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lejune521
1.必带物品:身份证、准考证、作答用笔(2B铅笔、0.5签字笔)、橡皮擦领取国家公务员资料2.禁带物品:草稿纸、电子产品、计算器、手表(特别是电子表)、手机3.不少考生会带违禁物品,根据考场规则上交即可,不要带到考试座位上。有些考场任何形式的手表时钟都不可以带。公务员考试的时候会不会提供文具呢,需不需要自己带?
kasumi0330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题,牛吃草问题的解法:追及型牛吃草问题:一个量使原有草量变大,一个量使原有草量变小。公式:原有草量=(牛每天吃掉的草-每天生长的草)*天数。相遇型牛吃草问题:两个量都使原有草量变小。公式:原有草量=(牛每天吃掉的草+其他原因每天减少的草量)*天数。极值型牛吃草问题:在同一草场放不同的数量的牛有不同种吃法,求为了保持草永远都吃不完,那么最多能放几头牛。公式:利用原有草量=(牛每天吃掉的草-每天生长的草)×天数,求出草的生长速度,最多的牛的头数=x。多个草场牛吃草问题:在不同一草场放不同的牛数有不同种吃法,其中每头牛每天吃的草量和草每天生长的量都不变。公式:通过最小公倍数寻找多个草场的面积的“最小公倍数”,再将所有面积都转化为“最小公倍数”同时对牛的头数进行相应的变化,转化成原有草量相同的标准的牛吃草问题。标准的牛吃草问题:在同一草场放不同的数量的牛有不同种吃法,求牛的头数或天数。公式:原有草量=(牛每天吃掉的草-每天生长的草)×天数。一般设每头牛每天吃的草量为单位1,草的生长速度为X,牛的头数为N,天数为T。即,原有草量=(N-X)*t.
完善自已
这里有个简便的方法,仅供参考。资料来源于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牛吃草问题可能很多人会做,列了好几个方程,算来算去,能不能算出还不知道,时间浪费不少。牛吃草问题可以衍生出相关题目,己经考过的像水池放水,蜡烛燃烧等题都可以用到牛吃草的方法去做题。通过本节的学习,以后遇到相关题目20 秒即可做出答案。大家要好好的掌握,牢记下面的一个公式。.牧场上有一片均匀生长的牧草,可供27 头牛吃6 天,或供23 头牛吃9 天。那么它可供21 头牛吃几天?常规的做法,很多辅导班培训的方法也是如此:假设X 为每天长草量,Y 为草场草量( 27一X ) X6 = Y( 23 一X ) xg = YX = 15 , Y = 72( 21 一15 ) X 天数=72得天数为12 天。从列方程到计算,总时间超出1 分钟了。简便方法:( 27一X ) X6 = ( 23 一X ) Xg 得出X = 15( 21一15 )只天数=( 27 一X ) X6 得出天数为12 。此方程要牢牢记住:草原原有草量=(牛数一每天长草量)*天数( 27一x ) X6 = ( 23 一x )火9 ,遇到类似的题目,去接套用。详细分析:解:设每天新增加草量恰可供x 头牛吃一天,21 牛可吃Y 天(后面所有x 均为此意)问供27 头牛吃6 天,列式:( 27 一x ) x6 注:( 27 一x )头牛6 天把草场吃完可供23 头牛吃9 天,列式:( 23 一x ) Xg 注:( 23 一X )斗月二9 天把草场吃完可供21 头牛吃几天?列式:( 21 一X ) XY 注:仅l 一X )头牛Y 天把草场吃( 27 一X ) X6 = ( 23 一X ) Xg 一(21 一X ) XY( 27 一X ) X6 一(23 一X ) Xg( 23 一X ) Xg = ( 21 一X ) XY解这个方程组,得x 二15 (头)Y ? 12 (天)2.牧场上有一片青草,草每天以均匀的速度生长,这些草供给20 头牛吃,可以吃20 天;供给1 的头羊吃,可以吃12 天。如果每头牛每天的吃草量相当于4 只羊一天的吃草量,那么20 头牛,100 只羊同时吃这片草,可以吃几天?( ) A . 2 B . 4 ( 8 / 13 ) C . 