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291

大唐帝国皇帝
首页 > 公务员考试 > 公务员考试知识问答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热爱每一刻

已采纳

为您推介常见的公考行测常识:

2640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2640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26403、期颐之年:一百岁

26404、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26405、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26406、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26407、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26408、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6409、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26410、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26411、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26412、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26413、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26414、寒食:清明前一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26415、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26416、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26417、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26418、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26419、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26420、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26421、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26422、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26423、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26424、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642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个光辉起点。《诗经》的体例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类,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颂不如雅、雅不如风。《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诗经》的一大特色就是写实的手法和纯朴自然的风格,这种质朴的现实主义传统,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

26426、春秋三传是指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26427、“孔孟”为孔子和孟子的合称。

26428、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同时他还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世界观、认识论等在内的哲学思想体系。

26429、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

26430、“老庄”为老子和庄子的合称。

26431、老子,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的有《道德经》(又称《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第一个提出“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其作品的精华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6432、庄子,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其言论“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26433、荀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26434、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他比较各国变法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大成。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26435、屈原,名平,字原。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里的《国风》并称“风骚”二体。

26436、屈宋是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26437、司马迁,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史记》记载了从中国上古传说到汉武帝时期上下3000多年的历史,是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史记》无论在中国史学史上还是在文学史上,都堪称一座伟大的丰碑。《史记》的语言艺术,也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被尊为典范,代表了骈文出现以前“古文”的最高成就。

26438、汉初骚体赋最为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代表作家是贾谊,其主要作品有《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26439、汉代乐府民歌书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所谓“乐府双璧”,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合称,汉乐府中最著名的两大代表作。

26440、三曹是对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26441、“建安七子”是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朊瑀、应玚、刘祯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26442、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6443、元代文学以戏曲著称,元杂剧以它高度的社会历史价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体制,开辟了我国戏曲文学的黄金时代。书会才人出身的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领袖。

26444、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明代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26445、清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思想文化的斗争,给小说创作以深刻影响。清初至乾隆时期是清小说发展的全盛时期,其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清代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26446、鲁迅

原名周树人,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6447、郭沫若

是现代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1921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女神》,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成为“新诗第一人”。

26448、矛盾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矛盾最先创造了中国式的“三部曲”的写作方式,最先是“《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后来有“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26449、沈从文

京派代表作家之一,文学成就集中于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湘西》等。沈从文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26450、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寻根文学”作家。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等。

公务员考试知识问答

191 评论(12)

