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小小小疯纸
我与食俱进
回答 关于李白的名字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第二种说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从以上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到蜀中给自己恢复了李姓后,为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唐朝长安元年,李白出生于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他很早就相信喜欢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这是我所了解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更多1条
吃货跟谁吃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连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水附近) 先世于隋末流徒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由)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误。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琳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间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轶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与杜莆齐名,也称“李杜”。
一个胖子0528
李白是个诗人啊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连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水附近) 先世于隋末流徒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由)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误。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琳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间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轶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与杜莆齐名,也称“李杜”。
snake20001981
蒙蔚,汉族,山西省平鲁县陶小峰村人,生于一八八二年,是我市著名的抗日烈士。少年曾在冯玉祥将军部下任军医官,‘七·七’事变后,日寇入侵平鲁,他变卖家产,自行组建起一支近百人的抗日自卫队,活动于平鲁、朔县、右玉和山阴县一带,配合八路军与日伪作战。一九三八年,这支百余人自卫队被编入八路军一二零师第六独立支队,他担任步兵二营五连连长,并兼任二营副官。一九四零年四月二十六日,在第九次反‘围剿’中,他率领五连掩护特委、专署及各群众团体突围,战斗中不幸头部中弹负伤,伤未痊愈便重返前线,被支队长刘华香(少将)称为‘抗日老英雄’。同年九月十六日,他随部队由乱道沟向榆岭村转移时,由于叛徒告密,次日黎明被日寇包围。在突围中,五十八岁的老连长身受日本兵‘穿胸的两刺刀’,壮烈牺牲。” 乔日成,汉族,山西应县下社人(我老乡),十足的土匪,和日军大战过,具体的我不说了,你在百度上搜"乔日成"就可以得到很全面的了解了
小米一箩筐
1 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陈明海,91岁,籍贯云南施甸,汉族。1937年征兵入伍,1938年编入滇军58军新10师2团1 营,任下士班长。参加长沙会战,后在湖北、湖南、江西一带与日军作战。 家庭情况:妻子已故,与长子同住,有耕地3·9亩,养猪4头,生活困难。 现居住地:施甸县何元乡大仆寨陈家村民小组。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4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杨世朝,84岁,籍贯云南施甸,汉族。1938年征兵入伍,编入滇军93军20 师5团,驻防滇南国境线,与日军多次作战。 家庭情况:妻子陈小宝,80岁,有2个儿子,与小儿子同住,有耕地3·1亩,住房为土木结构瓦房,养猪1头、牛1头。 现居住地:施甸县何元乡王家庄村民小组。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5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王开富, 79岁,籍贯云南施甸,汉族。1942年征兵入伍,编入第5 军部队, 家庭情况:妻子罗秀珍,68岁,有2子1 女,与儿子同住,有耕地4·1亩,居住3间土木结构房屋。养猪4头,生活困难。 现居住地:施甸县何元乡李为底村李为底2组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5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蒋有兴,84岁,籍贯云南施甸,汉族。1941年征兵入伍,编入第2军部队,参加收复龙陵象达、芒市红崖山阻击战,战斗结束后回乡务农。 家庭情况:妻子已故,有2子2 女,与小儿子同住。住房为土木结构瓦房,有耕地3亩,养猪3头、牛1 头,生活困难。 现居住地:施甸县何元乡王家庄村攀枝花村民小组。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6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宝光,81岁,籍贯云南施甸,汉族。