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7

小牛丫头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普宁会计师事务所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荤淡美食家

已采纳

全部费用约300元,资料必须提供原件和复印件。

粤港两地车牌办理条件:

第一类是香港经大桥进入内地,并领取内地车牌的指标:对到我省投资的境外投资企业(个人),不论投资额多少,省内企业3年内(含申办当年)纳税额累计达到10万元人民币以上者就可以申办1辆通行港珠澳大桥口岸的商务车辆指标;纳税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可申请第2辆;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可申办第3辆。

第二类是内地经大桥进入香港,并领取香港车牌的指标:在我省办理核准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3年内(含申办当年)纳税累计100万元人民币以上。

申请粤港两地车牌办理的大陆公司还须提交如下材料:

1、《粤港澳机动车辆往来证明》、《驾驶人驾车业务申请表》。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3、申请粤港两地车牌办理的企业完税凭证。

4、机动车辆行驶证、机动车辆登记证、申请中港车牌办理的公司与机动车辆所有人必须一致。

5、驾驶人港澳通行证。

6、机动车辆照片、司机正面白底大一寸照片。

粤港两地车牌办理流程:

申请FV车牌和粤Z车牌办理流程是一样,要求申请粤港两地车牌办理的申请人,在确定符合粤港两地车牌办理条件后,通过广东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提交申请,等待审核通过后预约时间携带资料到交通局实体大厅提出申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港粤车牌

普宁会计师事务所

314 评论(14)

遇见你之前的我

国外、香港、澳门或台湾商户,在广东省山区办实业实际投资额达40万美元(320万港元或人民币)以上、在非山区办实业实际投资额达100万美元(800万港元或人民币)以上的,在合同有效期内可准予每一商户办理1辆香港私人小汽车入出内地行驶牌证;所需资料为:(1)商户办理港澳私人小汽车入出内地行驶牌证的书面申请;(2)《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港澳侨投资企业批准证书》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3)已注明实收资本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4)省内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5)提供该公司中文版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商业登记署/商业登记证》;(6)《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车辆登记文件》; (7)驾驶员的身份证(复印件)、驾驶证(复印件)和港澳居民来往地通行证(回乡证);(8)车辆角度为前方左侧45度、尺寸为88mm×60mm的彩色照片4张,驾驶员近期正面免冠红底大1寸的彩色照片1张;(9)《港澳机动车、驾驶员驾车入出境申请审批表》。备齐资料后,请直接到广东省公安厅交管局车管处办理。如批准后,全部费用约300元。资料必须提供原件和复印件。希望能帮到你!~

272 评论(10)

我是不是很S

康美药业(维权)300亿元现金不翼而飞,全市场为止震惊。

这些年的投资者什么没见过,獐子岛(维权)的扇贝都能长腿,可如此规模巨大、堂而皇之的财务事故,事后公司却还能镇定的以“会计差错”来搪塞质疑,这是前所未有的。

“公司核算账户资金时存在错误,造成货币资金多计299.44亿元”

作为一种公开市场建制,A股从不是一个可以裸奔的场所,上市公司的一切重大动作,都要有券商、会计、律所这些第三方机构来背书的。

如此重大的财务事故,中介机构干什么去了,回答这个问题非常关键。

证监会去年就开始对康美药业进行调查,上个周末,会计师事务所正中珠江也被立案。

可时至今日,还有一位可能是康美药业事件中最重要的主角,不但没有受到追责,更没发出任何声音。

那就是广发证券。

一)默契之交

广发证券是康美药业的“老朋友”了。

18年前康美药业上市时,保荐券商就是广发证券。

但细数两家公司深度交好的起源,要追溯到中信证券对广发证券的那起收购案。

2004年,中信证券突然发起股东要约收购。

一时间,广发证券上下如临大敌。这并不奇怪,与万科类似,广发证券是一家股权结构分散、无实控人企业,一旦遭遇龙头收购,管理层大权必然旁落。

于是广发证券内部想到了一个方法,其动员2000多名员工集资设立了一家持股平台“吉富投资”,火速买下了12.55%的外部股份,加上辽宁成大、吉林敖东这些盟友助阵,广发成功抵御了来自中信的突袭。

看似事态已经平息,但这场“员工护盘行动”却为广发证券两年后的借壳上市买下隐患。

因为吉富投资无论在持股人数超过200人还是受让程序上先斩后奏,都触及了法律底线,必须限期清理。

于是,有四家公司成为这些广发员工股的接盘方。康美药业副董事长许冬瑾创设的“普宁市信宏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受让了6200万股,成为其中的四分之一。