miss.w\^O^/

常识是公考行测中的另类存在,是属于理论上基本不可能得满分的题目,这是因为其涉及面太广了。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知识都不会如此渊博,不可能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每年关于常识的教材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背诵内容让人应接不暇,然而,你即使天天拿着那些所谓的教材背诵,到了考试依然没什么卵用,因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习的方向根本就是错误的!明确常识到底是什么国考大纲中关于常识的全部介绍: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对有关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的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其运用,要求报考者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项。除了对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还要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这就是重点所在,你需要进行分析和推理。【例题】匾额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建筑物的性质。下列匾额与建筑物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明镜高悬——贡院(镜,公平公正,应该是县衙这种地方,错误)B.万世师表——关帝庙(关羽和老师没有关系,错误)C.还我河山——武侯祠(武侯是诸葛亮,岳飞是抗金,错误)D.正大光明——乾清宫(排除以上,正确)常识题目分类讲解01知识型这类题目一般比较浅显,多是涉及到当年的大政方针或者是热点事件,必须处处留心皆学问。就拿2017年国考来说,就涉及到2016年的大事件,像是“一带一路”、“精准扶贫”、“两学一做”、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奥运会……这些肯定要出一道题。02半知识型这类题目,是选项中设置一些需要知道的知识点,能够加以区分判断,这些知识点对每个人来说不固定,有的人可能知道相关的一句诗词,有的人可能知道其中的历史人物,有的人隐隐约约知道当时的历史背景,然而共同的结果是,能够判断出正确答案。选项一般不算复杂。【例题】下列情形可能发生的是(2014年国考第四题):A.南北朝贵族妇女去佛寺礼佛(南北朝佛教盛行,正确)B.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玉米(玉米不是我国原生植物,错误)C.周武王穿着铁制铠甲伐纣(商周是青铜器时代,没有铁,错误)D.秦朝儿童春天放纸风筝(秦朝生产力底下,错误)03推理型(1)选项判断题这种题题干基本上没内容,内容都在选项之中,然而其特点是:选项看起来都非常的“高冷”,貌似很难,但是经不起推敲,稍加推理验证便原形毕露。【例题】下列历史人物与其著名言论对应错误的是(2016年国考第十题):A.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B.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C.梁启超——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D.曾国藩——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高中历史学过曾国藩不是力推改革的人物,错误)(2)题干推理型①隐形——题干不能用来直接进行推理,而是要转化一下,找出能够推理的核心,然后对应选项。②显性——类似于简单版的定义推理,也就是题干给你的信息足够丰富,能够直接根据题干中的关键点进行选项推理,是送分题。【例题】下列哪项不属于古人的林业思想(2016年国考第十七题)?A.孟春之月,禁止伐木B.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C.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说的是林业,这是农业,错误)D.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常识学习注意事项1、学习要深入。常识题本身就没有太多的方法技巧,但就这短短的十几页,也是我研究了很长时间的结果,我觉得虽然浅显,但是也需要反复看,逐字逐句的看,深入理解。如果你觉得理解了90%就够了,有这么一句话——行百里者,半于九十。2、要做到学以致用。方法有了,但这个方法不是你创造研究出来的,那么拿来主义未免会画虎类犬。解决的办法是:多进行实践思考,多用理论去指导自己做题,每天固定的做30道公考的常识真题(必须是国考、省考的真题,模拟题绝对不要做),并对每道题进行分类、推理、研究,相信一周内就能够融会贯通。3、要学会创新。人非圣贤,这些理论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这个方法也不是完美的,也不能保证你做到100%正确,然而公考就是这种残酷的考试,能多拿0.5分都可能压倒竞争对手,所以要永不满足,即使你掌握了我的方法,你提升了常识的成绩,从而提升了行测的成绩,但是就完全解决问题了吗?未必。所以还需要你更加深入的去研究方法论,补充完善解题技巧,实现方法上的创新。一旦你能够研究出绝大多数人都没见过的有效方法,那么一个足矣让你傲视群雄的成绩必然就是回报了。4.学会总结梳理。不得不说,有些工作亲力亲为确实不太现实,这边有梳理常识考点,3600问,常见的知识还是要考前刷一遍的,并且这边也有常识密押

149 评论(9)

哎唯巴蒂

国考比省考要难的多,国考录取了是国家公务员,省考就是地方公务员!中央国家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地方国家公务员在地位上完全平等,只是在待遇和条件上有区别,这在各省也都有区别,条件好的沿海各省就要比内地公务员工资待遇高。中央国家机关的待遇是按照北京和全国水平确定,工资待遇只能属于中等,相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比如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都比中央国家机关待遇要好。 希望能帮到你!不要追问!最好采纳!谢谢!

248 评论(12)

