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dia胖胖
典型案例有四川长虹(2003年、 2004年)。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按需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是对大量运用专业判断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销。(1)那些连续微盈且(或)近期有再融资目标的上市公司经常计提不足,即使在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双高”的情况下,仍以低比率进行坏账估计和存货跌价估计。(2)那些业绩较好但不稳定的上市公司,则在“盈利上升时,多计提减值准备;盈利下滑时,再将减值准备冲回”,用以平滑各年间利润。(3)那些亏损、处於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对於资产减值准备平时该提不提或极少计提,“需要”时就一次提个够,采用“休克疗法”和“亏出盈利的空间”,通常是在第一年亏损后,第二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导致第二年巨亏,第三年又以各种理由转回大量的资产减值准备,从而造成财务报表在第三年扭亏为盈的假像,以避免退市;或者选择某一年超大额计提,在其后的几年中再缓缓冲回,以此制造业绩小幅稳定攀升的财务报告。值得庆幸的是,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冲回作了严格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事后即使价值出现回升,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也不得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利用这些减值准备项目调节利润的空间已大大缩小。新准则此规定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原八项减值准备中的除上述专案外的其他专案未做规定,且对资产损失的确认与计量以“作不间断的评估,只要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於其帐面价值”为标准,仍留给了某些上市公司按需确认减值损失的空间,仍需引起密切关注。 资料转载
孔雀凉凉
财务分析应该先从三张表入手,即利润表、现金流表和资产负债表。无论是大券商的顶级研究员还是草根研究员,都必须看这三大表。但对于普通中小散户来说,一大堆的报表数据不是能够读懂的,就算专业的财务人员也要花大量的时间来研究,今天给大家介绍几个财务指标,只要掌握好这几大指标,相信你也会成为财务高手。
如何看懂报表分析——偿债能力
1、资产负债率:是总负债除以总资产。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能过高 (也不可以过低!) ,一般以50%(实践中,我们一般以50%-70%为限,如果高于100%就要警惕了) 左右比较合适。就是说,企业的净资产是1亿元,那么,它同时有1亿元对外的负债,相当于运用2亿元资产。当然,这应该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来确定。
2、流动比率:流动比率就是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反映了一个企业资产的安全性,这个比率不能低于1,最好大于2 ,相当于它应付短期负债的水平足够大。
3、速动比率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因为它扣除了存货,就是流动资产减去存货之后再除以流动负债,速动比率一般不能低于1。
如何看懂报表分析——营运能力
1、存货周转率:是主营业务成本除以存货的结果,其中,存货的数据一般用年初和年末的平均数。这个指标不直观,该私募使用的方法是期末存货金额除以当年的销售收入。这个数字,不能超过20%。也就是说,企业的存货额,大约相当于两个多月的销售额比较合适。太多了,说明产品积压、资金占用过大,可能是企业的预警信号。最好是,无论是产成品半成品还是原材料,都不能超过一个月的销售收入。
2、应收账款周转率:一般用销售收入除以应收账款。这个比率当然越高越好。如果要判断一家企业的应收账款多少,主要看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为5%—20%最佳 。
如何看懂报表分析——盈利能力(重要)
一个公司要盈利,盈利能力肯定是最重要的因素。
1、市销率:相对于市盈率来说,该指标是上市公司股票市值跟该公司销售收入的比率。有私募做过一个跟踪模型,研究了上市公司市盈率和市销率对股价波动的关系影响,而市销率比市盈率还可靠。根据国外统计,通常情况下市销率等于1是最合适的。
而在这个指标里,销售收入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企业销售收入不断增长而利润没有增长,这个企业的价值就要重估了。一般情况下,企业都是先出现收入的改进,后出现利润的增长,所以收入比利润更真实、市销率比市盈率更有效、收入比利润更快反映企业状况。
此外,提醒大家,市销率必须还要远远大于1才行,而且是长期大于1,为什么呢?因为虚假财报很多,公司虚报收入,所以要远远高于1才能比较真实反映公司业绩,而且要长期高于1,因为公司出售子公司、买楼、卖股票都会增加公司利润,这并不是公司的主营,所以说,这里长期稳定,是判断市销率的重要因素。
2、毛利率:就是销售毛利润除销售收入。要跟踪毛利率的变化,要看历史上的情况,毛利率过高的现象不会持续( 垄断行业例外 ),过低的现象也不会持续。所以,如果一个企业在毛利率很低的情况下有稳定的业绩,一旦价格上涨,利润的增加会非常明显。反过来,如果毛利率过高,企业业绩已经稳定,毛利率平稳的行业将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3、净资产收益率:就是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比值,它反映了一个企业运用净资产赚钱的能力。一般来说净资产收益率大于10%比较好。补充一下,净资产收益率一定要和该公司的历史同期比较,并且和同行业公司比较,比较能准确反映其在该市场内部的行业地位和竞争实力
