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71

偶是吃货范范
首页 > 公务员考试 > 公务员考试古诗词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周大侠go

已采纳

这个不一定,有的时候会考选择题,选出一句诗词的作者正确的或者错误的。多学点诗词对申论也有好处,引用名言警句能是文章更出彩。

公务员考试古诗词

258 评论(14)

马云的小女儿

弃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劝学》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伶官传序》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荀子 君道》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 处事》 天下之事长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陆游》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不为外憾,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吕坤》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这些吧,不知道对你有用没,祝福你一下哈。

160 评论(10)

芬达果味十足

1.大家的行测古诗词怎么准备的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题,古诗词题型一般会考察地理知识(比如,气候、节气)和传统节日。 比如,“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望一乡。”重现了重阳节民间登高望远的习俗。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从古诗词了解地理知识。 1)描述我国河流发源及景象的诗句; 比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说明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2)描述我国天气、气候的诗句; ①地形、地势对天气的影响; 比如,“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 ——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及乡村的影响不同。 ②锋面对天气的影响; 比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有约》) ——在每年6月至7月间,江淮地区因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形成梅雨天气。 3)描述地理因素对植物影响的诗句; 比如,“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古谚语》) ——说明了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4)描述生物界循环的诗句。 比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考生可查看行测复习资料夯实行测基础)。 2.文化常识之地名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地)(东)(南)(西)(北)。 (2)八荒;八为(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八个方向,八荒指(天下)。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梁州)、(荆州)、(雍州)。 (4)江东: 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古人于地理以东为左,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今江西省则称江右。 (5)江南:原意江之南。“江”在汉语中有特指大江之意,大江即长江。因此在地理上,“江南”一般泛指“长江以南”。 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一般指以湖北以南的江南部分包括湖南、江西一带。 近代专指苏南和浙北一带。另:唐贞观十道,江南道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江苏的丹阳以东南和安徽的长江以南地区。 而诗文中说的江南,是指被文人所美化了的地区。主要是以苏、杭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以南的太湖流域。 文化上关于江南的定义,并不局限于长江南北,而是指以苏锡常的太湖文化为中心的包括扬州文化,徽州文化,金陵文化在内的一种水乡文化。 说起江南,大家都自然想到苏锡常,杭嘉湖,明州绍兴一代,在古代,称之为江南六府(苏州,常州,湖州,杭州,淞江,嘉兴)。 (6)江湖:①(旧时四方各地)②指各处流浪卖艺、卖药生活的人,也指这种人所从事的职业。 (7)江河: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8)中原:历史上指包括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及山东省各一部分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有学者认为,中原最初是指山西南部,因为史书记载: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都在山西南部。后来中原所指范围逐步扩大,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 (9)填写山名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3.古诗句中的地理知识精选 ccdba bbacdd 对于第10题现在有一新说法:“春风”实为“春光”,不是什么风! 玉门关,一名小方盘城,在敦煌城西北80公里处,屹立在茫茫的沙漠、戈壁之中,相传和阗玉经此输入中原,故名,是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 方形,西、北墙各有一门;背依祁连山脉及其余脉,前接大漠,几百里内无人烟,“一片孤城万仞山”是真实的写照。 敦煌自汉代以后,一直是胡、汉杂居,出塞的时候,羌笛吹奏着离别的《杨柳曲》,其情之惨自是不言而喻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春光”现行本作“春风”,实误,就前首句“黄沙直上白云间”而言,黄沙遮天蔽日,春光又怎么能度得到玉门关? 王之涣的《出塞》,既是一首现实主义的诗歌,又是一首浪漫主义的诗歌。 如果按照《全唐诗》本理解的话,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情景:游旅之人出了玉门关,面对着无穷无尽的流沙古道,想到随时随地都会有“黄沙直上白云间”的旅途,再回首玉门关,只见孤城独立,而远山苍苍茫茫,耳边回荡着羌笛奏出的哀怨的《杨柳曲》,感叹自己不能生入玉门关了! 所以我们今天解读这首《出塞》,应该是: 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4.关于地名的诗歌,小常识也可以. 我记得有一些 你看能不能帮到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 杭州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凉州当汴州——凉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甘肃 玉门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李清照《夏曰绝句》——乌江 贵州省的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张继《枫桥夜泊》 ——南京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苏州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宋·王安石《夜泊瓜洲》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崔颢《黄鹤楼》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唐·杜甫《石壕吏》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范仲淹《渔家傲》 襄阳好风曰,留醉与山翁。 