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46

苏州许一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信息失真现状2022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道酬勤1212

已采纳

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目前已日益成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做到真实与公允。然而现阶段,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不高,据我国财政部1999年抽查100家国有企业会计报表时,有81家虚列资产37.61亿元,89家虚列利润27.47亿元;而在2000年度对159家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抽查中,资产不实的有147户,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利润不实的有157户,虚增利润14.72亿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一)信息不对称是会计失信的前提信息不对称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的乔治.阿克尔洛夫提出的,指的是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具有不相同的信息。我们知道,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指厂商)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容易被识破,那么就谈不上会计失信的问题,甚至会计这种职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现实的经济并非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因此信息的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前提。首先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就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获取时间、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优势。由于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一般是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控制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结果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能出现“道德风险”或进行逆向选择,违反诚信原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其次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我国的会计陷入“囚徒困境”。在不同的会计个体之间,存在三种选择:一个会计主体选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则该会计主体可能获得好处;两个会计主体都选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则可能都受到严厉的处罚;两个会计主体都选择提供真实会计信息,则什么益处都没有。由于信息不对称,结果都选择了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同样在会计人员中,也存在三种选择:一个会计人员执行领导授意做假账,另一个不执行领导授意,则执行领导意图的会计人员可能获得好处;二个都拒绝领导授意,则可能面临一起受到不公正待遇;二个都执行领导授意,共同做假账,大家都得不到好处。结果会计人员在现实生活中更多表现为一起执行领导授意而做假账。结果是制造虚假信息者获得好处的机会大,导致会计信息制造者竞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二)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是会计失信的条件在日常经济中,我们经常看到会计人员为一分钱的差错折腾半天。会计工作给人们的感觉就是一门非常精确的科学。但事实是会计是一门貌似精确但并不精确的科学。这是因为会计原则或会计标准的选择余地较大,不同的选择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这就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一是会计原则为会计信息虚假提供了操作空间。现代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润来操纵利润;另外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都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二是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制造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或其他会计目的的会计政策,如美国的安然公司就是利用“特别目的实体”(SPE)符合条件可以不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政策,将本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三个SPE排除在合并报表范围外,导致1997年到2000年期间高估4.99亿美元的利润,低估数亿美元的负债,给投资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三是会计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虽然具有客观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四是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契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使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而新会计政策又不能及时制订及颁布,这就很容易被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的空白来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三)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国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会计信誉度低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公司制度缺陷。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因此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现象严重,由于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仍在推进的过程中,许多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其他股东不可能真正意义上对大股东形成约束,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容易成为形式;二是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表现为缺乏必要机制来保障全体董事严格遵守义务,维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董事未能履行诚信义务、不勤勉尽责的现象时有发生,独立的非执行董事缺乏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能力与动力,过分突出董事长的地位和作用,与董事会以集体身份起作用的特征相矛盾;三是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财务、资产、机构、业务上没有实现真正分开,与控股股东之间关联交易不规范,导致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从而造成控股股东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

会计信息失真现状2022

240 评论(13)

