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10

武汉王钦
首页 > 公务员考试 > 上善若水公务员考试作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unjinghong

已采纳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 。水是温和的。它平平静静地在那里流淌着,没有风的作乱,它永远都是那样平静、温和。水似乎没有形状,可也能是世上所有的样子。随欲而安的个性,使得我们能将它困在一个又一个或精或简陋的容器里,随心所欲地让水呈现出我们所需要、喜爱的形状来。而水从来不曾反抗过,只是在装载它的容器中微微荡漾。很喜欢看鱼儿在水中游走,水如一个宠爱孩子的母亲,不留一点儿缝隙地将鱼儿层层围住,好像生怕它受到半点儿伤害。可水并不限制鱼儿的行踪,但鱼儿所到之处必有水。多么慈爱的一位母亲,它温柔得令鱼儿永远也离不开她的怀抱。可是,在水温和的外表下还藏有一个执着的心。九曲十八弯的路程,没有拦住它的脚步;百折不回的坚定,伴着它一路而行。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既然路是人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那么河道呢?最初的河道,那是水的一次次冲击,经历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开拓出的通向大海的道路。还记得外婆家门前的那一个石板。坚硬而厚重的石板上留着一个小小的水坑。小时候的我总以为那是一个路经此地的大力士所留下的,后来才知道那竟是每天从屋檐上滴落下的小水滴的杰作,没有哪个人第一次知道这个故事时会不为之动容。“上善若水”,老子所主张的道是清静无为,无为而有治,水正好契合了他的思想。但这水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孔子有云:“逝者如斯。”李白有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煜有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水承载着不同的思想,永流不息,见证了两汉之雄钟巨鼎,见识了北宋之游船画舫,见到了晚清之断壁残垣……我不知如何描述真实的水,就让我重复一次老子所说的话吧:“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公务员考试作文

352 评论(14)

热腾腾的鱼粥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以着老子的意思,水代表了世间最高尚的德行,是“圣人”的代表,因为以最谦卑的姿态对人,善万物而无所取,滋养万物而不名。至柔,却克刚,以“不言”、“无为”而无不为。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如果说“上善若水”代表的就是这个意思的话,我想很多人都要失望的。因为现实中太多的人,是不甘于这样的水滴石穿的漫长等待的,是不甘于利万物而不争的。很多人是恨不得“朝发夕至”,用做生意的思路来经营人生,讲究效益的最大化。但是,这又确实是老子的原话,也是他要表达的意思。我总在说,老子的这套,适合两种人:一种是站在至高的高度上,叫高屋建瓴,故而如水银泻地,真正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另外一种就是,处至低之处,虽纳百川而不以为恶,滋养万物而不与争,无欲无求,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阴暗的地方。其实,真正能得大自在的是后一种,可惜,这类人往往都是不自觉或者不能控制的才处在这样的境地的。人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因为桃李“无言”,无欲无求,才能笑傲风云,自生自灭,自在自得。我初次接触“上善若水”是在胡歌主演的《仙剑奇侠传》里,酒剑仙的师兄说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我都不知道这句话的下一句是什么,所以也就只能自以为然的去断章取义了,而且这个断章取义还受了电视剧的影响。这个断章取义基本上就是前面谈过的那个,“高屋建瓴”、“水银泻地”的意思。也可以是令狐冲的独孤九剑——“无招胜有招”。注意,金庸先生也通过风清扬之口告诉了我们,只有会尽天下武学的精髓之后,再返璞归真,忘掉所有的招数,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达到无招胜有招。 “上善”二字,无需解释,“上”者“最”也。上善即至善、最好、最完美。“若”者“像”也。整个句子最核心的是“水”。弄清楚了水的特性,基本上就可以很好的解释这句话了。水,老子已经描述了它的很多特性,我却更着重于,水的无识无觉,水的流转自如,水的顺乎本心,止于当止,却又汇纳百川,容尽善恶,最终成其大者。照应到人生的现实中来,我认为,上善就是注重当下,过好现在,着重过程,最终渠成水到。人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得到的往往不是想要的。所以说,看重水的无识无觉,却又成其大者。记得有句话叫做“人无百年寿,常怀千岁忧”,大概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有欲望就会有所求,有所求就会要控制自己,就会要要求自己改变,改变就要带来不适应,带来痛苦。所以说,水无所求,故而不用刻意冲撞,止于当止,顺乎自然,却又最终割裂山川,汇聚成海。我们所求的,无外乎“大海”,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历尽千辛万苦,舍弃太多,朝着大海的方向,碰的头破血流,却离“大海”遥遥无期,每个人都望洋兴叹。反不如“水”无知无觉,没有大海的方向,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却最终自己汇成了大海。人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好好恶恶。人是恐惧的奴隶,很少有人能将欢乐保持长久的时间,而往往把痛苦常记心头。于是就习惯性的有了趋善避恶,趋利避害,反而流于刻意。水无识无觉,不舍善恶,不论浊臭,摡而纳之,享受过程中点滴,作为“大海”的一份子。人这一辈子,要达到上善若水的境地,只有通过两种途径,其一就是无争无求,自甘平庸,自甘平静,苦乐不言。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基本上是不可能了,甚至凡是正常人,自有史以来只怕都难以达到。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几千年来,就只出了寥寥可数的几个陶渊明式的人物,而且他们都被标榜为了精神的桃花源;其二,就是如同酒剑仙的那位师兄一样,刻意修行,先历大悲痛、大痛苦,达到高屋建瓴的高度,然后再返璞归真,最终臻于至善。可惜,这完全算不上完美。有句话说得好,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同样适用上善若水。真如水一般,是最完美,最理想的境界,是不可能达到的境界。我辈能做的,就是在浮躁的现实社会中,少些功利,少点目的性,学会享受过程,充分感受并容许过程中的美好和痛苦,时不时的来点阿Q精神,也许有一天我们会不经意间得到属于自己的“大海”。

