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45

Rachelchel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舞弊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笨猪seven

已采纳

舞弊调查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舞弊发现 提纲 1.舞弊调查 2.舞弊环境 3.舞弊发现 4.舞弊防止 5.舞弊发现与数据分析 Can we do something?一、舞弊调查 1.什么是舞弊 韦伯大词典定义舞弊为故意的欺骗,或造成某个人或群体经济损失或权利损失。 2.舞弊原理 舞弊的五个组成部分: (1)预谋-犯罪意图; (2)执行-犯罪行动; (4)由于不知情或不小心的受害者的积极参与; (5)交易被隐藏以防止被发现。 3.合规检查、内审、风险管理与舞弊检查的关系 4.舞弊的特征 所有的犯罪计划都有四个共同点: (1)秘密的; (2)违反了舞弊者与受害机构的委托责任; (3)舞弊者直接或间接得到物质上的好处; (4)造成雇用机构在资产,收入或其他方面的损失。 5.舞弊类型 (1)不当占用资产; (2)腐败; (3)欺诈性的声明。 6.罪犯的特征 (1)职务犯罪的罪犯通常是通过非法利用机构的资源和资产来达到个人目的; (2)投资人应该对员工有合适的信任,但过多的授权和信任就为舞弊提供了产生的环境.; (3)任何有效的反舞弊方法都是监管过度和信任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7.罪犯串通的效果 (1)研究发现,三分之二的舞弊都是由单个的罪犯完成的,但若有多人参与,则造成的损失会大幅上升; (2)在多人参与的情况下,反舞弊的控制体系较容易被跨过。 舞弊环境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1.两件事情在舞弊发生时经常出现 1、舞弊动机 2、舞弊机会 2.舞弊三角 3.舞弊者特征 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人都有借口进行舞弊的原因: (1)酒 (2)赌博 (3)毒品 (4)性 (5)社保体系不到位(我国) 4.认清共谋从犯 (1)收受礼品 (2)完全负责 5.通用职务犯罪分析系统 不当占用资产: 通用职务犯罪分析系统舞弊发现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舞弊检查计划 “内部舞弊如何被发现” 总的来说,舞弊检查仅次于舞弊预防,任何企业都希望能够检查正在进行的舞弊以尽量减少企业损失 1.内部舞弊检查 (1)Sarbanes-Oxley法案中301条款增加了1934年公布的股票市场法案,要求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建立一定的步骤为”内部员工保密的匿名的提交他们对公司财务或者审计事务的担忧” (2)该数据完全支持举报,是发现舞弊的最有效的手段 (3)Sarbanes-Oxley法案中301条款增加了1934年公布的股票市场法案,要求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建立一定的步骤为”内部员工保密的匿名的提交他们对公司财务或者审计事务的担忧” (4)该数据完全支持举报,是发现舞弊的最有效的手段 2.内部舞弊检查方法3.职务舞弊初始发现 4.职务舞弊检查 (1)通常机构之外的第三者比较容易发现职务犯罪的特征。 (2)尽管SOX的301条款只要求审计委员会建立内部员工的保密报告通道.但研究表明任何有效的报告通道体系都应该能到达顾客,供应商以及任何第三方资源。 举报来源比例 5.职业道德 调查人员必须理解职业道德体系 职业道德是调查人员的一个关于原则价值和行为的公开规范 调查人员必须有平等的价值观,正直,宽容,尊重自己以及他人并有责任心 (1)职业道德应与企业规范一致 (2)职业道德规范三个组成部分 a.正义原则 b.尊重他人原则 c.责任心原则 6.调查人员必须将企业规范纳入行动 (1)调查人员的道德标准应与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一致 (2)指导员工确认和解决在企业雇佣中产生的问题(例如舞弊) (3)调查人员道德标准指导调查人员处理个人之间、群体与企业的关系 舞弊防止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1.如何防止舞弊: (1)启用无不良记录的人 (2)岗位分离 (3)公开、高效的举报系统 (4)定期审计 (5)严厉惩罚违犯者 2.用数据分析来查处舞弊的原因: (1)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 (2)计算机辅助工具的性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 (3)在计算机辅助工具发展中的问题 (4)完整分析和增值审计 (5)认识计算机辅助工具的机遇 (6)制定一个舞弊调查计划 (7)舞弊调查计划范例 3.解决数据问题 (1)计算机辅助工具的目录 (2)设定审计目标 (3)决定所需信息 (4)获取数据 (5)数据路径 (6)数据文件属性及结构 (7)获取数据完整性 (8)应用系统概况 (9)数据概况 数据分析与舞弊检查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数据分析与舞弊检查 1.交易快照 2.特定交易提取 3.完整的故事特征(时间、地点、人物及情节) 4.多角度观察 5.Ben ford定律 6.连续监控 1.Benford定律及舞弊调查 (1)预测在一系列数字中特定数字的出现机率 (2)较小数字在第一位的数字出现机率大于较大数字在第一位出现的机率 F(DD)=log(1+1/DD) Benford 定律图示 2.交易快照 3.特定交易提取 4.完整的故事情节(时间、地点、人物及情节)案例分析 •一路飙升的差旅成本 •失踪的库存 •转走的现金 •发票上的错误 •铲除舞弊 •电话账单的难题 •长途优惠系统 •特惠房价 •丢失的库存 •重复序列号 •重复付款 •重复支票号 •重复购买的设备 •虚假账户 •供应商地址变更 •信用卡处理费用 •迟到的付款 •不尽不实 •不用的账户 •追逐利益的家伙 •最后的出价胜出 •货源单一的合同 •计算机日志 •多用户权限 •不应该的索赔 •照旧领工资 •过期应收账户 •未返还的早期付款折扣 •过早付款 •未取消的过期保单 •洗钱阴谋 •在匿名账户上做手脚 •失窃的付款 •被窃的银行存款 •虚假供应商 •已经发货 •缺斤少两的发货 •往错误地址发货 •停车场 •膨胀价格 •劣质货物 •失窃的信用卡 •狡猾的供热公司经理 •没有空缺 •重新计算搬家成本 •佣金的漏洞 •工资涨幅异常 •增长的加班时间 •把差旅报销进行到底 •医疗账单 •合同回扣 •匿名不等于遗忘 •标记权限 •离职员工照旧领工资 •编制重复工资账号 •消费卡 •信用卡 •应收账户 •管理要求准确高效 •样本库存 •文件夹复核 •免负债 •保单—美丽的谎言 •由数字买单

