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高中
中国注册会计师是非常难考的一门考试,每年的通过率只有20%左右,单科的通过率甚至更低。注册会计师考试,但是注册会计师的证书含金量很高,是目前财会领域认可度、含金量都非常高的证书,也间接说明了想要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学习会计方面的知识,可以了解一下东奥会计在线。【更多会计问题点击咨询>>】东奥会计在线,用平台铺就跑道,用品质成就梦想。专注打造初级会计、中级会计、注会、税务师、CMA、高级会计师、继续教育等全方位财会考试培训,以辅导教材和强大的教师团队为考生保驾护航!中国注册会计师是非常难考的一门考试,每年的通过率只有20%左右,单科的通过率甚至更低。注册会计师考试,但是注册会计师的证书含金量很高,是目前财会领域认可度、含金量都非常高的证书,也间接说明了想要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学习会计方面的知识,可以了解一下东奥会计在线。【更多会计问题点击咨询>>】
苏州齐惠壮士
蛮难的~~~每次报考不要两科以上要成为一个注册会计师,就要在5年内通过全科(共5科)考试。我的感悟是:第一,注会考试很难;第二,想在一两年内全科通过更难。当初,我在报考时也充满了当年通过全部5科的雄心壮志(事实是每年全国只有不到20人可以当年全科通过),结果到复习时就知道自己错得很厉害,所以强烈建议考友每次不要报两科以上。复习书一定要用当年的新版,辅导书最好选当年5、6月份出版的。如果还有前一年的课本就再好不过了,因为每一年课本更新的部分都是考试的重点,对照起来看自然事半功倍。另外参加一个比较有口碑的辅导班也是过关的不二法门。会计:投资、合并报表是重点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这一科,可称得上是第一杀手。会计书最厚,内容最多,要充分做好吃苦和受打击的准备。想要不经历“一番寒彻骨”,就要“梅花扑鼻香”是绝对不可能的。总的来说投资、合并报表等是永恒的重点,当然每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也很重要。虽然不太愿意承认,不过有些重点确实是没办法的事,属于下了工夫也白费。财务成本管理:多多做习题首先要说的是财务成本管理考试的通过率很低,但说它很难考却也未必。就我的感觉来看,应该说“风险与机遇并存”。财务成本管理考试考核全面,题量较大,而且注重实际。所谓“实际”,主要是考查财务数量分析的操作能力(其实多是纸上谈兵的东东),因而试题中的计算量比较大。所以只要多做习题就OK了。当然计算会相对复杂一些,不过只要平时注意理解概念也就行了。审计:强化记忆据考纲说“《审计》科目的考试以‘全面考核,突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查考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为命题原则”,就个人的亲身经历来看,通过审计的唯一好方法就是“背”,或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其实只要你背下来了就一定能理解)。审计重点在前面几章,关于基本审计概念、理论的内容以及最后几章关于完成审计工作和审计报告的内容,至于中间几章关于各个循环的具体审计程序,只要知道每个循环的一些重点内容、理解其精神就够了。考前要特别注意审计报告的部分,多做题,应该很顺利地PASS(前提是你的会计还不错。)。经济法:背书、背题实话实说,经济法是比较注重法律知识理解和实际应用的一门。但令人郁闷的是,经济法考试的特点之一是试题涵盖了考试大纲以及辅导教材所有章的内容(记住是“所有章”)。换句话说,整本书你得全背。当然,可以把类似的东西联系起来记忆,如股票、债券、基金、上市条件等等。此外,还可以多看一看经济类的报纸,上面常有一些真实案例,可以给我们以启迪。
不想在你身后
从一般的视角来看,注册会计师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一般来说,有一定的理论功底的人比较容易考试通过,理论功底差的人来说,更加难,这个内容是比较难。而且考试的科目比较多,需要有比较强的毅力。
夜月叶耶也
多数吐槽CPA很难很难的考生几乎都是报名未参加考试的,到考场未做完题目的,考试未充分准备的,借口没时间,工作忙,有其他事情等等。一、CPA本身难度因素可能有这些:1、科目多,书厚CPA考试分专业阶段六门考试,综合阶段一门考试。一共七门。如果你只看课本,是不用想过的。至少需要搭配一本辅导书。2017年的会计课本581页,税法495页,两科合计1076页。专业阶段六门的话,,3034页(审计更厚,但战略比较薄,以下所有的计算,只是大体计算而已)。实测会计+税法,书+辅导书厚度为8.5cm。六本书+六本辅导书厚度应该是25cm左右。知识点看起来比较快,但是一页的习题你做下来,还是非常耗费时间的。你看书的速度按照8页/每小时来说的话,看完这6门需要825个小时。学习过程中,你需要听课件,做习题。课件难点需要听2遍,一般是加速听。这些时间都可以折算到8页/每小时中,但是你复习的时间,做考前的模拟题的时间,都没有计算。保守保守算上,你就需要1000+小时才能完成专业阶段。2、考试周期长一般出书是四月份,考试是十月份,中间你有六个月左右的复习准备时间。1000个小时的最保守估计,六个月内,每天不停,是学习5.6个小时。一年通过专业阶段的凤毛麟角。即使你学习时间很充足,咱们还是按照2年来通过专业阶段吧。因为还有综合阶段,所以,你最顺利需要三年才能考下这个证来。3、书本难啃,试卷就是为难你的书本的难啃程度属于偏难的。