孤星泪新民

一、问题的提出会计诚信的缺失的现状,在我国三资和民办企业中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特别是在民办企业发达的浙江义乌、福建石狮等局部地区流行着一种“流动会计”,顾名思义,这种会计是专做假账的会计,在每一企业都不会工作满一年,这样就可以逃避因会计造假问题而承担法律责任,这是在同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打擦边球,是对我国会计诚信的肆意践踏。也是对我国法律和会计法规权威的挑衅,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容忍的。二、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会计诚信缺失的现状明确的反映出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通过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社会大环境缺少诚信氛围,使会计诚信缺少正确引导诚信是社会的灵魂,公民的诚信、企业的诚信、政府的诚信,共同构成了一个综合的诚信平台。但我国目前社会整体恰恰缺乏这一诚信平台,政府可以向公民打白条,而这种白条可以被用来买卖和典当,试问这样的政府又怎么能够树立起诚信。我国的河南曾经被称为“造假之乡”,河南人也因此而名噪中华大地,不过这个“名”是无诚信之名。我国企业无诚信更加的触目惊心,假药、假化肥、假名牌在我国可以用“一地鸡毛”来形容。这样一个诚信缺失的社会,又怎么能够担当的了会计诚信领路者的角色。一个诚信社会的到来是我们不断呼唤的。2.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落后于会计行业发展要求,引起会计诚信缺失我国的会计行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会计行业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高速成长期。在这种情况下,过多的注意力都转向了如何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如何能快速的培育会计从业人员,一切的工作重点似乎都围绕着“快”来进行。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一种“先天不足,后天缺乏”的状态下,磕磕绊绊的走入了21世纪,也走入了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穷途。基于上述原因,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已经到了必须治理的阶段。3.会计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诚信缺失提供了可能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运作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速度之快,超过了会计制度的调整速度。现有的会计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出现了许多漏洞。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许多公司便利用这些空隙,或打擦边球。例如:一个企业的成本结转,今年采用加权平均法,明年采用其他方法,甚至允许一年以内采用两种以上的成本结转方法(只要在财务报告中加以说明就行),这种规定与《企业会计准则》第12条所规定的“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的原则是自相违背的。会计制度的完善是我国会计诚信重塑的当务之急。4.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引起会计诚信的缺失会计信息对于相关投资者和所有者来说是获得被投资企业经营信息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缓慢,信息质量相对低下,造成经营者相对处于会计信息获得的优势地位,投资者和所有者相对处于劣势地位的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的产权机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准则执行不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外部审计监督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这三点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因素。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因素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企业经理人素质低,法律观念淡薄,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素质偏低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因此,重塑会计诚信必须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5.民事赔偿机制不健全,违规成本低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动力我国的证券市场已比较成熟,上市公司欺诈性的信息披露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其中就包括高额的民事赔偿,往往令违法者赔得血本无归。但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上市公司因违规而进行民事赔偿的先例。司法界在此类案件的受理、判决等方面也缺乏可供借鉴的判例,暴露出我国民事赔偿机制的缺失。正因为违规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所付出的成本,为会计诚信缺失提供了经济利益上的诱惑因素。6.我国公司制度本身的缺陷,成为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我国证券公司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组织设置及相应关系的界定上有很大随意性。董事长的身份界定模糊,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往往分工不明,有的干脆一肩挑,目前有二成券商的一把手身兼两职。同时,作为国有企业或国有资产控股的证券公司,由于国有资产代表缺位等原因,“三会”的设置形同虚设,致使董事会大多流于形式。监事会往往只是形式地设立一个办公室,并没有一个有效的职能部门对财务状况、董事及经营层进行监督,却承担起党务、行政等“份外工作”。这种公司制度的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会计信誉度低的根本原因。三、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1.会计诚信缺失,危及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近几年来,造假账,造假报表,虚列资产和权益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出现了一些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不诚信行为。从中国的郑百文、银广夏,社会各界对会计失信的谴责此起彼伏,不但影响了国家税收,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经济决策与实际的经济状况偏离,己经成为一颗“毒瘤”,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2.会计诚信缺失,危害投资者利益会计诚信缺失直接使投资者利益受到危害。就安然事件来说,安然在申请破产保护后,安然的资产将优先缴纳税款、偿还银行借款、发放员工薪资等,价值已经趋近于零的公司再经这么一折腾,普通投资者肯定血本无归。安然公司的破产也冲击了各有关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经审计后公布的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的失真,将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受损。3.会计诚信缺失,危害会计行业相关人员自身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缺失,不仅仅是不道德的行为,轻者将不得从事会计职业,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少数会计人员不能坚持准则,甚至共同作弊,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资料:有的追求利益,享乐主义膨胀,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律观念,会计职业道德伦丧,以身试法,走上犯罪道路。极大地破坏了会计队伍良好形象。这严重不利于我国会计队伍的建设。4.会计诚信的缺失,危害“反腐”工程和在校学生教育从我国目前公布的信息看,一大批被查处的特大案例,无一不与会计人员做假账相关。大量腐败现象最终被曝光,往往也是从会计凭证、会计帐薄中找到凭据。因此,普遍的会计信用丧失现象已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阻碍了反腐败“政治工程”的进程。特别是其直接毒害在校学习的财会专业学生,使一些学生在未踏入社会的情况下,就受到会计行业无诚信的毒害。5.不利于树立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在我国大力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道德建设的同时,过多的会计诚信缺失,会起到反面作用,使人们错误的看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对整个社会道德产生较大的冲击,不利于国家倡导的正确荣辱观的确立。四、结束语会计诚信的缺失必然性的同企业、集体、个人的利益相联系,利益的驱使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动力,在解决会计诚信缺失问题时,我们必须抓住这一主要原因,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的手段切断发生问题的动力,才能最终的实现会计诚信的重塑。

85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