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茉默墨
弃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劝学》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伶官传序》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荀子 君道》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 处事》 天下之事长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陆游》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不为外憾,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吕坤》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这些吧,不知道对你有用没,祝福你一下哈。
紫色的花瓶
【导语】近年来,公务员行测文学常识相关题目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当然,整个行测常识知识包罗万象,从历史政治到地理化学,从古诗新词到生活见闻,从法律国情到经济科技...对于考生来说,行测的每一分都显得尤为关键。常识部分在行测试卷中占比较大,但大多数考生得分率太低,为了提升考生这方面的竞争力,大家要靠平时的积累与做大量的题目来巩固,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进行备考复习,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2021公务员行测文学常识积累:常考文学作品汇总,一起来练习一下吧。
1、史书类:
《左传》春秋·左丘明 《史记》西汉·司马迁
《汉书》东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范晔
《三国志》西晋·陈寿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
2、医学类: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 《千金方》唐·孙思邈
《四部医典》吐蕃·元丹贡布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3、地理类:
《禹贡地域图》西晋·裴秀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
《徐霞客游记》明·徐霞客 《海国图志》清·魏源
4、农业、手工业类:
《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
《农政全书》明·徐光启 《天工开物》明·宋应星
5、政治军事类:
《孙子兵法》春秋·孙武 《鬼谷子》春秋·鬼谷子
《孙膑兵法》战国·孙膑 《商君传》战国·商鞅
《战国策》西汉·刘向 《贞观政要》唐·吴兢
《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
6、文学类:
《楚辞》西汉·刘向 《文心雕龙》南朝·刘勰
《文选》南朝·萧统 《古文观止》清·吴楚才
《搜神记》东晋·干宝 《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
《太平广记》北宋·李昉 《窦娥冤》元·关汉卿
《西厢记》元·王实甫 《墙头马上》元·白朴
《汉宫秋》元·马致远 《唐才子传》元·辛文房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 《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
《西游记》明·吴承恩 《牡丹亭》明·汤显祖
《封神演义》明·陈仲琳 《三言》明·冯梦龙
《二拍》明·凌濛初 《长生殿》清·洪升
《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桃花扇》清·孔尚任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 《红楼梦》清·曹雪芹
《海上花列传》清·韩邦庆 《老残游记》清·刘鹗
《呐喊》现代·鲁迅
7、其他:
《淮南子》西汉·刘安 《论衡》东汉·王充
《抱朴子》东晋·葛洪 《传习录》明·王阳明
《明夷待访录》明末清初·黄宗羲 《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
《茶经》唐·陆羽 《洗冤集录》南宋·宋慈
以上就是2021公务员行测文学常识积累:常考文学作品汇总,行测常识判断考试中,文史知识是常考的知识点,希望大家在进行常识记忆的时候,能够进行对比整理,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行测常识判断部分就是诸多考生难以提分的一个版块,而常识的学习,需要平时不断的积累,才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祝大家成功!
ID换了又换
您好,中政申论很高兴为您解答。1、莲发藕生,必定有根。2、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3、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些表述更多的是我们在平时的积累,当然这样的问问题的形式也是一个比较好的积累方法。但是在应用这些具体的句子时,一定要注意语境,避免张冠李戴。更多的可以来一品公务员网: 上更有海量公考资料下载,考友交流,也推荐给您,希望能够对您的复习有帮助。而中政申论网: 中有历年申论考试真题、预测题、模拟题、各种专项练习题,一对一的专家批改、咨询,相信能为您针对性解决存在的问题。
清清河中