会计舞弊案

197 评论(15)

人到中年156

1、会计舞弊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试答:会计舞弊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 诈行为。它与会计错误有相近或相同的形式,但本质却完全不一样。舞弊是不可告人的,不敢公之于众,往往伴有一定形式的伪装和掩饰,通过虚构事实或隐蔽真相等手法将水搅浑,让人难以发现。2、会计舞弊常见的方式有哪些?具体是在哪些科目上面进行舞弊?试答:目前会计舞弊的常见手段应是▲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 ▲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利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进行舞弊,以达到满足私欲的目的。如出纳人员利用企业空白支票、财务专用章、法人印鉴未予分离保管的弊端,私自开具支票,挪用公款;经费报销核算人员利用企业报销审批制度不严密,而将自己的个人消费票据随同有关业务支出一起报销人账,即平常所指的虚报冒领、私物公报。▲拉拢与自己职责不相容的人员串通舞弊。如存货核算人员拉拢仓库保管人员侵吞存货;费用核算人员串通出纳人员虚列费用侵吞公款等;收入核算人员串通出纳将收入不入账,支出人员串通出纳将支出多入账予以私分等. ▲隐匿或套改凭证。如发票造假、伪造单据,“阴阳发票”,“大头小尾发票,虚开和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虚构业务。如上市公司为骗取上市资格虚构收入、少计费用;为套取现金而虚构预借差旅费;出纳为侵吞现金而虚构支出。▲利用一些跨期摊提类会计科目进行舞弊。如为了调节利润,而多摊、少摊或多提、少提“长期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账户;为隐瞒销售收入而将“预收账款”长期挂账不予转销;为套取现金而利用应收应付等往来科目来回倒账。▲恶意使用会计制度准则中不完善的、有漏洞的地方,以达到其不良目的。▲利用计算机舞弊。盗用企业计算机密码进行隐蔽的程序修改或暗藏程序,扰乱计算机程序,使其达到不法目的。▲会计错误也会演变为会计舞弊。例如经营核算人员对费用报销业务多记借贷双方会计科目金额的差错,就容易使出纳入员侵吞公款而得逞。3、会计舞弊产生怎么样的影响?试答:舞弊行为发生后,会造成会计信息与其反映的经济活动的事实不相符,必然使内部经营管理以及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造成巨大危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4、对于会计舞弊,我们应当采取怎么样的防范措施? 试答:我们应防微杜渐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及时发现错弊。最好的防范措施就是要进行查账。查账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制度、办法,揭露经济违法违规现象,打击经济犯罪,实施经济监督,以维护正当的经济关系和有序的经济运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现代查账,已成为通过经济监督,对国民经济进行微观管理、宏观调控,打击经济犯罪的重要手段。以上回答不知能否符合你的要求,请斧正。

