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喝喝小蚊子
确实,严格意义上的双倍余额递减法,应当在按照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折旧额小于按照平均年限法计算的折旧额时,改为采用平均年限法计算折旧额。举一例说明。某固定资产初始成本210万元,预计可使用年限10年,预计净残值10万元,企业选择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则,根据严格意义上的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折旧额依次如下(计算公式略):第1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210.00万元;年折旧额:42.00万元;(平均年限法下的年折旧额:20.00万元,小于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折旧额,因此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第2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168.00万元;年折旧额:33.60万元;(平均年限法下的年折旧额:17.56万元,小于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折旧额,因此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第3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134.40万元;年折旧额:26.88万元;(平均年限法下的年折旧额:15.55万元,小于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折旧额,因此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第4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107.52万元;年折旧额:21.50万元;(平均年限法下的年折旧额:13.92万元,小于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折旧额,因此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第5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86.02万元;年折旧额:17.20万元;(平均年限法下的年折旧额:12.67万元,小于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折旧额,因此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第6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68.82万元;年折旧额:13.76万元;(平均年限法下的年折旧额:11.76万元,小于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折旧额,因此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第7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55.06万元;年折旧额:11.27万元;(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年折旧额:11.01万元,小于平均年限法计算的折旧额,因此改按平均年限法法计算折旧)第8年:年折旧额:11.27万元第9年:年折旧额:11.27万元第10年:年折旧额:11.25万元(较上年年折旧额少0.02万元,为尾数调整)十年累计提取折旧额 = 42.00 + 33.60 + 26.88 + 21.50 + 17.20 + 13.76 + 11.27 + 11.27 + 11.27 + 11.27 = 200万元由此可见,上述改用平均年限法以前的每年,都需要计算双倍余额递减法下的年折旧额,又要计算改为平均年限法下的年折旧额,并将其进行比较,以确定当年应当提取的年折旧额。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计算较为复杂。为简化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运用,在我国,对双倍余额递减法采用的是变通的一种方法,即无需每年比较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平均年限法下的年折旧额以确定应当提取的折旧额,而一律在预计可使用年限的最末两年改为采用平均年限法。由此,上述例子在我国则应当如下运用:第1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210.00万元;年折旧额:42.00万元; 第2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168.00万元;年折旧额:33.60万元; 第3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134.40万元;年折旧额:26.88万元; 第4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107.52万元;年折旧额:21.50万元; 第5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86.02万元;年折旧额:17.20万元; 第6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68.82万元;年折旧额:13.76万元; 第7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55.06万元;年折旧额:11.01万元; 第8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44.05万元;年折旧额:8.81万元;第9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35.24万元;年折旧额:12.62万元第10年:年折旧额:12.62万元十年累计提取折旧额 = 42.00 + 33.60 + 26.88 + 21.50 + 17.20 + 13.76 + 11.01 + 8.81 + 12.62 + 12.62 = 200万元由此可见,按照我国所惯用的双倍余额递减法,上述例题中在第9年将出现年折旧额大于上年年折旧额的现象,违背了加速折旧法年折旧额逐年下降或者持平的特征。而只有按照严格意义上的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才能避免一种现象的出现,使得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前期的年折旧额大于平均年限法下的年折旧额,满足“加速折旧”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使得固定资产提取的年折旧额逐年下降或持平。但不管怎样,我国所使用的双倍余额递减法,由于其计算的相对简便,而成为法定计算方法。
金舟创元
1.年限平均法(直线法)年限平均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可折旧价值平均分摊于其可折旧年限内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原值—(预计残值收入—预计清理费用)]÷预计使用年限=(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2.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根据固定资产在使用期间完成的总的工作量平均计算折旧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总工作量月折旧额=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当月实际完成工作量 3.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加速折旧法的一种,是按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乘以固定资产在每个会计期间的期初账面净值计算折旧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年折旧率(双倍直线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年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双倍直线折旧率应注意的是,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到期前两年应转换成直线法。 4.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是以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为基数,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为折旧率,计算各年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折旧方法。计算公式为: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的逐年数字总和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残殃之暮
1.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1)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2)移动加权平均法
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的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2.材料成本差异
(1)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计划成本
(2)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3)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4)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3.商品流通企业发出商品的核算
(1)毛利率法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2)售价金额核算法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4.固定资产折旧历年试题
(1)年限平均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1-预计净残值/原价)÷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年折旧率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2)工作量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不考虑残值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
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折旧率
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累计折旧
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的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值平均摊销(考虑预计净残值)。
(4)年数总和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折旧率
5.可供分配的利润=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减年初未弥补亏损)+其他转入
6.某一时段履约义务收入和成本的计算
(1)本期确认的收入=交易价格总额×截至本期履约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收入
(2)本期确认的成本=预计总成本×截至本期履约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成本
7.利润的构成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研发费用-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净敞口套期收益(-净敞口套期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其他收益+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损失)
(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8.所得税费用的计算
(1)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2)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3)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
9.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月末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2)约当产量比例法: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
单位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完工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产量×单位成本
在产品成本=在产品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或(总成本-完工产品成本)
(3)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总成本/产成品产量
(4)定额比例法:
分配率=(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完工产品定额+月末在产品定额)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成本=分配率×完工产品定额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成本=分配率×月末在产品定额
10.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
分配率=待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各部门应分配的费用=分配率×该部门耗用的劳务量
(2)交互分配法:
对内分配率=辅助生产费用总额÷劳务总量
对外分配率=(交互分配前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成本费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