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ire小雨
在各类行测考试中,逻辑判断都是判断推理部分的常考题型。逻辑题目的特点之一是技巧性强,要想在考试中省时省力,需要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给大家分享一条关于“半真半假”类题目的解题技巧——找关联性信息。通常逻辑题干所给的信息较多,需要选择恰当的信息作为解题的突破口。如果题干中有多个条件提及某个对象,则可以将围绕该对象的多个关联性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得出确定的结论。例1. 甲、乙、丙三人大学毕业后选择从事各不相同的职业:教师、律师、工程师。其他同学做了如下猜测:小李甲、乙、丙三人大学毕业后选择从事各不相同的职业:教师、律师、工程师。其他同学做了如下猜测:小李:甲是工程师,乙是教师。小王:甲是教师,丙是工程师。小方:甲是律师,乙是工程师。后来证实,小李、小王和小方都只猜对了一半。那么,甲、乙、丙分别从事何种职业?A.甲是教师,乙是律师,丙是工程师B.甲是工程师,乙是律师,丙是教师C.甲是律师,乙是工程师,丙是教师D.甲是律师,乙是教师,丙是工程师。【答案】D。解析:方法一:题干信息提及小李小王、小方各自猜对一半,即半真半假。小李“甲是工程师”涉及“甲”“工程师”两个信息点,而小方“甲是律师,乙是工程师”也涉及“甲”“工程师”,二者为关联性信息。由此推之,“甲是工程师”为假,否则小方说的两句话都是假话。因此小李的后半句话为真,即乙是教师,答案选D。方法二:三人各猜对一半,则6句话中3真3假。三人的前半句话都提及“甲”,并且关于甲的工作描述各不相同,因此前三句话有1真2假,则后三句话有2真1假。后三句话中关于“乙是教师”“乙是工程师”最多只有1真,所以“丙是工程师”为真,前半句“甲是教师”为假,答案选D。两种方法的关键都是在于要找到关联性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避免盲目进行假设,这种找突破口的思想可以提高速度。对于逻辑判断中的真假话问题,要善于利用题干的数量关系,尤其是半真半假问题对应的真假话的数量需要分析到位。另外,判断出某个条件的真假后就可以直接观察选项进行排除,快速勾选答案
威武的灰姑娘
很多同学在判断推理复习过程中,经常会觉得真假话问题毫无思路、无从下手。其实真假话问题技巧性还是很强的,我们在做题过程中,要明确每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找准矛盾关系,理解矛盾关系的最大特征就是互为一真一假,这样再去做题的话就会简单许多了,这有一道格燃教育的例题你可以看下:1.一件盗窃刑事案件中,警方抓获了甲、乙、丙、丁四名犯罪嫌疑人,对他们进行质问,他们是这样说的:甲:是乙作的案;乙:是丁和我一起作的案;丙:丁是案犯;丁:不是我作的案。且四句话只有一句是谎言。如果以上为真,则: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丙;B.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乙;C.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乙和丁;D.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乙这道题中虽然出现了四句话,且只有一句话为真,看起来很复杂。但是其实我们分析每一句话之间的联系,能很快找到丙和丁互为矛盾关系,根据矛盾的定义可知丙和丁必有一真一假,剩下的甲和乙两句话就必为真话了。【答案】C。参考解析:题干中丙丁的话互为矛盾关系,即必有一真一假,故甲与乙的话皆为真话。根据乙的话可知丁作案,所以丁的话为假话。故正确答案为C。
恋水无痕
