过程和答案正确均可得分。因此,考试时尽量不要列示公式,计算过程应言简意赅。

更多关于注册中级会计师相关题可以进入高顿教育网站咨询:

中级会计四章难点分析题

122 评论(14)

吃蛋糕的鱼

合并报表吧!所得税~

123 评论(10)

redfishchy

题主您好

之了很高兴为您解答!

一般来说,中级会计职称考查的比较难的题型是综合题和计算分析题,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大题”,其他客观题,一般各章节理解记忆学习就可以拿分:

1.计算分析题:共2道,共22分。一般来说,实务的计算题主要集中在某些重点章节,比如固定资产、金融资产、或有事项、所得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计算题要求在解答的过程中写出每一步步骤(步骤都会给分哒,除非题目要求只写答案),整体计算量不大、难度不高、但是分值占比高,平时多加练习,拿下“性价比”。在做题的时候申清题意,计算题往往题干非常长,务必不要因为自己的理解失误而做错,计算过程中的小数一般保留两位。题目中要求编制会计分录,除非有特殊规定,一般写一级科目,避免二级科目错误扣分,

2.综合题:共2道,共33分。综合题常常会组合考查,即不同章节之间的串联,考查考生的融汇贯通的能力,历年来一般容易结合的知识点为:

(1)长期股权投资+合并财务报表;

(2)长期股权投资+金融资产;

(3)财务报告+所得税;

(4)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存货+收入+所得税;

(5)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所得税;

(6)固定资产+资产减值+所得税

(7)负债及借款费用+固定资产

2.综合题:共2道,共33分。综合题常常会组合考查,即不同章节之间的串联,考查考生的融汇贯通的能力,历年来一般容易结合的知识点为:

(1)长期股权投资+合并财务报表;

(2)长期股权投资+金融资产;

(3)财务报告+所得税;

(4)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存货+收入+所得税;

(5)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所得税;

(6)固定资产+资产减值+所得税

(7)负债及借款费用+固定资产

很高兴为你解答,望采纳,你的会计好友-之了课堂!

131 评论(10)

dp72893325

老大,计算被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就是为了确定投资时的投资成本是多少,股权投资差额是多少,截止到3月底的所有者权益怎么会有8月份的增资呢,8月增资要记入股权投资准备明细科目,下面给你做一个正确的:4月1日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投资成本) 480000 贷:银行存款 480000计算股权投资差额 480000-1500000*20%=18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股权投资差额)18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投资成本)1800008月1日B企业增资,甲公司应计算200000*20%=4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股权投资准备)40000 贷: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40000年底实现净利400000*20%=8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损益调整)80000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80000摊销股权投资差额180000/10/12*9=13500 借:投资收益--摊销股权投资差额135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股权投资差额)13500小技巧:无论何时,投资企业的"投资成本"+"股权投资准备"+"损益调整"都等于同一时刻被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持股比例,你可以利用这个来验算,如果不等就是你计算错了.就你这道题来说挺简单的,如果再告诉你年底的时候,被投资企业发现2月份有一笔帐记错了,进行了会计差错更正,你可能就更晕了,小技巧,如果被投资企业的差错发生在投资企业投资之前,调整"投资成本"和"股权投资差额"明细,如果被投资企业的差错发生在投资企业投资之后调整"损益调整"和"股权投资准备"明细.长期股权投资并不难,即使是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也很简单,只要你想通其中的道理就明白了。

248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