二階堂真红

问题一:储备不足,缺乏内涵[考生表现]知识储备反映的是一个人基本的知识水平和素养,可以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来体现。考生在这方面暴露的问题是最突出的,也是比较致命的。考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对基本人际关系、计划组织知识的了解,造成答非所问,答题过程令人啼笑皆非;二是分析问题的方法或者说思维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一点体现在答题时逻辑性不强、前后内容脱节、答题内容不全面,缺乏具体应对措施等;三是对社会缺乏基本的了解,关注社会、了解政策应当是准公务员必须做到的。另外,很多题目都涉及到本省区的新闻热点,尤其是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很多考生在答此类题时存在比较大的欠缺。[原因分析]现在的面试题目很灵活,因而对考生知识储备要求也越来越高;考生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考生对于基本思维方法掌握不够,知识体系不完整,或者虽然略知一二,但理解不深、不会运用。[建议]考生的知识储备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平时要注意积累。加强知识储备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改善:一是平时注意留心生活、留心本省区和本地新闻、留心和所报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可以采取上网阅读、收看新闻报道、实习体验等多种形式来积淀知识和经验;二是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问题二: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考生表现]千篇一律就是答题中前后考生语言风格、答题思路模式化,给人的感觉是“活脱脱流水线产品”。千篇一律令考官生厌,自然考生的面试成绩也很难得高分。有针对性地总结了考生常见的模式化情形:面试进场时:“谢谢”的重复使用,给考官拘泥于礼节的感觉。面试答题时:不区分场合和情形,一律使用“各位考官,请允许考生思考一下”、“各位考官,考生思考完毕,下面请求作答”、“考生开始回答第一题”、“考生第一题回答完毕”、“考生所有题目答题完毕”,看似考生非常懂礼貌,但是考官现在已经不太喜欢这种形式,因为其中体现的培训色彩很浓厚。在当前考官不支持考前培训辅导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投其所好”。面试内容上:对人际关系类试题仅仅围绕各类主体作答基本原则,而缺乏对具体主体的个性化分析;计划组织协调题中计划、准备、实施、总结或事前、事中、事后显得流于形式,只有模式化的几部分,而没有具体翔实的内容;情景处理题不区分具体情况擅用应急预案来解决问题;综合分析题中出现的模式化是只知道辩证分析的表面,而没有充分体现全面性的内涵,这是对辩证法的生搬硬套。[原因分析]考生对各类题型的掌握流于表面,没有掌握其精髓,同时,灵活运用能力相对也比较薄弱。[建议]我们在面试答题时,应该在基本知识要点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个性。彰显个性是我们脱颖而出的法宝。在这里,个性的展现可以通过对题目的想法,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等多方面体现出来。一百人就有一百种想法,因此,我们每位考生都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打造自己的个性。甚至于在答题的过程中,逻辑关系、详略权重、举例论证都可以体现出自己的个性。但是,我们广大考生务必要牢记,自己的个性不能和我们公务员的要求相违背,也不能和我们的面试题目本意相违背。个性是在遵守一定规则的前提下来彰显的。

问题三:心理脆弱,不够自信[考生表现]心理问题是我们广大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考生会在考场上紧张或失控。通过观察,发现考生的心理问题有两个突出表现:一是不够自信;二是因无法把握自我而失控(本来想好好表现自我,结果常因失控而让考官觉得自傲、自负)。不自信体现在:与考官没有眼神和目光的交流,长时间低头看题本念草稿;答题过程中出现自我嘲笑和自我否定,在答题不顺畅时甚至有放弃答题的状况;也有部分考生怀疑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无法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在表述后半段声音越来越小,擅自改变自己开始的想法,答题就出现了断层,思维也发生了游离。失控则表现在:态度非常强势,语速过快;手势生硬地频繁运用,很不稳重,让考官觉得是在藐视他。[原因分析]考生太过看重考试的结果;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和现实的落差带来了自卑、自负、自傲的综合反应;考生对考场环境的不适应、对面试题型及思路不明确以及自身知识储备的欠缺。[建议]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节,努力克服自己的焦虑、紧张情绪,可采用心理学上的常用游戏,比如突围游戏、赞美游戏、信任游戏、焦虑游戏等来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试。其次,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并对不足加以改进。再次,对面试保持平常心,既不要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也不要故意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训练自己静心凝神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保持谨慎而乐观的态度,不管笔试排名如何,结果都无法改变,重要的是做好当下,做好自己。最后,对考官既要尊重又要平视,尊重是基本的礼仪要求,平视则可以减少考官对你的心理压力。广大考生务必要随时注意自己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尤其是在临考前我们更要做好这项工作。当自已无法很好地调整时,要向专业老师请教。问题四:气势文弱,感情平淡[考生表现]在面试考场中,许多考生畏惧考官,在气势上显得怯生生、拘谨,非常不自然。同时,文弱的气势也在答题过程中暴露出来,小动作多而频繁,语言表达上没有底气,口头语较多而且不流畅,感情很平淡。[原因分析]考生在气势上的文弱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缺乏训练,底气不足;第二,缺乏对面试题目情感的较好把握;第三,未正确认识考生与考官之间的关系。[建议]考生务必高度重视面试中的气势。气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面试的最后结果,在对全国公务员考试人员进行面试辅导的过程中,感觉到广大考生普遍缺乏气势。如果我们自己在气势上先声夺人,就可以很好地赢得面试成功的先机。考生可以利用清晨的大好时光进行专门的语言训练,通过大声朗读富有激情的文章来培养自己的气势,诸如《亮剑精神》、奥巴马就职演讲等,反复训练气势会与日俱增。同时,要增加语言的感染力。考生要学会“人题合一、人境合一”,要学会忘我、学会控制,要给考官一种“雷霆起于侧而不惊,泰山崩于前而不动”镇定感,将我们饱满的感情恰如其分地展现给考官。问题五:生吞名言,适得其反[考生表现]很多考生文化底蕴的不足在考场上也体现了出来。运用名言警句可以给我们的答题带来语言亮点,于是乎,许多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大量地引经据典,搬用古言、现代名言等来给自己的面试增色。但是,从教学实践看,考生在这上面往往做得过头了。其表现有三:一是考生之间名言警句大量雷同,缺乏新意;二是考生答题过程中存在名言警句堆砌的情形,没有很好地把名言警句和题目、答题内容本身进行有效的结合,结果导致答题流于名言警句的展示;三是对名言警句的适用场合普遍缺乏比较好的把握,不同题型适用名言警句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考生往往忽视计划组织协调题、人际关系题中名言警句的巧妙运用。[原因分析]一是考生自身语言匮乏,只能被动选择名言警句支撑;二是对名言警句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掌握,对其本义、引申义不够熟悉,以至于不了解名言警句的适用场合。[建议]适当选择名言警句,选择那些自己熟悉、能够很好运用的,并且可以避免和多数考生重复的名言。对于领导人的经典言论,我们要注意消化吸收,慎重使用,不合理的使用很容易被广大考官发现,因为他们比我们对领导人言论更熟悉了解。在人际关系题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围绕团结、尊重、协作、沟通、理解、学习、反思、服从等主题词,搜集一两句名言在答题中丰富自己的语言。在计划组织协调题中,我们可以围绕计划准备重要性、实施的执行力、总结的必要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名言。综合分析题我们可以更多地围绕德才兼备的总原则,从权力观、价值观、群众观、金钱观、基层观、作风观等方面寻找适合自己的名言。当然,综合分析题牵涉的时政热点比较多,但这些热点还是更多地落实到政府和群众两个层面,考生只要很好地把握这两个主体就可以很好地选择为我所用的名言。从根本上说,面试是在考查一个生动的人,考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面试规律,最重要的还是要在日常的做人上下功夫,在内心的修炼上下功夫。