6 ( 7 / 12 ) D . 8解析:看题直接套用数字,( 20 一x ) XZo 二(25 一X ) X12 ,得X = 100 / 8 , ( 20 + 25 一X ) X 天数=( 20 一X ) X20得出x 一60 / 13 。(此题要看清题目,是牛和羊)2.现欲将一池塘水全部抽干,但同时有水匀速流入池塘。若用8 台抽水机10 天可以抽干;用6 台抽水机20 天能抽干。问:若要5天抽干水,需多少台同样的抽水机来抽水?解析:( 8 一x ) 10 二(6 一x ) 20 ,得出x ,在代入3.一只船发现漏水时,已经进了一些水,水匀速进入船内如果10 人淘水,3 小时淘完:如5 人淘水8 小时淘完汝口果要求2 小时淘完,要安排多少人淘水?解析:( 10 一X ) X3 = ( 5 一x ) XS ,得出X 在代入4.有一片牧场,24 头牛6 天可以将草吃完;21 头牛8 天可以吃完,要使牧草永远吃不完,至多可以放牧几头牛?( ) A . 8 B . 10 C . 12 D . 14解析:( 24一x ) 6 = ( 21 一x ) 8 ,得出x = 12公式中X 是每天长出来的草刚好被吃完,所以要永远吃不完,刚好是12 头。7.自动扶梯以均匀速度由下往上行驶着,两位性急的孩子要从扶梯上楼.己知男孩每分钟走20 级梯级,女孩每分钟走巧级梯级,结果男孩用了5 分钟到达楼上,女孩用了6 分钟到达楼上.问:该扶梯共有多少级?解析:总楼梯数即总草量,列式(20 一X )火5 = ( 15 一)x6 ,得X =一10 (级)将X =一10 代入,( 20 一X )又5 得150 级楼梯8.某车站在检票前若干分钟就开始排队,每分钟来的旅客人数一样多.从开始检票到等候检票的队伍消失,同时开4 个检票口需30 分钟,同时开5 个检票口需20 分钟.如果同时打开7 个检票口,那么需多少分钟?解析:和牛吃草一样的道理。9.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为5 , 6 和8 公顷.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样快,第一块草地可供n 头牛吃10 天,第二块草地可供12 头牛吃14 天.问:第三块草地可供19 头牛吃多少天?A . 6 B . 7 C . 8D . 9解析:此题比前面牛吃草的题目相对难点。现在是三块面积不同的草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三块草地的面积统一起来.(这是面积不同时得解题关键)求(5 , 6 , 8 )的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为1201 、因为5 公顷草地可供11 头牛吃10 天,120 于5 ? 24 ,所以120 公顷草地可供llx24 = 264 (头)牛吃10 天.2、因为6 公顷草地可供12 头牛吃14 天,120 二6 一20 ,所以120 公顷草地可供12xZo = 240 (头)牛吃14 天.3、1 20 一8 = 15 ,问题变为:120 公顷草地可供19X15 = 285 (头)牛吃几天?这样一来,就可以转化为简单的牛吃草,同理可得:( 264一X ) X 10 = ( 240 一X )又14 得X = 180 (头)算出X ,在代入:( 285 一1 80 ) xy ? ( 264 一180 )又10Y 二8 (天)牛吃草的难题只要做下转化,即可轻松做出。牛吃草,及水池放水,排队等等都可以归类为牛吃草的解法。培训班所讲的方法就是列方程,方法很一般。希望大家要灵活应用此方法,做题时快速套用公式相关练习题:一片牧草,可供16 头牛吃20 天,也可以供80 只羊吃12 天,如果每头牛每天吃草量等于每天4 只羊的吃草量,那么10 头牛与60 只羊一起吃这一片草,几天可以吃完?(A . 1 0 B . 8 C . 6 D . 42.两个孩子逆着自动扶梯的方向行走。