唐·王维《汉江临眺》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江歌》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唐·刘克庄《莺梭》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曰还。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唐·杜牧《过华清宫》。 5.古诗词的常识,古代的 古诗词常识 古诗词欣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普遍感觉很难把握的一个知识点。 在高二我准备给学生系统的讲解古诗词的欣赏,诗词的发展,重要作家及风格,诗歌字词句含义的把握,诗词中形象的欣赏,诗词的表现技巧等。这节课是关于诗词字词句含义把握的第二课时。 课后感觉这课时教学量太大了些,课上得有些赶,学生思考时间就少了。 一、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a. 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b. 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c.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d、定语的位置。 第一、定语挪前。 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第二、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e、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二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 ① 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 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②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闺中 *** 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 *** 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 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 *** 。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 处。 ③ 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 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 其一》刘禹锡)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 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 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 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 *** 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 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6.公务员考试题型分析:常识判断重点考哪些知识 行测考前必看常识:2018两会知识点 行测考试中常识判断题目涉及内容比较广泛,考点颇多,考生们记忆起来比较困难,中公教育专家在此对2018两会知识考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查看原文 行测常识判断冲刺要点梳理 常识判断一直以来是广大考生比较头疼的地方,本文在总结了近年来常识判断的常考知识点基础上,对今年法律部分可能考察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中公教育专家希望能够给广大备考的考生提供有效的参考。 >>>查看原文 行测备考干货:盘点十组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句子——“他的日子越来越美轮美奂了”“在抗震救灾前线, *** 官兵首当其冲,英勇参加救援的战斗”……可是这样的用法真的是标准无误的么?如果去翻开我们的《新华字典》,你会发现“美轮美奂”只能用来修饰建筑物的高大雄伟,“首当其冲”不是第一个冲上去而是首先受到攻击或伤害的意思。 那么在生活中类似的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还有哪些呢?中公教育专家跟大家一起来关注一下。 >>>查看原文 行测备考中不能错过的常识考点 行测考试中常识判断题目涉及内容比较广泛,考点颇多,考生们记忆起来比较困难,中公教育专家在此对一些常识考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查看原文 行测定义判断题经济常识分享 近年来省考行测定义判断这部分的难度在不断增加,考察学科范围涉猎广泛,以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在熟练掌握解题技巧的同时,应该加强一些常备的必备学科知识,接下来中公教育专家就介绍一下在定义判断中各学科的常识会以哪种形式考察(以经济学类为例) 公共物品:分为两大类,即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纯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一般认为。 >>>查看原文 行测备考:这些古诗你还记得多少 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中文化知识涉猎非常的广泛,除了一定会考察的数学、语文之外,政治地理生物、历史物理化学等等都会有所涉及。对于一些本身不擅长的科目,丢分不会感觉到很可惜,可是若是在一些本来应该会的知识点上丢分就说不过去了。 可能有的同学会感觉纳闷,我说的到底是什么知识呢?没错就是中公教育专家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大家对你初中高中学过的语文书里的古诗词,还有多少印象?那些经典名句你还记得多少呢?。 >>>查看原文 公考行测常识备考: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近来电视及网络中各种诗文类的综艺节目如火如荼,今天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一下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查看原文 行测常识积累:2018年为什么是“戊戌年”呢? 狗属于十二生肖之一,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所以明年准确的来说应该叫做“戌狗”年。 那为什么明年又是“戊戌年”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下我们国家对年代的另外一种纪年方法。 >>>查看原文 行测常识题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 *** 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 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查看原文 行测常识题库:何谓哲学的“矛盾” 初学哲学的考生在接触到“矛盾”概念时,通常学习起来有难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习惯用生活中矛盾的概念取代其哲学概念,则会造成认知上的不准确。 中公教育专家在此就“矛盾”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 >>>查看原文。 7.关于古诗中的文言常识. 1.铺陈是辞赋的基本创作方法。散布式、段落式、递进式、并列式为辞赋的四种铺陈方法。所谓散布式的铺陈方法是指把同一内容的诗句或诗节,散布在整篇作品中。段落式的铺陈方法是指作品中用一个诗段或自然段落描绘某一个主题。递进式的铺陈方法是指整篇作品或整个段落在铺陈时,采取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描述方法,具有纵向性。并列式的铺陈方法是指全篇作品或整个段落从各个不同的方位、方面进行描绘的方法,使描绘的对象具有横向性。 2.以词害意. 词义:.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97 评论(13)