要知道,吉富投资持有的这些员工股,是广发证券对抗中信收购的利器,如果不是过命的交情,又怎敢拱手出让。

不仅如此,吉富投资转让这些员工股时,居然是以2元多的每股净资产来定价转让的,当时A股牛市汹汹,券商股动辄出现数倍溢价。

所以这四家公司的“低价受让”,也难免让市场质疑这场交易背后,是康美药业们为广发员工股提供的代持。

而自此之后,康美药业开启了疯狂融资模式,从2006年至2019年的13年间,康美药业筹资活动净现金流入高达430.14亿元,平均每年达33.09亿元;在此前的2001年至2005年间,这个年均额只有2.35亿元。

提供这一切的正是广发证券。

从2006年至2019年的13年间,广发证券为康美药业提供的融资工具可谓五花八门,涵盖了公开增发、定增、配股、公司债、可转债、优先股等,合计规模高达252.55亿元,占康美药业同期筹资净现金流入总额的接近6成。

以上统计都只是公开市场融资,这还不包括早年的1000万元委托贷款和后来出现的多笔质押融资。

统计显示,康美药业大股东康美实业2014年以来在广发证券及其资管子公司处实现了多达33次股票质押,为康美药业大股东提供以康美药业为质押的33次,涉及质押股票规模近40亿股。

广发证券助力康美药业融资一览

这种深度绑定关系,可不是谁想拥有就能拥有的。

二)纵容之恶

帮忙融资只是一个维度,广发和康美间的暧昧关系却远不止此:

康美家族旗下的投资公司,投资了广发证券保荐的多个项目。

康美的一名高管,通过定增成为广发证券的间接股东。

广发证券投行部的前员工,常年在康美担任董事和顾问。

接盘广发员工股后的2007年,康美药业获得广发证券子公司广发基金10%的股权。

这笔股权在今年1月份又被广发证券回购,康美药业通过12年的持股一举获得超过8亿元的投资收益。

广发和康美的关系,到今天康美事件的爆发,无疑向资本市场提出了一个伦理难题。

那就是中介机构公司关系可以好到一个什么程度,有怎样的边界。

当超出这个边界时,中介机构还算是“中介”,还具有独立性吗?

明眼人知道,在一些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中,中介机构很多时候不止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未能勤勉尽责的疏忽者,而是出谋划策、竭尽全力帮甲方擦屁股的始作俑者。

在广发和康美的关系上,这种已经突破中介机构独立性底线的存在已经成为一张明牌,几乎是市场中的公开秘密。

可这种关系,已经不止一次逃脱了决策者的问责与制裁。

2012年,康美药业被曝存在十多亿元的虚增资产,出具“无虚增结论”的广发证券就曾被市场质疑“不具有独立性、适当性”,但此事最终却因证监局一句“广发证券调查符合法律规定”没了下文。

纵容之下,必有甚恶。

面对今天康美药业300亿现金的“差错”,广发证券随之出具的督导报告书仍然对其坚定力挺:

“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的情形”

不仅如此,这份报告书落款处居然没有日期,如此问题已不是首次出现,2017年的督导报告里,广发证券同样没写日期。

不知两家公司的合作关系是否也包括“我盖好章,你拿去用”这种极致体验。

说个题外话。

在广发证券的“老朋友”中,康美药业并不是近来唯一不太平的公司。

在担任广发员工股“接盘侠”的四家企业中,一家名为“宜华企业集团”的公司赫然在列,老板刘绍喜更是资本运作的高手。

宜华系旗下的宜化生活同样是广发证券保荐上市的。

如今这家公司的18年年报出现存贷双高、子公司占款、存货激增等异常情况,刚刚才遭到交易所19个连环追问。

回到眼下,康美药业的案件并不能就此了之。

300亿货币资金的虚列非同小可,前后如此巨大的差错更是视上市规则为儿戏,作为医药白马股的典型代表,这个案件的走向不仅关乎无数股民的信任,更将成为资本市场法治化建设能否突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关键一局。

证监会已经对正中珠江立了案,这是个好兆头,但广发证券要从中承担何种责任,仍然没有说法。

作为头部券商,广发证券是一家内部人控制公司,自身的组织人事又接受当地领导,无论在证监系统,还是在属地,都具有难以撼动的人脉、资源和根基,牵一发而动全身。

毫无疑问,必将会出现一股强大的势力在康美药业案上死保广发证券,何况热点频出的资本市场又是极其健忘的。

如果今天放弃了对相关机构的追责,猖狂者又将前赴后继,而买单者将是资本市场和投资者自己。

君不见,市场对万福生科和平安证券的造假记忆十分模糊了。

本文源自融金术士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193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