20 秒内男孩走27 级,女孩走了24 级,按此速度男孩2 分钟到达另一端,而女孩需要3 分钟才能到达。则该扶梯静止时共有多少级可以看见?( ) A . 54 B . 48 C . 42 D363 . 22头牛吃33 公亩牧场的草,54 天可以吃尽,17 头牛吃同样牧场28 公亩的草,84 天可以吃尽。请问几头牛吃同样牧场40 公亩的草,24 天吃尽?( )A . 50 B46 C38 D354.经测算,地球上的资源可供100 亿人生活100 年或者是可供80 亿人生活300 年,假设地球每年新生长的资源是一定的,为了使资源不致减少,地球上最多生活多少人?5.某车站在检票前若干分钟就开始排队,每分钟来的旅客是一样多(人数),若同时打开4 个检票口,从开始检票到等候检票的队伍消失,需要30 分钟,同时开5 个检票口的话,需要20 分钟。如果同时打开7 个检票口的话,那么需要多少分钟?6.甲乙丙三辆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公路追赶前面的一骑自行车的人,这只辆车分别用3 小时、5 小时、6 小时追上骑自行车的人,现在知道甲车每小时行了24 千米,乙车每小时行20 千米,你能知道丙车每小时多少千米?7.有一牧场氏满牧草,每天牧场匀速生长。这个牧场可供17 头牛吃30 天,可供19 头牛吃24 天。现有若干头牛吃草,6 天后,4 头牛死亡,余下的牛吃了2 天将草吃完,求原有牛的头数。8.由于天气逐渐冷起来,牧场上的草不仅不增加,反而以固定的速度在减少。已知某块草地上的草可供20 头牛吃5 天或可供15 头牛吃6 天,照此计算可供多少头牛吃10 天?
开心的疯子陈
在公务员考试中,很多题型都可以使用赋值法的,例如我们的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经济利润问题,而这几类题型在考试中都属于比较热门的考点,因此赋值法在公务员考试中是比较重要的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赋值法,它跟方程法有不同之处,方程法是设未知数X、Y,而赋值法就不直接设未知数了,直接给予其一个常数,例如给予一个10或者100,这种方法叫做赋值法。当然我们肯定要明白的,赋值法不能随便赋值的,其题目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因此我们来了解一下赋值法使用的条件:
第一、满足“A=B×C”的比例形式,只给其中一个量或者未给定任何一个量。这情况可以使用赋值法。
来了解下什么叫做“A=B×C”,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行程公式:路程=速度×时间,或者工程问题里的公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或经济利润公式里的:总利润=单利润×销量等等,这些都是满足“A=B×C”的形式,如果只给其中一个量或者未给定任何一个量时,可以使用赋值法。接下来我们通过一道例题看下赋值法怎么应用。
【例】口袋里有一些钱,买豆浆刚好可以买10杯,买油条刚好可以买15根,如果一份早餐要包含一杯豆浆和一根油条,则最多可以买几份这样的早餐?
根据题干条件:无论买豆浆还是买油条,钱=单价×数量,而材料中只给出了数量,因此我们可以使用赋值法。而赋值法有几个原则,第一个不变量赋值,第二个是最小公倍数赋值。
而题干中口袋里的钱是不变的,因此可以赋值口袋里的钱为30元(10和15的最小公倍数),求出豆浆的单价30÷10=3元,油条的单价为30÷15=2元,则一份早餐5元,最多可以买30÷5=6(份)。
这就是赋值法好用之处,比方程法设未知数,可以提高做题速度。接下来我们通过一道真题来巩固一下知识点。
【例】某日停电,房间里同时点燃了两支同样长的蜡烛,两支蜡烛的质量不同,一支可以维持4小时,一支可以维持7小时。来电时,发现其中一支剩下的长度是另一支剩下长度的4倍,请问这次停电时间是多久?