1943年征兵入伍,编入预备2师6团1营2连,参加腾冲游击战及攻击云峰山等战斗,后任上尉连长,战斗结束后回乡务农。 家庭情况:妻子已故,有2个子女,居住土木结构瓦房1间,23平方米。有耕地1·5亩,养猪5头,无固定收入,生活困难。 现居住地:施甸县仁和乡热水塘村田坝心村民小组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6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叶进才, 86岁,原籍陕西安康紫阳县,汉族。1935年被抓兵入伍,编入36师第108团机枪连的重机枪手。参加过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1942年随军调入云南保山,参加过惠通桥阻击战,高黎贡山反攻战,攻克腾冲城巷战等数十次恶战,打死打伤过许多日本兵,还活捉过3个日本兵,右脚、左手、下胯多处负伤。因作战有功,晋升为少尉排长,收复腾冲后受伤与部队失散,后落籍腾冲。 家庭情况:妻子苏灿枝,75岁,白族,有2子4女,2个儿子因病已故,和大儿媳一起住,单独开伙,并在公路旁开了一个草房杂货店,惨淡经营聊以糊口,大儿媳每年供给300斤大米,生活十分困难。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7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谢罗周 85岁,原籍四川沐川,汉族。1943年被抽丁入伍,编入第36师108团中士副班长,参加过惠通桥阻击战、腾冲老草坡、马面关战斗和收复腾冲战斗。腾冲收复后落籍腾冲。 家庭情况:妻子已故,有2子3女,老人现与长子吃住,粮食等均由长子家供给赡养,生活困难。 现居住地:腾冲县界头乡永安村尹家寨社。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7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毛德昌 ,81岁,籍贯云南腾冲,汉族。1942年征兵入伍,编入预备2师第5团任中士班长。参加过腾冲游击战、收复腾冲战斗中的桥头、北风坡、马面关、攻打来凤山等战斗,战斗中负过伤。 家庭情况:妻子刘汉英,77岁,只有1个女儿毛天翠,老俩口现与女儿吃住,由女儿赡养。 现居住地:腾冲县界头乡永安村尹家寨社。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7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李万芳, 79岁,原籍贵州清镇,汉族。1943年征兵入伍,编入预备2师5团2营4连当机枪射手,先后参加过腾冲游击战和收复腾冲战斗,在攻克腾冲马面关战斗中,被日军的机枪子弹打穿左腿。 家庭情况:妻子周应枝,70岁,有3个儿子,原与二儿子吃住,因儿子不孝,现老俩口单独开伙,居住在二儿子正房内,经村委会多次调解,老俩口的粮食由二儿子每年供给150斤,村委会再给一定的救济粮。老人体弱多病,生活十分困难。 现居住地:腾冲县界头乡大塘村单龙河社。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8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刘锡安, 87岁,原籍贵州省凯里,汉族。1935年抓兵入伍,编入预备2师第5团1营1连1排,后任少尉排长。参加过腾冲游击战、攻克高黎贡山北风坡、马面关战斗和收复腾冲县城战斗。 家庭情况:妻子张火军,77岁。有2子3女,老人现和小儿子吃,无现金来源,粮食等由小儿子家提供,生活困难。 现居住地:腾冲县界头乡永胜村计下社。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8 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正礼 ,78岁,原籍四川万县红旗区,汉族。1944年征兵入伍,编入54军预备2师,参加腾冲游击战和收复腾冲战斗,1945年滇西抗战胜利后落籍腾冲。 家庭情况:妻子张苍凤,74岁。有2个儿子,单独居住一间破瓦房,与长子共同生活,长子每年提供最低标准的衣食费用。全家7口人,有耕地4亩,生活困难。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9 回复此发言 -------------------------------------------------------------------------------- 12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濮金伦,80岁,籍贯云南腾冲,汉族。1944年征兵入伍,编入预备2师4团2营,参加收复腾冲战斗,战斗胜利后回家务农。 家庭情况:妻子已故。有2子1女,单独居住一间简易瓦房,与长子共同生活,长子全家12口人,有5亩耕地,经济来源少,负担重,生活困难。 现居住地:腾冲县曲石乡回街村山富村民小组。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9 回复此发言 -------------------------------------------------------------------------------- 13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赵体武,79岁,籍贯云南施甸,汉族。1942年参加龙潞游击队,多次参加伏击日军的战斗。滇西抗战胜利后编入26师93旅277团3营机枪连,1947年回乡务农。 家庭情况:妻子蒋碧英,84岁,与儿子一起生活,养猪2头,有耕地2·2亩,生活较为困难。 现居住地:施甸县仁和乡中和村土官村民小组。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9 回复此发言 -------------------------------------------------------------------------------- 14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杨庆舜,77 岁,籍贯云南施甸,汉族。1942年征兵入伍,编入第71 军部队当通讯兵,防守怒江防线,参加打黑渡反击日军偷渡战斗,滇西抗战胜利后回乡务农。 家庭情况:妻子已故,与独生子同住,住房为土木结构瓦房,有耕地1·5亩,养猪2头,生活困难。 