欧阳安Muse

呃,推荐几句吧,其实申论最重要的还是角度,考官也不都是文学家,最重要的是理念清晰,逻辑顺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捐起躯以有益于天下,君子所乐为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义,谋之法也,民,事之本也。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都是以前背的,写申论的时候也用过。不过还是那句话,文字雕琢不是最重要的,楼主记得一定要选好角度写哦!

335 评论(11)

一吉一吉

陶渊明《饮酒其一·衰荣无定在》赏析 作者:乐川 提交日期:2007-1-20 9:43:00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①,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注释】①兼:并且。比:近来。 ②诠次:排比先后。故人:旧交、老朋友。 《饮酒诗二十首》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旧说多认为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416)、三年间,王瑶定为义熙十三年(见所编注《陶渊明集》),可从。按据原诗第十九首说:“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终死归田”指渊明义熙元年(405)辞彭泽令归隐,再经一纪(即十二年),正好是义熙十三年,时作者五十三岁。或据第十六首“行行向不惑(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淹留遂无成”,并将第十九首的“终死归田”解为渊明二十九岁辞去州祭酒职归家,当时他行将而立之年(三十岁),再加一纪为作诗之年,因而认为此诗当是义熙元、二年作者四十一、二岁时作。实则“行行”句系回忆过去情事,并非写作此诗之年,而渊明辞去州祭酒职以后,又曾几次出仕,也与“终死归田”不合,也就是说,“是时向立年”同“终死归田里”讲的不是一回事。此诗写作时,正是晋宋易代之际,故前人称这一组诗为“感遇诗”(见明钟惺、谭元春评选《古诗归》载谭元春语),充满了对时势和作者身世的感慨。 序文说明作诗缘起,旷达中透出悲凉,文笔绝佳。“比”,近来。“比夜”一作“秋夜”。“顾影”,望着自己的身影。“顾影独尽”即作者《杂诗》“挥杯对孤影”之意。“辞无诠次”是说言辞没有选择、次序,意谓率意成篇,是不经意之作。据诗序“比夜已长”,“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这一组诗当是同一年秋夜陆续所作。各首在写作的当时,虽然只是根据彼时的感触,直书胸臆,并无预先的规划,但在最后编排时,却照顾到了前后的联系,全组的结构,相当谨严。组诗虽然只有九篇直接写到酒,但所有各篇都是酒醉后的感想,故总题为《饮酒》。饮酒是为了排遣胸中的郁闷,酒后作诗是在书慨。梁昭明太子萧纲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陶渊明集序》)清人方东树也说它“亦是杂诗,……借饮酒为题耳,非咏饮酒也。阮公(阮籍)《咏怀》,杜公(杜甫)《秦川杂诗》,退之(韩愈)《秋怀》,皆同此例,即所谓遣兴也”(《昭昧詹言》),所论极确。 “衰荣无定在”为原诗第一首,写衰荣无定,世事不常,应当达观处之,饮酒自娱。这是整个组诗的总纲。 开头两句就提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问题。“衰荣”犹言盛衰。“荣”本意为草木的花,引申为繁盛之意。“彼此”即指上句的衰、荣。宇宙万物,社会人事,莫不有衰有荣,衰荣二者,紧密相连:有荣必有衰,有衰必有荣;没有永远的、一成不变的衰,也没有永远的、一成不变的荣。诗中衰荣并提,重点则在由荣变衰。下文紧接着即引人事申论之。 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秦东陵侯召(邵)平,秦亡后沦为平民,家贫,在西汉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城东种瓜,瓜美,时人称为“东陵瓜”。诗中的邵生,即指召平(召、邵古代本为一姓)。当邵平在瓜田辛勤种瓜时,同他在秦代为侯的朱门甲第,高车驷马,钟鸣鼎食,奴婢如云的富贵荣华、声势显赫比较起来,何止天壤之别!“宁”,岂、难道。用反诘表示否定,可以使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加强感叹的意味。邵生之不能长久富贵,犹草木之不能长荣不枯。邵生如此,类似邵生的公侯将相,不知有多少;进而言之,王朝的兴衰,不知搬演了几多回。作者写此诗时,东晋王朝经过司马道子乱政、孙恩之乱、桓玄篡逆,已经摇摇欲坠,此诗写作后不久,刘裕即代晋自立。就作者本人而言,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晋的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样的官,但到他这一代,家世已经衰落。所以这两句虽然写的是史事,实际蕴含着对时势和自身身世的感叹。不过,作者既不是在惋惜晋室的衰败,更不是在眷恋先世的富贵,因为前此不久他便主动辞去了彭泽令,当义熙末年朝廷征召他为著作佐郎,也被他辞掉。如果说有愤懑的话,那就是愤懑在当时政治极端黑暗、门阀制度极度森严的情况下,自己早年立下的“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希望建立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桃花源诗》)的美好社会的愿望,再也不可能实现了。 然而,“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社会人事的盛衰变化,就像寒暑相互更替一样,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通达事理的人知道这个道理,就能不为这种变化而惊恐,也不为自己的得失穷达而系心,日夕欢饮,怡然自适。这同作者《归去来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意思差不多。“寒暑”两句既是总结上文,是由上面四句得出的结论,而这个结论本身,又是一个寓有哲理的比喻。这个比喻同开头“衰荣”两句意思相近,作用一样(都讲社会人事变迁),但前者为直述,后者为比喻,表达方式并不相同,它们分别放在邵生这个历史人物的例证前后,通过这样反复咏叹,加重加深表达了主题,增强了诗的感染力。“解其会”的“会”本义为会集,即指上文所讲的道理。“逝”通“誓”,是表示决心之词。“忽”与序中的“忽然”义近,含有随意的意思,是说随意地携着一壶酒,想喝就随便喝几杯。“欢相持”写饮酒时的欢愉,但从上文的感慨和此题其他各首多感事伤时的内容看来,实际是借酒排遣,并非真的整日飘飘然。 用精当的比喻,揭示出深刻的哲理,又引典型的历史人物论证之,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感人力量,还避免了内容的平板枯燥。所以虽然此诗几乎全是议论,读来却耐人咀嚼寻味。 (王思宇)

190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