A.2.5小时B.3小时
C.3.5小时D.3.8小时
解析:第一步,本题可看成工程问题,满足“A=B×C”的比例形式,只给其中一个量,用赋值法解题。第二步,A蜡烛可维持4小时、B蜡烛可维持7小时,赋值蜡烛的长度为28,则A的燃烧效率为7、B的燃烧效率为4。第三步,设这次停电时间为t小时,由于A的燃烧效率较快,可知B的剩余长度为A的4倍,列方程:28-4t=(28-7t)×4,解得t=3.5。因此,选择C选项
第二、赋值法使用的第二种情况,题目未给出明确数值,只给定分数、百分数、比例、倍数,考虑赋值法。
接着我们来通过一道例题来巩固一下知识点:
【例】某公司组织员工义务献血,有一半的员工都参与了献血。该公司员工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3:2,参与了献血的员工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是7:3.则未参与献血的员工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
A.1:1B.2:1
C.3:2D.2:3
解析:题目中没有给出具体数据,可以使用赋值法,根据赋值法第三个原则:按比例赋值,材料给出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3:2,可赋值男性员工有60人,女性员工有40人;一半的员工都参与了献血,则参与了献血有50人;参与了献血的员工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是7:3,则参与献血的男性有35人,女性有15人。因此未参与献血的员工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60-35):(40-15)=25:25=1:1。选择A。
通过上述几道例题相信大家对赋值法使用的条件有所了解,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灵活应用,顺利拿下公务员笔试~加油!
林麓是吃货
常识代入就是用我们日常生活的生活常识,比如说我们有这样一个题,有两只蜡烛,一只细蜡烛和一粗蜡烛,细蜡烛的长度是粗蜡烛长度的两倍,细蜡烛一个小时可以燃烧完毕,粗蜡烛可以燃烧两个小时,这个时候有一次停电的过程中,两只蜡烛同时点燃的时候,当来电的时候,把两只蜡烛吹灭的时候,我们发现两只蜡烛的长度一样,问这次停电停了多长时间? 粗蜡烛的燃烧速度是细蜡烛的两倍,也就是说细蜡燃烧的时间是一个小时,粗蜡烛两个小时可以燃烧完毕,答案有四个选项,第一,10分钟,第二,20分钟,第三,40分钟,第四,60分钟。我们想一下,粗蜡烛的长度是细蜡烛的一半,但是它燃烧的时间是细蜡烛的两倍,也就是两个小时,我们想,如果这个停电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的话,如果在一个小时以上,或者60分钟以上的时候,细蜡烛已经燃烧完了,所以答案肯定不是一个小时,不会超过一个小时。我们再想,如果小于半个小时的时候,那个细蜡烛没有燃烧过一半,那就是它剩的长度肯定比原来粗蜡烛的长度还要长,这时候题干上说两只蜡烛燃烧的程度一样,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来,肯定断电的时间在30分钟到60分钟,而且不会是30分钟和60分钟,这时我们看一下选项,只有一个40分钟。 第三个我们要学的内容,就是数学特性代入。很明显,比如说,我常见的奇偶特性,这里面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一些奇数和偶数的运算特性,比如两个偶数相加或者两个奇数相加,得的和肯定是偶数,相减也一样,也是偶数。如果两个奇数或者两个偶数同时相加,或者是相减的话,得的和或者差肯定是偶数。同样对应的,如果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进行求和或者做差的话,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个奇数,这是我们要掌握的一些奇偶特性。 至于在个考试里怎么用,有一个题是这样说的,在一次考试里面有50道题,如果答对一道得3分,如果答错或者不答是倒扣一分,有一个小朋友得了82分,问他做对的题目和做错的题目相差多少?就是说他做对的题目比做错的题目多多少。选项里面有四个,A是13,B是15,C是16,D是17。这里面如果你用方程来做的话,估计这个题首先要去设未知数,列方程,一分钟是解不出来的,但是我们考虑一下,首先这个总题目是50道题,也就是说,不管你做对的,还是做错的或者没做的,我们把没做的和做错的都归为一类,做对的和做错的总共是50道题,也就是他们的和是50,根据奇偶特性,它的差值肯定也是一个偶数。