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50

wisteria爱发呆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事业单位会计的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柠檬草的味道11

已采纳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1、资产是指由企业过去经营交易或各项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3、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4、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5、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6、利润是企业家的经营成果,是企业经营效果的综合反映,也是其最终成果的具体体现。

扩展资料:

1、会计,就是把企业有用的各种经济业务统一成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记账、算账、报账等一系列程序来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经济信息。

2、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

3、会计对象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错中复杂的,为了科学、系统地对其进行反映和监督,必须对他们进行分类,然后按类设置账户并记录账簿。

4、会计要素是设置会计科目的会计账户的基本依据,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是对会计对象的科学分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会计    百度百科_会计要素

事业单位会计的

119 评论(13)

温柔一刀半

【事业单位会计的要素】1、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直接或间接导致资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这种潜力可以来自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是非日常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可以是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或者是可以转化为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形式,或者是减少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出的形式。(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具体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控制。(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只有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才能产生资产,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4)资产必须能够用货币来计量2、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一般按其偿还速度或偿还时间长短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两类。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含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利息、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缴税费、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3、净资产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事业单位净资产具体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等。其中,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基金,主要包括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修购基金、住房基金等。同时,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它表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产总额在抵偿了一切现存义务以后的差额部分。4、收入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按来源分为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5、支出事业单位的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事业支出需要分别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等进行明细核算。

238 评论(15)

毛的惊喜

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

具体内容如下:

一、资产

(一)货币资金

(二)应收及预付款项。

1、应收票据;2、应收账款;3、其他应收款;4、预付账款;

(三)存货;

(四)对外投资;

(五)固定资产;

(六)无形资产。

二、负债

(一)应缴款项;

(二)应付及预收款项;

1、应付票据2、应付账款3、其他应付款;4、预收账款;

(三)应付工资和津贴补贴;

(四)应交税金;

(五)借入款项。

三、净资产

(一)固定基金;(二)事业基金;(三)专用基金;(四)事业结余;(五)经营结余。

四、收入

(一)行政单位收入

1、拨入经费;2、拨入专款;3、预算外资金收入;4、其他收入。

(二)事业单位收入

1、财政补助收入;2、上级补助收入;3、事业收入;4、经营收入;5、附属单位缴款;6、其他收入。

五、支出

(一)经费支出;(二)事业支出;(三)经营支出;(四)销售税金;(五)成本费用;(六)上缴上级支出;(七)对附属单位补助;(八)拨出经费;(九)专款支出;(十)拨出专款。

拓展资料: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财政部1997年,为了让国内的国有事业单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制定的会计制度,从而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管理,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该制度自1998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1988年发布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同时废止。

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进行了修订。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1997年7月17日财政部印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同时废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事业单位会计

213 评论(8)

熊大熊二喜羊羊

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及会计要素

(1)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

①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

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③事业单位各项财产物资应按照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事业单位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2)事业单位会计要素

①资产:事业单位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若是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者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无法可靠取得的,所取得的资产按照名义金额(1元)入账。

②负债:事业单位的负债应当按照合同金额或者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

③净资产

④收入: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的事业单位的收入,应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或者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进行计量。

⑤支出: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的事业单位的支出,应按照实际发生时的金额或者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进行计量。

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①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企业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能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应当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自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在该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的损益(营业外收入)。

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应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收益(营业外收入)。

②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如何快速编制会计分录

问:如何快速编制会计分录?

答:会计分录不同于记账凭证,记账凭证要求要素齐全并有严格的审核与编制程序而会计分录则只是表明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的科目与金额,是记账凭证的最简化形式。

在编制会计分录时,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涉及的账户,分析经济业务涉及到哪些账户发生变化;

第二:账户的性质,分析涉及的这些账户的性质,即它们各属于什么会计要素,位于会计等式的左边还是右边;

第三:增减变化情况,分析确定这些账户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减金额是多少;

第四:记账方向,根据账户的`性质及其增减变化情况,确定分别记入账户的借方或贷方;

第五:根据会计分录的格式要求,编制完整的会计分录。

此外,要勤,多学、多问、多练。

1)首先从会计科目入手,背熟科目核算内容。

2)学习记账规则和记帐流程,学习会计制度,学习基础知识。

3)多练,多积累实际经验。

4)及时了解各种财税政策,拓宽知识面。

5)注意灵活运用,逐步做到精准核算,合理避税。

同时,要想快速掌握会计分录的正确应用,不能靠死记硬背,也不能以某一会计教材给出的举例分录来作为万能的金钥匙,可参照以下几个方法:

1、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结合经济业务来来捋顺各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

3、把所有的经济业务归类,找出各类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科目,搞清在哪里用那些会计科目进行账务处理。

4、联系会计准则,结合会计科目弄清各科目核算的内容。

5、重点的掌握资产减值、公允价值变动、递延税项、或有负债等账务处理。

6、理清成本归集与分配、成本结转、损益结转、各项税费的计提与核算。

7、多做一下账务处理练习,强化记忆内容。

326 评论(10)

东宫洗马

事业单位会计的要素有以下五点:

1、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是指资产直接或间接导致资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这种潜力可以来自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是非日常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可以是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或者是可以转化为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形式,或者是减少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出的形式。

(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具体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控制。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只有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才能产生资产,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4)资产必须能够用货币来计量

2、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一般按其偿还速度或偿还时间长短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两类。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含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利息、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缴税费、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3、净资产

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事业单位净资产具体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等。其中,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基金,主要包括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修购基金、住房基金等。

同时,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它表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产总额在抵偿了一切现存义务以后的差额部分。

4、收入

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按来源分为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

5、支出

事业单位的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事业支出需要分别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等进行明细核算。

184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