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211

陈宏立夏
首页 > 公务员考试 > 明清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西由位门1

已采纳

原因有三点:一,官场腐败,考生考试的后果与《范仲中举》类同。二,清代末年的作弊手段不断提高,(引用了许多外国技术,比如事先买通看门的衙役,将电话线排好。)三,国内动荡不安,大量学子出国留学。现在又用科举制的原因是:一,监考比以前严格;二,省时间;三,防止官场腐败(新中国成立后曾使用过推荐制,但有很多领导都推荐的是自家亲戚,或是行贿的人。)

明清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220 评论(14)

sys19818888

性质不一样,前者是八股文,后者是社会主义制度下选拔为人民服务的官员

84 评论(9)

理想气体911

科举;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和辟举制,大小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命,选士既不须州郡的荐举,也不经中正的评定,而是由朝廷用公开考试的方法甄别选用。这便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唐代继承并大大发展了隋代创置的科举制度。考试科目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是皇帝临时诏令设置的科目。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应试者以明经和进士二科最多,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当时人所重视。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一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并送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的通称举人。考试合格的,州县长官要设酒招待,叫“鹿鸣宴”。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也叫礼部试,因礼部试在春季举行,所以又叫“春闱(wéi)”,闱是考场的意思。参加进士科考试,被称为“举进士”,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习惯就称为进士。举人、进士、秀才在唐代几乎是同一个含义,与明清时的意义不同。常科考试及第以前的士人,身份是平民,称“白身”、“白衣”、“布衣”等。科举考试合格叫“及第”、“擢第”、“等第”、“登科”。进士第一名称“状元”或“状头”。科举及第以后,就叫有了出身,也就是初步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新进士要在曲江亭子聚会游宴,叫做“曲江会”,又叫“探花宴”。游宴后,要在慈恩塔下题名,称作“题名会”。孟郊有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常科及第后,还须再经吏部考试,叫做“释褐(hè)试”,又叫“关试”,考试合格,才能授官。凡通过吏部考试的,均发给授官凭信,称为“告身”。 从武则天开始,又有武举之设,由兵部考试。 宋代对科举制度作了不少重要的改革。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辽代的科举制,专为汉人而设。考试分乡试、府试、省试、殿试几种。 元代科举考试,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开,重经义而轻诗赋。 明清是科举制度极盛的时期,也是走向衰亡的时期。明清科举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校和科举更紧密地结合,科举必由学校,进学校成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清学校有两种:国学和府、州、县学。国学是中央一级的学校,府、州、县学是地方学校。国学初名国子学,后改称国子监。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贡生是由府、州、县学的生员中选贡的,意思是把人才贡献给皇帝。清代的贡生有六种:岁贡、恩贡、优贡、拔贡、副贡、例贡。前五种算是正途出身,总称五贡。府、州、县、卫设立的学校,一般称为郡县学,也称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别称庠生、秀才、博士弟子员,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明清正式的科举考试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又称大比,因考试期间定在秋季,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会试在乡试后一年举行,考中的称贡生,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同年举行,应试者为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录取分为三甲: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为鼎甲之首,别称鼎元;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都称传胪。进士榜都用黄纸书写,所以叫做黄甲,一般也称为金榜,中进士称为金榜题名。明清的乡试和会试,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要求代圣人立言,结构要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这种文体称为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股文形式死板,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进士、监生、举人,可以按不同情况授予一定的官职。秀才不能授官,但是可以被聘为长官的幕僚。 科举制度的进步作用: ①它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②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扩大了唐朝得统治基础,也使士族制度逐渐消亡。 ③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消极作用:科举制也造成使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307 评论(15)

陳詞濫雕

百科里应该有

146 评论(13)

小琳仔仔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朿䌸;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宋代的科举制基本上沿用了唐制,但又随着变化了的形势有许多创新和发展。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成熟定型于两宋,在北宋达到最高峰,南宋则开始衰落。宋初为了网罗人才,进一步加强了科举考试,采取了一系列强化科举的举措。首先是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其次是提高了科举及第后的地位和待遇。再次是严格立法,完善考试制度,防范舞弊。具体表现为:一是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应试。宋代法律规定:“馆阁、台省官有请属举人者密以闻,隐匿不告者论罪”,“诸王、公主、近臣,勿得以下第亲族宾客求赐科名。”二是临时指定主考官,实行“锁院”制,宋代主考官年年更换。三是举行复试和“别头试”。四是实行“糊名”与“誊录”制度。以上办法都是针对科场作弊而制订的,它使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更加完善了,充分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对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对巩固封建统治的基础,提高官吏素质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制度是人制订的,它可以被建设,亦可以被破坏。随着宋王朝的走向衰落和腐朽,“糊名 ”、“誊录”也很难防止考官营私舞弊。科举考试的极盛阶段是明清两代。两代制度,大体相同,且清代比明代更为完备、严密。两朝进士科的考试程序,大致都分为三级: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1)院试。院试又称“童生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院试合格的考生,通称“生员”,俗称“秀才”、“相公”。而在取得生员资格以前的应试考生,一律称为“童生”。明清院试实际上要经过三级考试,即:县试、府试、院试。凡应举的考生,首先得参加由知县主持的县试。县试被录取的考生,再依照同样的程序到府中参加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合格后,方可参加国家正式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院试。故县试、府试实际上只是正式科举考试前的预备性考试,一般只考一场(以后各场自愿参加,带参考性质),录取标准也较宽。由于有的人多年参加院试都不能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有的人甚至考了几十年还通不过童生试,所以有“白发苍苍老童生”的说法。院试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在地举行,由朝廷委派的学政主持。学政全称“提督学政”,也称“督学使者”,为掌管一省之学校、教育及考试诸事的长官。学政在任期内,要依次到所管辖的府、州去主持考试。

130 评论(11)

我就是小J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预计11月中下旬,具体考试公告和时间还未发布,可以参照↓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安排表:公告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3日大纲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4日职位表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4日国考报名时间:2014年10月15日8:00至24日18:00查询资格审查:2014年10月15日至26日期间查询报名序号:2014年10月28日8:00后报考确认缴费时间:2014年11月2日9:00至7日16:00准考证打印时间:2014年11月24日10:00至29日12:00国考笔试时间:2014年11月30日更多信息请点击: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141 评论(9)

会思想の萝卜

隋朝开始的科举制。明清时期主要是八股取士。

212 评论(8)

耀眼的小日

科举制;是唐朝创立的;科举制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层,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保持繁荣的条件之一。

290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