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95

maymay552000
首页 > 公务员考试 > 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总分数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feierwawa

已采纳

公务员面试的分数一般在70至87分之间。有时主考官会在面试全部结束后,召集该职位的考生当场宣读面试分。但总分要过几天才能公布。

拓展资料:

一、公务员面试:

公务员面试是一种经过组织者精心设计,在特定场景下,以考官对考生的面对面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测评考生的知识、能力、道德等有关素质的一种考试。最常用的是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两种形式。

二、考试形式:

结构化面试,是指按照事先制定好的面试提纲上的问题一一发问,并按照标准格式记下面试者的回答和对他的评价的一种面试方式。

无领导小组讨论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考生进行集体面试,通过给一组考生(一般是5—7人)一个与工作相关的问题,让考生们进行一定时间(一般是一小时左右)的讨论,来检测考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由此对考生作出综合评价。公务员面试参考《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来复习。

三、面试注意事项:

1、一定不要迟到,知己知彼,一定要提前一点时间到指定地点,先和一起进入面试的同学熟悉一下,了解了解别人的情况,观察一下别人的气质、言谈举止的流露等等,在心里暗暗给自己定定位!

2、公务员面试时一定不能说自己的姓名、毕业学校等,说这些有舞弊的嫌疑。

3、参加面试一定不要带任何通讯工具,或者在即将轮到自己前彻底关机。

4、在候考室及休息室里一定要听从管理人员的安排,不要擅自行动。这个时候也不要轻松随便,或许这时也有人在观察你的举动。

5、进入考试间后,面对一排7--8位考官,一定要镇定从容,不要发抖恐惧。眼光从左至右扫视一遍,微笑着说:”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然后走向单独给考生留出的桌椅前,征询似的望向最中间的主考官,等待主考官说:“请坐”后,方从容缓慢坐好。要讲究坐姿。不要一屁股坐下,也不要拖拉、挪动椅子。

6、回答完毕后,一定要说答题完毕。回答前应该认真仔细听清考官的题目,无论简单或容易,都不要匆忙回答,要体现思索那么30--50秒左右,然后回答。

7、这里再强调下回答题的三个原则:自信大方:不要畏首畏尾,结结巴巴,更反对毫不在意,过分随便。

诚实机智:一些问题的回答,连自己回答出来都感到帽子太大,虚的可怕,考官会相信吗?所以不妨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机智的加以变通,略加修饰点缀,这样方可增加信任度。

独到精辟:反对夸夸其谈,天马行空。公务员很注重逻辑思维和说话思考的条理层次,回答问题一定要回答到点子上,抓住要害,略加解释即可,考官们都很聪明,没有人理解不了你的意思!见解不怕非主流,只要你能自圆其说,有理有据,就可以显示自己的见解独到!

8、不要虎头蛇尾,注意离开考试间时的动作,离开坐椅时不要发出刺耳声,出门时顺手轻轻带上门等轻微之处,若不注意皆有可能成为你的滑铁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公务员面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总分数

304 评论(9)

gaooooo汪汪

国考进面分数线的算法根据各个省市地区略有不同,基本如下:

一、一般岗位:

指只考行测和申论的岗位。

1、笔试成绩计算方法:笔试成绩=行测+申论。

2、综合成绩计算方法:综合成绩=(行测+申论)×50%×50%+面试×50%。

二、特殊岗位:

指考生除参加公共科目考试外,还要参加专业科目考试的岗位。

1、笔试成绩计算方法:笔试成绩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外语水平测试成绩(考试成绩均按百分制折算,下同)分别占25%、25%、50%的比例合成。笔试成绩=行测×25%+申论×25%+外语水平测试×50%。

2、银监会、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特殊专业职位:笔试成绩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专业科目笔试成绩分别占25%、25%、50%的比例合成。笔试成绩=行测×25%+申论×25%+专业科目笔试×50%。

3、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笔试成绩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专业科目笔试成绩分别占40%、30%、30%的比例合成。笔试成绩=行测×40%+申论×30%+专业科目笔试×30%。

3、综合成绩计算方法:未组织专业能力测试的,按照笔试、面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合成。综合成绩=笔试×50%+面试×50%。

国考简介:

包括笔试面试两阶段,笔试包括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两部分。

国考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行测为统一套试题,而申论分为副省、地市、行政执法三类试卷,部分职位加试专业科目,如: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以及外交部。

过了分数线不代表进面试了。考生能否进入面试,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笔试成绩必须达到合格分数线以上。

2、笔试成绩在本职位的排列名次必须在规定比例名次内。

234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