271 评论(15)

宝妮Angela

国考和地方考是有区别的。国考是指面向全国考生的公考模式。而地方考,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地方考生和地方职位的一次公考模式。。二者在报考职位上的区别是:国考的报考职位更广泛,比如说海关,有些地方考就不具备海关这个职位的。国考主要职位是直接隶属中央的。一般来说,国考的供考生竞争的职位更少,因为面向全国考生基数大很多,而且国考的难度也相对要大些。。。如果你想知道具体职位的话,可以登陆当地公考网站,到一定时期他会公布可考职位。最后,祝考试成功。

188 评论(15)

小菜菜菜菜子

先说一下报考公务员的流程:给你个考公的大概流程一、决定考公务员二、买书开始复习三、大概规划一下自己应该能胜任什么职位四、各地招考简章、职位表下发,此时开始选职位报名、等待审核、缴费、打印两表五、打印准考证六、进考场开考七、等待结果九、进入面试十、上岗具体到职位怎么选的话,你先找到招考简章了解一下招考条件,看是否你符合报考地方的招录条件,然后找到职位表下载下来,可以在百度上直接输入某某地方公务员职位表就能找到,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专业、兴趣、学历等等选择自己的适合的职位。当然报名这一块都是在网上报名填表完成的,填表的时候注意事项会很多,千万注意别填错了。对于是否需要两年的工作经验,这个各地不一样,但不知情的道听途说的同学都误以为只有两年的工作经验才能考公,这个绝对是错误的,国家对于公务员的招录在是否有工作经验上只是个趋势,也就是说也许几年后不招录没有经验的,但今年只是百分比问题,就是在所有待招的岗位中需要工作经验的只占有15个左右的百分比的岗位,总体来说招应届生的公务员岗位还是占大多数的。建议你在学校里还是多和其他学长交流一下,或者和考过的同学交流一下!!至于如何复习准备,很多人会问选择什么样的教材。而根据我接触的大部分考上公务员的童鞋交流都强调教材不重要,重要的是态度,直白一点就是勤加练习,多做题。了解一下考试日期,然后提前一段时间准备复习,时间当然越长越好大三不行,至少是应届毕业生,如果是大四的话今年就可以参加考试了。往年一般是4月份省考,10-11月份市靠。

