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8

爱在撒哈拉
首页 > 公务员考试 > 宋朝参加公务员考试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球球阿月

已采纳

宋朝在科举上,确定了糊名制度。即将考生的姓名和籍贯等个人信息都加以密封,使阅卷官和主考官无法得知卷子是哪个考生答的。自然在这个方面避免有人作弊动手脚了,像这个制度就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所有的考试都使用这个方法。值得借鉴。

宋朝参加公务员考试

161 评论(14)

生命若尘

看看儒林外史你就知道了,

259 评论(15)

nanjingyiyi

在考前,也就是报名阶段,为了防止像最近沸沸扬扬的替考事件发生,当时考试的学子在报名的时候需要提供“家状”和“保荐”信息。家状呢,就是现在的报名表,表上要填写考生的姓名、署年、举数、乡贯等身份信息,以防止替考。所谓保荐呢,就是现在的保人,这样就保证了考生身份的真实性。

87 评论(10)

云飞扬了

宋代科举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宋代科举制度是怎样的?在宋代科举共有两种,制举和贡举。还有一个大家不熟悉的童子举。

宋代贡举的科目虽然非常多,但是最为受重视的是进士科。贡举的考试严格,要经过由开封府、各州县、国子监考试合格的学子们来参加。考试通过之后,身份就成为了举人。

你以为这样就能做官了吗?还没结束,还要参加省试,省试呢,在考试的当年的冬天集中在一起,过完年的举行,主持的部门是尚书省。当时的考试也非常注重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宋朝前期,考试要考四门,但是还是有所欠缺。

为了推进教育改革,当时还发明了面试,就像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和研究生复试一样,不过当时名字叫做殿试。复试考试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到了宋高宗时,就基本没变化了。

在唐朝的中后期,当时的考生在贡院准备考试的期间,“公荐”之风盛行。考生与荐举官通常会结成门生与座主关系,他们各自为阵争权夺利,由此造成了朝政混乱、政治腐败。为吸取这一教训,太祖建隆三年九月下诏:

“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

以此严厉打击结党营私现象。太祖乾德元年( 963 )九月又下诏明令禁止公荐,真宗景德元年( 1004 )九月下诏书再次重申要禁止公荐。

封弥制严格了科举考试流程,考生们拥有更加公平的考试环境,它的实施是北宋中期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封弥誊录法使用范围的扩大,表明自上而下的科举制改革渐次推进,科考防弊措施更加周全。

这些考试防弊措施,使得下层的普通学生拥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充分调动了考生的积极性,改变了学生的命运,这对现在的考试也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229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