因为和是一个偶数,所以差肯定也是一个偶数。我们看一下选项,只有一个选项16是一个偶数,所以我们没必要去算,知道这个特性,读完题,5秒钟就可以把这个题做出来。 这说明,我们在数学运算里面一定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特别是代入排除法,代入排除法基本上在国考的数学运算里有三分之一的题型我们可以用代入排除法来做的,一旦用代入排除法,这个题基本上30、40秒的时间可以做出来,这是数学运算部分。在资料分析部分,我们要注意,首先我们要针对三种题型:一个是文字性的材料,一个是图表性的材料,一个是图形。这三种材料各自有不同的特点,我们要注意各种材料出题的题点在什么地方。比如文字性的材料,对大家读题、读材料是很麻烦的,因为全是字,不像图表和图形。对文字性材料,我们要知道读哪些东西,对于文字型,我们要读它的结构和它的主旨(主要告诉我们它是什么东西)。主旨一般是材料的标题或者是材料的第一句话,就会告诉我们,这个材料讲的是什么东西。读完这个部分,材料主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已经基本知道了。下来我们要读材料的结构。也就是说这个材料到底哪些数据会在什么地方,哪段话告诉我们到底具体是什么东西,我们要关注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句子的结构是怎么安排的,因为我们后面要找数据,找数据的时候不知道结构,很难定位。所以我们要把结构弄清楚,读主旨和结构,要清楚。一个材料我们要求30秒到50秒钟读完,这是最慢的速度。 接下来读题,针对每一道题,读完题,根据我们刚才找的结构,很迅速定位这个材料的数据会在什么地方,读材料的时候根本不用担心它的数据,因为关心了也没用,通篇全是数据,读完了以后,仍然记不住。读材料的时候,不用读数据,是数据直接跳出去。做题的时候,首先找结构,结构找准确,找具体的数据。 剩下的是我们说的,我们要学会估算,也就是计算,因为你要选选项的话,不可能把材料的数据找到以后,直接找选项,国考里面不会考这样简单直接的题,它是经过我们一系列加工处理的。处理的时候我们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特别是资料分析,前面我已经提过,它的数据是我们正常数据,也不是我们设计的,所以计算上很烦琐,很复杂。如果用我们常规的小学和初中学的运算法则去算这些数的话,你会发现任何一道题只要牵扯计算,一分钟之内都不可能做完,但是我们要求资料分析一个小题是50秒,所以掌握技巧是非常必要的,或者如果不掌握技巧,基本上资料分析题很难在它设计的时间内完成。这里面我们需要做到,你一定要学会估算。比如说估算里面最简单的就是把一个带小数点的,或者数位很多的数凑成一个整数,凑成一个比较小的数。 比如一个五位数凑成两位数,就看后面是三位数,如果很小就全部变成零,如果很大,往上进一位,这是凑整。这是第一我们要学会估算的时候要学会凑整。还有我们在资料分析里面经常做的是除法,因为它经常告诉我们这一年和上一年相比它的变化率或者增长率,我们如果求前一年值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要用除法,在除法的过程中,增长率基本上告诉我们是百分之十几或者二十几,我们根据增长率来算的时候,基本上除的是一个一点多的小数,基本上有两位小数,或者三位四位小数都有可能,这时候要把小数稍微凑整一下,但是凑整完以后,比如变成两个有效数字的,变成两位数的除法,这时候计算量明显降低。另外在做除法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一下选项,因为选项会告诉我们很多有用的信息,比如说选项里面告诉我们几个值会相差很大,比如一个是两千多、三千多、四千多、五千多,我们除的时候只用除一位,把首位除出来,看是2、3,是4还是5,除出来以后,直接根据选项来做,这是我们做除法的时候一定要根据选项最大程度地节省时间。这是我们说资料分析里面常见的技巧。 剩下的言语和逻辑部分,由我们姜老师给大家进行一下解说。 姜子龙: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一块,首先我还是强调一下,刚才曹老师也举出了时间与题量的问题,大家听我说这样几组数字。140题,每题40到50秒,我们言语题如果把语段的文字量和选项的文字量都加在一起,每道题平均下来是200到300字,也就是说在50秒之内,要做完200到300字的阅读量,而且还要进行思维上的更高层次的分析和推理,显而易见,国家公务员考试考查我们的目的,它选拔人才的标准,在言语这一块就是看大家对文字信息的处理能力、快捷的反应能力。 