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58

出走的熊猫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工资未发会计处理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豆丫丫星

已采纳

1、如题所述,一般情况下无需转入其他应付款科目处理,挂账于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方余额,本身就是反映应发未发的工资薪金。2、在实际工作当中,当发生特殊情形则可以将应发未发的工资转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挂账,例如,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发放工资的,如果员工的银行账户(银行储蓄卡或存折等)因出现异常而无法转入工资,普遍出现支付退回情形,那么,在会计处理上则可将退回的款项转入其他应付款科目,待解决问题并重新成功转账后,冲平其他应付款科目则可。拓展资料:计提就是把尚未发生但将要发生的支出计算出来列入费用.有时候,费用已经发生,但还没有支付,这种情况下就要计提。例如企业的员工工资不是当月发,是下个月发,这种情况下,为了使财务报表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就要计提。否则就虚增了利润。1.为什么要提前计提工资,什么时间计提?提前计提工资是相对发放工资来讲的,不是绝对的提前计提。按照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哪个月的工资应该计到哪个月的费用中去,而实际工作中,工资发放是必须等到该月过完了才能计算出每个员工工资,才能发放的。这样,就造成工资计算和发放的滞后性,所以,在该月月末(与其他计提、结转分录一起,一般是当月最后一天),需要根据历史情况或者用别的手段暂估该月发生的工资费用,做计提分录入账。2.会计中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是什么意思?固定资产购置以后是有一定的寿命的。它会在使用年间逐渐转移到商品中,若干年后会报废。这部分被转移的损耗就是折旧,需要人工计算并计入成本。3.计提就是按照一定的方法计算并减少固定资产的残余,同时增加商品成本。属于投资减值准备,也就是说公司认为这5000万股投资可能有2700的损失,但由于股票还未转让,因此损失没有直接体现,但在财务上,必须先计提出来。如果将来实际转让时,真正损失了3000万,那么只需确认剩下的300万损失就可以了。

工资未发会计处理

164 评论(15)

俳句之神芭蕉桑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员工工资应当计入应付职工薪酬。因此,计提的应发未发放工资,就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挂账即可,而不是计入其他应付款。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应答时间:2021-07-16,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238 评论(12)

色恋粉雪

可以计入应付职工薪酬,体现在贷方余额。计入其他应付款多为和员工的往来款,比如日常借支等。

97 评论(10)

我叫马三顺

先按工资表的数据计提出来: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发的时候按实际发放的入账:

借:应付职工薪酬

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贷: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扩展资料:

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第13条规定: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被再次聘用时,用人单位应与其签订书面协议,明确聘用期内的工作内容、报酬、医疗、劳动待遇等权利和义务。因此,退休人员被再次聘用劳务关系,不是劳动关系,不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也不用再参加社会保险。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的工资、薪金扣除时间为实际发放的纳税年度。所以,即使企业计提了职工的工资,但是没有发放,也不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1、预先计入某些已经发生但未实际支付的费用,注意这要在权责发生制的前提下来做,不能随便预支账款。

2、根据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计算、提取有关的准备(比如某些货品要留存,或者减值)。

3、预估某些应付账款是多少,记入账内。

4、其他符合会计制度的预计项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应付职工薪酬

144 评论(13)

洛洛智久

当年工资计提工资费用未发放,只要在第二年5月31日前发放就可以所得税税前扣除。不用做会计分录

349 评论(8)

小乐乐9

这肯定是老会计教你的,这也肯定是错的。有不少企业会在年底的时候把未支付的工资转到其他应付款,以逃避税务监管,因为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要对本期计提和发放是工资进行纳税调整,计提未发放的需要纳税调增,老会计就会把未支付的调整到其他应付款,至少在科目余额表应付工资这看到的是借贷方发生额相等。

127 评论(11)

家装e站重庆站

1、企业计提未支付工资时:借:管理费用等(根据员工所属部门计入对应科目)贷: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职工工资应付职工薪酬——社保费(单位部分)2、待企业发放工资时:借: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职工工资贷: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其他应收款——社保费(个人部分)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企业未支付的工资,应当通过“管理费用”科目或根据员工所属部门计入对应科目进行计提,待企业支付工资时,应通过“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职工工资”科目进行核算。

277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