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4

尼古丁00144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信息披露博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ellalikesyou

已采纳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会计信息同样也就供给方和需求方, 正是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了侍信息这一公共物品的有效配置. 会计信息的供给者即会计信息的载体. 在会计循环过程中, 诸如凭证、帐簿都可作为会计信息的载体,但它们是为最终编制财务报告服务的。 信息供给与需求二者间的关系,是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即不能只强调信息供给者的作用,也不能只强调信息需求者的重要影响,必须将其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分析。 1、信息供给是信息需求的前提。2、信息需求制约信息供给。3、信息供给对信息需求的反作用。

会计信息披露博弈

143 评论(13)

我最牛牛

会计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导语:毕业论文,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会计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新方法

2、浅析增值概念在会计中的应用

3、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初探

4、中国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

5、会计理论现代化的探索

6、关于商誉问题的探讨

7、谈知识经济下的会计信息披露

8、开展会计学术讨论推进会计理论研究

9、会计假设的图解研究与应用

10、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分析

11、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及其博弈

12、试论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13、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网上披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4、对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思考

15、试论无形资产会计的创新

16、会计理论与研究方法

17、完善呆账的准备金提取

18、会计行为优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19、关联方占款:现状、成因与对策

20、保险会计诚信缺失的成因与对策探讨

21、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状况与资产损失准备计提研究

22、法定公益金需要讨论的几个问题

23、规范预算资金缴拨程序的探讨

24、论会计信息资源的配置机制

25、财务信息与会计信息的异同

26、谈合并报表的编制理论

27、“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会计处理问题的探讨

28、论预算控制模式的改进

29、出售受赠非现金资产的会计处理

30、融资租赁立法问题探讨

31、影响融资租赁合同效力的因素

32、浅议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观念

33、我国利润分配会计的几个问题研究

34、增值税会计浅议

35、产品召回制度实施的会计问题初探

36、浅论固定资产投资最小化

37、现代管理会计新发展的主要特点

38、浅论作业成本法在现代企业的应用

39、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几点思考

40、关联企业和关联交易的有关问题

41、会计政策选择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42、西方实证会计理论与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

43、会计信息的强制性与自愿性披露研究

44、商业银行推行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动因选择

45、无形资产计价重置成本法评析

46、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之重构

47、加入WTO:我国会计服务业的发展对策研究

48、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

49、《企业会计制度》的资产计价问题

333 评论(12)

梦中的纸马

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有效市场假设所进行的大规模实证性检验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规范会计理论的合理性。鲍尔和布朗(1968)的开创性研究导致了实证会计理论(PositiveAccountingTheory)特别是实证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成为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瓦茨和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于1986年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已成为会计理论的经典之作。实证会计理论着重于分析公共干预的政治程序和解释会计标准的制定过程。按照公共利益理论,会计准则制定者被假定为大公无私者,它会权衡管制成本与市场运作改善后所带来的社会收益两者间的大小,从而尽量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然而,由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复杂性,立法监督准则制定者的具体操作是很困难的,因而最佳会计准则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这又导致了另一种管制理论——利益集团理论的粉墨登场,并且该理论也可能比公共利益理论更能预测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司可脱,2000)。根据利益集团理论,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需要经过有关政治程序,因而各类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就会组成压力集团对准则的制定施加各种影响,以便把结果引导到有利于他们的方向,致使公共干预不能为总体利益而是为强大的利益集团服务。总体利益只不过是那些利益集团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托辞而已(WattsandZimmerman,1979),因而会计准则制定被人们视为是各利益集团冲突博弈的过程,而不是理性算计的过程(司可脱,2000)。显然,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会耗费大量的成本。这种成本不仅包括制定和实施准则的机构运行成本(直接成本)和公司的遵循成本,可能更多的是间接成本——政治成本(PoliticalCost),亦即是一种为了转移财富而进行的竞争所导致公司财富转移的经济后果(Zeff,1978)。例如,美国政府为防止类似1929年经济危机的重演于1933年颁布了《证券法》,实证研究表明这一法规作用甚微,其原因就在于管制成本太高(汤云为、钱逢胜,1997)。因此实证会计理论认为,会计准则制定应尽量发挥市场机制而避免利用公共干预。尽管他们也承认会计信息市场的失灵,但是他们依然强调公共干预的成本会远远超过市场失灵所带来的成本。实证会计理论以代理理论为依据广泛运用于会计实务的解释。自从1933年伯利和米恩斯(Berle&Means)合著的《现代公司和私有产权》一书出版以来,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已成为现代股份公司的重要特征,而且公司所有者与公司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Principal-agent)。霍姆斯特朗认为,最有效的激励计划就是让代理人分担一部分行动后果(如利润分享、剩余利润等)(Holmstrom,1979)。运用到财务会计上就是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促使公司经营者提供他们与股东双方可共同观察到的,能传递不包含在回报衡量本身中的有关经营者努力程度的专有信息,并且也能限制经营者通过各种会计政策的选择来操纵上述信息的相关可靠性,从而使股东较容易观察和控制经营者的行为,进而减少两者之间的代理成本,并最终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可以说,实证会计理论在对会计信息披露实务的解释方面是卓有成效的。首先,实证会计理论揭示了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生产者的激励机制。规范会计理论(NormativeAccountingTheory)认为,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获取与理解信息的能力不同,公司经营者会基于自利和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总是倾向于少披露真实会计信息甚至披露虚假、扭曲的会计信息。相反,实证会计理论指出,在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假设下,经理人才市场(Fama,1980)和公司控制市场(Manne,1965)是公司经营者产生充分信息的非契约性动力,从而有利于股东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进而减少两者之间的代理成本。其次,实证会计理论对于会计准则制定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实证会计理论认为,不管资本市场有效性理论的含义如何,即使会计政策不直接影响公司的现金流量,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于财务会计报告的各种使用者也还是具有经济后果的(EconomicConsequences)(Zeff,1978)。也就是说,会计准则制定不仅要考虑“技术”(如使用何种会计方法能更有利于计量公司的收入与成本),而且也应注意到执行会计准则将会产生的各种经济后果(如财富的再分配、风险程度及其分布以及制定、执行条例和[[诉讼成本等)。正是如此,会计准则执行所产生的诸种经济后果使得会计准则制定更加复杂化,因为它要求在会计理论领域和政治领域两方面达到“微妙平衡”,从而使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必须允许不同的利益集团参与会计准则制定,并发出征求意见稿(Drafts),让所有的利益集团有机会对拟定的会计准则公开发表不同意见。当然这也使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和会计理论研究更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225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