复言命题是包含两个判断的命题。一个命题只有真、假两种情况,两个支命题a、b就存在a真b真、a真b假、a假b真、a假b假四种情况。不同的复言命题就是这四种情况的某一种组合。联言命题“a且b”的内涵就只有a真b真这一种情况(这一点和我们生活中的表述习惯是一样的,所以做单纯联言命题的题,直接按生活的理解也不会做错)。那a且b的矛盾自然就是a真b真之外的部分:a真b假、a假b真、a假b假。这三种情况合成一句话来表示就是a和b至少一个为假,那就是非a或非b(内涵搞清楚,矛盾自然就清楚了)。推理规则呢?从这个角度也很好看。当a且b为假时,也就是存在a真b假、a假b真、a假b假这三种情况。在这三种可能性的基础上,其中一个联言支为假,另外一个联言支为真为假都有可能;其中一个联言支为真,另外一个联言支肯定为假。我们叫“肯定式推理有效”相容选言命题“a或b”的内涵有a真b真、a真b假、a假b真三种情况(这一点和我们生活的表述习惯有不同,生活中往往只是表示a真b假、a假b真两种情况,所以涉及到选言命题的出错率比单纯的联言命题往往要高些)。那a或b的矛盾自然就是剩下的a假b假,也就是非a且非b。推理规则同样可以从此看出来。当a或b为真时,其中一个选言支为真,另一个选言支为真为假都可以;其中一个选言支为假时,另一个选言支肯定为真,我们叫“否定式推理有效”
蜜糖Rose
利用矛盾解决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的真假话问题
一、寻找“矛盾关系”
当题干中有多个判断命题,并以对话形式给出,同时规定几个判断中有一真、一假、多真多假等情况时,我们可以考虑用矛盾关系来解题。我们知道互为矛盾的两个命题,一定是一真一假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观察题干,找出互为矛盾的两个命题,再根据题干所给的真假性的论断,判定除矛盾命题之外的其他命题的真假性,进而选出正确答案。
【例题1】在某次税务检查后,有四个工商管理人员有如下结论:
甲:所有个体户都没有纳税。
乙:服装个体户陈老板没有纳税。
丙:个体户并非都没有纳税。
丁:有的个体户没有纳税。
如果四个人中只有一人断定属实,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丁断定属实,陈老板未纳税
B.丁断定属实,但陈老板纳税了
C.丙断定属实,陈老板纳税了
D.甲断定属实,陈老板没有纳税
【中公解析】答案选C。甲的话“所有个体户都没有纳税”和丙的话“个体户并非都没有纳税”,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题干中只有一个人的断定属实,所以乙和丁说了假话,则排除了A、B选项。因为乙说了假话,所以可以退出陈老板纳税了,所以排除D选项,此题答案为C。
二、创造“矛盾关系”
有的时候,当题目中的矛盾关系并不明显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题干信息中包含的关系去创造矛盾关系,从而把复杂的题目简单化。这就需要考生一定要准确把握题干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定位。
【例题2】某机关田径运动会有3个短跑项目,分别是60米、100米和200米。老张、老王和老李分别参加了其中的一种,而且三人参赛的项目还不一样。小张、小王和小李作了以下猜测:
小张:老张参加了60米,老王参加了100米。
小王:老李没参加100米,老王参加了60米。
小李:老张没参加60米,老王参加了200米。
如果他们的猜测都对了一半,则以下哪项为真?
A.老张、老王和老李分别参加200米、100米和60米
B.老张、老王和老李分别参加60米、200米和100米
C.老张、老王和老李分别参加100米、60米和200米
D.老张、老王和老李分别参加200米、60米和100米
【中公解析】答案选A。这个题直观看来不存在矛盾,但根据题意,三人参赛的项目不一样,他们的猜测都对了一半,所以我们可以把整个信息看成是6个判断,这时就行成了3真3假的关系;其次,观察判断可知,对老王的判断猜测了3次,并且都是不同的判断,而老王只能参加1个项目,所以这3个判断中一定是1真2假的关系,那么也就意味着剩下的判断是1假2真的关系;再次,观察剩下的判断,对老张的判断能形成矛盾,也就是1真1假的关系,所以我们可知,“老李没参加100米”这个判断一定为真,所以排除B、D,“老王参加了60米”为假,排除C。最后,所以正确答案是A。
更多公务员考试备考资料:网页链接
优质公务员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