355 评论(10)

文哥哥哥哥哥

公务员国考和地方考考题类型相同,就是难度不同;题量也有所不同。具体职位需要根据你自己的专业,毕业的还有工作经验,是否党员,考公安部门的还要求身高和视力,需要你根据2012年提供职位表,选择自己能报考的职位。

257 评论(14)

金鳞平面设计

问题一:心理脆弱,不够自信[考生表现]心理问题是我们广大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考生会在考场上紧张或失控。通过观察,发现考生的心理问题有两个突出表现:一是不够自信;二是因无法把握自我而失控(本来想好好表现自我,结果常因失控而让考官觉得自傲、自负)。不自信体现在:与考官没有眼神和目光的交流,长时间低头看题本念草稿;答题过程中出现自我嘲笑和自我否定,在答题不顺畅时甚至有放弃答题的状况;也有部分考生怀疑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无法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在表述后半段声音越来越小,擅自改变自己开始的想法,答题就出现了断层,思维也发生了游离。失控则表现在:态度非常强势,语速过快;手势生硬地频繁运用,很不稳重,让考官觉得是在藐视他。[原因分析]考生太过看重考试的结果;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和现实的落差带来了自卑、自负、自傲的综合反应;考生对考场环境的不适应、对面试题型及思路不明确以及自身知识储备的欠缺。[建议]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节,努力克服自己的焦虑、紧张情绪,可采用心理学上的常用游戏,比如突围游戏、赞美游戏、信任游戏、焦虑游戏等来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试。其次,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并对不足加以改进。再次,对面试保持平常心,既不要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也不要故意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训练自己静心凝神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保持谨慎而乐观的态度,不管笔试排名如何,结果都无法改变,重要的是做好当下,做好自己。最后,对考官既要尊重又要平视,尊重是基本的礼仪要求,平视则可以减少考官对你的心理压力。广大考生务必要随时注意自己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尤其是在临考前我们更要做好这项工作。当自已无法很好地调整时,要向专业老师请教。问题二:气势文弱,感情平淡[考生表现]在面试考场中,许多考生畏惧考官,在气势上显得怯生生、拘谨,非常不自然。同时,文弱的气势也在答题过程中暴露出来,小动作多而频繁,语言表达上没有底气,口头语较多而且不流畅,感情很平淡。[原因分析]考生在气势上的文弱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缺乏训练,底气不足;第二,缺乏对面试题目情感的较好把握;第三,未正确认识考生与考官之间的关系。[建议]考生务必高度重视面试中的气势。气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面试的最后结果,在对全国公务员考试人员进行面试辅导的过程中,感觉到广大考生普遍缺乏气势。如果我们自己在气势上先声夺人,就可以很好地赢得面试成功的先机。考生可以利用清晨的大好时光进行专门的语言训练,通过大声朗读富有激情的文章来培养自己的气势,诸如《亮剑精神》、奥巴马就职演讲等,反复训练气势会与日俱增。同时,要增加语言的感染力。考生要学会“人题合一、人境合一”,要学会忘我、学会控制,要给考官一种“雷霆起于侧而不惊,泰山崩于前而不动”镇定感,将我们饱满的感情恰如其分地展现给考官。问题三: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考生表现]千篇一律就是答题中前后考生语言风格、答题思路模式化,给人的感觉是“活脱脱流水线产品”。千篇一律令考官生厌,自然考生的面试成绩也很难得高分。有针对性地总结了考生常见的模式化情形:面试进场时:“谢谢”的重复使用,给考官拘泥于礼节的感觉。面试答题时:不区分场合和情形,一律使用“各位考官,请允许考生思考一下”、“各位考官,考生思考完毕,下面请求作答”、“考生开始回答第一题”、“考生第一题回答完毕”、“考生所有题目答题完毕”,看似考生非常懂礼貌,但是考官现在已经不太喜欢这种形式,因为其中体现的培训色彩很浓厚。在当前考官不支持考前培训辅导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投其所好”。面试内容上:对人际关系类试题仅仅围绕各类主体作答基本原则,而缺乏对具体主体的个性化分析;计划组织协调题中计划、准备、实施、总结或事前、事中、事后显得流于形式,只有模式化的几部分,而没有具体翔实的内容;情景处理题不区分具体情况擅用应急预案来解决问题;综合分析题中出现的模式化是只知道辩证分析的表面,而没有充分体现全面性的内涵,这是对辩证法的生搬硬套。