现居住地:施甸县仁和乡热水塘村卖糖村民小组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20 回复此发言 -------------------------------------------------------------------------------- 15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过去的老兵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20 回复此发言 -------------------------------------------------------------------------------- 16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21 回复此发言 -------------------------------------------------------------------------------- 17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21 回复此发言 -------------------------------------------------------------------------------- 18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22 回复此发言 -------------------------------------------------------------------------------- 共有18篇贴子 发表回复 内 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注册 1 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陈明海,91岁,籍贯云南施甸,汉族。1937年征兵入伍,1938年编入滇军58军新10师2团1 营,任下士班长。参加长沙会战,后在湖北、湖南、江西一带与日军作战。 家庭情况:妻子已故,与长子同住,有耕地3·9亩,养猪4头,生活困难。 现居住地:施甸县何元乡大仆寨陈家村民小组。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4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杨世朝,84岁,籍贯云南施甸,汉族。1938年征兵入伍,编入滇军93军20 师5团,驻防滇南国境线,与日军多次作战。 家庭情况:妻子陈小宝,80岁,有2个儿子,与小儿子同住,有耕地3·1亩,住房为土木结构瓦房,养猪1头、牛1头。 现居住地:施甸县何元乡王家庄村民小组。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5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王开富, 79岁,籍贯云南施甸,汉族。1942年征兵入伍,编入第5 军部队, 家庭情况:妻子罗秀珍,68岁,有2子1 女,与儿子同住,有耕地4·1亩,居住3间土木结构房屋。养猪4头,生活困难。 现居住地:施甸县何元乡李为底村李为底2组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5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蒋有兴,84岁,籍贯云南施甸,汉族。1941年征兵入伍,编入第2军部队,参加收复龙陵象达、芒市红崖山阻击战,战斗结束后回乡务农。 家庭情况:妻子已故,有2子2 女,与小儿子同住。住房为土木结构瓦房,有耕地3亩,养猪3头、牛1 头,生活困难。 现居住地:施甸县何元乡王家庄村攀枝花村民小组。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6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宝光,81岁,籍贯云南施甸,汉族。1943年征兵入伍,编入预备2师6团1营2连,参加腾冲游击战及攻击云峰山等战斗,后任上尉连长,战斗结束后回乡务农。 家庭情况:妻子已故,有2个子女,居住土木结构瓦房1间,23平方米。有耕地1·5亩,养猪5头,无固定收入,生活困难。 现居住地:施甸县仁和乡热水塘村田坝心村民小组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6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叶进才, 86岁,原籍陕西安康紫阳县,汉族。1935年被抓兵入伍,编入36师第108团机枪连的重机枪手。参加过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1942年随军调入云南保山,参加过惠通桥阻击战,高黎贡山反攻战,攻克腾冲城巷战等数十次恶战,打死打伤过许多日本兵,还活捉过3个日本兵,右脚、左手、下胯多处负伤。因作战有功,晋升为少尉排长,收复腾冲后受伤与部队失散,后落籍腾冲。 家庭情况:妻子苏灿枝,75岁,白族,有2子4女,2个儿子因病已故,和大儿媳一起住,单独开伙,并在公路旁开了一个草房杂货店,惨淡经营聊以糊口,大儿媳每年供给300斤大米,生活十分困难。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7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谢罗周 85岁,原籍四川沐川,汉族。1943年被抽丁入伍,编入第36师108团中士副班长,参加过惠通桥阻击战、腾冲老草坡、马面关战斗和收复腾冲战斗。腾冲收复后落籍腾冲。 家庭情况:妻子已故,有2子3女,老人现与长子吃住,粮食等均由长子家供给赡养,生活困难。 现居住地:腾冲县界头乡永安村尹家寨社。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7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毛德昌 ,81岁,籍贯云南腾冲,汉族。1942年征兵入伍,编入预备2师第5团任中士班长。参加过腾冲游击战、收复腾冲战斗中的桥头、北风坡、马面关、攻打来凤山等战斗,战斗中负过伤。 