再一个,我们言语题也不是说没有技巧可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很多人认为言语这一块没有技巧,其实有技巧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理解题以阅读题为主,阅读题如果按照正常的,像四六级考试,英文的阅读,或者高考的阅读方式的话,你是从正文到问题到选项,是从上到下这样按顺序进行的。但是我们这个言语题要先看问题,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言语题这一块要先看正文与选项之间的一小句话,就是问题。 为什么?其实我们答题思路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好象两个会武术的高手过招,其中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对方的拳法,不知道他的套路的话,下一招打在你哪个部位,你无从防范。我们提出先看问题的方法,就是针对言语题时间与题量提出的。我们看对方的招数,言语的题型分为多少种招数呢?其实很简单,言语理解与表达,就是这两大块。表达一会儿再说,它只有一种方式,就是选词填空,阅读理解这一块归根到底,归算起来总共也就三大类题型占了90%的比重在题量上:第一种就是抓中心,抓主旨的类型,像中小学老师让我们读课文总结段落大意一样。这种题映入大家眼帘的不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要看它的句号,看它的语段或者篇章是由几段话构成的,就像庄子提出庖丁解牛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呢?就是牛的各个脉络、各个关节在哪,头脑中要背下来。言语题映入大家眼帘的就是一个一个句子。二三百字的文字量就化解成三到四句话,大家静下心来去推敲里面的逻辑关系,句与句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样中心和主旨很快推选出来了。第二大类型题,和抓段意的题,平分秋色的叫做文意判断题,这类题没有便捷答题方式,因为它A、B、C、D四个选项,可能是很细小、很琐碎的信息,它都能给你推成一个观点,让你判断这个观点与文意相不相符合,做这道题的技巧就是一一去对应它,这里面涉及到大家对文字信息有一个敏感程度。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考察点就看大家日常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的积累,也不是说一点技巧没有,大家要注意他说话的方式,相对与绝对的问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这个城市可能会举办一次运动会”,对于我们理解这句话来说,其实它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它举行了;一种是没有举行。大家在理解的时候,它的选项很可能就是说这个城市举行运动会,这两种表述是完全不一样的。前面加上“可能”就有两种选择,而选项里面把可能去掉,这只变成了一种选择。所以,细节题只能一一对应它。这里提到的阅读理解不得不提到一点。 大家选择选项的时候,要抱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其实我们国家选拔人才,大规模政府性的行为,可以追溯到隋朝的科举制度,古代的科举制考查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考查的是儒家的经典、儒家的精神。现在公务员考试考查的东西,其实中华民族的或者东方民族精神还是蕴含在其中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大家可能已经做过了2006年卷二的第二题,里面有这样一个选项,其中是B项,在单一的案件中找不到任何证据,这种说法是我们一看就应该排除掉的。因为如果这句话成为正确的话,这一句话把我们人类法制建设取得的所有成就都给抹杀掉了。这种是不符合公务员的基本精神的,或者不符合我们民族基本君子风范的说法,这是不能选的。再有就是违反常识的,非常浅陋的说法,比如有一道题“遇到干旱,袋鼠都会死亡”,如果他说的观点成为一条规律的话,现在澳大利亚就没有袋鼠了。 我刚才举的这两个例子是大家一眼就能够快速排除的选项。还有很多是更高级的“陷井”,比如抓段意的时候,它会以篇概全,或者节外生枝,大家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细细把握它。下面谈一下表达部分应试的策略。表达部分的题型很唯一,国考表达部分的题型非常唯一,就是选词填空,不是选句填空。