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Angels
会计公式如下: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权益;
2、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3、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4、资金来源类科目收方余额-资金运用类科目付方余额=资金结存类科目收方余额;
5、坏账损失估计数额=当期实际赊销净额×估计坏账百分比。
sw634365102
会计的公式有:
1、资产=权益,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
2、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恒等式。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上述的公式是静态公式。
4、利润=收入-费用。
5、资产=权益+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6、费用+资产=权益+所有者权益+收入。
会计要素是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单位,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作用:
第一,财务会计有助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规范企业行为。
企业财务会计通过其反映职能。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是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内的各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
第二,财务会计有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经营成果、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美丽苗条龙龙
会计处理常用公式,一般有以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 一、利润计算公式 1、营业利润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减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或减投资损失) 其中: 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支出” 2、利润总额 =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应交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其中: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4、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二、成本计算公式 商品销售成本是指已销商品的进价成本,即购进价格。由于批发商品的进货渠道、进货批量、进货时间和付款条件的不同,同种规格的商品,前后进货的单价也可能不同。除了能分清批次的商品可以按原进价直接确定商品销售成本外,一般情况下,出售的商品都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定一个适当的进货单价,以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和确定库存价值,据以核算商品销售损益,以反映经营成果。 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程序,有顺算和倒算两种方法。顺算法先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再据以计算期末结存金额;倒算法先计算期末结存金额,再据以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顺算法的计算公式: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数量×进货单价 期末结存商品金额=期末结存数量×进货单价 倒算法的计算公式: 期末结存金额=期末结存数量×进货单价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期初结存金额+本期增加金额-本期非销售减少金额-期末结存金额 按照以上计算方法和商品的不同特点,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假定按最早购入的商品进价作为出售或发出商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即先购入先销售。因此,每次发出的商品都假定是库存最久的存货,期末库存则是最近购入的商品。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先入库必须先发出的商品,如易变质的鲜活商品。 根据A商品明细账资料,7月份的商品销售成本计算如下: 月内销售数量为1 300包,按先进先出法计算为: (400×2.00)+(300×2.20)+(200×2.40)+(400×2.60)=2 980(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80=560(元) 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可以逐笔结转,不需计算商品单价,但工作量较大,如购进批次多,而单价又各异,则计算工作较为复杂,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简单的企业。 (二)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是以每种商品库存数量和金额计算出加权平均单价,再以平均单价乘以销售数量和期末库存金额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加权平均单价=(期初库存金额+本期购入金额)/(期初库存数量+本期购入数量)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本期销售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期末库存金额=期末库存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例]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加权平均单价=(800+660+480+1040+560)/(400+300+200+400+200) =3540/1500=2.36(元)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1 300×2.36=3 068(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36=472(元) 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商品销售成本比较均衡,计算结果亦较准确,但工作量较大,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较少,前后进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 (三)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在每次购入商品以后,根据库存数量及总成本算出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结存金额+购进金额)/(结存数量+购进数量 [例]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7月4日进货后平均单价=(800+660)/(400+300)=2.09(元) 7月7日进货后平均单价=(1460+480)/(700+200)=2.16(元) 7月19日进货后平均单价=(1184+1040)/(550+400)=2.34(元) 7月21日进货后平均单价=(2223+560)/(950+200)=2.42(元) 本月各次销售商品成本按销售时的加权平均单价计算如下: 7月13日商品销售成本=350×2.16=756(元) 7月26日商品销售成本=500×2.42=1 210(元) 7月30日商品销售成本=450×2.42=1 089(元) 本月商品销售成本合计1 300(包) 3 055(元) 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比较均衡,但也存在企业经营商品品种多,每月进销业务频繁时计算工作量较大的问题。一般适用于品种简单,前后进货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 (四)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是以每一批商品的实际进价作为计算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每批商品销售成本=每批商品销售数量×该批商品实际进货单价 采用个别计价法,会计部门应按进货批次设置商品明细账;业务部门应在发货单上注明进货批次;仓库部门应按进货批次分别堆放商品。 这种方法便于逐笔结转商品销售成本,计算比较正确,但工作量较大,适用于直运商品和进货批次少、销售能分清进货批次的商品。 (五)后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是按照每一种库存商品的最后购进的商品进价成本作为计算商品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时,先按最后一次购进的进货单价计算,最后一次购进的商品销完了以后,再依次向上一次推进计算。 [例]仍以资料为例,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和期末库存商品金额。 月内销售数量为1 300包,按后进先出法计算: 商品销售成本 =(200×2.80)+(400×2.60)+(200×2.40)+(300×2.20)+(200×2.00) =560+1 040+480+660+400 =3 140(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00=400(元) 从上例计算结果看,采用后进先出法,在购进单价持续上升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商品销售成本为最高成本,而期末库存金额却是最低成本,毛利亦为最少。在购进单价连续下降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商品销售成本为最低成本,而期末库存金额却是最高成本,毛利亦为最多。 (六)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一种对商品销售成本估算的方法。即用估计的毛利率(按上季实际毛利率或本季计划毛利率)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商品销售成本=本月商品销售额×[1-上季实际(或本季计划)毛利率] 采用毛利率法,计算手续简便,但计算的商品销售成本不够准确,因为这种方法是按照企业全部商品或大类商品计算的。通常只有在季度的第一、第二两个月采用,季末应选用其他五种成本计算方法中的一种进行调整。一般适宜于经营品种较多,月度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有困难的企业。 以上六种商品销售成本的方法各有特点,企业应结合业务情况选择采用。但一经选定,在一个年度内不能随意更换,以保持年度商品销售成本计算口径一致。
キーちゃん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期间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补贴收入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