如何看懂报表分析——发展能力
简单来说,企业未来能否继续发展。投资者投资的是预期,企业发展其实就是一种预期,预期好,投资动力增加,会影响企业股票的走势。
发展能力可以关注两个指标,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股票能连续3年,甚至5年保持15%以上的增长,我们把它定义为高成长性公司,在市场给出合理价值的时候,是非常诱人的。
进击的银酱
在了解虚假销售交易的套路和防范策略后,我们再来介绍一下与虚假销售交易形影相随的另外一种舞弊套路——虚构资金流。一、 虚构资金流的常见手法根据会计复式记账的原理,虚假的销售交易,一方面会在利润表中虚增收入;另外一方面又会在资产负债表中留下虚假的资产,即表现为同时虚增收入和应收账款。然而,随着虚增收入的不断上升,应收账款余额也会逐期累积,并演变为长账龄款项,这就容易引起会计师或监管机构的关注,进而导致虚假销售交易的曝光。于是,为了给虚假销售交易的副产品——虚假应收账款加上一层保护色,虚构资金流就成为了常见的操作手法。那么,企业有哪些虚构资金流入的手法,用来抹平“无中生有”的应收账款呢?(一) “闭门造车”:虚构银行资金流水虚构银行资金流水是公司通过直接伪造银行账户信息、银行回单(包括银行转账凭证、电/信汇款凭证、银行进账单等)、银行对账单和支票存根等收款凭证来完成的。这是一种性质恶劣的舞弊手法,其将虚假的应收账款转变为虚假的银行存款,并辅以伪造的文件记录来瞒天过海。著名的帕马拉特(Parmalat)财务舞弊事件,即通过伪造海外银行的对账单等文件虚构了巨额的银行存款,就属于此种类型,在当时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二) “内外勾结 ”: 由关联方企业代为结算真实销售交易所形成的应收账款一般会由客户直接结算货款,伪造的销售收入因为没有真实的交易对手方来结算,所以公司一般会通过向其控制的企业转入外部资金,并伪装成收到的货款,从而以此来抵消账面的虚假应收账款。然而,虚构出来的资金流入,通常只是为了美化虚假交易而借来的资金,为避免高昂的舞弊成本,在“抹平”应收账款后,这些资金必定要想方设法流出上市公司。于是,公司又需要进一步虚构交易来实现资金的流出。常见的虚构资金流出的手法包括:1、“勾结”客户上市公司可能直接勾结客户,私下达成协议,约定以期后的退货来冲回虚增收入,并同时通过退款将已经收到的货款转出上市公司。2、“勾结”供应商所谓勾结供应商,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与供应商之间真实的资金流转,再配合虚假的实物流转来完成虚构的交易。例如,公司先虚构出存货的采购,实现资金流出,再将实际根本不存在的这些存货出售给同一家供应商,确认虚假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其后,通过回收应收账款来实现虚假采购资金的回流。勾结供应商的另外一种形式则是夸大购买资产的金额来虚增现金流出。例如,公司购买某资产的实际支出为100万元,通过与供应商私下约定,双方将采购价格调整为150万元,那么,多支付给供应商的50万元就会流出上市公司,流向虚假销售的回款资金的来源方。3、“隐秘的”对外担保对于通过虚假交易流入的资金,上市公司也可能会通过将自有的土地使用权、房产等资产为担保,帮助为其提供资金的企业向银行或第三方借款来获取资金。这是最为隐蔽的一种方式,上市公司在短时间内无需虚构其他交易将虚构的资金流转出,且通常这类担保也会被上市公司故意的隐藏起来,不在年报中予以披露。二、 虚构资金流的识别防范策略通过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虚构资金流作为掩盖其他舞弊的辅助性手段,其作假手段比较隐蔽,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一般较难通过公开信息来分析识别。在这类情况下,我们建议投资者可以暂时放开细枝末节的数据分析,着眼全局,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内部控制报告的意见类型上市公司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需要对其经营风险和经营流程进行全面分析,并设定关键的控制点以确保日常运营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因此,一般内部控制良好的公司发生此类舞弊的概率相对较低。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可以查看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所出具报告的意见类型,以此来规避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高风险企业。(二)高级管理人员的流动情况高级管理人员的频繁变动,不仅会导致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理念不断变化,进而损害其盈利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若高管频繁变动,尤其是财务高管频繁变动,可能是舞弊的一个预警信号。投资者可以从上市公司的年报中了解到当年度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情况,并通过公开途径了解高管变动的可能原因,尽量规避高管存在异常变动的上市公司。(三)是否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频繁地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也往往意味着审计师与管理层在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或关键会计事项上存在着严重分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公司可能存在更高的舞弊风险。对于此类公司,普通投资者也需要“多长一个心眼”。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