大家注意一下生活当中、学习当中对同义词、近义词这方面辨析的积累程度就可以了,但是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成语的使用,成语作为我国语言文化的瑰宝,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大学,无论从生活当中还是接受的学习过程当中,大家都会接触它,但是对文化含量比较高的词语理解,大家要注意,社会上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很先进、很发达,但是说话人在成语的使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纰漏,比如差强人意这样的成语,它本身是说还说得过去,而不是一个贬义词,说这个事情不令人满意。还有一些成语。 举个简单的例子,2007年有这样一道考题,说“泰山是鲁班的学生,他干活总是()”,让大家选择。总是之后说泰山惹了鲁班生气。四个选项之中大家很快排除一项。各地的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其中有一项是尽善尽美,很多考生选了尽善尽美,这句话我们理顺一下。泰山干活总是尽善尽美,耽误了鲁班的事,惹了鲁班生气。学生的解释是,你要把活干得尽善尽美,它会耽误时间,耽误时间就会耽误鲁班的事,其实在这里是你对成语的理解是不准确的,这里的理解是“别出心裁”,只有别出心裁,自己耍了一点小聪明,按照自己的思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木匠活,结果可能会使老师鲁班生气。其实“尽善尽美”这个词和时间量完全没有一点关系。“尽善尽美”是孔子品韶乐和武乐时说的一句话,孔子听韶乐说,三月不知肉味,尽善矣,尽美矣;听武乐,武乐是武王伐纣这样一个乐曲,孔子认为臣下不能伐君主,所以他说尽美矣,未尽善矣,是这样的一种说法。所以它和时间的量是没有区别的,没有任何关系。 再举其他的一些成语,大家日常使用上总是存在这样的误区。比如“忍俊不禁”,很多人写文章的时候这样说“他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其实这就是一个病句,忍俊不禁本身就已经笑出来了,用它再修饰笑,这就是一个病句,再如“首当其冲”,这个成语只能做谓语,不能说首当其冲地什么什么,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这就是我的一些见解。 6种技巧解决你做不出来的行测题!!——2008年公务员行测选答案诀窍 关键字:技巧 公务员 答案 行测试题越来越难,这是中央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报考者的共识。试题难度升级是一个大的趋势,各界考生普遍这样反映。 中央和地方公务员考试过程中,基本上都要为行测划定一个基本的分数线;没有达到这个分数线的进不了面试更谈不上录取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行测(全称《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省市考试常称《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英文为Administrative attitude test(简称ATt)。本来是用来测智商的,有相当数量的题小学生都能做,好多题在小学生的寒假作业、暑假作业上都有。少部分是中学生就能做的,只有极少数需要大学生才能做。但好多考生把它想得太难了,总以为微言大义,其实有时简单得令人难以相信。考《行测》,把问题想简单点好。《行测》是用来过滤迂夫子的,公务员队伍不需要书呆子! 所有的认为行测难的报考者都是把行测当成知识考察来做的。这恰好中了“机关”,因为行测试题设计原理是公平,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做完所有的题,所以,要考100分基本上不可能。考了这么多年,没听说有谁考过100分,当然,这也不否认今后出现有人考满分的情况。 因为行测的题设计得要公平,就需要考虑到任何一个专业的人都有所长,都有所短,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测试考生的水平。所以,做不正确所有的题是很正常的,包括很多培训书上,那些多年关注行测的人,依然还是经常做错题。 但这并不是说行测就不容易考高分,行测也容易考高分。有考中央行测的考了96分,四川也有考了98分的。考行测,根据我长期的研究,总结为一句话——“认认真真抓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 所以,行测高分之道,不只在于做得起的题要得分,更重要的是做不起的题也要得分。 