233 评论(13)

方可可同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申论作文来说,好的开头也是我们写好文章的第一步。首先,我们的开头一定要亮明观点,即在开头最后表明文章的总分论点;其次,开头字数最好控制在150字至250字之间,不宜过长;最后,开头写作需要一点文采。具体来说的话,申论开头有以下几种写法,也就是公式。1、概括式开头基本思路:主要问题+分析原因+亮明观点【例】城市水系是城市最美好的公共空间,但是现在许多城市的水系建设并不是那么的完善,城市问题频发,如:内陆城市的内涝、沿海城市的赤潮。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生这些事情的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城市建设受历史局限较大,无法更好的完善地下排水系统;另一方面,一些人对于保护水生态的意识不足,没有深刻意识到水的重要性,更没有发现水的美。古人说,“上善若水”,因而,我们要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提升我们的智慧,滋养我们的情操。2、转折递进式开头基本思路:好现象描述+问题描述+分析问题+亮明观点【例】“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描述的情境静谧而美好。但是反观现在,我们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城市环境的恶性循环不胜枚举,内涝、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频发,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自身意识不够,没有认识到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因而,我们是时候反思自己的人生,向水学习,提升自身的智慧与情操,更好的建设城市,养护生态。3、时间式开头基本思路:回首过去+把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例】纵观古今,水与中华文化一脉相传,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孕育人类的发展;放眼当下,水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地下水系承载生态循环的重任,肩负人们生活的希望;着眼未来,水与城市发展休戚与共,公园湖泊是城市人们的乐土,涵养城市发展的奥义。从水中我们可以感受许多,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向水学习,就可以提升我们的智慧与情操。

227 评论(14)

苏州小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的人生艺术 为了引申发挥道家的似私而实无私的妙用,进而刻画出如何才合于“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自存”的作用,因此便引出一段水之美的人生哲学。 在这节的开场,首先提出“上善若水”为提纲。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例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掉,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还不要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俗话说:“人往高处爬,水向低处流。”它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有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副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指标:“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但在《老子》这一节的文言里,要注意它“几于道”的几字,并非说若水的 德性,便合于道了。他只是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修为而已。佛说“大海不容死尸”,这就是说明水性至洁,从表面看,虽能藏垢纳污,其实它的本质,水净沙明,晶莹透剔,毕竟是至净至刚,而不为外物所污染。孔子观水,却以它“逝者如斯夫”的前进,来说明虽是不断地过去,却具有永恒的“不舍昼夜”的勇迈古今的精神。我们若从儒、佛、道三家的圣哲来看水的赞语,也正好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但在《老子》本章讲修水观的水道,除了特别提出它与物无争,谦下自处之外,又一再强调地说,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作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作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作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动善时”;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老子讲了这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大准则,如果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实在太难了。除了历史上对所标榜的尧、舜以外,几乎难得有一完人。不过,能有一项的美德,也就可以树立典范而垂千古了。我们来不及细数历史的古今人物,但从平常熟悉的偶忆中,顺便来说,由周大王的居分阝,到周文王的以百里兴;老子自己的一生,始终以周守藏史的卑职自处;吴太伯的让国避地;张子房的自求封于“留”等等,都是效法“居善地”的道理。其余也有不少的圣君名臣,宽厚优容,做到“心善渊”的榜样。诸葛亮的三顾出山,终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是“与善仁,言善信”的楷模。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政,君臣上下,大体都有“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精神。只是人类历史的事迹大多,一时也讲说不完,姑且到此为止。此外,在东汉史上,有一段水的有名故事,那便是尚书仆射郑崇对汉哀帝质问“门庭如市”的对话。郑崇当时理直气壮地对答说:“臣门如市,臣心如水。”因此而成为千古的名言,常被直道以事人主的大臣们所引用。那真是水的妙语。但可惜郑崇的“臣心如水”,结果也难免死在昏君哀帝的手里,水也应为他呜咽兴悲了!

347 评论(14)

相关问答