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泥娃娃
古代官方会计称呼叫做账房先生。
历史起源
大禹为公益事业构建了最早的国家税赋制度,有了税赋制度自然就有了会计审计工作,在绍兴的会稽山大禹集合全国的诸侯,召开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会计审计工作大会,创立了会计审计制度。商朝的甲骨文中也有关于会计事项记载的文字。
到了西周时代设有专门核算官方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并对财物收支采取了“月计岁会”(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的方法。
在西汉还出现了名为“计簿”或“簿书”的账册,用以登记会计事项。以后各朝代都设有官吏管理钱粮、赋税和财物的收支。
宋代官厅中,办理钱粮报销或移交,要编造“四柱清册”。
明末清初,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帐”,之后,又产生了“四脚账”(也称“天地合账”)。
扩展资料
会计专用术语逐渐形成
春秋以至秦汉时期,会计原则—“会计当而已矣”;会计相关法典—《法经》 ;会计凭证—券契(当时的原始凭证);记账方法—以“入 - 出 = 余”作为结算基本公式的“三柱结算法”;会计报告——“上计簿”等会计专业术语先后出现。
结算方法
1、“四柱结算法”
唐代中后期,创立了“四柱结算法”。即,是旧管(上期结余)+ 新收(本期收入)= 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本期在宋代建立了我国会计史上第一个独立的政府会计组织——“三司会计司”,总核天下财赋收入,结存)。通过这种结算法总结一定时期内财物收付的记录。
2、“龙门账法”
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记账法—“龙门账法”。这是一种适合于民间商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其要点是将全部账目划分为进(全部收入)、缴(全部支出)、存(资产包括债权)、该(负债包括业主投资)四大类,该十进=存十缴,或进一缴=存一该。也就是说,结帐时“进”大于“缴”或“存”于“该”即为赢利。
3、“彩项结册”和“存除结册”
“彩项结册” 类似现在的损益表;“存除结册”类似今天的资产负债表,“彩项结册”表的格式是上方( 来方) 分项列示本期发生的全部收入,下方( 去方) 分项列示本期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及利润( 红利) 。红利 = 上方(来方)合计 - 下方(去方)合计。
“存除结册”表的格式,上方称为天方,下方称为地方。上方(天方)分项列示资本、负债和红利( 从“彩项结册”转来的本起红利) 。下方(地方)所列示的是各项资产、债权及亏损(从“彩项结册”转来的亏损)。此表如果上方(天方)合计数与下方( 地方)合计数相等,称为“天地符合”,也称“天地合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
萌萌cxm1004
帐房先生。
帐房先生是古代的一种称呼,实际上就是现代的会计。
古代所称的帐房先生,实际上就是现代的会计。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逐步演变为专业服务性行业,称谓会计公司、财务公司、代理记帐公司等。不管何种称谓,他的职能就是建帐、记帐,管理所辖财务。
扩展资料:
明末清初之际,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记账法——“龙门账法”。此帐法是山西人傅山根据唐宋以来“四柱结算法”原理设计出的一种适合于民间商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其要点是将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
“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资产并包括债权,“该”指负债并包括业主投资,四者的关系是:该十进=存十缴,或进一缴=存一该。也就是说,结帐时“进”大于缴或存大于“该”即为赢利。傅山将这种双轨计算盈亏,并检查账目平衡关系的会计方法,形象地称为“合龙门”,“龙门账”因此而得名。
“龙门账”的诞生标志着中式簿记由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的转变。到了清代,会计制度又有新的突破,即在“龙门帐”的基础上设计发明了“四脚账法”。四脚账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复式记账方法,其特点是:注重经济业务的收方(即来方)和付方(即去方)的账务处理。
不论现金收付事项或非现金收付事项(转账事项)都在账簿上记录两笔,即记入“来账”,又记入“去账”,而且来账和去账所记金额必须相等,否则说明账务处理有误。这种账法的基本原理已与西式复式记账法相同。清末,随着西式会计的引入,中式会计趋于衰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帐房先生
后颈伤痕
帐房先生。帐房先生是古代的一种称呼,实际上就是现代的会计。古代所称的帐房先生,实际上就是现代的会计。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逐步演变为专业服务性行业,称谓会计公司、财务公司、代理记帐公司等。不管何种称谓,他的职能就是建帐、记帐,管理所辖财务。
spicyqiezi
古代官方会计为“司会”据《周礼》记载,西周国家设立“司会”一职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月计岁会”,又设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四职分理会计业务,其中司书掌管会计账簿,职内掌管财务收入账户,职岁掌管财务支出类账户,职币掌管财务结余,并建立了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等。民间叫做帐房
雾夜狂奔
西周王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已经出现了“会计”一词。“会计”一词人人皆知,它是监督和管理财务工作的代称,而今,也用“会计”称谓做此类工作的人。 “会计”的历史颇久,古已有之。据记载,我国从周代就有了专设的会计官职,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进行月计、岁会。亦即,每月零星盘算为“计”,一年总盘算为“会”,两者合在一起即成“会计”。 再追溯根源考查一下,相传“会计”一词是大禹留下来的。今日浙江省的绍兴、嵊县、诸暨、东阳等地之间有座山,古代曾叫做“苗山”。大禹晚年时,苗山改名“会稽山”了,至今仍沿用此名。“会稽”即“会计稽核”之意,故此词是大禹发明,并且流传下来的。古书中多处使用“会计”一词:《孟子》有“会计当而已矣”记载;《战国策》有冯谖为“孟尝君市议”故事,孟尝君想派员去薛邑替他取债款,他问他的门下,“谁习计会?”古代的“计会”就是如今的“会计”,冯谖立即站出来,自荐为孟尝君做会计。汉代把周朝的会计官职又作发展,设立了管理这些会计事务的官职了,也许这就是最早的“会计师事务所”或财政司呢!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