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4

原来我在这里8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旺泰纺织

已采纳

一、决策有用观

1、决策有用观的主要内容:

(1)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的着眼点在于会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

(2)只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无论信息的主观程度如何,信息量是多多益善;

(3)在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的选择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并存择优,还倡导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4)不过分强调会计信息的精确性。

2、决策有用观的优点:

(1)坚持决策有用观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2)在会计计量模式上采用多种计价方式并存,反映了配比原则。

(3)坚持决策有用观有利于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促进社会资本的流动性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3、决策有用观的缺点:

(1)对“有用”的评价太主观,可操作性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多元的,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有用性的要求必然不同,即使是同一信息使用者,在不同的时期对会计信息也有不同要求。此外,从决策有用观的主要内容上来看,是各种观点的糅合,比较含糊而不明确,因此可操作性低。

(2)“决策有用”与审计目标的不协调。从审计产生的背景看,审计的产生在于受托责任,而不是决策有用,如果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审计就可能达不到目的。

二、受托责任观

1、受托责任观的主要内容:

(1)会计目标在于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强调对委托方的忠实性;

(2)受托责任实际上是一种产权责任,产权必须如实反映、不偏不倚并可以验证,以维护产权主体的权益,因此更加强调可靠性;

(3)在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的选择上,主张采用历史成本;

(4)为了客观、有效地反映受托责任,会计信息应尽可能精确。

2、受托责任观的优点:

企业采用受托责任观,有助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3、受托责任观的缺点:

(1)受托责任学派强调真实地反映过去,主要关注企业的历史信息,而对于未来事项很难得以反映,例如,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和报酬。

(2)在会计处理上,用现时收入与历史成本计量的费用进行配比,难以体现真实性的原则。

(3)在会计信息方面,受托责任学派很少会顾及到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忽略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难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4)适用环境方面,受托责任观产生的经济背景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并且投资人与经营者之间有明确的委托与受托关系。而在现代社会中,两权不分离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普遍存在。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委托方并不总是明确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决策有用观 百度百科:受托责任观

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

116 评论(8)

小壮壮长大

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在本质上是包含了受托责任观的,而这不论从涉及的相关当事人和从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上来看,在本质上都是决策有用观。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291 评论(8)

落跑蚂蚁

决策有用观,就是指会计是为企业各利害关系人进行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观点。1953年斯多波斯(G.J.Staubus)率先提出了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决策有用性的观点。其主要观点是:根据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报告》,会计的目标是为了“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以及确定目的和目标”而提供有关的信息。

受托责任是一种普遍的经济关系,也是一种普遍的、动态的社会关系。一个是委托人(principal或theaccountee);另一个是受托人(the accountor)或代理人(agent)。委托人将资财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受托人接受托付后即应承担所托付的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受托责任。

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局限性:

1、受托责任观的局限性。受托责任学派强调真实地反映过去,主要关注企业的历史信息,而对于未来事项很难得以反映。在会计处理上,用现时收入与历史成本计量的费用进行配比,难以体现真实性的原则。

在会计信息方面,受托责任学派很少会顾及到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忽略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难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受托责任观产生的经济背景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并且投资人与经营者之间有明确的委托与受托关系。

而在现代社会中,两权不分离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普遍存在。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委托方并不总是明确的,这时受托责任观就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2、决策有用观的局限性。决策有用观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较受托责任观在现代经济环境下有一定的优势所在,但其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局限。对有用的评价太主观,可操作性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多元的,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有用性的要求必然不同,即使是同一信息使用者,在不同的时期对会计信息也有不同要求。

此外,从决策有用观的主要内容上来看,是各种观点的糅合,比较含糊而不明确,因此可操作性低。决策有用与审计目标的不协调。从审计产生的背景看,审计的产生在于受托责任,而不是决策有用,如果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审计就可能达不到目的。

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比较:

1、会计的着眼点。受托责任学派则认为,由于会计准则反映了委托者的愿望和要求,且受托经管责任全面揭示了依赖于会计系统整体的有效性。

因此,只要编制会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整体有用,即使不阅读报表,受托经管责任的反映也自然是清楚和可靠的。决策有用学派则认为,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物质载体。因此,会计的着眼点在于会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

2、信息的用途。受托责任学派认为,应向现有资产的提供者报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借以认定和解除受托经济责任;不考虑委托者如何理解、利用这些信息去制定什么决策。而决策有用学派则认为,应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在选择所提供的信息时,必须考虑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3、信息的质量特征。受托责任学派认为,受托经管责任实际上是一种产权责任,作为产权责任必须如实地加以反映,不偏不倚,并可以验证,以维护产权主体的权益。决策有用学派认为,相关性是与决策相关的特性,它与决策有用更为密切,提高相关性意味着增强了决策的把握性。因此,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中,更加强调相关性。

4、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的选择。受托责任学派认为,历史成本是以资产取得时的交易价格并经双方认可为基础,能够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

决策有用学派认为,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在时间的分布上既表现为过去的信息,又表现为现在的信息,还表现为未来的信息。因此,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

受托经管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相容性:

在众多观点和看法中,我国会计研究者往往重视两个流派的对立性,而忽略了它们的相容性。事物之间是彼此联系和发展的,既有不一致的地方,又有相似的地方。要更好地认识事物并用以解决实践问题,就必须全面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1、二者相容性在我国会计规范体系中的体现。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要求。

企业应当保证所提供的中期财务报告包括了与理解企业中期期末财务状况和中期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相关的信息。它们实际上都模糊地反映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2、二者相容性在实际决策中的体现。决策有用观蕴涵着投资者在实际决策中要密切注意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化,并以此作为投资指标。但是事实上,投资者不仅重视未来现金流量,而且也重视企业的当期效绩。投资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客观性,促使其要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相结合。

3、二者相容性在股票价格上的体现。决策有用观认为,未来现金流量决定股票市场上的股价。而事实上,股价却是反馈性与预测性的统一。所谓反馈性是指股价能够反映企业过去经营的情况,预测性是指股价能够反映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

在这个统一体中,企业当期的经营情况与未来的现金流量共同决定了股价,当企业当期经营情况比以往要差时,股价下降;当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很大可能上升时,股价就会部分抵消下降趋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决策有用观、百度百科-受托责任观

160 评论(9)

ace922apple

决策有用观,就是指会计是为企业各利害关系人进行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观点。1953年斯多波斯(G.J.Staubus)率先提出了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决策有用性的观点。其主要观点是:根据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报告》,会计的目标是为了“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以及确定目的和目标”而提供有关的信息。

327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