虽然都是些会计专家编的书,专家来编书,是因为专家搞学术搞的好,并不代表编书编的好,会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地方。至于CPA考试的试卷呢,就更奇葩了。举个例子,2009年的会计关于每股收益的章节,一共10页。学习的时候,面授的老师说:这个大家自己看看就行了,最多也就是考个单选题。结果考了一个9分的计算题。纵观全书,难点章节是重点章节,不难的章节也是重点章节,厚的是重点章节,薄的也仍然是重点章节。总结一下就是:全书都是重点。出题人的宗旨就是:怎么难怎么考。二、其他辅助因素可能有这些:1、工作强度大,性价比不高连续六个月每天大约三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你熬过了三年,拿到了这个证。有几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讲,工作强度大,小所待遇低。大所工作强度更大。很多人去事务所,也是为了以后转职到企业去的。二是企业的会计。工作一年了,觉得知识是很有用的。但知识不是全能的。企业的岗位,需要专业知识+工作协调能力。如果说哪方面更重要,其实工作协调能力更加重要。你花三年的精力去考到了这个证,只是代表着你的知识过关了,并不代表你就能胜任财务主任或者什么样的岗位。听研究生的舍友讲过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霸同学,本科期间考出了专业阶段CPA6门,然后毕业考去了银行,考完专业阶段了说自己这辈子再也不干会计了。2、毕业后才能考这里指的是专科毕业或者本科毕业才能考。研究生可以在上学期间考。这个规定大约是在2010年出台的,不过一开始执行并不严格,现在执行的很严格,在校生(非研究生)报不上名。这一政策,其实是一个“好的政策”。以上提过,你需要每天很多很多的时间才能够学习复习的。但是学生时间充足,没有烦心事,不用担心工作升迁,不用担心办公室勾心斗角,不用照顾家庭孩子。与在职人员完全不是一个起跑线。而且,在校生考出了CPA来,其实任何的实际业务能力都没有。也造成了持有CPA证的持证人群的业务能力的总体降低。这一规定,看似对想考CPA的在职人员的保护,其实更本质的是对CPA含金量的保护政策。在职人员才能考,这就决定了准备考试的时间一定会显得不足。按照一年三门的节奏准备的话,最保守估计得一天需要学习三个小时,连续学习六个月才能通过。在时间精力的保障下三年拿证是乐观估计,在职人员实际四五年太正常了。作为职业生涯规划,五年就算是中期规划了吧。职业规划,四五年,现在的经济形式,五年后什么情况真的很难讲。远不如那些半年能够考出来的资格证来的更加的及时。3、意识上的“难”有一位知友的公式“考试难度=知道这门考试的人数/通过这门考试的人数”。解释的很棒。论考试难度,精算师比CPA难。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东西,去考这个东西呢。人群基数肯定特别少。但是会计从业人员呢?多如牛毛。CPA作为会计行业的顶级证书,只要是学会计的,或者做会计的,就知道这个证的存在,所以,就会有一个很大的基数人群知道它很难。我自己就是屡次报名,很少参加考试的人。
咚董董动
CPA确实很难,理论上的最快速度是2年拿证(能做到的全国每年不会超过500人),一般拿证周期为3-5年。本人在职备考CPA,一年过四科,三年上岸,在这里给出我的一些建议吧。CPA是个含金量很高的考试,通关需要考过专业阶段六科和综合阶段两科,专业阶段每科通关率平均20%,综合阶段通关率平均70%,所以算通关时间的话,不考虑每年那500位大神,过专业阶段大概需要2-4年,过综合一般是1年,所以总的拿证周期为3-5年。正是因为CPA证书的稀缺,所以才有这么高的含金量,才会广受金融、财会行业认可,很多人才愿意付出青春和汗水来博一纸证书。因此,如果想要开启备考生涯的话,需要有个长远的规划,提前把时间安排好。 建议可以先按三年规划,比如第一年会计、审计、税法,第二年财管、经济法、战略,第三年综合,这种分配比较平均,而且课程组合能彼此衔接,更容易融会贯通。CPA考试有几大特点: 1.常考常新;2.容易眼高手低;3.本质上是排位赛。之所以说“常考常新”,是因为每次考试都会有“新”的感觉。这个“新”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知识点“新”。CPA六科考试:会计、审计、税法、财管、经济法、战略,考试大纲每年都会更新,比如前几年会计和税法变化很大,很多人吐槽,这好端端的为啥要变来变去呢?其实变化主要还是受实操的影响,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前几年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企业和明星偷漏税事件频发,花样繁多,监管部门就要给制度打补丁、堵漏洞,会计准则、审计方法、税收政策当然要与时俱进。二是题目“新”。经历过CPA考试的同学,都会有一个感觉,就是不管历年真题做得有多熟练,正式考试的时候总会感觉出题老师不按套路。所以考完试我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类似的质疑声“出题老师一定是全程听了某机构的课程,完美规避了所有考点”。其实CPA考试就是这样,每年总会有些反常规的题目(听小道消息说,每年出题都有新题型指标),记得我考会计那年有一道“政府会计”的题目,这是每年都会“战略性放弃”的章节,可偏偏那年就考了,考完网上就沸腾了,但是骂归骂,这种达到“变态”程度的新题型其实也并不影响通过率,这一点后文再具体展开。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