家庭情况:妻子刘汉英,77岁,只有1个女儿毛天翠,老俩口现与女儿吃住,由女儿赡养。 现居住地:腾冲县界头乡永安村尹家寨社。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7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李万芳, 79岁,原籍贵州清镇,汉族。1943年征兵入伍,编入预备2师5团2营4连当机枪射手,先后参加过腾冲游击战和收复腾冲战斗,在攻克腾冲马面关战斗中,被日军的机枪子弹打穿左腿。 家庭情况:妻子周应枝,70岁,有3个儿子,原与二儿子吃住,因儿子不孝,现老俩口单独开伙,居住在二儿子正房内,经村委会多次调解,老俩口的粮食由二儿子每年供给150斤,村委会再给一定的救济粮。老人体弱多病,生活十分困难。 现居住地:腾冲县界头乡大塘村单龙河社。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8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刘锡安, 87岁,原籍贵州省凯里,汉族。1935年抓兵入伍,编入预备2师第5团1营1连1排,后任少尉排长。参加过腾冲游击战、攻克高黎贡山北风坡、马面关战斗和收复腾冲县城战斗。 家庭情况:妻子张火军,77岁。有2子3女,老人现和小儿子吃,无现金来源,粮食等由小儿子家提供,生活困难。 现居住地:腾冲县界头乡永胜村计下社。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8 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正礼 ,78岁,原籍四川万县红旗区,汉族。1944年征兵入伍,编入54军预备2师,参加腾冲游击战和收复腾冲战斗,1945年滇西抗战胜利后落籍腾冲。 家庭情况:妻子张苍凤,74岁。有2个儿子,单独居住一间破瓦房,与长子共同生活,长子每年提供最低标准的衣食费用。全家7口人,有耕地4亩,生活困难。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9 回复此发言 -------------------------------------------------------------------------------- 12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濮金伦,80岁,籍贯云南腾冲,汉族。1944年征兵入伍,编入预备2师4团2营,参加收复腾冲战斗,战斗胜利后回家务农。 家庭情况:妻子已故。有2子1女,单独居住一间简易瓦房,与长子共同生活,长子全家12口人,有5亩耕地,经济来源少,负担重,生活困难。 现居住地:腾冲县曲石乡回街村山富村民小组。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9 回复此发言 -------------------------------------------------------------------------------- 13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赵体武,79岁,籍贯云南施甸,汉族。1942年参加龙潞游击队,多次参加伏击日军的战斗。滇西抗战胜利后编入26师93旅277团3营机枪连,1947年回乡务农。 家庭情况:妻子蒋碧英,84岁,与儿子一起生活,养猪2头,有耕地2·2亩,生活较为困难。 现居住地:施甸县仁和乡中和村土官村民小组。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19 回复此发言 -------------------------------------------------------------------------------- 14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杨庆舜,77 岁,籍贯云南施甸,汉族。1942年征兵入伍,编入第71 军部队当通讯兵,防守怒江防线,参加打黑渡反击日军偷渡战斗,滇西抗战胜利后回乡务农。 家庭情况:妻子已故,与独生子同住,住房为土木结构瓦房,有耕地1·5亩,养猪2头,生活困难。 现居住地:施甸县仁和乡热水塘村卖糖村民小组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20 回复此发言 -------------------------------------------------------------------------------- 15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过去的老兵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20 回复此发言 -------------------------------------------------------------------------------- 16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21 回复此发言 -------------------------------------------------------------------------------- 17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21 回复此发言 -------------------------------------------------------------------------------- 18 回复:抗日老兵—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作者:雁城之巅 2007-3-8 14:22 回复此发言 -------------------------------------------------------------------------------- 共有18篇贴子 发表回复 内 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注册 ©2009 Baidu 贴吧协©2009 Baidu 贴吧协
优质建造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