我结合自己长期的研究,将被报考者公认为经典的方法演示如下,希望能给各位报考者以切实有效的指导。 一、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难度判断法 定义:难度判断法是指根据试题的难度确定答案的基本位置。 基本原理:由于行测全是四选一的客观题,所以无论如何答案都在ABCD这四个选项中,此其一。其二,按照试题设置的原则,答案分布应当均衡,因此各个答案出现的机率要差不多。到底在不同的试题中,哪种题的答案放在哪个位置?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难题的答案放前边,易题的答案放后边。由此就涉及如何判断难题和易题。难题是指试题涉及较多的知识和信息,信息之间缝隙太大,试题与答案之间不容易建立起直接联系的题。易题是指试题内容为广大报考者熟悉,多数人都可能做得起的题。由此,总体来说,难题的答案在AB,易题的答案在CD。那么,又怎样确定哪个答案在A,哪个答案在B呢?一般说来,难得无从下手的答案在A,很难但可以倒回去验证的答案在B。易题中哪个选C,哪个选D呢?一般说来,估计多数人都做得起的题答案在D,估计多数人都做得起但要花较多时间的答案在C。 简而言之,就是最难的题答案常在A,最易的题答案在D。很难但可以倒回去验证的答案在B,容易但费时的答案在C。 例:对某单位的100名员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他们喜欢看球赛和电影、戏剧。其中58人喜欢看球赛,38人喜欢看戏剧,52人喜欢看电影,既喜欢看球赛又喜欢看戏剧的有18人,既喜欢看电影又喜欢看戏剧的有16人,三种都喜欢看的有12人,则只喜欢看电影的有 A、22人 B、28人 C、30人 D、36人(05中央A) 我们先根据难度来判断,这道题有多难。如果以很难、难、易、很易为四级的话,估计这道题的难度为“很难”。因为看了之后,发觉这道题的答案和题之间找不出可以互相支持的地方。一般人简直无从下手。这时候,放弃做题是必要的,但放弃答案是不行的。这时候,你就选择A,对这种牛吃南瓜开不起头的答案选A的正确率非常高。我们来看考过的题中的难题与答案分布。 二、对数学运算比较有效的方法——联系法 联系法是指数字之间存在着一些必然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可以找出答案。比如在涉及距离速度的题中,出现了7和21、4和12等数字,你要联想要答案可能跟3有关,而不是跟5、8等其他数字有关。 例:甲乙丙三人沿着400米环形跑道进行800米跑比赛,当甲跑1圈时,乙比甲多跑了1/7圈。丙比甲少跑1/7圈。如果他们各自跑步的速度始终不变,那么,当乙到达终点时,甲在丙前面: A、85米 B.90米 C.100米 D.105米(05中央A) 我们不用做题,就看题干中的数字哪些和答案相关,看能否选出正确答案。看:800,1,1/7,1/7。你觉得最可能跟哪个数字有关:85,90,100,105。应当想到,最核心的数字有3个:1,7,8。这样,答案基本不可能跟尾数是5的有关。可以说A、D都不是答案。在90和100中,哪个更接近答案呢?1001因为比较明显的感觉是100×(7+1):800。所以选C。这样,我们就绕过了从题中算出答案的麻烦。 三、对逻辑判断比较有用的方法——验证法 验证法是指将选项带人题干的关键处来验证其正确性的方法。 四、对言语理解与表达有效的方法——关键词法 关键词法是指对言语的理解要抓住重要的词语,从而将其组织起来表达符合题干的意思。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干往往比较长,如果考生要认真地阅读,有些题可能1分钟都读不完。这时候,考生就要“好读书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用历史文化残余与历史重构法的方式,将快速阅读过后头脑中残存的信息组织起来,在答案中寻找具有相同形式或内容的选项。 五、最简单的办法——造句法. 造句法是指按照相关句式结构造出一个新句子的方法。造句法适用于类比推理和定义判断。因为造句法的基本原理是相似事物之间具有异质同构性。 六、最凭感觉的方法——座标法 座标法是指根据已有数字所处的座标之间的变化规律,确定另一个数字的座标。座标法适用于数字推理,特别适合自然数的类比推理。一般的参考书上是采用二级特级或三级特征来进行推理,远没有座标法进行推理来得形象、快捷。座标法在操作时就是将给定的几个数字的横座标分别设定为1、2、3、4、5、6……,纵座标就是该数字本身。这样,我们就能比较明显地看出数字之间变化规律。但这种稍嫌抽象,对于数字极大、极小的都需要加上感觉才能判断。
优质公务员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