318 评论(14)

秋风扫落叶

1.会计舞弊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 诈行为。它与会计错误有相近或相同的形式,但本质却完全不一样。舞弊是不可告人的,不敢公之于众,往往伴有一定形式的伪装和掩饰,通过虚构事实或隐蔽真相等手法将水搅浑,让人难以发现。2.目前会计舞弊的常见手段应是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 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利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进行舞弊,以达到满足私欲的目的。如出纳人员利用企业空白支票、财务专用章、法人印鉴未予分离保管的弊端,私自开具支票,挪用公款;经费报销核算人员利用企业报销审批制度不严密,而将自己的个人消费票据随同有关业务支出一起报销人账,即平常所指的虚报冒领、私物公报。拉拢与自己职责不相容的人员串通舞弊。如存货核算人员拉拢仓库保管人员侵吞存货;费用核算人员串通出纳人员虚列费用侵吞公款等;收入核算人员串通出纳将收入不入账,支出人员串通出纳将支出多入账予以私分等. 隐匿或套改凭证。如发票造假、伪造单据,“阴阳发票”,“大头小尾发票,虚开和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虚构业务。如上市公司为骗取上市资格虚构收入、少计费用;为套取现金而虚构预借差旅费;出纳为侵吞现金而虚构支出。利用一些跨期摊提类会计科目进行舞弊。如为了调节利润,而多摊、少摊或多提、少提“长期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账户;为隐瞒销售收入而将“预收账款”长期挂账不予转销;为套取现金而利用应收应付等往来科目来回倒账。恶意使用会计制度准则中不完善的、有漏洞的地方,以达到其不良目的。利用计算机舞弊。盗用企业计算机密码进行隐蔽的程序修改或暗藏程序,扰乱计算机程序,使其达到不法目的。会计错误也会演变为会计舞弊。例如经营核算人员对费用报销业务多记借贷双方会计科目金额的差错,就容易使出纳入员侵吞公款而得逞。3.舞弊行为发生后,会造成会计信息与其反映的经济活动的事实不相符,必然使内部经营管理以及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造成巨大危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4.我们应防微杜渐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及时发现错弊。最好的防范措施就是要进行查账。查账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制度、办法,揭露经济违法违规现象,打击经济犯罪,实施经济监督,以维护正当的经济关系和有序的经济运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现代查账,已成为通过经济监督,对国民经济进行微观管理、宏观调控,打击经济犯罪的重要手段。

334 评论(11)

Joanrry琼

历史上的清朝总是饱受非议的一个王朝,主要是统治者延续了明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且后期的统治者非常无能偏听偏信,这更是导致了一个好好的王朝就此衰落。由于国家的封闭,他们无法得知外面的情形,也不知道西方国家的科技已经飞速发展,更不知道自己已经处于非常严重的落后地步。

但有一点,中国一直领先世界几百年,那就是隋唐时期发明的科举制。并且,中国科考制度对欧美国家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历史学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倪方六表示:“早在100年前,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即点破了——现在各国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的。”孙中山说的这话是有根据的,并非臆断。

有科举,就有作弊,科举作弊在古代常见的手法有三种即贿买考官、夹带经文、请人代考等。对作弊者的惩处历代都很严厉,清代尤为严酷,惩处的办法主要有:枷号、斥革、刑责等。

