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22

識食過人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学厦门大学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拿一杯铁

已采纳

厦门大学不仅以秀美的风光而著称,更是以历史厚重,学术专精而闻名遐迩。厦门大学的王牌专业有金融学专业、财政学专业、会计学专业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等。

金融学专业:厦门大学金融学专业在国内绝对是一流,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在金融学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厦门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大学成为第一批入选的高校,就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厦门大学的金融学实力有多强。

财政学专业:厦门大学的财政学专业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是国内一流的,财政系设有财政学、公共经济学、资产评估、劳动经济学、网络经济学和法律经济学六个博士点和六个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健全,老一辈的学术带头人邓子基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财政经济学家也在其中,在财政金融界有广泛的影响力。

会计学专业:厦门大学的会计学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是国内水平最高的会计学专业之一,它的研究生更强,就业一点也不比上海财经大学差,再加上厦门大学985、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的招牌,比上海财经大学一点都不弱。

作为该校的热门专业,会计专业师资力量不错,教学水平也挺高的,各项配套设施齐全。厦门大学会计系一次就业率是很高的。本科会计专业初次就业率100%。

工商管理专业: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学科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首批五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每年的录取分数都很高,不怕就业,就怕你进不去。厦门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全国开设本专业的406所大学中排第8名。

会计学厦门大学

113 评论(8)

Candy526368302

适合女生学习,如果是女生的话,我会选择去学会计或者是金融方向,又或者是选择教育学方面的专业,因为这几个方向的专业是适合女生,而且对于女生来讲也是比较容易的。而且在职场当中也会比较轻松。

厦门大学的会计学专业是属于比较知名的,而且在过去这个专业在全国是受到很多人欢迎的。因此选择厦门大学的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也是比较多的,同时现在的专业当中会计学也是属于比较受欢迎的,因为在企业当中只要是有和钱打交道的,都会设立会计岗位,因此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是很容易找到工作的。而在我看来会计学是更适合女生去学习的,因为女生在性格方面是比较的细心和有耐心的,而会计学专业就是一个需要考验到学生的这两个性格的,特别是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对于小数点的位置以及数字是需要花很多的耐心。

作为女生的话,我可能也会选择厦门大学的会计系,但同时我也可能会考虑金融方面,如果这两个方向不能够选择的话,我会选择教育学方向,因为现在的女生在职场当中选择这几个方向的人数是比较多的,而且相对来讲是比较轻松。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大多数的女生来讲是比较相符合的。特别是教育学专业更是受到女生的欢迎,因为现在的女生选择去当老师的会很多,因为教育学生本身就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情,而女生在性格这方面是比较温柔的。

作为女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就好,因为在我看来专业的选择远比学校的选择更重要。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或者是就业前景不光明的,专业对毕业之后的职业发展是很有影响的。

124 评论(13)

blueberry317

很好,厦大会计系以培养出中国金融界神奇的“厦大系”而闻名,是教育部首批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其专业水平和学术研究成果在全国都排名第一。

2015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的第16届主板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名单中,15位专职委员里有6位是厦大校友。其中这又有4位是厦大会计系毕业的。

一般认为厦大会计就是脱胎于商科。不过,高龄并不是厦大会计最牛的地方,会计之所以是厦大的骄傲,是因为它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定力。新中国成立后,在非市场经济下,准确记录研究资金运动状况的会计学被打入冷宫,即使到了1977年,会计还被分为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凡是资本主义国家已经采用的,即便是合理、有效的,也一概否定。

但早在1977年之前,厦大会计系就开始在当时的财务会计专业中讲授借贷记账法,1978年,厦大教授葛家澍发表必须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的言论,被认为是打响会计界拨乱反正的第一炮。

235 评论(11)

松涛学大教育

厦门大学的会计学专业还是不错的,现在厦门大学的会计学专业属于国家级特色专业,值得学习。

厦门大学的国家级特色专业有:会计学、金融学、行政管理、经济学、财政学、物理学、英语、法学、历史学、海洋科学、化学、生物科学、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广告学

厦门大学学校建设:

截至2020年12月,厦门大学共有专任教师277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4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3.6%(下同),拥有博士学位的2363人、占85.1%。

学校共有两院院士21人(含双聘院士9人),文科资深教授1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0人次,“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5人、青年学者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5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7人、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4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6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3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8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

285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