陶渊明《饮酒其一·衰荣无定在》赏析 作者:乐川 提交日期:2007-1-20 9:43:00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①,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注释】①兼:并且。比:近来。 ②诠次:排比先后。故人:旧交、老朋友。 《饮酒诗二十首》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旧说多认为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416)、三年间,王瑶定为义熙十三年(见所编注《陶渊明集》),可从。按据原诗第十九首说:“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终死归田”指渊明义熙元年(405)辞彭泽令归隐,再经一纪(即十二年),正好是义熙十三年,时作者五十三岁。或据第十六首“行行向不惑(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淹留遂无成”,并将第十九首的“终死归田”解为渊明二十九岁辞去州祭酒职归家,当时他行将而立之年(三十岁),再加一纪为作诗之年,因而认为此诗当是义熙元、二年作者四十一、二岁时作。实则“行行”句系回忆过去情事,并非写作此诗之年,而渊明辞去州祭酒职以后,又曾几次出仕,也与“终死归田”不合,也就是说,“是时向立年”同“终死归田里”讲的不是一回事。此诗写作时,正是晋宋易代之际,故前人称这一组诗为“感遇诗”(见明钟惺、谭元春评选《古诗归》载谭元春语),充满了对时势和作者身世的感慨。 序文说明作诗缘起,旷达中透出悲凉,文笔绝佳。“比”,近来。“比夜”一作“秋夜”。“顾影”,望着自己的身影。“顾影独尽”即作者《杂诗》“挥杯对孤影”之意。“辞无诠次”是说言辞没有选择、次序,意谓率意成篇,是不经意之作。据诗序“比夜已长”,“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这一组诗当是同一年秋夜陆续所作。各首在写作的当时,虽然只是根据彼时的感触,直书胸臆,并无预先的规划,但在最后编排时,却照顾到了前后的联系,全组的结构,相当谨严。组诗虽然只有九篇直接写到酒,但所有各篇都是酒醉后的感想,故总题为《饮酒》。饮酒是为了排遣胸中的郁闷,酒后作诗是在书慨。梁昭明太子萧纲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陶渊明集序》)清人方东树也说它“亦是杂诗,……借饮酒为题耳,非咏饮酒也。阮公(阮籍)《咏怀》,杜公(杜甫)《秦川杂诗》,退之(韩愈)《秋怀》,皆同此例,即所谓遣兴也”(《昭昧詹言》),所论极确。 “衰荣无定在”为原诗第一首,写衰荣无定,世事不常,应当达观处之,饮酒自娱。这是整个组诗的总纲。 开头两句就提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问题。“衰荣”犹言盛衰。“荣”本意为草木的花,引申为繁盛之意。“彼此”即指上句的衰、荣。宇宙万物,社会人事,莫不有衰有荣,衰荣二者,紧密相连:有荣必有衰,有衰必有荣;没有永远的、一成不变的衰,也没有永远的、一成不变的荣。诗中衰荣并提,重点则在由荣变衰。下文紧接着即引人事申论之。 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秦东陵侯召(邵)平,秦亡后沦为平民,家贫,在西汉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城东种瓜,瓜美,时人称为“东陵瓜”。诗中的邵生,即指召平(召、邵古代本为一姓)。当邵平在瓜田辛勤种瓜时,同他在秦代为侯的朱门甲第,高车驷马,钟鸣鼎食,奴婢如云的富贵荣华、声势显赫比较起来,何止天壤之别!“宁”,岂、难道。用反诘表示否定,可以使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加强感叹的意味。邵生之不能长久富贵,犹草木之不能长荣不枯。邵生如此,类似邵生的公侯将相,不知有多少;进而言之,王朝的兴衰,不知搬演了几多回。作者写此诗时,东晋王朝经过司马道子乱政、孙恩之乱、桓玄篡逆,已经摇摇欲坠,此诗写作后不久,刘裕即代晋自立。就作者本人而言,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晋的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样的官,但到他这一代,家世已经衰落。所以这两句虽然写的是史事,实际蕴含着对时势和自身身世的感叹。不过,作者既不是在惋惜晋室的衰败,更不是在眷恋先世的富贵,因为前此不久他便主动辞去了彭泽令,当义熙末年朝廷征召他为著作佐郎,也被他辞掉。如果说有愤懑的话,那就是愤懑在当时政治极端黑暗、门阀制度极度森严的情况下,自己早年立下的“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希望建立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桃花源诗》)的美好社会的愿望,再也不可能实现了。 然而,“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社会人事的盛衰变化,就像寒暑相互更替一样,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通达事理的人知道这个道理,就能不为这种变化而惊恐,也不为自己的得失穷达而系心,日夕欢饮,怡然自适。这同作者《归去来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意思差不多。“寒暑”两句既是总结上文,是由上面四句得出的结论,而这个结论本身,又是一个寓有哲理的比喻。这个比喻同开头“衰荣”两句意思相近,作用一样(都讲社会人事变迁),但前者为直述,后者为比喻,表达方式并不相同,它们分别放在邵生这个历史人物的例证前后,通过这样反复咏叹,加重加深表达了主题,增强了诗的感染力。“解其会”的“会”本义为会集,即指上文所讲的道理。“逝”通“誓”,是表示决心之词。“忽”与序中的“忽然”义近,含有随意的意思,是说随意地携着一壶酒,想喝就随便喝几杯。“欢相持”写饮酒时的欢愉,但从上文的感慨和此题其他各首多感事伤时的内容看来,实际是借酒排遣,并非真的整日飘飘然。 用精当的比喻,揭示出深刻的哲理,又引典型的历史人物论证之,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感人力量,还避免了内容的平板枯燥。所以虽然此诗几乎全是议论,读来却耐人咀嚼寻味。 (王思宇)
优质公务员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