第一个:辛卯科场案。

康熙年间,科场舞弊案出现在江南乡试。这次的舞弊案是从乡试放榜开始爆发出来的,在这次中举的名单中,除了苏州的十三个人以外,其余的都是扬州盐商的公子哥。而这些公子哥齐齐高中的可能性实在是太低,所以,大家都在议论这次考试结果的真实性。

但是,没有证据,大家只能服从这个结果,因为,面对“有钱人”所有的猜疑都是没有用的。这时,有两个“勇士”公然怀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他们传出了一句话,叫“左丘明两眼无珠,赵子龙浑身是胆”,这明显是在讽刺这一次的主考官左必蕃有眼无珠。

社会人士都在传颂这句话,导致大家议论纷纷。本来,社会舆论如果跟官方的说法不一致,我们就会认为那是谣言、是不可信的。偏偏这一次他们遇到了猪队友,结果,把这件事给抖搂了出来。这次有两个官员推荐的考生吴泌和橙光奎,居然是大字不识的文盲,那么,文盲怎么能够成为考生呢?

这其中,必然有文章。

虽然,官方说社会舆论是谣言,可是,这两人的行为恰恰证实了舆论是正确的。此事闹成这样,也该收场了,毕竟,现今的情况已经很明显了,官府再强行压制就会失去民心。这次是康熙帝出来收场,他是一位明君,知道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康熙帝下令彻查,把结果公诸于众。

调查的结果确认如舆论所说,主考官和副主考官都有收受贿赂的情况,于是,开始判决。主考官被流放,副主考官被处决,而作弊的考生也被处决了。康熙帝也算是处置得当,还了百姓一个清白的考场,让考生们可以安心备考了。

第二个:俞鸿图舞弊案。

雍正年间,河南学政俞鸿图主持河南的教育和应试的工作。也许是因为权力变大了,俞鸿图变得胆大起来,在科举考试中竟接受了他人的贿赂,然后,暗中帮助考生通过考试。

原来,俞鸿图不仅是进士出身,还是康熙五十一年的进士。后来,他的升职十分顺利,没几年,就成了三品官员。权力让他腐败,也是最强的毒药。本来,河南离北京还是有一些距离的,他只要小心做事,自然可以逃过朝廷的制裁。

但是,他偏偏被人弹劾了。

这个人是河东总督,名叫王士俊,他还是河南的巡抚,身上集中了军、政大权,能力特别强。然而,就是他弹劾了俞鸿图,王士俊才不管这个俞鸿图是他的河南同僚,执意要揭发他的腐败行为。而雍正皇帝也非常痛恨腐败的官员,于是,便要求彻查此事。

这个案子的调查过程十分有条理,负责调查的官员先约谈俞鸿图,询问他是否有过收受贿赂的行为,俞鸿图当然否认了;那好,官员接着约谈俞鸿图的家人,询问他们是否有接受贿赂的行为,这次俞鸿图的小老婆如实招供了;最后,他们又反过来约谈俞鸿图,这次他不得不认罪了。

正史对此事的记载只有一句话,那就是:俞鸿图因科举舞弊案坐实而被处决。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细节,也没有任何过程。而林涛在《正说清朝三百年》的书籍中,就详细地记录了这个过程,内容十分丰富。书籍主要提到的是俞鸿图的死非常残忍,不是普通的斩首,而是腰斩!

腰斩是古时酷刑,将犯人从腰部斩为两截。

话说,殷商时代的死刑,保留了不少原始部落享受人肉大餐的习俗,烧、烤、蒸、煮,无不围着口腹之欲打转。如“醢”是把人剁成肉酱,“脯”是把人做成肉干,“炮”是把人绑在大火炉的金属外壳上烤成熟肉,而“镬烹”则干脆把人扔到饭锅里煮成肉羹。到了周代,“砍斫”逐渐取代“烹饪”,成为死刑的主流。

周代的死刑有车裂、斩和杀三种。其中,的“斩”就是腰斩,而“杀”才是后世所谓的斩首。《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季龙志在穷兵,以其国内少马,乃禁蓄私马,匿者腰斩。”