[原因分析]考生对各类题型的掌握流于表面,没有掌握其精髓,同时,灵活运用能力相对也比较薄弱。[建议]我们在面试答题时,应该在基本知识要点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个性。彰显个性是我们脱颖而出的法宝。在这里,个性的展现可以通过对题目的想法,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等多方面体现出来。一百人就有一百种想法,因此,我们每位考生都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打造自己的个性。甚至于在答题的过程中,逻辑关系、详略权重、举例论证都可以体现出自己的个性。但是,我们广大考生务必要牢记,自己的个性不能和我们公务员的要求相违背,也不能和我们的面试题目本意相违背。个性是在遵守一定规则的前提下来彰显的。问题四:生吞名言,适得其反[考生表现]很多考生文化底蕴的不足在考场上也体现了出来。运用名言警句可以给我们的答题带来语言亮点,于是乎,许多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大量地引经据典,搬用古言、现代名言等来给自己的面试增色。但是,从教学实践看,考生在这上面往往做得过头了。其表现有三:一是考生之间名言警句大量雷同,缺乏新意;二是考生答题过程中存在名言警句堆砌的情形,没有很好地把名言警句和题目、答题内容本身进行有效的结合,结果导致答题流于名言警句的展示;三是对名言警句的适用场合普遍缺乏比较好的把握,不同题型适用名言警句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考生往往忽视计划组织协调题、人际关系题中名言警句的巧妙运用。[原因分析]一是考生自身语言匮乏,只能被动选择名言警句支撑;二是对名言警句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掌握,对其本义、引申义不够熟悉,以至于不了解名言警句的适用场合。[建议]适当选择名言警句,选择那些自己熟悉、能够很好运用的,并且可以避免和多数考生重复的名言。对于领导人的经典言论,我们要注意消化吸收,慎重使用,不合理的使用很容易被广大考官发现,因为他们比我们对领导人言论更熟悉了解。在人际关系题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围绕团结、尊重、协作、沟通、理解、学习、反思、服从等主题词,搜集一两句名言在答题中丰富自己的语言。在计划组织协调题中,我们可以围绕计划准备重要性、实施的执行力、总结的必要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名言。综合分析题我们可以更多地围绕德才兼备的总原则,从权力观、价值观、群众观、金钱观、基层观、作风观等方面寻找适合自己的名言。当然,综合分析题牵涉的时政热点比较多,但这些热点还是更多地落实到政府和群众两个层面,考生只要很好地把握这两个主体就可以很好地选择为我所用的名言。问题五:储备不足,缺乏内涵[考生表现]知识储备反映的是一个人基本的知识水平和素养,可以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来体现。考生在这方面暴露的问题是最突出的,也是比较致命的。考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对基本人际关系、计划组织知识的了解,造成答非所问,答题过程令人啼笑皆非;二是分析问题的方法或者说思维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一点体现在答题时逻辑性不强、前后内容脱节、答题内容不全面,缺乏具体应对措施等;三是对社会缺乏基本的了解,关注社会、了解政策应当是准公务员必须做到的。另外,很多题目都涉及到本省区的新闻热点,尤其是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很多考生在答此类题时存在比较大的欠缺。[原因分析]现在的面试题目很灵活,因而对考生知识储备要求也越来越高;考生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考生对于基本思维方法掌握不够,知识体系不完整,或者虽然略知一二,但理解不深、不会运用。[建议]考生的知识储备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平时要注意积累。加强知识储备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改善:一是平时注意留心生活、留心本省区和本地新闻、留心和所报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可以采取上网阅读、收看新闻报道、实习体验等多种形式来积淀知识和经验;二是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思维能力。从根本上说,面试是在考查一个生动的人,考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面试规律,最重要的还是要在日常的做人上下功夫,在内心的修炼上下功夫。

135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