并且,根据以往的惯例,如果犯人给侩子手塞钱,他们会处理得快一些,让犯人少受些痛苦;而如果不塞钱给那些行刑的侩子手,他们会处理得很慢,这样的话犯人的痛苦就会倍增。这个俞鸿图并不知道自己要被处以腰斩,所以,事先没有给侩子手塞钱,等到行刑的时候,俞鸿图就遭罪了。

他死的非常痛苦,比如说,他还能在刑场上用自己的血连写七个“惨”字,还是繁体字!这说明:他的死亡过程是缓慢的,也是非常痛苦的,才会写下惨字。俞鸿图过世后,他的亲家邹士恒接替了他的位子。而邹士恒则向雍正皇帝禀报了俞鸿图腰斩的过程。

之后,雍正皇帝也觉得残忍,于是,便废掉了这种刑法。

第三个:戊午科场案。

咸丰年间,考生罗鸿祀通过金钱打通了关系,让阅卷老师给个方便,只是他的做法不妥。他买通了两个考官,分别是柏葰和靳祥。罗鸿祀天真的以为这次可以万无一失,可是,偏偏是因为这个导致他不能高中,于是,他还把事情给抖搂了出来。

两个考官在阅卷时,他们的态度不能统一,柏葰觉得罗鸿祀的卷子可以进去副榜,可是,偏偏靳祥觉得不妥,应该将他的考卷放入正榜。本来这种不光彩的事情,他们暗地里操作就可以了,这个靳祥非要把事情暴露出来!

按照清朝的制度,将考卷放入副榜是安全的,因为不会有人去复审;而放入正榜中,就需要人去复审,确认考卷是否真材实料。偏偏这个考生是一个不学无术之人,他的考卷是不可能获得提名的,如果,再将其放入正榜之中,那么,不就暴露了吗?

这名考生是通过打点关系才获得提名的,复审人员只要一看卷子就能知道。当复审人员抽到这张卷子查看时,发现这篇文章总共只有八百字,甚至,有三百字还是错别字。这么明显的错误,前面的考官不可能看不出来的,除非他们是故意为之!

复审官一看考官的名字,知道他是柏葰,官至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这样的人确实惹不起。但是,让这样的文章过审,明显也对不起自己的工作。这样一篇明显错误的文章,如果,真的过审了,那么,自己多年的读书生涯真的是白费了,从小培养的品行也被扭曲了。

复审官不愿置之不理,于是,他将此事禀告了御史孟传金。孟传金也是一个实诚人,没有多想就将事情禀告了皇帝。当时的皇帝咸丰,虽然,有些昏庸,但是,绝对不是文盲,也非常重视教育。现在,居然有不学无术之人企图获得朝廷的官位,这怎么能够允许!

咸丰皇帝特地看了那份考卷,大吃一惊,这样的卷子居然能够获得功名!但是,这是通过两朝元老审核过的卷子,皇帝也不敢轻易下结论,于是,采用了重新考试的方法,让这个罗鸿祀再考一次,看看结果再做决定。果然,罗鸿祀大字不识几个,卷子写得乱七八糟。

于是,这就坐实了罗鸿祀贿赂考官的行为,案子也就有了结论。

在现在看来,这种通过贿赂而获得考试通过的行为,处罚无非是适当罚点钱,或者呆在牢狱中几个月就可以结案了。但是,当时此案的处罚非常严重,那些贿赂的考生和接受贿赂的考官都被处决了,包括那个两朝元老柏葰。这样的处罚似乎有些过头了,毕竟,历史上从没有这么重的处罚方式。

也因此,这次科场舞弊案与顺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场案和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场案并列清朝三大科场舞弊案。

有清一朝,一品大员极少被处斩,柏葰是少数特例。行刑那天,肃顺监斩,先假情假意和柏葰寒暄一番,然后宣读圣旨论斩,神采飞扬,柏葰四人终被处斩... ...

后来,有人为柏葰平反,认为朝廷对科举舞弊的处罚太重。但是,当时的统治者慈禧太后并不这样认为,她觉得舞弊违反了诚信,也挑战了朝廷的底线,朝廷决不允许不学无术之人随意混入。所以,从那以后,直到科举被废,清朝再也没有出现过严重的舞弊案件,毕竟,大家都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352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